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架构师:企业AI技术债务管理的敏捷实践框架

摘要/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AI技术如同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企业纷纷投身于AI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期望借此提升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并开拓新的市场机遇。然而,与任何新兴技术一样,AI在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技术债务的隐患。

想象一下,一家电商企业为了快速推出一款基于AI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一些临时的解决方案,忽视了代码的规范性和架构的合理性。随着业务的增长,推荐系统需要不断扩展和优化,此时这些早期遗留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同隐藏在大厦中的蛀虫,侵蚀着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增加了后续维护与升级的难度和成本,这就是AI技术债务的典型表现。

技术债务并非AI领域所独有,但由于AI技术的复杂性、快速演进性以及数据依赖性,使得AI技术债务的管理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对于AI应用架构师而言,如何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AI技术债务,成为确保企业AI项目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AI技术债务管理的敏捷实践框架。通过构建这一框架,旨在帮助AI应用架构师更加系统、高效地应对技术债务问题。读者将全面了解AI技术债务的类型、特点,学习如何运用敏捷方法进行技术债务的评估与处理,并通过实际案例剖析来加深对整个实践框架的理解与应用。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企业在AI技术的稳健应用与持续创新方面提供有力的指导。

正文

AI技术债务的类型与特点

  1. 代码相关的技术债务
    • 代码质量低下:在AI项目开发中,由于时间紧迫或开发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出现大量不规范的代码。例如,代码缺乏注释,使得后续接手的开发人员难以理解代码逻辑。以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AI模型训练代码为例:
# 未注释的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data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
    'data_dir',
    labels='inferred',
    label_mode='int',
    class_names=None,
    color_mode='rgb',
    batch_size=32,
    image_size=(224, 224),
    shuffle=True,
    seed=None,
    validation_split=None,
    subset=None,
    interpolation='bilinear',
    follow_links=False,
    crop_to_aspect_ratio=False
)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224, 224, 3)),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tf.keras.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tf.keras.layers.Flatten(),
    tf.keras.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ense(10)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tf.keras.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data, epochs=10)

这段代码虽然能够实现基本的图像识别模型训练,但对于不熟悉该领域的开发人员来说,很难理解每一步的作用。而添加注释后的代码则清晰许多:

# 导入TensorFlow库,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训练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从指定目录加载图像数据集
# 'data_dir':图像数据所在目录
# labels='inferred':自动推断图像的标签
# label_mode='int':标签以整数形式表示
# class_names=None:不手动指定类别名称,自动从目录结构推断
# color_mode='rgb':图像为RGB彩色模式
# batch_size=32:每次训练使用32张图像
# image_size=(224, 224):图像调整为224x224大小
# shuffle=True:训练时打乱图像顺序
# seed=None:不设置随机种子
# validation_split=None:不划分验证集
# subset=None:不指定子集
# interpolation='bilinear':图像缩放采用双线性插值
# follow_links=False:不跟随符号链接
# crop_to_aspect_ratio=False:不裁剪图像以保持宽高比
data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_dataset_from_directory(
    'data_dir',
    labels='inferred',
    label_mode='int',
    class_names=None,
    color_mode='rgb',
    batch_size=32,
    image_size=(224, 224),
    shuffle=True,
    seed=None,
    validation_split=None,
    subset=None,
    interpolation='bilinear',
    follow_links=False,
    crop_to_aspect_ratio=False
)

# 构建顺序模型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 第一个卷积层,32个3x3的卷积核,激活函数为ReLU,输入形状为224x224x3(RGB图像)
    tf.keras.layers.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224, 224, 3)),
    # 最大池化层,池化窗口为2x2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 第二个卷积层,64个3x3的卷积核,激活函数为ReLU
    tf.keras.layers.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 第二个最大池化层,池化窗口为2x2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 将卷积层输出的多维数据展平为一维
    tf.keras.layers.Flatten(),
    # 全连接层,64个神经元,激活函数为ReLU
    tf.keras.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 输出层,10个神经元,对应10个类别
    tf.keras.layers.Dense(10)
])

# 编译模型
# optimizer='adam':使用Adam优化器
# loss=tf.keras.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使用稀疏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
# metrics=['accuracy']:评估指标为准确率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tf.keras.losses.SparseCategoricalCrossentropy(from_logits=True),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共训练10个epoch
model.fit(data, epochs=10)
- **过度设计与欠设计**:过度设计指在AI项目中,为了满足一些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需求,构建了过于复杂的架构。比如,在一个简单的文本情感分析项目中,本可以使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就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开发团队却采用了多层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增加了模型训练和部署的难度。欠设计则相反,未能充分考虑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导致系统在后续扩展时困难重重。例如,一个基于AI的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最初设计时只考虑了处理常见问题的简单对话逻辑,没有预留足够的接口和扩展空间,当需要增加对多语言支持或复杂业务流程处理时,就面临着架构重构的困境。
  1. 数据相关的技术债务
    • 数据质量问题:AI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数据质量。数据可能存在缺失值、噪声、错误标注等问题。以医疗影像AI诊断为例,如果训练数据中的影像存在标注错误,将导致模型学习到错误的特征,从而在实际诊断中给出错误的结果。例如,在一些皮肤病图像数据集中,可能会因为标注人员的疏忽,将正常皮肤图像误标注为患有某种皮肤病,这会严重影响基于该数据集训练的皮肤病诊断AI模型的准确性。
    • 数据架构不合理:不合理的数据架构会影响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处理效率。比如,在一个大型电商的AI营销推荐项目中,数据分散在多个不同的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中,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整合方案。当需要对用户行为数据、商品数据和销售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以优化推荐模型时,数据的提取和清洗工作变得异常繁琐,大大增加了开发成本和时间。
  2. 模型相关的技术债务
    • 模型选择不当:选择不适合业务场景的AI模型会导致技术债务。例如,在一个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交通流量预测项目中,选择了计算复杂度高、训练时间长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而没有考虑更简单快速的时间序列模型,结果无法满足实时预测的需求,导致系统性能不佳。
    • 模型可解释性缺失:随着AI模型在关键业务领域的应用,模型的可解释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虽然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但往往是“黑盒”模型,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在金融风险评估、医疗诊断等领域,这种不可解释性可能会带来法律和道德风险,也增加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阻力。例如,在银行贷款审批中,使用一个无法解释的AI模型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可能会引发客户对决策公正性的质疑。
  3. AI技术债务的特点
    • 隐蔽性:AI技术债务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中的一些问题那样容易被察觉。例如,数据中的微小偏差或模型中的不合理假设,可能在模型初期表现良好,但随着数据的变化或业务场景的拓展,问题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 累积性:如果不及时处理,AI技术债务会随着项目的推进而不断累积。新的功能开发可能会基于存在技术债务的代码、数据或模型之上,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例如,在一个持续迭代的AI语音识别项目中,每次迭代都没有解决代码中的质量问题和模型的不准确性问题,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技术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影响多样性:AI技术债务不仅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还可能对业务决策、合规性等方面产生影响。比如,数据质量问题导致的模型不准确,可能会使企业基于该模型的业务决策出现偏差;模型可解释性缺失可能导致企业在某些行业无法满足监管要求。

敏捷方法在AI技术债务管理中的应用

  1. 敏捷开发原则与AI技术债务管理的契合点
    • 迭代与反馈:敏捷开发强调迭代式的开发过程,通过短周期的迭代不断改进产品。在AI技术债务管理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例如,在AI模型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次迭代来优化模型,每次迭代评估模型的性能和存在的技术债务,如是否存在模型选择不当或数据质量问题,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每次迭代就像是对技术债务的一次清理和优化,确保项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 客户协作:敏捷方法注重与客户的紧密协作,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在AI项目中,客户(包括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对AI系统的性能、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有着直接的需求。通过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能够及时发现由于未能满足客户需求而产生的技术债务。例如,业务部门可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提出对AI模型可解释性的要求,如果前期开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会产生技术债务。与客户的协作可以帮助尽早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
    • 拥抱变化:AI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业务需求也不断变化。敏捷开发的拥抱变化原则使得AI项目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处理因变化而产生的技术债务。例如,新的AI算法或框架出现时,敏捷开发团队可以快速评估是否需要引入,以及如何在引入过程中避免或减少技术债务。
  2. 基于敏捷的AI技术债务识别
    • 定期代码审查:在敏捷开发的迭代周期内,定期进行代码审查是识别代码相关技术债务的有效方法。审查过程中,检查代码的规范性、可读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例如,通过代码审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大量重复代码、是否遵循了团队的编码规范等问题。可以使用工具如SonarQube来辅助代码审查,它能够自动检测代码中的潜在问题,并生成详细的报告。
    • 数据质量监控:建立实时或定期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方面进行监测。例如,在数据流入AI系统之前,通过数据清洗和验证工具,检查数据是否存在缺失值、错误标注等问题。可以使用Pandas Profiling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生成数据报告,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质量状况。
    • 模型评估与反思:在每次模型训练和部署后,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不仅关注模型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等),还要思考模型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具有可解释性等。例如,使用混淆矩阵、ROC曲线等工具来深入分析模型的性能,评估模型是否存在过拟合或欠拟合现象,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模型结构或参数。
  3. 基于敏捷的AI技术债务评估
    • 影响程度评估:评估技术债务对AI系统功能、性能、业务目标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例如,如果数据中的噪声问题严重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导致业务决策出现重大偏差,那么该技术债务的影响程度就很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如计算模型准确性下降的百分比、业务损失的金额等,来评估影响程度。
    • 修复成本评估:考虑修复技术债务所需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对于代码相关的技术债务,修复成本可能与代码的规模、复杂程度以及涉及的模块数量有关。例如,重构一个复杂的AI算法模块可能需要多名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花费数周的时间,而修复一个简单的代码注释问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 优先级排序:根据影响程度和修复成本,对识别出的技术债务进行优先级排序。高影响程度且低修复成本的技术债务应优先处理,而低影响程度且高修复成本的技术债务可以暂时搁置,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处理。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矩阵来进行优先级排序,将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修复成本也分为高、中、低,根据不同的组合确定优先级。
  4. 基于敏捷的AI技术债务处理
    • 小步快跑修复:对于优先级较高的技术债务,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修复。避免一次性进行大规模的重构或修改,以免引入新的问题。例如,在修复数据质量问题时,可以先从数据集中最关键、影响最大的部分开始处理,逐步解决其他问题。每次修复后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且没有引发新的问题。
    • 技术债重构迭代:将技术债务的重构纳入到敏捷开发的迭代计划中。在每个迭代中,分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处理技术债务。例如,在一个为期两周的迭代中,可以安排两天的时间专门用于处理代码优化、模型改进等技术债务相关的工作。通过持续的迭代重构,逐步减少技术债务的累积。
    • 知识共享与培训:在处理技术债务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共享与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的技术水平。例如,如果发现由于开发人员对新的AI算法理解不足导致模型选择不当,那么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让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该算法,避免类似的技术债务再次出现。可以通过内部技术分享会、在线课程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共享与培训。

企业AI技术债务管理的敏捷实践框架构建

  1. 组织层面的支持
    • 建立技术债务管理文化:企业高层需要认识到AI技术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在整个组织内倡导技术债务管理文化。通过定期的培训、会议等方式,让所有参与AI项目的人员,包括开发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等,都了解技术债务的概念、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组织季度性的AI技术债务管理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经验,让团队成员在交流中增强对技术债务管理的认识。
    • 明确角色与职责:在AI项目团队中,明确各个角色在技术债务管理中的职责。AI应用架构师负责整体的技术债务规划与协调,开发人员负责识别和修复代码相关的技术债务,数据工程师负责数据相关技术债务的处理,业务分析师协助评估技术债务对业务的影响等。例如,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角色在技术债务管理流程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确保技术债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 资源分配:为技术债务管理分配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企业应认识到处理技术债务是保证AI项目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投入。例如,在项目预算中专门预留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债务的处理,在人员安排上确保有足够的开发人员和数据工程师参与技术债务的修复工作。
  2. 流程层面的设计
    • 技术债务识别流程:建立一套规范的技术债务识别流程,结合敏捷开发的迭代周期,定期进行技术债务的识别工作。例如,在每个迭代开始前,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代码审查、数据质量检查和模型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技术债务。可以使用检查表的方式,确保识别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检查表可以包括代码规范检查项、数据质量指标、模型评估要点等内容。
    • 技术债务评估流程:制定技术债务评估的标准和流程,对识别出的技术债务进行准确的影响程度和修复成本评估。评估过程可以采用团队讨论、专家评审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成立技术债务评估小组,由AI应用架构师、资深开发人员、业务专家等组成,对技术债务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小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标准,对技术债务的影响程度和修复成本进行打分,确定优先级。
    • 技术债务处理流程:设计技术债务处理的流程,根据优先级制定处理计划,并跟踪处理进度。对于每个技术债务,明确责任人、处理时间节点和预期效果。例如,建立技术债务管理看板,将技术债务按照优先级、处理状态等进行分类展示,方便团队成员了解技术债务的整体情况和处理进度。同时,定期对技术债务处理结果进行验收,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工具与技术层面的支持
    • 代码分析工具:使用代码分析工具来辅助技术债务的识别和评估。如前面提到的SonarQube,它可以检测代码中的潜在问题,提供代码质量报告,并对代码的可维护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分。此外,Pylint(针对Python代码)、ESLint(针对JavaScript代码)等工具也可以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帮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和修复代码中的问题。
    • 数据质量工具:利用数据质量工具来监控和改善数据质量。Pandas Profiling可以快速生成数据报告,展示数据的统计信息、缺失值情况、数据分布等,帮助数据工程师发现数据质量问题。Great Expectations是一个用于数据验证的框架,可以定义数据的期望和验证规则,确保数据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 模型评估工具:运用模型评估工具来深入分析模型的性能和存在的问题。Scikit - learn提供了丰富的模型评估指标和工具,如用于分类问题的准确率、召回率、F1值,用于回归问题的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此外,一些可视化工具如Yellowbrick可以帮助直观地展示模型的性能,例如通过绘制ROC曲线、混淆矩阵等,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模型的表现。
  4. 持续改进
    • 定期回顾:定期对技术债务管理实践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在每个迭代结束后,召开技术债务管理回顾会议,讨论在技术债务识别、评估和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进。例如,回顾会议可以讨论在代码审查过程中是否遗漏了某些关键的技术债务问题,评估标准是否合理,处理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 指标跟踪:建立技术债务相关的指标体系,跟踪技术债务的数量、优先级分布、处理进度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了解技术债务管理工作的成效,发现潜在的问题。例如,可以跟踪每个迭代中新增技术债务的数量、处理完成的技术债务数量、高优先级技术债务的占比等指标,根据指标的变化趋势调整技术债务管理策略。
    • 优化实践:根据回顾和指标分析的结果,不断优化技术债务管理的流程、方法和工具。例如,如果发现某个数据质量工具在实际使用中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项目的需求,可以评估并尝试更换其他更合适的工具。又如,如果在回顾中发现技术债务评估标准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优先级排序不准确,可以对评估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

案例研究

  1. 案例背景
    某大型金融机构计划开发一款基于AI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为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该项目初期,为了尽快推出系统,开发团队采用了一些快速实现的方法,忽视了部分技术细节。
  2. 技术债务的识别与评估
    • 代码方面:随着项目的推进,代码审查发现大量代码缺乏注释,部分模块的逻辑复杂且难以理解,存在重复代码片段。例如,在信用评分计算模块中,相同的信用数据处理逻辑在多个地方重复出现,增加了代码维护的难度。经过评估,这些代码问题对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影响较大,但修复成本相对适中,因为涉及的代码范围相对集中。
    • 数据方面:数据质量监控发现数据存在缺失值和错误标注的情况。在一些历史信用数据中,部分客户的关键信息如收入情况、信用记录时长等存在缺失,且少量数据的信用评级标注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些数据问题严重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对业务决策的影响程度高。修复这些数据问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因为需要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清理和验证,修复成本较高。
    • 模型方面:模型评估发现最初选择的线性回归模型在处理复杂的信用风险因素时表现不佳,无法准确捕捉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同时,模型的可解释性也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向业务人员清晰解释信用风险评估的依据。模型选择不当对模型性能影响较大,而增加模型可解释性的修复成本适中,因为可以通过一些现有的可解释性技术来改进。
      综合评估后,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其对业务的高影响程度被列为最高优先级,代码问题和模型改进问题分别列为中优先级。
  3. 技术债务的处理
    • 数据质量修复:数据团队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先对近期且关键的信用数据进行清理和验证,逐步扩大到历史数据。他们使用数据清洗工具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填补缺失值、纠正错误标注。同时,建立了数据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确保新进入系统的数据符合质量标准。经过几个迭代的努力,数据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模型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
    • 代码优化:开发团队在每个迭代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代码重构,逐步消除重复代码,添加详细注释,并优化复杂的逻辑。他们采用结对编程的方式,提高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通过持续的代码优化,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得到了增强。
    • 模型改进:AI团队研究并引入了更适合的梯度提升树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非线性关系,提高了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他们运用LIME(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 - agnostic Explanations)等技术来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使业务人员能够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4. 结果与反思
    经过一系列技术债务的处理,信用风险评估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模型的准确性提高了15%,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解释性也得到了业务人员的认可。通过这次实践,该金融机构认识到在AI项目中及时识别和处理技术债务的重要性。在后续的项目中,他们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债务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加强了组织层面的支持,确保AI项目能够更加稳健地发展。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技术债务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和投入,以适应业务和技术的不断变化。

结论

总结要点

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AI技术债务管理的敏捷实践框架。首先,剖析了AI技术债务的多种类型,包括代码、数据、模型相关的技术债务,以及它们隐蔽性、累积性和影响多样性的特点。接着,阐述了敏捷方法与AI技术债务管理的契合点,介绍了基于敏捷的技术债务识别、评估和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组织支持、流程设计、工具技术支持和持续改进四个层面的敏捷实践框架,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该框架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重申价值

有效的AI技术债务管理对于企业的AI项目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保证AI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还能降低业务风险,确保企业在AI领域的投资得到长期回报。通过运用敏捷实践框架,企业可以更加系统、高效地应对技术债务问题,提升AI项目的质量和竞争力。

行动号召

鼓励广大企业的AI应用架构师和相关技术人员尝试运用本文介绍的敏捷实践框架来管理AI技术债务。同时,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在AI技术债务管理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和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展望未来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债务类型可能会不断涌现,如与AI伦理、隐私保护相关的技术债务。未来,企业需要不断关注AI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技术债务管理框架,以适应新的挑战。同时,跨行业、跨领域的AI技术债务管理经验交流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共享最佳实践,推动整个行业在AI技术债务管理方面的进步。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Clean Code: A Handbook of Agile Software Craftsmanship》 by Robert C. Martin - 该书提供了许多关于编写高质量代码的原则和方法,对于理解和处理AI项目中的代码技术债务有很大帮助。
  2. 《Data Quality Engineering: A Process - Oriented Approach》 by Redman, Thomas C. - 深入探讨了数据质量工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数据相关技术债务的管理。
  3.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 by Christoph Molnar - 对于解决AI模型可解释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案例,可作为处理模型相关技术债务的参考。

致谢

感谢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技术指导和建议的同行朋友们,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见解为本文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者简介

本人作为一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AI技术爱好者,在AI项目开发和架构设计方面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长期关注AI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致力于通过技术博客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技术人员和企业更好地驾驭AI技术。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