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装linux系统
这是配置安装目的地。本地化时间和日期:点击进入,在地图上选择你的时区(如“Asia/Shanghai”),并确保时间正确。软件安装源:保持默认(“自动检测的安装介质”)即可。软件选择这是选择桌面环境的地方!默认是最小安装,没有图形界面。如果你想用图形化桌面,请点击进入,在左边选择“带GUI的服务器”或“工作站”,右边可以根据需要勾选附加软件。系统安装目的地 (INSTALLATION DESTIN
第一阶段:安装前准备
1. 获取Linux发行版ISO镜像
2. 制作启动U盘
你需要一个至少8GB的U盘。
-
下载制作工具:推荐使用 Rufus (Windows) 或 BalenaEtcher (跨平台)。
-
操作步骤:
-
插入U盘(注意:制作过程会清空U盘所有数据!)
-
打开Rufus。
-
设备
:选择你的U盘。 -
引导类型选择
:点击“选择”,找到你下载的ISO文件。 -
分区类型和目标系统类型:通常保持默认(GPT, UEFI)即可,Rufus会自动识别。
-
点击“开始”,等待制作完成。
-
3. 备份数据!
警告:安装操作系统会格式化你的硬盘,导致数据永久丢失!
-
确保你要安装Linux的硬盘上的所有重要数据都已备份到外部存储设备或云盘。
4. 规划分区(非常重要!)
对于新手,理解分区是安装Linux最复杂的部分之一。以下是一个经典的分区方案,适用于大多数桌面/服务器场景:
挂载点 (Mount Point) | 分区类型 | 推荐大小 | 作用 |
---|---|---|---|
/ | ext4 或 xfs |
30GB - 50GB | 根目录,系统和所有安装的软件都存放在这里。 |
/home | ext4 或 xfs |
剩余空间的绝大部分 | 家目录,存储用户个人的文件、文档、下载、配置等。重装系统时可以保留此分区,数据无损。 |
swap | swap |
物理内存的 1-2 倍 (内存>8G可酌情减少) | 交换分区,相当于虚拟内存,当物理内存不足时使用。休眠功能也需要它。 |
/boot/efi | EFI系统分区 |
至少500MB | UEFI启动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启动引导文件。只有UEFI启动模式的电脑需要。 |
分区方案解释:
-
为什么要分
/home
?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来如果你想重装系统或换另一个Linux发行版,你可以选择只格式化根分区/
而不格式化/home
分区,这样你的个人文件和设置就全都保留了。 -
swap
分区:对于拥有大内存(如16GB以上)的现代电脑,swap
分区可以设置得小一些(如4GB),甚至可以用交换文件(swapfile)代替。 -
/boot/efi
:如果你的电脑是较新的(2015年后的基本都是),它很可能使用UEFI启动模式,必须要有一个EFI系统分区。
第二阶段:安装过程(以CentOS Stream 9为例)
1. 进入BIOS/UEFI设置,调整启动顺序
-
插入制作好的启动U盘。
-
重启电脑,在开机时连续按特定的键进入BIOS/UEFI设置界面(常见按键:
Del
,F2
,F10
,F12
,因主板品牌而异)。 -
在设置中找到 “Boot” 或 “启动” 选项。
-
将 “Boot Option #1” 或启动优先级第一项改为你的 U盘设备(可能会显示为“UEFI: USB Flash Drive”或类似名称)。
-
保存设置并退出(通常是按
F10
)。电脑将会从U盘启动。
2. 启动安装程序
-
电脑从U盘启动后,你会看到CentOS Stream的启动菜单。
-
选择 “Install CentOS Stream 9” 并按回车。
-
系统会开始加载安装程序,稍等片刻后会进入图形化安装界面。
3. 语言和键盘设置
-
欢迎界面:选择你安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如“中文-简体中文”)。
-
点击“继续”。
4. 安装信息摘要(核心配置步骤)
这是配置安装目的地。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部分:
-
本地化
-
时间和日期:点击进入,在地图上选择你的时区(如“Asia/Shanghai”),并确保时间正确。
-
-
软件
-
安装源:保持默认(“自动检测的安装介质”)即可。
-
软件选择:这是选择桌面环境的地方!
-
默认是最小安装,没有图形界面。
-
如果你想用图形化桌面,请点击进入,在左边选择 “带GUI的服务器” 或 “工作站”,右边可以根据需要勾选附加软件。
-
-
-
系统
-
安装目的地 (INSTALLATION DESTINATION):这是最关键的分区步骤!
-
点击进入,你会看到本地可用的磁盘。
-
在“存储配置”下,选择 “自定义” 然后点击“完成”。这将打开手动分区工具。
-
现在你处于 “手动分区” 界面。下方会列出你的磁盘(如
/dev/sda
或/dev/nvme0n1
)。
开始分区:
-
方案A:UEFI电脑(需要创建
/boot/efi
)-
点击左下角“+”按钮。
-
挂载点:选择
/boot/efi
-
期望容量:输入
500M
-
点击“添加挂载点”。
-
-
再次点击“+”按钮。
-
挂载点:选择
swap
-
期望容量:输入你计划的大小(如
4G
) -
点击“添加挂载点”。
-
-
再次点击“+”按钮。
-
挂载点:选择
/
-
期望容量:输入
50G
(或你计划的大小) -
点击“添加挂载点”。
-
-
再次点击“+”按钮。
-
挂载点:选择
/home
-
期望容量:你可以输入具体大小,或者不填以使用所有剩余空间。
-
点击“添加挂载点”。
-
-
-
方案B:传统BIOS电脑(不需要
/boot/efi
)-
点击“+”按钮,创建
swap
分区。 -
点击“+”按钮,创建
/
分区。 -
点击“+”按钮,创建
/home
分区。
-
-
确认所有分区都创建好后,务必确保“文件系统”类型正确:
-
/boot/efi
的文件系统应为efi
(自动) -
swap
的文件系统应为swap
(自动) -
/
和/home
的文件系统建议选择xfs
(CentOS默认) 或ext4
(Ubuntu等常用)。
-
-
检查无误后,点击“完成”。系统会弹出摘要让你确认,点击“接受更改”。
-
-
KDUMP:可以禁用,这是一个内核崩溃转储工具,对新手用处不大,会占用一点内存。
-
网络和主机名:
-
点击进入,你可能会看到已识别的网卡(如“ens33”)。
-
在右上角,将网卡的开关从“关”拨到 “开”。系统会自动通过DHCP获取IP地址。
-
你可以在下方主机名处给你的电脑起个名字(如
my-pc
)。 -
点击“完成”。
-
-
-
用户设置
-
** root密码**:
-
点击进入,为超级管理员root用户设置一个强密码。
-
(可选)如果你担心忘记,可以勾选“允许root用户通过SSH登录”。
-
-
创建用户:
-
点击进入,创建一个你的日常使用的普通用户(强烈建议!不要总是用root)。
-
输入全名、用户名。
-
勾选 “将此用户设为管理员” (这样你以后可以用
sudo
命令执行管理任务)。 -
设置一个用户密码。
-
(可选)勾选“需要密码才能使用此账户”。
-
-
5. 开始安装
当所有带感叹号的红色项目都配置完成后,右下角的“开始安装”按钮会变为可用状态。
-
点击 “开始安装”。
-
安装程序会开始格式化磁盘、安装软件包。此时界面会显示安装进度。
-
你可以在此期间点击“root密码”或“用户创建”去修改配置,或者就等着。
6. 安装完成
-
当安装进度条达到100%后,会显示“安装完成!”的提示。
-
点击 “重启系统”。
-
电脑会重启,在重启过程中会提示你拔掉安装U盘,否则可能会再次进入安装界面。
第三阶段:首次启动与初始化
-
电脑重启后,你会看到系统的启动引导菜单(GRUB),选择第一项启动。
-
首次启动会进行一些初始化设置。
-
你可能会看到许可协议界面,勾选同意。
-
进入登录界面,使用你创建的普通用户和密码登录。
-
成功进入桌面!现在你可以开始探索你的Linux系统了。
总结与提醒
-
分区是核心:理解每个挂载点的作用,规划好大小,尤其是将
/home
分开,会让你未来的系统管理轻松很多。 -
UEFI vs BIOS:确认你的电脑启动模式,这决定了是否需要创建
/boot/efi
分区。 -
用户管理:养成使用普通用户操作,需要时再用
sudo
提权的习惯,这是Linux系统安全的最佳实践。
这个流程非常详细,涵盖了几乎所有你可能遇到的步骤。虽然不同发行版的安装界面略有差异(例如Ubuntu的安装器叫Ubuntu Installer),但背后的逻辑和核心概念(分区、引导、用户创建)是完全相通的。祝你安装顺利!
开启新对话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