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硬件:四个你可能没听过,但很酷的产品
AI硬件新趋势:四款产品展现科技温度 这篇文章介绍了四款融合AI与硬件的创新产品:Whoop运动手环专注于训练监测和恢复建议,采用订阅制服务;OrCam为视障人士提供文字识别和人脸辨认功能;Neurable耳机通过脑电波监测专注度;Pulsetto通过神经刺激帮助减压助眠。这些产品共同特点是:利用AI技术解决具体痛点,而非替代人类。Whoop补全身体认知盲区,Neurable可视化注意力,Puls
AI + 硬件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小米眼镜,以及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四个很有趣,但可能还不熟悉的产品:Whoop、OrCam、Neurable 和 Pulsetto。它们分别代表了健康监测、辅助视觉、脑电交互和情绪调节,是 AI + 硬件非常有趣的尝试,在全球已经有不少忠实用户。
「 Whoop:没有显示屏的运动手环 」
说到智能手环,大家想到的可能是苹果手表、小米手环,或者专业运动手表。它们的核心功能是“状态监测+通知+运动数据”。
但 Whoop 有些不同:它不显示时间,不提醒消息,甚至连屏幕都没有。
它像是一块“隐形的教练”。用户每天戴着它睡觉、运动,它会 24 小时收集心率变异、呼吸频率、皮肤温度等数据,然后通过 App 给出三个核心指标:
-
Strain-负荷:你今天活动量是不是太大?
-
Recovery-恢复度:你的身体状态适合继续训练吗?
-
Sleep-睡眠质量:你睡得够不够,深度睡眠比例如何?
比如,你今天状态不好,Whoop 可能会建议你“今天只做轻度运动”;而如果你昨晚恢复良好,它会鼓励你加大强度。
有意思的是,Whoop 采取订阅制:用户按月或按年付费,硬件免费更新。这和传统“买断”的手环完全不同,更像是一个“健康服务”。
最新的 Whoop 还接入了 AI 教练(Whoop Coach)。你可以直接问它:“为什么我昨晚睡得不好?”、“如果我明天要比赛,今晚该几点睡?”它会基于你的数据和 AI 模型,像真人教练一样给出建议。
为什么受欢迎?
-
它抓住了职业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的痛点:需要科学训练和恢复;
-
它不像普通手环那样“花里胡哨”,而是专注在最关键的“训练和恢复”上;
-
订阅模式让它能持续进化,避免买了就闲置。
「 OrCam:让视障人士“听见世界” 」
这个产品我很喜欢。OrCam 来自以色列,是一个装在眼镜上的小设备,看起来就像一支小钢笔。
对普通人来说,它可能没什么特别,但对视障人士来说,它就像“第二双眼睛”。
它的功能很简单却很实用:
-
读书/读菜单:你只要用手指指向文字,它会立刻用语音读出来
-
识别人脸:有人走过来,它会悄悄告诉你是谁
-
辨认货币:拿出几张纸币,它会告诉你面值
-
识别物体:比如牛奶、药盒,能帮你避免拿错
最打动人的是,它的识别和语音反馈都是离线完成的,不依赖网络,所以非常安全、隐私友好。
一个盲人用户的体验是这样的:
“我第一次能独立去咖啡馆点单,听它读菜单的时候,我差点哭出来。”
对低视力人群来说,OrCam 不是高科技玩具,而是真正改变生活的工具。虽然价格在2000美元左右,并不便宜,但在很多国家,它已经被一些医疗或社会机构纳入补助计划。
为什么有意义?
-
它把 AI 用在了真正刚需的地方:帮助弱势群体独立生活
-
它不是“未来幻想”,而是已经在日常中发挥作用
「 Neurable:能读懂你专注度的耳机 」
Neurable 看起来像一副普通的降噪耳机,但里面埋着12个小小的脑电传感器。
它能实时捕捉大脑的电活动,AI 算法会判断你当前是专注、疲惫还是走神。然后在手机 App 上显示,甚至可以提醒你:“现在休息一下”。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
你在写 PPT,耳机发现你的专注度下降了,就轻轻提醒你;
-
你在长时间开会,系统能量化“你走神的时间比例”;
-
有些公司甚至尝试用它来优化员工工作节奏,避免“过度疲劳”。
(Neurable 的产品形态演化历程)
相比 Whoop 的“从身体看状态”,Neurable 是“从大脑看状态”。
这也是它最特别的地方:不是依赖心率、呼吸这种间接指标,而是直接用脑电波。
有人说它是“生产力黑科技”,也有人担心它“太接近读心术”。不过目前它只检测专注和疲劳,不涉及隐私性思维。
为什么有趣?
-
它让“专注度”这种抽象东西变得可视化
-
对学生、程序员、研究人员,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效率工具
-
它展示了“脑机接口”在消费市场的一种可能形态
「 Pulsetto:AI + 神经科学帮你减压 」
现代人压力大,很多人靠咖啡撑、靠安眠药睡。Pulsetto 提供了一种更温和的方案:通过电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帮助你进入放松状态。
它是一个轻便的颈戴设备,戴上后,用户可以在 App 里选择模式:
-
减压模式:短时间缓解紧张。
-
助眠模式:帮助入睡。
-
恢复模式:在长时间疲劳后快速恢复。
设备会发出轻微的电脉冲(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刺激神经系统,模拟“深度呼吸或冥想”的效果。几分钟后,很多用户报告说“感觉心情平静下来”。
这背后其实有医学研究支持:迷走神经刺激在医疗领域早已被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的辅助治疗。Pulsetto 把这项技术消费化,做成人人可用的穿戴式产品。
一个用户评价是:
“我以前每天睡前焦虑,现在戴上 Pulsetto 10 分钟,就能更快进入睡眠。”
为什么值得关注?
-
解决的是高频痛点:焦虑、失眠、压力
-
把复杂的医疗技术做成简单易用的消费品
回顾这四个产品,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AI 并不是在替代人,而是在“补全人”。
对运动爱好者来说,Whoop 补全的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盲区”。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累不累,却不知道身体恢复到什么程度。AI 通过数据和算法,帮我们量化这种模糊的感受,让运动更科学。
对普通上班族来说,Neurable 把“注意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成了指标。它让我们第一次能用数据来审视专注与疲劳,帮助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对长期处在压力和焦虑中的人来说,Pulsetto 让“放松”不再只是一个玄学词汇,而是可以被触发、被引导的状态。AI 和神经科学结合,把缓解压力的门槛降低到“戴上一个设备”的程度。
最触动我的,还是 OrCam。它真正说明了 AI 的意义不只是酷炫,而是改变生活的公平性。对视障人士来说,OrCam 不是一件“潮品”,而是他们通往独立生活的钥匙。能自己去点单、认人、识别货币,这是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但对他们而言,却是“重新获得世界”的体验。
当我们谈 AI 的未来时,常常会陷入“AI 会不会取代人类”的争论。但这些硬件产品提醒我们:AI 的另一条道路,是帮助人类更好地做自己。
它不需要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智能”,只要能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痛点,就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这才是 AI 最值得被记住的价值——不是“炫技”,而是“让生活更有人性”。
以上,祝你今天开心。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