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原生时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软技能修炼:从技术专家到沟通协作领导者

摘要/引言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花了两周优化的prompt,业务团队看了说“这不是我们要的”;产品经理催着上线的AI功能,用户用了一次就再也不用;甚至连技术团队内部,算法工程师和提示工程师都在争论“到底是调模型参数还是调prompt更有效”。

在AI原生时代,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我们曾经以为,AI项目的成功取决于模型的精度、prompt的巧妙程度,但事实上,根据Gartner 2023年的AI项目失败原因调查,80%的失败源于“人”的问题——沟通不畅、协作断层、价值对齐失败

而提示工程架构师,作为AI原生系统的“核心设计者”,早已不是“躲在电脑后面调prompt的技术人员”。他们需要成为连接技术层(大模型能力)、业务层(商业目标)、产品层(用户体验)的“桥梁”——既要懂如何让大模型输出更精准的结果,更要懂如何让不同角色理解AI的价值,如何让跨团队协同落地AI项目。

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一聊:AI原生时代,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的软技能到底是什么?如何从“技术专家”转型为“沟通协作领导者”? 无论你是刚入门的提示工程师,还是正在带领AI团队的管理者,这些软技能都会成为你落地AI项目的“关键武器”。

一、AI原生时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角色重构:从“技术执行者”到“价值连接者”

在聊软技能之前,我们得先明确:提示工程架构师到底是做什么的?

传统的算法工程师,核心任务是“优化模型性能”——调参、改网络结构、提升准确率。但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任务,是“设计AI与人类交互的规则”——通过prompt,让大模型理解人类的需求,输出符合业务目标、用户体验的结果。

更具体地说,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角色包含三个维度:

1. 技术翻译官

把大模型的技术特性(比如上下文窗口、token限制、幻觉问题)翻译成业务能懂的“价值语言”(比如响应速度、精准度、可靠性);同时把业务的“模糊需求”(比如“要更智能”)翻译成具体的prompt设计要求(比如“加入情绪识别指令”)。

2. AI体验设计师

不仅要让模型输出准确,还要让用户用得舒服——比如设计prompt的输入方式(是让用户写长文本还是选选项?)、输出格式(是纯文字还是带结构化数据?),甚至是回复的语气(是专业还是亲切?)。

3. 跨团队协调者

AI项目从来不是一个团队的事——需要产品团队设计界面,业务团队提供需求,法务团队审核合规,技术团队优化性能。提示工程架构师要成为这个“协同网络”的中心,对齐目标、解决冲突、推动落地。

举个例子:某零售公司要做一个“AI商品推荐助手”,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工作不是只写一个“推荐适合用户的商品”的prompt,而是要:

  • 和业务团队对齐:推荐的目标是“提升客单价”还是“提高复购率”?
  • 和产品团队沟通:用户是在APP里输入问题(比如“我要给妈妈买生日礼物”)还是选标签(比如“中老年女性、实用、预算500元”)?
  • 和技术团队协作: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够不够容纳用户的历史购买数据?
  • 和法务团队确认:推荐的商品有没有合规风险(比如不能推荐过期产品)?

这时候你会发现,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早已不是“写prompt的技巧”,而是“连接人与AI、人与人间的能力”——这就是软技能的价值。

二、沟通能力:AI时代的“翻译术”——让技术听懂业务,让业务理解技术

沟通,是提示工程架构师最基础也最核心的软技能。但这里的沟通,不是“会说话”那么简单,而是**“双向翻译”的能力**:把技术语言翻译成业务语言,把业务语言翻译成技术语言;同时,用“故事”让价值被看见。

1. 技术→业务:把“专业术语”变成“价值结论”

大模型的技术术语,对业务人员来说就像“外星语言”——“上下文窗口”“token消耗”“幻觉”“少样本学习”,这些词只会让业务人员皱眉头。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术语翻译成“对业务有影响的结果”。

比如,当业务人员问:“这个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是4k,够不够用?”,不要回答:“4k意味着能处理大约3000个汉字的输入”,而是要解释:“如果用户的问题涉及到最近3次的购买记录(大约500字),4k的窗口完全能覆盖,不会因为输入太长而丢失信息——这意味着推荐的商品会更精准,能提升15%的转化率”。

再比如,当业务人员担心“模型有幻觉怎么办?”,不要说:“大模型是生成式的,肯定会有幻觉”,而是要讲:“我们会在prompt中加入‘必须基于用户提供的订单数据回答’的指令,并且加一个‘事实核查’的步骤——如果模型的回答不在订单数据里,就会提示‘请提供更多信息’。这样能把幻觉率从10%降到2%,避免给客户错误的信息”。

关键技巧:用“业务指标”替代“技术参数”——业务人员关心的是“转化率”“留存率”“成本”,而不是“token数”“准确率”。把技术参数和业务指标关联起来,才能让业务人员理解技术的价值。

2. 业务→技术:把“模糊需求”变成“可执行的prompt设计”

业务人员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要更智能”“要更懂用户”“要更快”。提示工程架构师的任务,是把这些模糊需求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prompt设计要求。

比如,业务人员说:“希望AI客服能更懂用户的情绪”,我们需要拆解成:

  • 情绪识别:在prompt中加入“首先分析用户输入的情绪(愤怒/焦虑/满意/中立)”的指令;
  • 语气调整:根据情绪给出对应的回复语气——比如用户愤怒时,回复要“先道歉,再解决问题”;用户焦虑时,回复要“更耐心,提供具体的步骤”;
  • 示例补充:给模型提供情绪分类的示例,比如“用户说‘你们的快递太慢了,我等了一周!’——情绪:愤怒”“用户说‘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发货?’——情绪:焦虑”。

再比如,业务人员说:“希望AI生成的营销文案更符合我们的品牌调性”,拆解成:

  • 品牌调性定义:和业务人员一起明确品牌调性——比如“年轻、活力、搞笑”还是“专业、可靠、权威”;
  • prompt指令:在prompt中加入“营销文案要符合XX品牌的调性:年轻、活力、搞笑,避免使用正式、生硬的语言”;
  • 示例投喂:给模型提供几个符合品牌调性的文案示例,比如“XX奶茶,喝一口就像夏天的风——凉到心底,甜到冒泡!”。

关键技巧:用“5W1H”追问需求——Who(目标用户是谁?)、What(要解决什么问题?)、Why(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When(什么时候用?)、Where(在什么场景用?)、How(希望怎么呈现?)。通过追问,把模糊的需求变成具体的要求。

3. 用“故事”传递价值:让非技术人员“看见”AI的效果

数据和指标很重要,但故事比数据更能打动人。因为故事能让非技术人员“代入场景”,理解AI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当你想向CEO汇报AI客服的效果,不要说:“我们优化了prompt,准确率提升了20%,响应时间缩短了30%”,而是要讲:“上周,有个客户因为快递延误很生气,AI客服先道歉说‘非常抱歉让您等了这么久,我们已经帮您查询了物流,您的快递明天就能到’,然后主动提出‘为了补偿您的损失,我们给您发放一张5元无门槛优惠券’。客户后来给了五星好评,还说‘你们的服务比之前好多了’。现在,AI客服的好评率从40%提升到了65%,每个月能节省3个客服的成本”。

再比如,向产品团队解释prompt优化的重要性,不要说:“这个prompt的召回率是85%”,而是要讲:“之前的prompt会把‘我要退货’的请求误判成‘咨询商品尺寸’,导致用户等了10分钟才得到退货指引。现在优化后的prompt,能100%识别‘退货’请求,直接引导用户到退货页面——用户的等待时间从10分钟降到了1分钟,退货成功率提升了30%”。

关键技巧:故事的结构=场景+问题+解决方案+结果——先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有个客户因为快递延误生气”),然后指出问题(“之前的AI客服答非所问”),再讲解决方案(“优化了prompt,加入情绪识别和补偿指令”),最后给出结果(“客户给了五星好评,好评率提升25%”)。这样的故事,谁都能听懂,也能记住。

三、协作能力:AI项目的“协同网络”——从“单干”到“共创”

AI项目的落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带领跨团队(产品、业务、技术、法务)协同,把“想法”变成“产品”。这时候,协作能力就像“胶水”,把不同的角色粘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1. 跨团队对齐:找到“共同目标”,避免“各自为战”

跨团队协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目标不一致”——产品团队想“提升用户体验”,业务团队想“提升转化率”,技术团队想“优化模型性能”,法务团队想“确保合规”。如果没有共同目标,每个团队都会按自己的节奏走,最后项目变成“四不像”。

如何找到共同目标?用“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的双维度对齐

比如,某教育公司要做一个“AI作业辅导助手”,各团队的初始目标:

  • 产品团队:“界面要简单,让学生容易用”;
  • 业务团队:“要覆盖更多科目,提升付费率”;
  • 技术团队:“要提升模型的解题准确率”;
  • 法务团队:“不能提供直接的答案,避免作弊”。

这时候,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组织一次对齐会,引导大家找到共同目标:“做一个能帮学生‘理解解题思路’的AI辅导助手——界面简单(产品目标)、覆盖数学/英语/物理三科(业务目标)、解题思路准确率90%以上(技术目标)、不提供直接答案(法务目标)”。

有了共同目标后,每个团队的工作就有了方向:

  • 产品团队:设计“输入题目→AI给出解题思路→学生练习→AI批改”的流程;
  • 业务团队:收集学生最常问的三科题目,作为prompt的训练数据;
  • 技术团队:优化prompt,让模型输出“解题步骤”而不是“答案”;
  • 法务团队:审核prompt中的“禁止提供直接答案”的指令。

关键技巧:用“一句话目标”统一认知——把共同目标浓缩成一句话,比如“帮学生理解解题思路,提升学习效率”,让每个团队都能记住,避免偏离方向。

2. 激发共创:让“一线人员”参与prompt设计

提示工程不是“闭门造车”——一线人员(比如客服、销售、教师)最懂用户的真实需求,他们的输入能让prompt更落地。

比如,某电商公司做AI客服提示,一开始提示工程师自己设计的prompt是:“请回答用户的问题,保持友好”。但一线客服反馈:“用户经常问‘快递啥时候到’,模型会回答‘请查询物流’,但用户不知道怎么查,结果更生气”。

于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组织了一次“prompt设计 workshop”,邀请了5个一线客服、2个产品经理、1个业务负责人参与。 workshop的流程是:

  1. 需求收集:让客服分享最常遇到的用户问题(比如“快递时效”“退货流程”“商品尺寸”);
  2. 问题分析:一起分析这些问题的痛点(比如“用户不知道怎么查物流”“退货流程太复杂”);
  3. prompt设计:针对每个问题设计具体的prompt——比如“当用户问‘快递啥时候到’时,首先回复‘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您的快递目前在[物流地点],预计明天18点前送达。如果想查看实时物流,可以点击[链接]’”;
  4. 测试优化:把设计好的prompt放到测试环境,让客服测试,收集反馈,再调整。

结果,优化后的prompt让“快递时效”问题的解决率从50%提升到了90%,客服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0%。

关键技巧:用“workshop”激发共创—— workshop的核心是“让一线人员发声”,而不是“提示工程师主导”。可以用“头脑风暴”“角色模拟”等方法,让大家参与进来。比如角色模拟:让业务人员扮演用户,客服扮演AI,测试prompt的效果,找出问题。

3. 冲突管理:用“数据+目标”解决分歧

跨团队协作中,冲突是难免的——比如产品团队想“简化prompt输入”,技术团队想“保留更多输入字段以提升准确率”;业务团队想“快速上线”,法务团队想“再审核一遍”。

这时候,不要靠“权力”压人,而是要靠“数据+目标”解决分歧。

比如,某医疗公司做AI问诊助手,产品团队认为“要让用户用一句话描述症状”,这样界面简单;但技术团队认为“要让用户填写更多信息(比如年龄、性别、病史)”,这样模型的诊断更准确。

怎么办?提示工程架构师做了两件事:

  1. 用户调研:调查了100个用户,问他们“更愿意用一句话描述症状,还是填写详细信息?”结果80%的用户选择“一句话描述”,因为“方便”。
  2. AB测试:做了两个版本的prompt——版本A:“请用一句话描述你的症状”;版本B:“请填写年龄、性别、病史,然后描述症状”。测试结果:版本A的用户使用率是版本B的2倍,而诊断准确率只比版本B低3%。

基于这些数据,团队决定采用版本A,然后技术团队优化prompt,让模型从“一句话症状”中提取更多信息(比如“我发烧3天了”——模型能提取“症状:发烧,时长:3天”),最后诊断准确率提升到了版本B的水平。

关键技巧:冲突解决的三步法——1. 回到共同目标(比如“提升用户使用率和诊断准确率”);2. 用数据说话(比如用户调研结果、AB测试数据);3. 寻找“双赢”方案(比如版本A+prompt优化)。

4. 构建生态:连接外部资源,保持竞争力

AI技术发展很快,提示工程架构师不能只关起门来做项目,还要连接外部资源——比如大模型厂商、prompt工程师社区、行业专家,这样才能保持团队的竞争力。

比如,某 SaaS 公司做AI文案生成工具,提示工程架构师定期参加OpenAI的Community Forum,和其他prompt工程师交流最佳实践;同时和Anthropic合作,提前了解Claude 3的新功能(比如更长的上下文窗口),并把这些功能整合到自己的prompt中;还邀请了行业内的文案专家,给团队做培训,提升prompt的“文案水平”。

结果,他们的AI文案生成工具的“文案质量评分”比竞品高20%,用户转化率提升了15%。

关键技巧:建立“外部协作网络”——可以加入一些prompt工程社区(比如Prompt Engineering Institute、OpenAI Community),关注大模型厂商的动态(比如OpenAI、Anthropic、Google),邀请行业专家做内部分享。这些外部资源能帮你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经验,避免“闭门造车”。

四、软技能的底层逻辑:同理心与系统思维——AI领导者的“内功”

沟通和协作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技巧”,但其实背后有两个底层逻辑:同理心系统思维。这两个“内功”,决定了你能否真正成为AI时代的领导者。

1. 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同理心,不是“同情”,而是“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担忧”。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理解不同角色的“痛点”:

  • 业务人员的痛点:AI项目能不能达标?会不会影响我的KPI?
  • 产品人员的痛点:用户会不会用这个功能?体验好不好?
  • 技术人员的痛点:模型会不会不稳定?有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化?
  • 法务人员的痛点:会不会有合规风险?会不会被监管?

比如,当业务人员催着上线时,不要说“技术还没准备好”,而是要理解他的痛点:“你是不是担心错过这个季度的KPI?我们现在的进度是,prompt已经优化好了,正在做最后一轮测试,预计下周三能上线——上线后我会每天给你发数据报告,确保KPI能完成”。

再比如,当技术人员说“prompt不能再简化了”,不要说“产品要简单,必须简化”,而是要理解他的痛点:“你是不是担心简化后准确率会下降?我们可以做AB测试,看简化后的prompt的准确率和用户使用率,如果准确率下降太多,我们再调整”。

关键技巧:用“提问”代替“判断”——比如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急?”,而是问“你担心什么?”;不要说“你不懂技术”,而是问“你希望这个功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提问,理解对方的需求,再给出解决方案。

2. 系统思维:把AI项目看成“一个整体”

系统思维,就是“从整体出发,考虑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AI项目不是“prompt设计”的单点优化,而是一个包含“用户需求→prompt设计→模型输出→用户反馈→prompt迭代”的闭环系统。

比如,某旅游公司做AI行程规划助手,一开始提示工程师优化了prompt,让模型能生成更详细的行程,但用户反馈“行程太复杂,没时间看”。这时候,提示工程架构师没有只调整prompt,而是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

  • 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的是“简单、实用的行程”,而不是“详细的攻略”;
  • prompt设计:把prompt从“生成详细的行程”改成“生成3天的行程,每天2个主要景点,每个景点推荐1家当地美食”;
  • 模型输出:调整输出格式,用“ bullet point”代替长文本,让用户更容易看;
  •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的反馈,比如“希望增加交通方式”,再优化prompt。

结果,用户的满意度从45%提升到了70%,行程规划的使用率提升了40%。

关键技巧:用“闭环思维”做AI项目——不要做完prompt就结束,而是要:1. 收集用户反馈;2. 分析反馈中的问题;3. 调整prompt或模型;4. 再测试,形成闭环。这样才能让AI项目不断优化,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五、案例实践:从冲突到对齐,一个AI理财顾问项目的软技能应用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理解软技能的应用,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某金融公司的AI理财顾问项目,从“冲突不断”到“成功落地”的过程。

1. 项目背景

某金融公司想做一个“AI理财顾问”,目标是“帮用户找到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提升用户留存率”。参与团队有:

  • 业务团队:负责制定理财策略,目标是“提升付费用户占比”;
  • 产品团队:负责设计APP界面,目标是“提升用户使用率”;
  • 技术团队:负责优化prompt和模型,目标是“提升推荐准确率”;
  • 法务团队:负责审核合规,目标是“避免误导用户”。

2. 初始冲突

项目启动后,各团队陷入了冲突:

  • 业务团队要求:“推荐高收益的产品,提升付费率”;
  • 产品团队要求:“界面要简单,让用户用一句话描述需求”;
  • 技术团队要求:“用户要填写详细的风险测评问卷,提升推荐准确率”;
  • 法务团队要求:“必须在推荐中加入风险提示,不能夸大收益”。

3. 软技能的应用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1)对齐共同目标

组织了一次跨团队对齐会,引导大家回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 用户价值:“帮用户找到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避免亏损”;
  • 商业价值:“提升用户留存率和付费率”。
    最终,共同目标确定为:“做一个能帮用户‘快速找到安全、适合的理财产品’的AI顾问——界面简单、推荐准确、合规安全”。
(2)用共创设计prompt

组织了“prompt设计 workshop”,邀请了理财顾问、产品经理、业务负责人参与:

  • 理财顾问分享:“用户最常问的问题是‘我能买高收益产品吗?’,但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 产品经理建议:“让用户用‘滑块’选择风险等级(保守/稳健/激进),比填写问卷更简单”;
  • 业务负责人要求:“推荐的产品要标注‘风险等级’和‘历史收益’”;
  • 法务负责人强调:“必须加入‘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提示”。
    基于这些输入,我们设计了prompt:

“用户现在要选择理财产品,请先让用户用滑块选择风险等级(保守/稳健/激进)。根据用户的风险等级,推荐3款对应的理财产品,每款产品要包含:1. 产品名称;2. 风险等级;3. 历史年化收益;4. 投资期限。最后必须加入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3)用数据解决冲突

产品团队和技术团队在“用户输入方式”上有冲突:产品要“滑块选择”,技术要“问卷填写”。我们做了AB测试:

  • 版本A(滑块):用户使用率60%,推荐准确率85%;
  • 版本B(问卷):用户使用率30%,推荐准确率90%。
    基于数据,我们选择了版本A,然后技术团队优化prompt,让模型从“风险等级”中推断更多信息(比如“保守型用户”推荐“货币基金”,“激进型用户”推荐“股票型基金”),最后推荐准确率提升到了88%。
(4)闭环优化

项目上线后,我们收集了用户反馈:

  • 用户说:“希望能看到产品的手续费”;
  • 用户说:“推荐的产品太多,选不过来”。
    于是,我们调整了prompt:

“根据用户的风险等级,推荐2款对应的理财产品,每款产品要包含:1. 产品名称;2. 风险等级;3. 历史年化收益;4. 投资期限;5. 手续费。最后加入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 项目结果

  • 用户留存率从35%提升到了55%;
  • 付费用户占比从10%提升到了18%;
  • 用户满意度从40%提升到了70%;
  • 法务团队确认:所有推荐都符合合规要求。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AI项目的成功,从来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软技能的胜利——对齐目标、激发共创、用数据解决冲突、闭环优化,这些软技能让不同的团队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最终实现了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六、如何修炼软技能?从“意识”到“习惯”的四步法则

软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的。我总结了四步法则,帮你从“意识”到“习惯”,修炼AI时代的软技能。

1. 第一步:建立“用户思维”——从“我要做什么”到“用户需要什么”

很多技术人员的思维是“我要做一个厉害的prompt”,但软技能的核心是“用户需要什么”。要建立用户思维,可以做以下练习:

  • 角色代入:每天花10分钟,扮演用户使用自己的AI产品,记录遇到的问题;
  • 用户访谈:每周和1个用户聊天,问他们“你用这个功能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希望这个功能能帮你解决什么?”;
  • 数据跟踪:设置用户行为指标(比如使用率、留存率、满意度),每周分析数据,找出用户的痛点。

2. 第二步:练习“翻译术”——把技术语言和业务语言互换

翻译术是沟通能力的核心,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提升:

  • 技术→业务:每天选一个技术术语(比如“上下文窗口”),翻译成业务语言(比如“能处理的输入长度,影响推荐的精准度”);
  • 业务→技术:每天选一个业务需求(比如“要更智能”),拆解成具体的prompt设计要求(比如“加入情绪识别指令”);
  • 故事练习:每周写一个“AI价值故事”,用“场景+问题+解决方案+结果”的结构,向非技术人员解释AI的效果。

3. 第三步:主动“协同”——从“单干”到“找伙伴”

协作能力不是“等别人来找你”,而是“主动找别人”。可以做以下练习:

  • 主动对齐:每周和跨团队的同事开15分钟同步会,分享自己的进度,了解对方的需求;
  • 组织workshop:每月组织一次跨团队的prompt设计 workshop,邀请一线人员参与;
  • 解决冲突:当遇到冲突时,用“数据+目标”的方法解决,而不是靠“权力”或“情绪”。

4. 第四步:培养“系统思维”——从“单点优化”到“闭环迭代”

系统思维需要长期培养,可以做以下练习:

  • 画系统图:每次做AI项目时,画一张系统图,包含“用户需求→prompt设计→模型输出→用户反馈→prompt迭代”的闭环;
  • 跟踪闭环:每周检查闭环的每个环节,比如“用户反馈有没有收集?”“prompt有没有根据反馈调整?”;
  • 总结规律:每完成一个项目,总结“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形成自己的“系统思维框架”。

七、结论:AI原生时代,技术领导者的核心是“连接”

在AI原生时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角色已经从“技术执行者”变成了“价值连接者”。他们的核心能力,不是“写prompt的技巧”,而是“连接技术与业务、连接人与AI、连接不同团队”的软技能——沟通中的“翻译术”,协作中的“协同网络”,底层的“同理心与系统思维”。

这些软技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必备”。因为AI项目的落地,从来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能不能让不同角色理解AI的价值?能不能让跨团队协同?能不能让用户用得舒服?

最后,我想给你一个行动号召:下次做AI项目时,先放下键盘,走出工位,去和业务人员聊聊天,和产品人员开个会,和一线用户做个访谈。你会发现,比“优化prompt”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理解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担忧,理解他们的目标。

AI原生时代,技术领导者的核心,不是“懂技术”,而是“懂人”。因为,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AI时代的项目管理》——Gartner,2023;
  2.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经典的沟通技巧书籍;
  3. 《系统思维》——德内拉·梅多斯,系统思维的入门书籍;
  4. OpenAI Community Forum——prompt工程师的交流社区;
  5. Prompt Engineering Institute——提供prompt工程的课程和资源。

致谢

感谢我的同事们,在项目中给了我很多关于跨团队协作的经验;感谢我的用户,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感谢我的家人,支持我写出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我是李响,资深AI工程师,拥有5年AI项目落地经验,专注于提示工程和AI团队管理。曾主导过多个AI项目(比如AI客服、AI理财顾问),帮助企业提升了用户留存率和转化率。我喜欢分享AI技术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帮更多人从“技术专家”转型为“AI领导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或者加我的微信(lx_ai_leader)交流。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