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构建大模型应用架构演进技术:Context Engineering vs Prompt Engineering。

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兴起的早期,构建 AI 应用更像是一场“炼金术”实验。开发者们围绕一个核心 API 端点,通过反复调试和优化输入文本——即所谓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试图从模型这个神秘的“黑箱”中召唤出理想的结果。这种方式直接、灵活,也确实催生了无数令人惊艳的创意原型。

然而,当这些原型试图进入生产环境时,脆弱性便无处遁形。缺乏模块化设计、扩展能力有限、可维护性低下,使得“提示驱动”的应用难以支撑企业级场景。这种局面颇似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所有逻辑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主函数里,久而久之演变成难以维护的“单体应用”(Monolith)。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逐渐浮现——“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不再将 LLM 视为应用的全部,而是将其纳入一个更大、更精心设计的系统架构中,成为其中的关键服务组件。这一转变,正如软件开发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演进,标志着 AI 应用正步入一个更系统化、更工业化的时代。

1.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架构模式:“LLM-Centric”的单体应用

Prompt Engineering 是一种通过设计与优化提示语(Prompt),引导 AI 模型生成特定响应的实践方法。这里的“提示”可以理解为给予 AI 系统的查询或指令,其作用在于促使模型产出更加准确、深入和相关的结果。

与传统编程依靠精密算法来驱动逻辑不同,Prompt Engineering 更依赖于自然语言与上下文的表达,并非直接编写“指令集”,而是通过结构清晰、语义明确的输入来弥合 “人类意图”与“机器输出”之间的鸿沟。

从架构的角度来看,Prompt Engineering 可以被视作一种“接口设计”:

  • 在用户与模型之间,承担“语义适配层”的角色。
  • 决定了系统如何理解需求,并影响了下游输出的质量与稳定性。
  • 一份优秀的提示语不仅能驱动模型给出预期结果,更能在整个系统架构中起到“逻辑约束与信息编排”的作用。

换句话说,Prompt Engineering 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系统设计思维。其强调通过合理的输入结构,让复杂的模型能力在架构层面得到有效利用与管理。

在基于 Prompt Engineering 的阶段,AI 应用大多呈现出一种“以 LLM 为中心的单体架构”(LLM-Centric Monolithic Architecture)。其架构可参考如下所示:

基于上述架构特征分析,Prompt Engineering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层面,具体可参考:

(1) 强耦合(Tight Coupling)

应用的业务逻辑、知识和交互方式,都被硬编码进一个冗长的提示词中。任何业务规则的变更,都意味着修改整个“超级提示”,牵一发而动全身。

(2) 无状态(Statelessness)

为了实现多轮对话,必须不断附加全部历史记录到新的提示中。这不仅增加成本,还受限于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极易触发“遗忘”。

(3) 可维护性差(Poor Maintainability)

长达数千字的提示就像一段“意大利面条代码”。结构混乱、难以调试,团队协作更是困难重重。

(4) 缺乏扩展性(Limited Extensibility)

若要调用外部 API 或数据库,只能在提示中“描述”操作方式,既脆弱又不可控。

因此,在此种架构下,Prompt Engineering 更像一个“文本巫师”:依靠经验打磨“黄金提示词”,但产出物终究脆弱,缺乏系统工程的鲁棒性。

2.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架构范式: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设计

随着 AI 应用逐步迈向规模化与工程化,仅依赖 Prompt Engineering 的“单体式”模式已难以支撑复杂业务需求。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的出现,为 AI 应用引入了一种更贴近现代软件工程理念的范式。

其借鉴了“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思想,将庞杂的 AI 任务解构为一组可独立管理、松耦合的服务模块,再通过一个编排层(Orchestration Layer) 进行统一调度与治理。

在这一范式下,系统的工作流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可编排的分布式形态,具体可参考如下架构示意图:

即整个流程如下:

(1) 用户请求 首先进入编排层。

(2) 编排层负责进行 意图解析,明确用户的目标与任务类型。

(3) 根据解析结果,它可能会按需调用以下服务:

  • 检索服务(Retrieval Service):从向量数据库(Vector DB)中提取与用户请求相关的领域知识或文档,实现“长期记忆”的功能。
  • 工具服务(Tool Service):封装外部 API(如 ERP、CRM 系统或搜索引擎),为模型提供“现实世界的手脚”。
  • 状态管理服务(State Management Service):维护对话历史、任务上下文及用户偏好,形成“短期记忆”。

(4) 编排层将上述信息动态整合,生成一个清晰、结构化的 上下文(Context)。

(5) 该上下文被传递给 LLM 服务(LLM Service),模型在此情境下执行推理或生成。

(6) 最终结果可经过 后处理(Post-processing),再返回给用户。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高效的分布式管弦乐队:各服务组件犹如不同乐器,各司其职,确保每个部分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协同奏响整体的华丽乐章。

3. 如何看待: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vs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崛起,并不意味着 Prompt Engineering 的消亡,而是其角色的演变与升华。在微服务架构中,Prompt Engineering 不再是构建整个应用的唯一手段,而是演变成了编排流程中每个节点的“配置语言”。具体:

  • 查询重写提示 (Query Rewriting Prompt): 在调用检索服务前,需要一个提示来优化用户的原始问题,使其更适合语义搜索。
  • 工具选择提示 (Tool Selection Prompt): 编排层需要一个提示,让LLM根据用户意图,从一系列可用工具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 答案合成提示 (Answer Synthesis Prompt): 当从多个来源(RAG、API)获取信息后,需要一个最终的提示来指导LLM将这些零散信息,综合成一段通顺、完整的回答。

这里的每一个提示都变得更短、更专注、目标更明确。它们成为了连接不同服务节点的“胶水代码”,其设计和优化依然至关重要,但难度和复杂度已大大降低。

那么,Context Engineering 是如何驱动 Prompt Engineering 的呢?

从架构视角来看,如下几个方面共同定义了 Context Engineering  的“系统角色”:不仅仅是提示优化的技术延伸,而 在架构层面为提示提供保护、组织、扩展与约束管理 的一整套方法论,从而使得 AI 应用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性、清晰性与可扩展性。具体:

(1) 护提示(Protects your prompt)

再优秀的指令,如果被埋没在第 12,000 个 Token 之后、夹在三份 FAQ 与一段 JSON 数据之间,最终也毫无意义。Context Engineering 的首要价值,就是在架构层面确保提示语始终处于核心与优先位置,而不会因上下文冗余而失效。

(2) 围绕提示进行系统化组织(Structures everything around the prompt)

在 Context Engineering 的设计中,所有外围模块——无论是记忆管理、检索机制,还是系统级提示(System Prompt)——其存在的唯一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提示的清晰性与优先级。换句话说,提示成为系统架构的“锚点”,所有组件围绕它展开协同。

(3) 应对规模化(Handles scale)

在复杂场景下,不必为每一个用户或任务重新设计一份提示。Context Engineering 通过注入结构化的上下文,使系统能够自动适配不同角色与任务需求,从而避免“手工堆叠式”的提示工程,真正实现架构层面的规模化与可复用性。

(4) 约束管理(Manages constraints)

面对 Token 限制、延迟要求与成本控制等现实约束,Context Engineering 提供了一种架构化的治理机制。它能动态决定哪些信息保留、哪些信息舍弃,确保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示依旧具备最优的上下文支撑。

综上所述,从 Prompt Engineer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演进,本质上是 AI 应用开发从“工匠时代”迈向“工业化时代”的必然。它要求开发者完成一次深刻的身份转变:从一名专注于打磨“精美艺术品”(黄金提示词)的工匠,转变为一名能够设计和搭建复杂、可靠、可扩展系统(AI应用)的建筑师。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将控制权从 LLM 手中夺回,交还给系统架构。我们不再乞求 LLM “碰巧”理解我们的复杂意图,而是通过一个强大的外部系统,为其构建一个清晰、无歧义的“世界模型”,让它在这个我们亲手设计的舞台上,精准地完成我们赋予它的角色。这,才是构建下一代企业级智能应用的坚实基础和唯一路径。

  零基础入门AI大模型

今天贴心为大家准备好了一系列AI大模型资源,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1.学习路线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2.视频教程

网上虽然也有很多的学习资源,但基本上都残缺不全的,这是我自己整理的大模型视频教程,上面路线图的每一个知识点,我都有配套的视频讲解。

 

 

(都打包成一块的了,不能一一展开,总共300多集)

3.技术文档和电子书

这里主要整理了大模型相关PDF书籍、行业报告、文档,有几百本,都是目前行业最新的。

4.LLM面试题和面经合集

这里主要整理了行业目前最新的大模型面试题和各种大厂offer面经合集。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1.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2.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3.100集大模型视频教程
4.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5.LLM面试题合集
6.AI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5.免费获取(扫下方二v码即可100%领取)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