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刷短视频时看到的广告,是不是越来越“懂你”?

刚聊完减肥,就刷到健身补剂;刚搜索了护肤品,马上推来成套的精华和面膜。点开电商 App,怎么标题和详情页总能精准踩中你最近的购物欲望?别怀疑,不是你被手机“监听”,而是AI营销在背后默默发力。

过去大家做广告,拼的是预算和创意——谁的广告投得多,谁的脑洞更大,就能博个热度。现在逻辑彻底变了:拼的不是钱和噱头,而是谁的AI营销工具更聪明,谁的AI营销平台更省心。

从一键生成海量文案,到自动产出多版本海报;从多语种即时翻译,到广告投放的实时优化,AI 已经在悄悄改写广告行业的“潜规则”。甚至有业内人调侃:今天你刷到的爆款广告,不是策划团队加班熬出来的,而是“AI + 人类”联手打造的。

换句话说,广告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不是靠玄学爆红,而是靠生成式AI营销让精准触达和低成本转化变成常态。

为什么“生成式 AI 营销”火成这样?

要说原因,其实一句话:传统广告模式太累人了。

  • 文案靠熬夜憋,效率低,还容易写出“年度十大尬句”;

  • 设计靠灵感,今天能爆发,明天就可能“开天窗”;

  • 投放靠经验,常常是“领导一拍脑袋”就决定了预算;

  • 优化靠人工,数据出来了,动作却慢半拍,黄金流量早就错过了。

可以说,过去的广告流程就是一部“人力消耗史”。

生成式AI营销就像给团队装上了一台永不下班的“外挂”:
  • 文案自动生成,几十个版本随你挑,连语气风格都能自由切换;

  • 视觉素材批量生产,从海报到详情页,不存在“美工忙不过来”的情况;

  • 多语种广告一键搞定,跨境出海不再需要庞大的本地化团队;

  • 数据反馈即时调整,广告投放终于告别“盲打”,能边跑边优化。

更重要的是,AI不只是省力,而是彻底改写了逻辑。过去做广告像是一场豪赌,拼预算、拼创意,结果还得看天吃饭;现在有了AI营销,过程更像是一场可控的实验——先生成,再测试,再优化,每一步都有数据支持。

所以问题的关键,早就不再是“要不要用AI营销”,而是“AI营销怎么做才能真正落地”。这也是为什么各类AI营销平台、AI营销工具和AI营销SaaS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形成了“工具派”“平台派”“方案派”的不同打法。

换句话说,现在做广告的难题已经从“有没有AI”变成了“怎么用AI用得比同行更聪明”。

三条常见路径:企业是怎么入坑的?

如果把AI营销的普及比作一场“集体下水”,那不同企业的下水姿势可谓千奇百怪。总结起来,大致有三条常见路径:

工具型尝试:小打小闹先试水

很多中小企业的第一步是做一场“AI营销工具对比”。常见操作是先挑几个容易上手的,比如文案自动生成器、图像生成软件、广告投放优化插件。

优点很明显:见效快,能立竿见影地省下一些时间和人力成本。比如,原来憋一条产品文案要熬到半夜,现在 AI 一分钟能产出十个版本,老板直接“眼泪都要掉下来”。

但问题也很现实:工具多了不好管,像拼装乐高一样,东一块、西一块,能用但不一定稳,尤其在跨部门协作时容易出现“接不上茬”的尴尬。

👉 适合预算有限、想先感受AI甜头的团队,但难以长期支撑复杂的AI内容营销需求。

平台型升级:一体化才省心

当企业发现“单兵作战”搞不定,就会把目光投向AI营销平台排名前列的那些产品。逻辑也简单:与其东拼西凑,不如一个平台打通调研、创意、投放、优化全链路。

这种模式有点像换了个“总控台”。团队成员不再需要在十几个软件之间来回切换,而是通过一个统一入口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你可以在同一个平台里做消费者洞察(调研)、生成广告文案和海报(创意)、直接推送到渠道(投放)、再基于实时数据自动调整(优化)。

👉 适合团队大、环节多的企业,尤其是已经开始探索标准化 AI 营销方案的公司。毕竟,省心才是最大的诱惑。

方案型落地:定制才是终极解

走到这一步,企业往往已经尝过AI营销的甜头,但也被“模板化”局限折腾过,于是开始追求更高阶的玩法:定制化AI营销方案。

比如在跨境电商场景里,企业可能会基于目标消费者画像,自动生成多语种的商品详情页和广告,并实时根据投放数据进行调整。这里不仅仅是用工具,而是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能不断进化的营销体系。久而久之,企业会逐步沉淀出自己独有的AI营销教程和AI营销成功案例,把 AI 从“工具”升级为“组织能力”。适合有一定规模、想把 AI 营销真正变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换句话说,别人还在“借 AI 打工”,你已经在“让 AI 为你打工”。

谁在引领?代表性企业与趋势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有没有靠谱的 AI 营销公司推荐?

放眼全球,大致可以分成两条路线:
  • 国际巨头型

代表是Adobe、HubSpot这样的老牌厂商。它们的打法是把AI当作“增量插件”,逐步叠加到原有的营销云体系里。优势在于稳健、客户信任度高,企业迁移成本小;但劣势也很明显——创新节奏不快,更像是在已有框架里做升级改造。这种模式适合流程复杂、预算充足的大企业,在不打乱既有体系的前提下慢慢提升效率。

  • 创新型公司

另一类是“生而为 AI”的新兴团队,思路更激进,常常直接搭建端到端的AI营销SaaS。它们试图从零到一打通调研、创意、投放和优化的全流程,更灵活、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试错。近几年,中国就涌现出不少这类团队,例如橙果视界这样的初创公司,往往带有开源和国际化的基因,尝试探索新一代的AI营销逻辑。

这两条路线的差别,其实很好理解:

  • 巨头型强调“平稳过渡”,像是在原有大厦里加装电梯;

  • 创新型则更像“重新打地基”,速度快,但风险也更高。

未来的趋势大概率是两者逐渐融合:巨头会吸收初创的灵活思路,初创也会借助大平台的生态扩张。换句话说,AI营销的竞争已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和速度的博弈。

未来展望:人机共创才是正解

别把AI想得太神秘,它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扩展边界的。对营销行业来说,AI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类的战略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未来的AI内容营销,更可能呈现出一种“人机共创”的新范式:

  • 人类定战略:决定品牌调性、市场定位、目标用户画像,提出价值主张。品牌故事、文化认同、差异化战略这些东西,依旧需要人类的深度洞察和创造力。

  • AI 执行战术:在战略框架下,自动完成从文案撰写、视觉生成,到多语种翻译、广告投放和实时优化的全链路动作。它不挑食、不疲劳,效率远超人类。

  • 组织沉淀方法论: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把成功经验写进SOP,形成一套可被复用、可被迭代的“AI 营销手册”。这意味着企业不只是“用了几个工具”,而是在打造一种新的组织能力。

换句话说,未来真正的赢家,不是简单试过几款工具的企业,而是那些能在实战中沉淀出自己AI营销案例和最佳实践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把AI从“短期生产力”升级为“长期竞争力”。

从行业视角看,人机共创的模式也正在带来两个显著趋势:

  1. 个性化与规模化的统一:过去,企业常常在“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二选一。AI的出现,让品牌既能大规模触达用户,又能在触达的每一个瞬间做到因人而异,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

  2. 组织进化:传统的营销部门会逐渐转型为“人机协作中枢”。营销人员更像是导演,负责定义创意方向和战略;AI则是全天候执行的演员与制作团队,不仅执行,还能实时反馈和学习。

因此,与其再问“AI营销靠谱吗?”,不如反问自己:你打算从哪一步开始?是先从单点工具试水,还是直接构建一整套AI营销方案?未来的竞争,不再是预算大小的比拼,而是谁能在实践中快速试错、不断总结,并沉淀出可复制、可扩张的AI营销能力。

最终,属于那些既敢于尝试,又能把尝试转化为系统化方法论的企业。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