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工具一句话生成PPT
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PPT,强调提示词的重要性。作者以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为例,演示了从需求拆解到智能体协作的全流程:先通过Promptpilot生成结构化提示词,再借助豆包AI创建教师智能体细化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最终整合成完整的PPT生成指令。文章指出,AI无法替代人类,但善用AI工具能显著提升效率,关键在于精准的需求描述和分步协作的思维。
这里写自定义目录标题
使用AI工具一句话生成PPT
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增长以及生成式 AI 的火爆出圈,现在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的了解或理解当前的人工智能,不少人也持续焦虑,担心被人工智能替代,缺乏了职场竞争力。而事实上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足以撼动人类,无法做到替代,当前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如智能对话机器人,会作词、会写诗,还能解决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实不然,我们也不必担心被替代。现如今我们是不会被 AI 替代的,不过我们可能会被懂 AI、会用 AI 工具的其他人替代 T_T,所以我最近在接触各种各样的 AI 工具,今天也借着整理的机会分享一下如何快速完成令人抓狂的 PPT。
开始前准备
不论是自己写 PPT 还是通过 AI 工具,我们都需要清楚:
- PPT 汇报对象是谁,决定了 PPT 的风格
- PPT 主要突出内容是什么,决定了 PPT 的主题与内容逻辑
所以也不是交给 AI 我们就不管了,在使用 AI 过程中,我们可以角色扮演我们是甲方,人工智能体是负责提供服务的稍稍有那么一点实在(就是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乙方。这么一说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长期作为乙方的我们应该能够了解我们期望获得的需求是什么样子的。绝对不是一句话需求。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梳理好我们的需求,在这里就是我们期望 PPT 写成什么样子,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就使用“提示词”来定义这个需求描述。所以我们要先准备提示词。
编写提示词
“啥是提示词啊?”、“我要写 PPT 该咋写这个提示词给 AI 啊?”,我开始是懵的,在了解提示词之前我一直拿 AI 当搜索引擎(我相信这应该是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当然也有女人),经过多方打探才了解,原来 AI 大神可以用各种生成式 AI 实现精准图片、声音、视频都是要不断打磨这个提示词。不过我们也可以使用 AI 给我们写提示词(prompt)。
我使用的是如下这个 AI 工具:
https://promptpilot.volcengine.com/home
我会告诉它:
我想生成一个高中一年级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节课的PPT,帮我写一个提示词
Promptpilot 生成如下内容:
你的任务是生成一份高中一年级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节课的PPT内容。请仔细阅读以下信息,并按照指示进行生成。
教学目标:
<teaching_objectives>
{{TEACHING_OBJECTIVES}}
</teaching_objectives>
教学重点:
<teaching_key_points>
{{TEACHING_KEY_POINTS}}
</teaching_key_points>
教学难点:
<teaching_difficult_points>
{{TEACHING_DIFFICULT_POINTS}}
</teaching_difficult_points>
在制作PPT时,请遵循以下指南:
1. 内容要紧密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符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开头应清晰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3. 重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合适的案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 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生动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术语。
5. 可以适当添加互动环节或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 整体结构要合理,逻辑连贯,有明确的章节划分和过渡。
7. 确保PPT内容丰富、全面,能完整呈现集合概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请在<ppt_content>标签内写下你的PPT内容。
上面这个内容就是将我们一句话内容拆解成更加详细的、能够让 AI 更加理解该如何做事的详细需求。但是我不知道集合的概念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啥,所以还可以继续分块找 AI 询问,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去询问生成式 AI,或者创建一个智能体。此时我们需要继续生成一个提示词:
使用这个提示词就可以生成一个智能体了,然后使用这个高中老师智能体躯生成集合的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稍稍做一些提示词改动:
你需要扮演一位经验丰富的高中数学教师,该智能体应具备以下特点:
- 能够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
-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 具有耐心和亲和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 能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答思路。
- 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 ---- (个性化增加)
生成提示词时,请遵循以下要求:
- 提示词应简洁明了,突出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 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
-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使用豆包生成式 AI 创建一个高中教师的智能体:
然后我就可以命令它了 ~
本人:请给我写一个高中一年级数学集合的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豆包:
### **一、教学目标(依据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要求,分三维度设定)**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能准确说出集合的定义,明确 “元素” 与 “集合” 的关系(属于∈或不属于∉),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 “本班同学”“1~10 的正整数”)。
· 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元素是否属于集合有明确判断)、**互异性**(集合中无重复元素)、**无序性**(集合中元素顺序不影响集合本身),能结合具体例子判断元素是否满足特性。
· 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自然数集 N、正整数集 N⁺(或 N*)、整数集 Z、有理数集 Q、实数集 R,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如 “2∈N”“√2∉Q”)。
· 会用自然语言、列举法(适用于元素有限且较少的集合,如 {1,2,3})和描述法(适用于元素无限或较多的集合,如 {x|x>2,x∈R})表示具体集合,能根据集合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 “超市货架上的饮料”“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定理”),经历 “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 在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验证元素特性、选择集合表示方法的练习中,提升逻辑推理和规范表达能力(如用符号准确描述关系,用规范格式书写集合)。
· 通过小组讨论 “为什么集合元素需要互异性”“不同表示方法的适用场景”,学会合作交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集合概念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如分类管理、逻辑推理基础),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在解决 “判断模糊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修正含重复元素的集合” 等问题时,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和细致的思维习惯。
· 通过学习常用数集的符号体系,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规范性,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 **二、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核心概念**:明确集合与元素的定义,熟练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或∉),能举例说明集合的实际意义。
1. **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重点理解 “确定性”(区分 “确定对象” 与 “模糊对象”,如 “高个子同学” 不能构成集合,“身高 175cm 以上的同学” 可以构成集合)和 “互异性”(在书写集合或解决问题时,需排除重复元素,如集合 {1,1,2} 应修正为 {1,2})。
1. **常用数集的符号与集合的表示方法**:熟记 N、N⁺、Z、Q、R 的含义并正确使用;能根据集合元素的特点,灵活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如 “小于 5 的正整数” 用列举法表示为 {1,2,3,4},用描述法表示为 {x|x 是小于 5 的正整数})。
### **三、教学难点**
1. **对 “集合元素确定性” 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区分 “具有明确标准的对象” 和 “无明确标准的模糊对象”,学生容易混淆 “主观判断的对象”(如 “漂亮的花”)与 “客观标准的对象”(如 “花瓣数为 5 的花”),需要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帮助突破。
1. **集合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 学生可能在 “描述法” 的格式上出错(如漏写元素的取值范围,将 “大于 3 的实数” 写成 {x|x>3},未注明 x∈R,需强调 “描述法需明确元素的属性”);
· 对于 “元素较多但有规律的集合”(如 “1~100 的正整数”),难以判断用列举法还是描述法,需引导分析 “列举法的局限性” 和 “描述法的简洁性”。
1. **集合元素互异性在解题中的隐性应用**:学生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如 “集合 {2,a} 中 a 的取值范围”),容易忽略 “a≠2” 的限制,需通过典型例题(如 “若集合 {A,2,3} 与 {2,A²} 相等,求 A 的值”)强化互异性的应用意识。
然后我就有自己的 PPT 生成提示词啦:
你的任务是生成一份高中一年级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节课的PPT内容。请仔细阅读以下信息,并按照指示进行生成。
### **一、教学目标(依据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要求,分三维度设定)**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能准确说出集合的定义,明确 “元素” 与 “集合” 的关系(属于∈或不属于∉),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 “本班同学”“1~10 的正整数”)。
· 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元素是否属于集合有明确判断)、**互异性**(集合中无重复元素)、**无序性**(集合中元素顺序不影响集合本身),能结合具体例子判断元素是否满足特性。
· 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自然数集 N、正整数集 N⁺(或 N*)、整数集 Z、有理数集 Q、实数集 R,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如 “2∈N”“√2∉Q”)。
· 会用自然语言、列举法(适用于元素有限且较少的集合,如 {1,2,3})和描述法(适用于元素无限或较多的集合,如 {x|x>2,x∈R})表示具体集合,能根据集合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 “超市货架上的饮料”“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定理”),经历 “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 在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验证元素特性、选择集合表示方法的练习中,提升逻辑推理和规范表达能力(如用符号准确描述关系,用规范格式书写集合)。
· 通过小组讨论 “为什么集合元素需要互异性”“不同表示方法的适用场景”,学会合作交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集合概念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如分类管理、逻辑推理基础),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在解决 “判断模糊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修正含重复元素的集合” 等问题时,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和细致的思维习惯。
· 通过学习常用数集的符号体系,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规范性,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 **二、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核心概念**:明确集合与元素的定义,熟练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或∉),能举例说明集合的实际意义。
1. **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重点理解 “确定性”(区分 “确定对象” 与 “模糊对象”,如 “高个子同学” 不能构成集合,“身高 175cm 以上的同学” 可以构成集合)和 “互异性”(在书写集合或解决问题时,需排除重复元素,如集合 {1,1,2} 应修正为 {1,2})。
1. **常用数集的符号与集合的表示方法**:熟记 N、N⁺、Z、Q、R 的含义并正确使用;能根据集合元素的特点,灵活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如 “小于 5 的正整数” 用列举法表示为 {1,2,3,4},用描述法表示为 {x|x 是小于 5 的正整数})。
### **三、教学难点**
1. **对 “集合元素确定性” 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区分 “具有明确标准的对象” 和 “无明确标准的模糊对象”,学生容易混淆 “主观判断的对象”(如 “漂亮的花”)与 “客观标准的对象”(如 “花瓣数为 5 的花”),需要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帮助突破。
1. **集合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 学生可能在 “描述法” 的格式上出错(如漏写元素的取值范围,将 “大于 3 的实数” 写成 {x|x>3},未注明 x∈R,需强调 “描述法需明确元素的属性”);
· 对于 “元素较多但有规律的集合”(如 “1~100 的正整数”),难以判断用列举法还是描述法,需引导分析 “列举法的局限性” 和 “描述法的简洁性”。
1. **集合元素互异性在解题中的隐性应用**:学生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如 “集合 {2,a} 中 a 的取值范围”),容易忽略 “a≠2” 的限制,需通过典型例题(如 “若集合 {A,2,3} 与 {2,A²} 相等,求 A 的值”)强化互异性的应用意识。
在制作PPT时,请遵循以下指南:
1. 内容要紧密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符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开头应清晰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3. 重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合适的案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 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生动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术语。
5. 可以适当添加互动环节或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 整体结构要合理,逻辑连贯,有明确的章节划分和过渡。
7. 确保PPT内容丰富、全面,能完整呈现集合概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成 PPT
我使用了一个新的 AI 工具进行 PPT 生成,那就是 Kimi
https://www.kimi.com/
选择【PPT 助手】工具,将上面生成的提示词告诉 kimi 即可:
然后我们的 Kimi 老师就开始规划 PPT 的逻辑以及每页的内容,最后会给我们一个小按钮触发生成我们心心念的 PPT 啦:
点击后会让我们选择模板,按照自己喜好选择即可,生成后点击右上角的下载即可
写在后面
大概看内容感觉:“嗯,写的真不错”,但是仔细一看:“我的妈,这写的啥玩意”,但是还是会剩下我们大量的时间,所以生成式 AI 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中梳理出我们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完全替代我们,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去学习去适应新的生产工具,那么不论锄头有多锋利也都是我们的工具。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