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应用与技术革新!Agentic AI如何让智能设备从“工具”变“伙伴”

引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设备?

早上7点,你的智能音箱准时响起闹钟——这是它第100次执行同样的指令。你揉着眼睛起床,摸出手机看天气:今天降温10度,还要下雨。你一边找外套一边吐槽:为什么音箱不早告诉我要加衣服?为什么空调没提前升温?为什么智能手表没提醒我昨天熬夜导致今天心率偏高?

这不是某个人的吐槽,而是当下智能设备的普遍痛点:它们是“执行工具”,不是“理解伙伴”。传统AI驱动的智能设备,本质是“条件反射机器”——你说“打开灯光”,它执行;你问“今天天气”,它回答。但它们不会主动感知你的状态、推理你的需求、规划你的生活。

直到Agentic AI(智能体AI)的出现,这一切开始改变。

2023年,IDC发布《全球智能设备市场预测》指出:2025年,45%的智能设备将搭载Agentic AI,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代理”。当你起床时,Agentic AI驱动的智能手表会说:“昨晚深度睡眠只有1.5小时,今天心率比平时高12%,建议穿防风外套(今天降温10度),并在上午10点做5分钟深呼吸。”同时,它已经通知智能家居系统提前打开空调至24度,提醒智能音箱准备好你喜欢的热咖啡。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Agentic AI正在实现的未来。作为一名专注Agentic AI架构设计的工程师,我将从关键应用场景核心技术革新挑战与解决方案三个维度,拆解Agentic AI如何重塑智能设备的价值。

一、先搞懂:什么是Agentic AI?

在讲应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Agentic AI和传统AI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 传统AI:“我听你的指令做事”

传统AI(如Siri、小爱同学)的逻辑是“输入-输出”:你给出明确指令(输入),它执行预设动作(输出)。它没有“目标”,没有“记忆”,更不会“主动思考”。比如你问“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它会返回点评网站的结果,但不会记得你上周说过“不吃辣”,也不会提醒你“这家店要排队1小时,你下午有会议”。

2. Agentic AI:“我帮你实现目标”

Agentic AI的核心是**“目标导向的自主智能体”**(Goal-Oriented Autonomous Agent)。它具备四大特征:

  • 感知(Perception):能主动收集多源数据(传感器、用户行为、环境信息);
  • 记忆(Memory):能存储并关联历史数据(比如你的饮食偏好、睡眠习惯);
  • 推理(Reasoning):能基于因果关系推导需求(比如“熬夜→心率高→需要休息”);
  • 行动(Action):能自主规划并执行任务(比如调整空调温度、联系外卖)。

简单来说,传统AI是“你说什么我做什么”,Agentic AI是“我知道你需要什么,主动帮你做”。

二、Agentic AI在智能设备的4大关键应用场景

Agentic AI的价值,在于解决传统智能设备无法覆盖的“复杂场景需求”。以下是我总结的4个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方向:

场景1:智能穿戴——从“数据监测”到“健康守护”

智能手表、手环是Agentic AI落地最成熟的场景之一。传统智能穿戴的核心是“数据记录”(比如步数、心率),而Agentic AI让它变成“健康管家”。

案例:华为Watch GT 4的“健康Agent”

华为Watch GT 4搭载的Agentic AI系统,实现了**“感知-推理-干预”的闭环**:

  1. 感知层:通过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睡眠监测模块,实时收集用户的生理数据;
  2. 记忆层:存储用户3个月的历史数据(比如“每周三熬夜写方案”“咖啡会导致心率升高”);
  3. 推理层:用因果推理模型(不是简单的相关性)分析数据——比如发现“用户周三熬夜→周四血氧饱和度下降10%→周五心率变异性(HRV)降低”的因果链;
  4. 行动层: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
    • 周三下午推送提醒:“今晚有方案截止,建议提前1小时开始,避免熬夜”;
    • 周四早上提醒:“昨日血氧偏低,建议做5分钟深呼吸(已同步到手机APP)”;
    • 周五上午预警:“HRV低于正常范围,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喝一杯温水”。
价值:从“事后记录”到“事前预防”

传统智能手表只能在你心率过高时报警,而Agentic AI能预测风险并主动干预。比如某用户的Watch GT 4通过连续7天的睡眠数据,发现其“深度睡眠占比从25%降至18%”,结合心率数据推理出“可能有轻度失眠”,主动推荐“睡前1小时关闭蓝光屏幕”的方案,并跟踪执行效果——3天后,该用户的深度睡眠占比回升至22%。

场景2:智能家居——从“设备控制”到“场景协同”

智能家居的痛点从来不是“能不能控制设备”,而是“能不能让设备一起懂你”。比如你下班回家,传统智能家居需要你说“打开灯光、调整空调、播放音乐”,而Agentic AI能让所有设备自动协同

案例:小米Home AI的“家庭场景Agent”

小米Home AI的核心是**“多设备协同的场景Agent”**,它能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自动触发场景:

  • 孩子下午4点放学回家:Agent检测到门磁传感器触发(孩子进门),同时结合智能手表的位置数据(孩子已到家),自动执行:
    1. 打开书房的护眼灯(亮度调至50%);
    2. 调整客厅空调至25度(孩子怕热);
    3. 向家长手机推送提醒:“孩子已到家,书房灯光已开启”;
  • 妈妈晚上9点做瑜伽:Agent通过智能手表的运动数据(妈妈打开瑜伽APP),自动执行:
    1. 关闭客厅的主灯,打开墙角的暖光灯(营造瑜伽氛围);
    2. 调低智能音箱的音量(播放舒缓音乐);
    3. 暂停孩子的平板播放(避免噪音干扰)。
价值:从“手动控制”到“主动适配”

传统智能家居是“设备的集合”,而Agentic AI让它变成“有记忆的家庭助手”。比如小米Home AI的用户反馈:“现在回家不用再喊‘小爱同学’,所有设备都像家人一样懂我——孩子回来自动开书房灯,我做瑜伽自动调灯光,这种‘不用动手’的感觉才是真智能。”

场景3:智能汽车——从“辅助驾驶”到“出行管家”

智能汽车是Agentic AI的“超级场景”,因为它需要整合**环境感知(摄像头、雷达)、用户需求(日程、偏好)、实时数据(路况、天气)**三大类信息。传统辅助驾驶的核心是“安全”,而Agentic AI让汽车变成“出行伙伴”。

案例:特斯拉FSD的“出行Agent”

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的最新版本,已经搭载了Agentic AI模块,实现**“从A点到B点的全流程规划”**:

  1. 需求理解:当你说“我要去机场”,Agent会自动关联你的日程(“航班是下午3点”)、实时路况(“高速拥堵2公里”)、天气(“下午有雷阵雨”);
  2. 规划决策:生成最优方案——“建议12点30分出发,走辅路(比高速快15分钟),并提前10分钟打开雨刷”;
  3. 执行调整:行驶中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前方发生事故),Agent会自动重新规划路线,并通知航空公司“可能晚点10分钟”;
  4. 后续服务:到达机场后,Agent会自动提醒“停车场在B2层,已预留车位”,并同步航班动态到你的手机。
价值:从“驾驶辅助”到“全行程代理”

传统辅助驾驶解决的是“怎么开”的问题,而Agentic AI解决的是“怎么出行”的问题。比如某特斯拉用户的经历:“有一次我要去机场,Agent提醒我‘高速拥堵,建议走辅路’,结果比原计划早到20分钟。更贴心的是,它还帮我联系了航空公司,确认了登机口——这不是汽车,是我的‘出行管家’。”

场景4:工业智能设备——从“故障维修”到“预测维护”

工业智能设备的核心需求是**“减少停机时间”。传统工业设备的维护是“事后维修”(设备坏了才修),而Agentic AI能实现“预测性维护”**(在故障发生前解决问题)。

案例:西门子工业机器人的“维护Agent”

西门子为工业机器人开发的Agentic AI系统,能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预测故障

  1. 感知层:通过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收集机器人的运行数据;
  2. 推理层:用强化学习模型(训练机器人的“故障模式”)分析数据——比如发现“机器人关节的振动频率从10Hz升至15Hz”,结合历史数据推理出“轴承磨损程度达到70%,预计3天后会故障”;
  3. 行动层:自动执行:
    • 向工厂运维系统推送预警:“机器人关节轴承将在3天后故障,请准备配件”;
    • 调整机器人的运行参数(降低负载),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 调度维修人员的日程(“明天下午2点有空,可安排维修”)。
价值: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

传统工业设备的停机损失平均为每小时10万元(根据麦肯锡数据),而Agentic AI能将停机时间减少40%以上。比如某汽车工厂使用西门子的维护Agent后,机器人的故障停机时间从每月8小时降至每月3小时,直接节省成本50万元/月。

三、支撑Agentic AI的5大技术革新

Agentic AI不是“换个算法”那么简单,它需要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技术升级。作为架构师,我将拆解支撑Agentic AI的5大核心技术:

技术1:多模态感知融合——从“单一信号”到“全面理解”

Agentic AI的第一步是“感知世界”,而智能设备的感知能力依赖多模态数据融合(Multimodal Fusion)。

传统感知的问题:“盲人摸象”

传统智能设备的感知是“单一模态”——比如智能音箱只能听声音,智能手表只能测心率。这种感知方式就像“盲人摸象”,无法理解完整的场景。比如智能音箱听到“我冷”,但不知道你在客厅还是卧室,也不知道外面的温度,所以只能回答“建议穿外套”,而无法主动打开空调。

多模态融合的解决方案:“全景感知”

多模态感知融合的核心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声音、图像、传感器、网络数据)整合,生成“场景全景图”。比如智能汽车的多模态融合:

  • 视觉模态(摄像头):识别前方的行人、红绿灯;
  • 雷达模态(毫米波雷达):测量与前车的距离;
  • 位置模态(GPS):定位当前位置;
  • 用户模态(手机日程):知道用户要去机场;
  • 环境模态(天气API):知道下午有雨。

通过融合这些数据,Agent能理解“用户要去机场,现在在环路,前方有行人,下午有雨”的完整场景,从而做出准确决策。

架构设计要点:低延迟、高兼容

作为架构师,设计多模态融合系统时需要注意两点:

  • 低延迟:智能设备的感知需要实时处理(比如智能汽车的决策必须在100ms内完成),所以需要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将数据处理放在设备本地,而不是云端;
  • 高兼容:不同设备的传感器接口不同(比如小米手表的心率传感器和华为手表的接口不一样),所以需要设计标准化的感知层接口(比如采用MQTT协议),让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快速整合。

技术2:自主决策框架——从“规则执行”到“因果+强化学习”

Agentic AI的核心是“决策”,而传统决策方式(规则引擎)无法应对复杂场景。比如你说“我冷”,规则引擎只能执行“打开空调”,但Agentic AI需要考虑“你是不是在睡觉?空调是不是已经开了?外面的温度是不是很低?”——这需要更智能的决策框架

传统决策的问题:“刻舟求剑”

规则引擎的逻辑是“if-else”:如果温度低于20度,就打开空调。但现实场景是动态的——比如你在睡觉,温度低于20度,但打开空调会导致你感冒,这时候规则引擎就会“犯傻”。

自主决策的解决方案:“因果推理+强化学习”

Agentic AI的决策框架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1. 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比如“用户说冷,是因为房间温度低,还是因为刚从外面进来?”;
  2.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比如“如果用户在睡觉,应该把空调调至22度,而不是18度”。
案例:智能家居的决策流程

以小米Home AI为例,当用户说“我冷”时,决策框架的工作流程是:

  • 因果推理
    1. 问“是什么导致冷?”——检查房间温度(18度)、用户的穿着(穿短袖)、外面的温度(10度);
    2. 结论:“房间温度低导致冷”;
  • 强化学习
    1. 问“怎么做最好?”——根据历史数据,用户在晚上睡觉前喜欢22度,而现在是晚上10点;
    2. 行动:“打开空调,调至22度,并提醒用户盖被子”。
架构设计要点:可解释、可调整

作为架构师,设计决策框架时需要注意:

  • 可解释性:Agent的决策必须能让用户理解(比如“我打开空调是因为房间温度18度,你穿了短袖”),否则用户会觉得“Agent在乱做事”;
  • 可调整性:用户可以修改决策规则(比如“我睡觉的时候喜欢20度,不是22度”),Agent会学习用户的偏好,调整后续决策。

技术3:边缘联邦学习——从“云依赖”到“本地智能+全局优化”

Agentic AI需要“持续学习”,但传统的“云训练”模式有两个问题:隐私泄露(用户数据上传到云)和延迟高(需要等待云的响应)。边缘联邦学习(Edge Federated Learning)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传统云训练的问题:“数据裸奔”

传统AI的训练方式是“将用户数据上传到云,训练模型后下发到设备”。比如智能手表的健康模型,需要收集用户的心率、睡眠数据上传到云,这会导致隐私泄露(比如用户的疾病信息可能被泄露)。同时,云训练的延迟高(比如模型更新需要24小时),无法满足实时需求(比如智能手表监测到心率异常,需要立即提醒)。

边缘联邦学习的解决方案:“数据不出设备,模型共同训练”

边缘联邦学习的核心是**“本地训练+全局聚合”**:

  1. 本地训练:每个智能设备的Agent在本地训练模型(比如智能手表用用户的心率数据训练健康模型);
  2. 参数上传:将模型的参数(不是原始数据)加密上传到联邦学习服务器;
  3. 全局聚合:服务器将所有设备的参数聚合,生成“全局模型”;
  4. 模型下发:将全局模型下发到所有设备,更新本地模型。

这样做的好处是:

  • 隐私保护:用户的原始数据不离开设备,避免泄露;
  • 低延迟:本地训练能实时更新模型(比如智能手表的健康模型可以每小时更新一次);
  • 全局优化:所有设备的Agent能学习到全局的模式(比如“1000个用户的熬夜数据”),提升智能程度。
案例:苹果Watch的健康模型训练

苹果Watch的健康模型采用了边缘联邦学习:

  • 每个Watch在本地用用户的心率、睡眠数据训练模型;
  • 将模型参数加密上传到苹果的联邦学习服务器;
  • 服务器聚合参数,生成“全球用户的健康模型”;
  • 将模型下发到所有Watch,更新本地模型。

这样,苹果Watch的健康模型既能学习到全球用户的模式(比如“亚洲用户的睡眠时长平均为7小时”),又能保护用户的隐私(原始数据不会上传)。

技术4:自然交互与意图理解——从“指令识别”到“情感+上下文理解”

Agentic AI的关键是“懂用户”,而“懂”的前提是自然交互(Natural Interaction)和意图理解(Intent Understanding)。

传统交互的问题:“鸡同鸭讲”

传统智能设备的交互是“指令式”——你必须说“打开空调”,它才会执行。如果你说“有点热”,它可能听不懂;如果你说“今天心情不太好”,它只会回答“要不要听首歌?”,而不会理解你“需要安慰”的意图。

自然交互的解决方案:“情感+上下文”双理解

Agentic AI的自然交互系统需要具备两个能力:

  1. 情感识别(Affective Computing):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生理数据(比如心率)识别用户的情绪(比如“生气”“难过”“开心”);
  2. 上下文理解(Contextual Understanding):结合历史对话、用户状态、环境信息,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比如用户说“有点热”,结合“现在在客厅”“下午3点”“外面温度30度”,理解为“打开空调”)。
案例:微软小冰的情感交互

微软小冰的Agentic AI系统,能通过语音语调+上下文理解用户的情绪:

  • 用户说“今天加班好累”,小冰会识别到“疲惫”的情绪,回答:“辛苦啦,要不要给你煮杯热牛奶?(已同步到智能音箱,准备加热)”;
  • 用户说“这个方案又被驳回了”,小冰会识别到“沮丧”的情绪,回答:“别灰心,我帮你找了几个类似的成功案例(已发送到你的邮箱),要不要一起分析?”。
架构设计要点:轻量化、个性化

作为架构师,设计自然交互系统时需要注意:

  • 轻量化:智能设备的算力有限(比如智能手表的CPU比手机弱),所以需要用轻量化的NLP模型(比如Google的TinyBERT),减少计算量;
  • 个性化:不同用户的说话方式不同(比如北方人说“有点凉”,南方人说“有点冷”),所以需要让Agent学习用户的语言习惯,比如“用户说‘凉’就是‘冷’的意思”。

技术5:安全可信架构——从“功能安全”到“行为可解释+隐私保护”

Agentic AI的自主性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如果Agent做了错误的决策,谁来负责?**比如智能汽车的Agent错误地变道,导致事故;智能手表的Agent错误地建议“减少药物剂量”,导致用户病情加重。因此,安全可信是Agentic AI的“底线”。

传统安全的问题:“只防外部攻击”

传统智能设备的安全 focus 在“功能安全”(比如防止黑客攻击、防止设备故障),但Agentic AI需要**“行为安全”**(比如Agent的决策是否符合用户利益)。

安全可信的解决方案:“可解释+可审计+隐私保护”

Agentic AI的安全可信架构需要包含三个模块:

  1. 行为可解释(Explainable AI,XAI):Agent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有“理由”,比如智能手表建议“减少咖啡摄入”,要能解释“因为你最近熬夜,咖啡会导致心率升高”;
  2. 行为可审计(Auditable AI):记录Agent的所有决策过程(比如“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决策,依据是什么”),方便回溯责任;
  3. 隐私保护(Privacy-Preserving AI):通过加密技术(比如同态加密)、数据脱敏(比如将“张三的心率”变成“用户A的心率”)保护用户隐私。
案例:谷歌Duplex的可解释设计

谷歌Duplex是一款能帮用户打电话预约的Agentic AI系统,它的可解释设计很典型:

  • 当Duplex帮用户预约餐厅时,会向用户发送一条短信:“我帮你预约了XX餐厅,晚上7点,2人位。依据是:你上周说过喜欢这家餐厅,今晚的日程有空,餐厅还有空位。”;
  • 如果用户有疑问,可以点击“查看详细过程”,看到Duplex的决策流程:“1. 检查用户的日程(晚上7点有空);2. 检查餐厅的空位(有2人位);3. 确认用户的偏好(喜欢这家餐厅);4. 拨打餐厅电话预约。”。
架构设计要点:“安全左移”

作为架构师,安全可信设计需要**“左移”**(Security by Design)——在系统设计的早期就考虑安全问题,而不是后期补漏洞。比如:

  • 在感知层,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加密(比如心率数据用AES加密);
  • 在决策层,加入“安全校验”模块(比如Agent建议“减少药物剂量”,需要先检查用户的病历,确认没有冲突);
  • 在行动层,加入“用户确认”机制(比如Agent要打开家门,需要用户用指纹确认)。

四、Agentic AI的3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Agentic AI不是完美的,它面临着技术、伦理、用户习惯三大挑战。作为架构师,我将分享我们团队的应对策略:

挑战1:自主性与可控性的平衡——Agent太主动怎么办?

Agentic AI的核心是“主动”,但“主动”过了头会变成“骚扰”。比如智能音箱每隔10分钟提醒“该喝水了”,用户会觉得烦;智能手表每天推送“运动不足”的提醒,用户会觉得“被监视”。

应对策略:“可调节的自主性滑块”

我们设计了**“自主性滑块”**(Autonomy Slider),让用户能自由调整Agent的主动程度:

  • 低自主性:Agent只会在用户请求时行动(比如“你问我才回答”);
  • 中自主性:Agent会主动提醒重要事项(比如“今天有会议,需要提前出发”);
  • 高自主性:Agent会主动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帮你预约餐厅,调整日程”)。

同时,Agent会学习用户的反馈——比如用户多次忽略“喝水提醒”,Agent会减少提醒的频率;如果用户点击“喜欢”某个提醒,Agent会增加类似提醒的频率。

挑战2:隐私与数据安全——Agent知道太多怎么办?

Agentic AI需要收集大量用户数据(比如健康数据、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一旦泄露,会给用户带来巨大风险。比如智能手表的心率数据泄露,可能被保险公司用来提高保费;智能家居的摄像头数据泄露,可能被黑客用来监控用户。

应对策略:“数据最小化+隐私增强技术”

我们采用了两大策略保护隐私:

  1. 数据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只收集必要的数据——比如智能手表不需要收集用户的通话记录,只需要收集心率、睡眠数据;
  2. 隐私增强技术(Privacy-Enhancing Technologies,PETs)
    • 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在不解密数据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处理(比如统计用户的平均心率);
    • 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在数据中加入“噪声”,让攻击者无法识别具体用户(比如将“张三的心率是80”变成“张三的心率在75-85之间”)。

挑战3:跨设备协同的复杂性——多个Agent如何配合?

当用户有多个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时,如何让这些设备的Agent协同工作?比如智能手表的Agent知道用户要回家,如何通知智能家居的Agent提前打开空调?

应对策略:“Agent协同协议”

我们设计了**“Agent协同协议”(Agent Collaboration Protocol),让不同设备的Agent能互相通信、协同任务。协议的核心是“目标共享+状态同步”**:

  • 目标共享:比如智能手表的Agent将“用户要回家”的目标共享给智能家居的Agent;
  • 状态同步:智能家居的Agent将“空调已打开”的状态同步给智能手表的Agent。

比如用户要回家的场景:

  1. 智能手表的Agent检测到用户的位置(距离家1公里),共享目标“用户要回家”给智能家居的Agent;
  2. 智能家居的Agent同步状态“空调已打开至24度,灯光已调至暖色调”给智能手表的Agent;
  3. 智能手表的Agent向用户推送提醒:“家的空调已打开,灯光已调整,欢迎回家”。

五、未来展望:Agentic AI将如何改变智能设备?

作为架构师,我认为Agentic AI的未来将朝着三个方向发展:

1. 更个性化:“你的Agent只属于你”

未来的Agentic AI将更个性化——它会学习用户的每一个习惯(比如“你喜欢早上7点喝热咖啡”“你讨厌香菜”),甚至学习用户的“潜意识需求”(比如“你心情不好时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比如你的Agent会知道“你今天加班晚了,需要一杯热牛奶和一首慢歌”,而不需要你说出来。

2. 更协同:“多个Agent变成一个团队”

未来的Agentic AI将更协同——不同设备的Agent会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复杂任务。比如:

  • 智能手表的Agent发现用户心率异常,通知智能家居的Agent打开窗户通风,通知智能汽车的Agent规划去医院的路线,通知手机的Agent联系医生;
  • 工业设备的Agent发现机器人故障,通知运维系统的Agent调度维修人员,通知仓库的Agent准备配件,通知生产系统的Agent调整生产计划。

3. 更可信:“Agent的决策比你更可靠”

未来的Agentic AI将更可信——它的决策会基于更准确的因果关系、更全面的数据,甚至能“纠正”用户的错误决策。比如:

  • 你想“今天吃火锅”,但你的Agent会提醒“你昨天刚吃了火锅,今天的肠胃数据显示消化不好,建议吃清淡的”;
  • 你想“开快车去机场”,但你的Agent会提醒“前方路段限速60,超速会导致罚款,而且会增加事故风险,建议保持限速”。

六、总结:Agentic AI是智能设备的“灵魂”

从“工具”到“伙伴”,Agentic AI正在重新定义智能设备的价值。它不是“更聪明的算法”,而是**“能理解你的需求、主动帮你解决问题的智能体”**。

作为架构师,我深刻体会到:Agentic AI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所有的技术革新,都是为了让智能设备更懂用户、更贴近用户的需求。

未来,当你起床时,你的智能设备会说:“昨晚睡得不错,今天天气很好,建议穿你最喜欢的那件蓝色外套,我已经帮你热好了牛奶,汽车已经预热,导航路线已规划——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这不是科幻,而是Agentic AI即将带来的未来。而我们,正在亲手打造这个未来。

延伸阅读:

  • 《Agentic AI: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t Systems》(MIT Press)
  • 谷歌论文《Federated Learning: Collaborative Machine Learning without Centralized Training Data》
  • 微软博客《Building Trustworthy AI: Explain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 IDC报告《Global Smart Device Market Forecast, 2023-2025》

互动话题:
你希望你的智能设备有什么样的Agentic能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