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说起AI大模型训练,大家就必须提到GPU?为什么不能是CPU?难道CPU不行?为什么英伟达几乎成了AI计算的代名词?

就像跑车需要强劲的发动机、高清视频需要大带宽一样,大模型之所以“大”,不仅在于参数规模,更在于它背后海量的计算需求。而GPU,正是目前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优解。

一、CPU 与 GPU: “专家”与“千手观音”的区别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CPU 和 GPU 在设计哲学上的根本不同:

  • CPU(中央处理器) 像是一位博学的老教授,擅长处理复杂而多样的任务(比如运行操作系统、处理逻辑判断),但一次只能做一两件事。

  • GPU(图形处理器) 则像是一支万人编制的流水线工人,每人只做一件极其简单的任务(比如计算两个数字相乘),但可以数万人同时工作。

而训练大模型的核心运算——矩阵乘法,恰恰是成千上万次简单运算的叠加。这种情况,恰恰撞上了GPU的“舒适区”。

你要完成100万道“3×4=?”的算术题。

  • CPU:一位数学家,一题一题算,准确但缓慢。

  • GPU:召集10万名小学生,每人算10题,瞬间完成。

    大模型的计算,其实就是一场“人海战术”的胜利。

二、为什么大模型尤其依赖GPU?

1. 并行计算:一拳打出一万次攻击

神经网络训练主要由大量的矩阵运算(Tensor Operations)组成。这类计算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高度并行。GPU的上万颗核心能同时处理数据,尤其适合这种“重复且简单”的大规模计算。

2. 高内存带宽:数据的“高速公路”

训练像Llama、GPT这样的大模型,意味着需要频繁存取海量参数和数据。GPU拥有比CPU高得多的内存带宽,意味着数据搬运的速度更快,不会在计算过程中“堵车”。

3. 专为AI优化的架构

以英伟达为例,其GPU从硬件到软件(CUDA+cuDNN),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AI开发生态。TensorCore、Transformer Engine等专用单元,大幅优化了训练和推理效率。可以说,GPU从“硬件”到“软件栈”的全栈优势,使其成为AI时代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三、没有GPU,大模型会怎样?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GPU(例如 NVIDIA A100)

CPU(例如 Intel Xeon)

核心类型

上万个小核心(并行计算)

几十个复杂大核心(串行优先)

内存带宽

约 2TB/s

约 0.2TB/s

适合场景

矩阵计算、深度学习训练

通用任务、逻辑处理

训练大模型

几天~几周

可能需几年甚至更久

结论就是:如果没有GPU,我们根本不可能训练出ChatGPT、Llama、Stable Diffusion这样的大模型。AI的突破,某种意义上是由算力革命推动的。

四、GPU就够了吗?更专业的AI芯片已登场

虽然GPU目前占据主导,但它最初是为图形渲染设计的,“兼职”做AI计算。如今,更专业的芯片已经开始登场:

  • NPU(神经网络处理器):集成于手机和笔记本(如华为麒麟芯片、苹果M系列),专注推理场景。

  • TPU(张量处理器):谷歌专门为机器学习定制的ASIC芯片,用于训练和推理。

  • 其他AI加速卡:如AMD MI300X、华为昇腾等,正在挑战英伟达的霸主地位。

未来的AI计算格局,一定是GPU与多种专用芯片共存的生态。

五、作为普通人,需要关心GPU吗?

  • 如果你只是使用AI应用:你不需要直接接触GPU,就像你用手机不需要懂基站。

  • 如果你打算本地部署模型:显卡和显存是你的硬门槛,GPU决定你能跑多大规模的模型。

  • 如果你是企业或开发者:GPU是你开发AI模型的“生产工具”,成本、算力和效率直接影响项目成败。

写在最后

GPU之于大模型,犹如发动机之于跑车,它虽然不是AI技术的全部,却是当下AI爆发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理解GPU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理解一项硬件技术,更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AI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的关键路径。

在可见的未来,GPU仍将是AI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但我们也期待,更多元、更高效、更普惠的算力选择不断出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优趣AI),后续给大家带来更多AI相关的知识分享!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