理想汽车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行为)司机大模型,是其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它旨在让车辆从“辅助工具”转变为能理解、会思考、可沟通的“专职司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你详细解读。

🧠 一、VLA 是什么?

VLA 是 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行为)的缩写。它并非简单地将感知、决策模块堆叠,而是将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的大模型作为车辆的“大脑”,其核心目标是让车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推理和行动能力。

  • 视觉 (Vision): 指车辆通过传感器“看见”并深度理解周围的三维物理环境,远超传统感知的“识别”层面。
  • 语言 (Language): 指系统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既能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也能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进行思考。
  • 行为 (Action): 指基于对环境和指令的理解,自主生成安全、舒适且符合人类驾驶风格的车辆控制行为。

🔧 二、技术架构与核心模块

理想VLA的架构主要包含三大核心模块,其工作流程可参考下图:

flowchart TD
A[多模态传感器输入<br>摄像头、激光雷达等] --> B(V-空间智能模块)
A --> C[自车状态 & 导航信息]

subgraph B[V-空间智能模块]
    B1[3D高斯场景表征] --> B2[提取多尺度<br>几何与语义信息]
    B2 --> B3[生成3D空间理解的Token]
end

B3 --> D{L-语言智能模块<br>MindGPT}
C --> D

D --> E[思维链CoT推理]
E --> F[生成Action Token<br>(动作词元)]

F --> G{A-行为策略模块}
G --> H[扩散模型生成<br>多模态候选轨迹]
H --> I[精细化轨迹优化]
I --> J[安全舒适的执行动作]
1. V - 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这是系统感知世界的“眼睛”。它通过3D高斯编码器 (3D Gaussian Encoder),将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转化为富含语义的3D空间表征

  • 传统不足:传统的BEV鸟瞰图会压缩高度信息,而密集体素表征计算开销巨大。
  • VLA的创新:采用“3D高斯场景表征”,以一种更高效、更稀疏的方式描绘3D环境,能更好地保留场景细节(如不规则障碍物),同时大幅降低计算负担,为后续推理打下坚实基础。
2. L - 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这是系统的“大脑”,核心是理想自研的MindGPT大语言模型。它的作用至关重要:

  • 多模态信息融合:将“空间智能”生成的3D环境Token、自车状态、导航信息,以及用户的语音指令全部“翻译”成模型能理解的统一语言(Token化)。
  • 逻辑推理与决策:像人类一样进行思维链 (CoT) 推理,理解指令的深层含义,并输出代表决策意图的 “Action Token”(动作词元)。例如,理解“找超市”意味着需要自主漫游并识别店铺招牌。
3. A - 行为策略 (Action Policy)

这是负责执行的“小脑”。它接收MindGPT发出的“Action Token”,通过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 生成最终的安全、平滑且符合人类驾驶习惯的车辆轨迹。

  • 创新点:与传统规则化、机械的轨迹规划不同,扩散模型能同时生成多条备选轨迹,并模拟不同驾驶风格(如激进或保守),最终选出最优解,在处理复杂交通博弈时更显智能。
  • 高效执行:通过常微分方程(ODE)采样器等技术,将生成过程优化至2-3步内完成,满足车端实时性要求。

💡 三、VLA相比传统方案的四大突破

  1. 真正统一的端到端模型:传统模块化架构中,感知、预测、规划分离,信息逐层传递必有损耗。VLA将所有环节整合在一个大模型内,实现了“感知-决策-执行”的深度融合,指令传递无损,决策更高效。
  2.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VLA通过TrajHF等技术,使用人类驾驶数据和偏好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行为不仅安全,更能贴合人类驾驶员的风格和预期,提供更舒适、自然的乘坐体验。
  3. 强大的世界模型与仿真:理想构建了高度逼真的云端世界模型,用于模拟重建和生成海量驾驶场景(包括大量危险罕见的长尾场景)。这让VLA能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数以百万公里的强化学习训练,快速迭代,大幅降低实车测试成本和风险。
  4. “言出法随”的自然交互: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车辆深度交互,例如:
    • 帮我找个星巴克”:车辆会自主漫游并寻找门店。
    • 开慢一点”、“前方路口左转”:车辆会立即响应执行。
    • 停在前面红色三轮车旁边”:车辆能理解并执行这种具象指令。
    • 远程手机APP召唤:通过手机发送一张环境照片,车辆可自行泊出并行驶到指定位置接人。

📈 四、理想智驾路线的演进

理想的智能驾驶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清晰的技术演进路径是VLA得以落地的基础:

  1. 规则算法时代 (2021-2022):依赖高精地图和大量工程师手写规则,处理复杂场景能力有限,迭代缓慢。
  2. 无图NOA与端到端+VLM (2023-2024):逐步摆脱高精地图,转向数据驱动。端到端模型通过模仿人类驾驶数据来学习,性能提升显著,但本质仍是“模仿”,遇到未见过的新场景易不知所措,被形象地称为“猴子开车”。
  3. VLA时代 (2025至今):从“模仿学习”跃升至“强化学习”,车辆开始具备“思维”能力。它能理解环境、推理意图,并自主生成应对策略,从而真正解决长尾问题,实现了从“辅助驾驶”到“司机代理”的质变。

🛣️ 五、实际应用场景与用户体验

搭载VLA的车辆能实现哪些惊艳功能?

  • 全域自主漫游与泊车:在无导航路径的情况下,根据指令自主寻找目的地或车位。
  • 连续语音指令交互:像与人沟通一样,通过连续语音指令控制车辆行驶。
  • 复杂环境博弈与防御性驾驶:更精准预测他车和行人意图,提前做出决策,提升安全性。
  • 远程智能召唤:在园区、地库等场景,车辆可远程自主前来接驾或移动车位。

⚙️ 六、实现VLA的基石

VLA的实现离不开四大支柱:

  • 数据:累计12亿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素材,云端世界模型生成了大量补充数据。
  • 算力:总计高达 13 EFLOPS 的训练与推理算力平台,为模型训练和迭代提供了强大动力。
  • 算法:在3D高斯表征、MoE架构、扩散策略等领域的创新是核心。
  • 工程能力:将庞大的VLA模型高效部署到车端芯片(如Orin-X)并满足实时性要求,体现了理想卓越的工程落地能力。

🔮 七、未来展望

VLA对于理想而言,不仅是智能驾驶的突破,更是其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战略的关键一步。这套技术范式未来有望赋能更广泛的机器人和物理智能领域。

总而言之,理想的VLA路线是一次从根本上将智能驾驶从“规则驱动”转变为“认知驱动”的跃迁。它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理解用户、理解环境、能自主思考的“专职司机”,这无疑是迈向更高阶自动驾驶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