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AI的拉锯战:当我宁愿花几小时“调教”AI,也不愿花半小时读代码
1. **认知成本的诱惑:** 读懂一份复杂的遗留代码,需要大脑高度专注,构建一个庞大的心理模型,这是一项高强度的认知劳动,启动成本极高。3. **沉没成本的泥潭:** 当我与AI“搏斗”一小时后,一个声音在我脑中响起:“已经投入这么久了,代码都迭代好几版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另一极是“系统深潜者”**:当AI构建的系统(哪怕未来测试环节也由AI完成)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崩溃时,他们是能戴上
上周五下午,我又一次陷入了那个熟悉的困境。
一个深埋在系统旧模块里的逻辑Bug,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我面前是两块屏幕,左边是布满复杂逻辑的老代码,右边是AI大模型的对话框,光标在闪烁,等待着我的下一个指令。
理智告诉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快路径,是深吸一口气,花上半小时,像个老侦探一样,顺着代码的藤蔓摸清它的来龙去脉。但我没有。
我选择了另一条路:我开始“指挥”AI。
我没有去读那令人头疼的旧代码,而是直接向AI描述我想要修复的效果,或者,如果是新功能,就直接描述功能的行为逻辑。AI的回应几乎是即时的,一大段看起来头头是道的代码被生成出来。我把它复制、粘贴,然后,我的工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测试。
第一次测试,失败。功能在某个特定输入下崩溃了。
我回到AI对话框,像提交Bug报告一样,向它描述失败的场景,并修正我的原始需求描述。AI道歉,然后生成了新版代码。
第二次测试,部分成功,但一个关键的计算结果是错的。
我又回到AI对话框,提供了正确的预期输出,并尝试引导它思考可能的逻辑陷阱。
这个“描述-生成-测试-反馈”的循环,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我感到越来越烦躁,不是对AI,而是对自己这种“拧巴”的状态。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与AI进行了几十轮无效的“拉锯战”,最终得到的解决方案支离破碎。
最后,我放弃了。我关掉AI对话框,起身冲了杯咖啡,回到座位上,打开了那份我一直逃避的老代码。不到四十分钟,我定位到了问题根源——一个几年前因为特殊业务需求留下的、极其隐晦的逻辑分支。
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解决问题后的轻松,而是一种深刻的荒谬和后怕。**我为什么宁愿在一个不确定的“黑箱”上浪费数小时,也不愿相信自己,花半小时去做一件确定的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意识到,我,以及可能很多像我一样的开发者,已经“病”了。这种“病”,是AI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认知惯性。我开始反思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 **一、 理智与习惯的博弈:我为何被“轻松的假象”俘获?**
我剖析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发现自己被几种强大的心理力量牢牢控制住了:
1. **认知成本的诱惑:** 读懂一份复杂的遗留代码,需要大脑高度专注,构建一个庞大的心理模型,这是一项高强度的认知劳动,启动成本极高。相比之下,用自然语言向AI“下指令”,感觉自己像个指挥官,只需动口不动手,这个动作本身太轻松了。我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选择那条“感觉上”阻力最小的路。
2. **“AI老虎机”的成瘾性:** 我必须承认,AI偶尔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惊喜。有时一个复杂的指令,它能一次性生成优雅完美的可用代码。这种“一语成谶”的“中大奖”体验会带来强烈的多巴胺释放,极具成瘾性。于是,我总是在期待下一次“生成”就能成功,像个坐在老虎机前的赌徒,一次次地投币、拉杆,坚信“下一把就行”。而读代码那种枯燥、线性、可预期的反馈,在这种刺激面前显得毫无吸引力。
3. **沉没成本的泥潭:** 当我与AI“搏斗”一小时后,一个声音在我脑中响起:“已经投入这么久了,代码都迭代好几版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沉没成本让我无法自拔,我宁愿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也不愿“壮士断腕”,切换到那条看起来要“从零开始”的正确道路上。
#### **二、 思维模式的重塑:我正在从“地图绘制者”退化为“GPS使用者”?**
这次经历让我警醒,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一种工作哲学和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的我,像一个**地图绘制者**。每接触一个新系统,我都会努力在脑中构建一幅完整的、包含山川河流、城市小径的系统地图。我必须理解每个模块如何交互,数据如何流淌。
而现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GPS使用者**。我不再关心整张地图,我只想告诉GPS我要去哪,然后让它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把思考的过程外包给了AI,把自己的核心任务从“构建系统性理解”变成了“下达指令并验证结果”。
这个转变是致命的。因为对于真正复杂的系统,其核心价值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简单语言化的深层关联和隐性知识。GPS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会失灵,而AI在缺乏完整上下文的复杂逻辑面前,同样会“迷路”。
我遇到的悖论是:**我依赖AI,是为了逃避理解复杂上下文的痛苦;但AI要能真正帮到我,我又必须为它提供精准、完整的上下文。而提供完美上下文的前提,是我自己已经完成了那项痛苦的理解工作。**
#### **三、 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我该成为什么样的开发者?**
这次“拉锯战”让我看到了未来开发者技能分化的两种可能:
* **一极是“AI架构师”**:他们站在更高维度,精通业务拆解和系统设计,能将一个庞大的问题分解成AI可以理解和执行的清晰任务。他们是给AI“立项”和“分配工作”的人。
* **另一极是“系统深潜者”**:当AI构建的系统(哪怕未来测试环节也由AI完成)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崩溃时,他们是能戴上氧气瓶,潜入最深代码层去排查故障的“技术侦探”。他们的价值在于对复杂系统无与伦比的直觉和掌控力。
最危险的,是处在中间地带的开发者:**既无法进行高层设计,又因为长期依赖AI而丧失了深入代码“泥潭”的能力和勇气。** 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严重挤压。
我更开始警惕一种新的技术债——**“AI黑箱债”**。如果团队大量接受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由AI生成的代码,那么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看似运转正常,但内部充满未知的“黑箱”。未来的维护成本将是灾难性的。
#### **结语:与AI共舞,而非被其牵引**
我并不打算因此彻底弃用AI。它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工具。但这次痛苦的经历,让我开始重新定义我与它的关系。我为自己立下了几条新的工作原则:
1. **设立“30分钟法则”**:对于复杂问题,如果与AI的“生成-测试”循环超过30分钟没有实质进展,立即停止,强制切换到传统模式。
2. **明确它的角色**:把它当作一个能力超群但毫无经验的“实习生”,而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架构师”。让它做它擅长的,而不是我期望它擅长的。
3. **享受“下指令”的过程**:把“如何向AI清晰地描述功能”这个过程,本身就当作一次梳理自己思路的宝贵机会。
4. **刻意“脱钩”练习**:定期安排一些完全不使用AI的编码时间,像去健身房一样,保持自己核心能力的“肌肉记忆”。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时代。依赖AI是本能,但驾驭AI才是本事。这场与AI的拉锯战,或许是我们这一代技术人必须经历的“成人礼”。关键在于,我们是选择被工具定义,还是选择去定义工具。对我而言,答案已经清晰:**我希望AI增强我的智慧,而不是替代我的思考。**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