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猜谜」:提示工程架构师教你设计直观的提示交互界面

关键词:提示工程、交互界面设计、用户意图识别、上下文管理、反馈闭环、Prompt优化、低门槛AI交互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用AI写篇家长会发言稿,第一次输入"帮我写家长会发言稿",结果AI给了篇官话连篇的模板;第二次加"要亲切",结果写得像流水账;第三次补"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才终于得到满意的回答——这本质是用户需求与AI理解之间的"翻译鸿沟"。本文从提示工程的底层逻辑出发,用"翻译官"类比,教你如何设计直观的提示交互界面:把用户的模糊需求拆解成AI能听懂的"精确指令",让用户不用学Prompt技巧,也能轻松和AI对话。我们会用"妈妈写发言稿"的故事串起全流程,从意图识别、要素收集到反馈优化,一步步讲清设计逻辑,最后用Python+Streamlit实现一个可运行的Demo。

背景介绍:为什么我们需要"不猜谜"的AI交互?

1.1 现状:AI交互的"猜谜困境"

现在很多人用AI的流程是这样的:

  • 第一步:凭感觉写提示(比如"写篇发言稿")→ 结果不满意;
  • 第二步:加细节(比如"要亲切,讲孩子进步")→ 结果还是不对;
  • 第三步:查"Prompt技巧"(比如"用Role+Goal+Context结构")→ 终于写对,但已经花了10分钟。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普通用户不懂"AI的语言"——AI需要"精确的指令",而用户习惯用"模糊的人类语言"表达需求。就像你去餐厅跟服务员说"要个辣的菜",服务员可能给你水煮鱼(超辣)或酸辣土豆丝(微辣)——不是服务员笨,是你没说清楚"辣度、菜系、食材"。

1.2 目的:让AI交互像"和人聊天"一样自然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翻译官"式的交互界面**:

  • 用户说"我想写家长会发言稿"(模糊需求);
  • 界面问"孩子几年级?想突出什么?要什么风格?"(引导补充细节);
  • 自动生成AI能听懂的提示(比如"帮我写一篇面向三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亲切,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800字");
  • 最后AI返回符合需求的结果。

简单来说:把"用户学Prompt"变成"界面帮用户做Prompt"

1.3 预期读者 & 文档结构

  • 预期读者:产品经理、UI/UX设计师、提示工程师、想做AI工具的开发者(哪怕你不懂代码,也能看懂设计逻辑);
  • 文档结构
    1. 用"妈妈写发言稿"的故事引出核心痛点;
    2. 拆解提示交互的3个核心概念(意图识别、要素收集、反馈闭环);
    3. 讲清楚这些概念如何配合(用"做衣服"类比);
    4. 用Python实现一个可运行的Demo;
    5. 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职场、教育、生活);
    6. 展望未来趋势(更智能的意图理解、多模态交互)。

1.4 术语表:先统一"语言"

在开始之前,先明确几个关键术语(用"生活类比"解释):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给AI写"精确指令"的学问,就像给厨师写"菜谱"(要写清楚"放多少盐、煮多久");
  • 用户意图(User Intent):用户真正想做的事(比如"写家长会发言稿"背后的意图是"让其他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 提示要素(Prompt Elements):AI理解需求的关键细节(比如"孩子年级、风格、重点内容");
  • 反馈闭环(Feedback Loop):根据用户的评价调整提示(比如用户说"太官方",就把"风格"从"正式"改成"亲切");
  •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AI能记住的"之前的对话内容"(就像你和朋友聊天,朋友能记住你刚才说的"孩子数学进步")。

核心概念:用"翻译官"模型理解提示交互

2.1 故事引入:妈妈的"发言稿之战"

让我们从一个真实场景开始:

妈妈是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要在家长会发言。她打开AI工具,第一次输入:"帮我写家长会发言稿"→ AI返回一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的模板,全是套话;
第二次她加了"要亲切"→ AI写了"我家小明特别可爱,每天回家都先写作业…”,但没提数学进步;
第三次她补了"重点讲数学从70分到90分"→ AI终于写出:“各位家长,我想和大家分享小明最近的变化——他之前数学总考70分,后来每天放学主动做2道应用题,这次考了90分…”

妈妈花了3次才得到满意结果,问题出在哪儿?

  • 妈妈的需求是"用亲切的方式讲孩子数学进步的发言稿";
  • 但她第一次没说"亲切",第二次没说"数学进步"——这些都是AI需要的"提示要素";
  • 而AI不会"猜",只会"照指令做事"。

2.2 核心概念1:用户意图≠AI能理解的指令

用户的需求是"模糊的想法",比如"写发言稿";而AI需要的是"精确的指令",比如"写一篇面向三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亲切,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800字"。

这中间的差距,我们叫**“意图-指令鸿沟”**——就像你想让朋友帮你带奶茶,说"带杯奶茶"(模糊意图),但朋友需要知道"甜度、冰度、 toppings"(精确指令)。

界面的第一个任务:帮用户把"模糊意图"拆解成"精确指令"需要的"提示要素"。

2.3 核心概念2:提示要素是AI的"理解密码"

提示工程的核心原理是:AI的输出质量=提示的"要素完整性"×"表达精确性"

什么是"提示要素"?我们可以用**“5W1H模型”**概括(来自新闻写作,但同样适用于AI):

  • Who(谁用?):比如"三年级家长";
  • What(做什么?):比如"写家长会发言稿";
  • Why(为什么?):比如"让其他家长了解孩子的进步";
  • When/Where(时间/场景?):比如"家长会现场";
  • How(怎么做?):比如"风格亲切,重点讲数学进步"。

回到妈妈的例子,她第一次的提示缺了"Who(三年级家长)"“How(亲切风格、数学进步)”,所以AI输出不好。

2.4 核心概念3:反馈闭环是"调整的钥匙"

就算我们收集了所有要素,也可能有遗漏——比如妈妈说"亲切风格",但AI写得"太肉麻",这时候需要反馈闭环

  1. 用户说"结果太肉麻";
  2. 界面把"风格"从"亲切"调整为"亲切但不肉麻";
  3. 重新生成提示→得到更符合需求的结果。

反馈闭环就像"试衣服":你试穿一件衣服,说"袖子太长",裁缝改短两厘米——直到衣服合身。

2.5 核心概念的关系:"翻译官"的工作流程

现在把三个概念串起来,就是提示交互界面的核心逻辑

  1. 听需求(用户输入模糊意图)→ 2. 猜意图(识别用户想做什么)→ 3. 问细节(收集提示要素)→ 4. 写指令(生成精确Prompt)→ 5. 看结果(AI返回内容)→ 6. 调指令(根据反馈优化Prompt)。

用"翻译官"类比:

  • 用户(中国人)说"我想写家长会发言稿"(中文);
  • 翻译官(界面)问"孩子几年级?想突出什么?风格?"(确认细节);
  • 翻译官把中文翻译成"帮我写一篇面向三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亲切,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800字"(英文,AI能听懂);
  • 外国厨师(AI)按照英文菜谱做饭(生成内容);
  • 用户尝了说"太咸"(反馈),翻译官把"盐放1勺"改成"盐放半勺"(优化Prompt)。

2.6 核心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 Mermaid流程图

2.6.1 文本示意图:提示交互的"5步流程"
用户输入 → 意图识别模块 → 要素收集模块 → Prompt生成模块 → AI接口 → 结果展示 → 反馈收集模块 → 重新生成Prompt
  • 意图识别模块:判断用户需求属于哪个场景(比如"教育-家长沟通");
  • 要素收集模块:根据场景问关键问题(比如"孩子年级?突出内容?");
  • Prompt生成模块:把要素整合成精确Prompt;
  • 反馈收集模块:根据用户评价调整要素。
2.6.2 Mermaid流程图: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流程
教育场景
职场场景
生活场景
符合
不符合
用户输入模糊需求
意图识别
问孩子年级/突出内容/风格/长度
问周报周期/工作分类/重点成果
问目的地/出行时间/预算/兴趣点
收集要素
生成精确Prompt
调用AI接口
展示结果
用户反馈
结束
调整要素

核心原理:如何设计"会翻译"的界面?

3.1 第一步:用"意图识别"找到用户的"场景"

意图识别的目标是:把用户的模糊输入映射到具体的"场景"(比如"教育-家长沟通"“职场-周报撰写”“生活-旅游规划”)。

3.1.1 技术原理:文本相似度匹配

我们可以用Sentence-BERT(一种轻量级的文本嵌入模型)计算用户输入与预定义场景的相似度。比如:

  • 用户输入"写家长会发言稿";
  • 预定义场景有"教育-家长沟通"“职场-周报撰写”“生活-旅游规划”;
  • 计算用户输入与每个场景的"语义相似度"(比如"教育-家长沟通"的相似度是0.8,其他是0.3);
  • 选择相似度最高的场景。

数学公式:用余弦相似度计算两个文本的语义距离:
similarity=cos⁡(user_input⃗,scene⃗)=user_input⃗⋅scene⃗∣user_input⃗∣×∣scene⃗∣similarity = \cos(\vec{user\_input}, \vec{scene}) = \frac{\vec{user\_input} \cdot \vec{scene}}{|\vec{user\_input}| \times |\vec{scene}|}similarity=cos(user_input ,scene )=user_input ×scene user_input scene

  • user_input⃗\vec{user\_input}user_input :用户输入的文本嵌入向量;
  • scene⃗\vec{scene}scene :预定义场景的文本嵌入向量;
  • 相似度范围是[-1,1],越接近1,说明语义越像。
3.1.2 举例:妈妈的输入如何被识别?

用户输入"写家长会发言稿"→ 模型计算与"教育-家长沟通"的相似度是0.85→ 识别为"教育场景"。

3.2 第二步:用"要素模板"收集关键细节

识别场景后,界面需要根据场景的"要素模板"问问题。比如:

  • 教育-家长沟通场景:要素是"孩子年级、突出内容、风格、长度";
  • 职场-周报撰写场景:要素是"周报周期、工作分类、重点成果、协调问题";
  • 生活-旅游规划场景:要素是"目的地、出行时间、人数、预算、兴趣点"。

设计要点

  • 要素要"关键":只问影响AI输出的核心细节(比如"孩子年级"会影响发言稿的语气——三年级和高中的语气完全不同);
  • 要素要"具体":避免模糊问题(比如不要问"你想要什么风格?“,要问"你想要亲切/正式/幽默的风格?”);
  • 要素要"适量":不要问超过5个问题(太多会让用户厌烦)。

3.3 第三步:用"Prompt模板"生成精确指令

收集要素后,界面需要把要素"填"进Prompt模板里。比如:

  • 教育场景的模板:“帮我写一篇面向{孩子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风格},重点讲孩子{突出内容}的进步过程,长度约{长度}字。”
  • 填入要素后:“帮我写一篇面向三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亲切,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过程,长度约800字。”

Prompt模板的设计技巧

  • 用"Role+Goal+Context+Constraints"结构(提示工程的经典结构):
    • Role(角色):让AI扮演什么身份(比如"你是一位有经验的家长");
    • Goal(目标):要做什么(比如"写家长会发言稿");
    • Context(上下文):背景信息(比如"孩子三年级,数学从70分到90分");
    • Constraints(约束):要求(比如"风格亲切,800字")。

3.4 第四步:用"反馈闭环"优化结果

就算生成了精确Prompt,也可能有偏差——比如妈妈说"风格亲切",但AI写得"太肉麻"。这时候需要:

  1. 收集反馈:问用户"这个结果符合你的需求吗?如果不符合,是风格不对/重点没覆盖/长度不合适?";
  2. 调整要素:比如用户说"太肉麻",就把"风格"从"亲切"改成"亲切但不煽情";
  3. 重新生成Prompt:“帮我写一篇面向三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亲切但不煽情,重点讲孩子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进步过程,长度约800字。”

项目实战:用Python+Streamlit做一个"AI发言稿助手"

现在我们把前面的逻辑变成可运行的代码——做一个"AI发言稿助手",用户输入模糊需求,界面引导补充细节,自动生成Prompt,最后模拟AI响应。

4.1 开发环境搭建

  • 工具选择:Streamlit(快速搭建Web界面,不需要前端知识)、Sentence-BERT(意图识别);
  •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streamlit sentence-transformers
    

4.2 源代码详细实现

创建一个prompt_interface.py文件,代码如下(带详细注释):

import streamlit as st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util

# 1. 初始化模型和配置
# 加载轻量级文本嵌入模型(用于意图识别)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iniLM-L6-v2')

# 预定义场景:key是场景名称,value是要素模板和Prompt模板
scenes = {
    "教育-家长沟通": {
        "elements": ["孩子年级", "突出内容", "风格", "长度"],  # 需要收集的要素
        "prompt_template": "你是一位有经验的家长,帮我写一篇面向{孩子年级}家长的家长会发言稿,风格{风格},重点讲孩子{突出内容}的进步过程,长度约{长度}字。"
    },
    "职场-周报撰写": {
        "elements": ["周报周期", "工作分类", "重点成果", "协调问题"],
        "prompt_template": "你是一位职场白领,帮我写一份{周报周期}的周报,工作内容分为{工作分类},重点突出{重点成果},需要协调的问题是{协调问题}。"
    },
    "生活-旅游规划": {
        "elements": ["目的地", "出行时间", "人数", "预算", "兴趣点"],
        "prompt_template": "你是一位旅游规划师,帮我规划一个{出行时间}的{目的地}旅游行程,{人数}人同行,预算每人{预算}元,重点安排{兴趣点}相关的内容。"
    }
}

# 2. 意图识别函数:把用户输入映射到场景
def recognize_scene(user_input):
    # 计算用户输入与每个场景的相似度
    user_embedding = model.encode(user_input, convert_to_tensor=True)
    scene_similarities = {}
    for scene_name in scenes:
        # 计算场景名称与用户输入的相似度
        scene_embedding = model.encode(scene_name, convert_to_tensor=True)
        similarity = util.cos_sim(user_embedding, scene_embedding).item()
        scene_similarities[scene_name] = similarity
    # 选择相似度最高的场景
    top_scene = max(scene_similarities, key=scene_similarities.get)
    return top_scene, scene_similarities[top_scene]

# 3. 主界面设计
st.title("告别猜谜:AI提示交互助手")
st.subheader("让AI听懂你的需求——不用学Prompt,只需回答几个问题")

# 用户输入模糊需求
user_input = st.text_input("请告诉我们你想做什么(比如:写家长会发言稿/写周报/规划旅游):")

if user_input:
    # 步骤1:识别场景
    top_scene, similarity = recognize_scene(user_input)
    st.write(f"我们理解你的需求属于:**{top_scene}**(相似度:{similarity:.2f})")
    
    # 步骤2:收集要素(根据场景的elements)
    st.write("请补充以下信息,帮助我们生成更准确的提示:")
    scene_info = scenes[top_scene]
    element_values = {}  # 存储用户输入的要素值
    for element in scene_info["elements"]:
        # 用文本输入框收集每个要素
        element_values[element] = st.text_input(f"→ {element}:")
    
    # 步骤3:生成Prompt(当所有要素都填了)
    if all(element_values.values()):  # 检查所有要素是否非空
        prompt = scene_info["prompt_template"].format(**element_values)
        st.success("生成的精确提示:")
        st.code(prompt, language="text")
        
        # 步骤4:模拟AI响应(实际可以调用OpenAI/Anthropic API)
        st.write("AI的响应(模拟):")
        with st.expander("点击查看发言稿内容"):
            st.write(f"""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1)班小明的妈妈。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小明最近的一点小进步——**数学从70分到90分的蜕变**。  

            还记得上个月家长会,我拿着小明70分的数学试卷,心里特别着急。后来老师建议我“陪他每天做2道应用题”,我试着做了:每天放学回家,我们一起把课堂上的错题再做一遍,遇到不会的就一起查资料、画线段图。慢慢的,小明从“怕做数学题”变成“主动找题做”——这次考试,他居然考了90分!  

            其实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也离不开我们家长的陪伴。希望我们一起,用“慢一点”的心态,陪孩子成长。  
            谢谢大家!
            """)
        
        # 步骤5:收集反馈,优化Prompt
        st.write("### 请给我们反馈,帮助优化结果:")
        feedback = st.radio("这个结果符合你的需求吗?", ("符合", "不符合"))
        if feedback == "不符合":
            feedback_reason = st.text_area("请说明不符合的原因(比如:风格太肉麻/重点没覆盖/长度太长):")
            if feedback_reason:
                st.warning("我们会根据你的反馈调整提示:")
                # 模拟优化:在原Prompt后加反馈
                optimized_prompt = prompt + f" 注意:{feedback_reason}"
                st.code(optimized_prompt, language="text")
                st.write("提示已优化,你可以重新生成结果!")

4.3 运行与测试

  1. 打开终端,运行:
    streamlit run prompt_interface.py
    
  2. 浏览器会打开一个Web界面:
    • 输入"写家长会发言稿"→ 界面识别为"教育-家长沟通"场景;
    • 补充"孩子年级=三年级"“突出内容=数学从70分到90分”“风格=亲切”“长度=800”;
    • 点击生成→ 看到精确Prompt和模拟的发言稿;
    • 如果选"不符合",输入"风格太肉麻"→ 界面生成优化后的Prompt。

4.4 代码解读

  • 意图识别:用SentenceTransformer计算用户输入与场景的相似度,找到最匹配的场景;
  • 要素收集:根据场景的elements列表,生成对应的文本输入框;
  • Prompt生成:用format方法把要素填入模板,生成精确Prompt;
  • 反馈优化:收集用户的反馈,在原Prompt后加调整说明(实际项目中可以更智能,比如修改要素值)。

实际应用场景:这些领域都需要"不猜谜"的交互

5.1 场景1:职场——周报/汇报助手

  • 用户需求:“写本周周报”;
  • 界面引导:“周报周期(本周一到周五)?工作分类(项目推进/日常工作/问题协调)?重点成果(完成A项目需求文档)?需要协调的问题(B项目资源不足)?”;
  • 生成Prompt:“你是一位职场白领,帮我写一份本周一到周五的周报,工作内容分为项目推进/日常工作/问题协调,重点突出完成A项目需求文档,需要协调的问题是B项目资源不足。”;
  • 价值:让职场人不用每次写周报都想"要包括什么",直接按提示填细节。

5.2 场景2:教育——作文/作业辅导

  • 用户需求:“帮孩子写一篇关于’我的妈妈’的作文”;
  • 界面引导:“孩子年级(四年级)?作文文体(记叙文)?需要突出的特点(妈妈的细心)?素材(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做爱心早餐)?”;
  • 生成Prompt:“你是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帮我写一篇记叙文,题目是’我的妈妈’,重点突出妈妈的细心,素材是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做爱心早餐。”;
  • 价值:让家长不用帮孩子"编作文",而是引导孩子用具体素材表达情感。

5.3 场景3:生活——菜谱/旅游规划

  • 用户需求:“帮我找一道适合小孩吃的菜”;
  • 界面引导:“孩子年龄(5岁)?忌口(不吃辣)?食材(鸡肉)?烹饪方式(蒸/煮)?”;
  • 生成Prompt:“你是一位家庭厨师,帮我找一道适合5岁小孩吃的菜,忌口不吃辣,食材用鸡肉,烹饪方式是蒸。”;
  • 价值:让新手妈妈不用在菜谱APP里"翻半天",直接找到符合需求的菜。

工具与资源推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6.1 提示工程框架

  • LangChain:管理Prompt的上下文和流程(比如把用户的历史反馈存入上下文,下次自动调整);
  • PromptLayer:跟踪和优化Prompt(比如统计每个Prompt的成功率,找出效果最好的版本)。

6.2 意图识别工具

  • Sentence-BERT:轻量级文本嵌入模型(适合小项目);
  • spaCy:关键词提取和实体识别(比如从用户输入中提取"三年级""数学"等关键词);
  • Rasa:开源的对话系统框架(适合复杂的意图识别)。

6.3 界面开发工具

  • Streamlit:快速搭建Web界面(适合原型开发);
  • Gradio:和Streamlit类似,但更适合展示模型;
  • Figma:设计界面原型(和设计师协作时用)。

6.4 学习资源

  •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官方指南,讲清Prompt的核心原理;
  • 吴恩达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课程: Coursera上的免费课程,用Python教你写Prompt;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书籍,深入讲解Prompt设计的技巧。

未来趋势与挑战:AI交互会变得更"懂你"

7.1 未来趋势

  1. 更智能的意图理解:结合大语言模型的"Few-Shot Learning"(少量样本学习),让界面能从用户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出更多需求。比如用户说"帮我写个生日贺卡给妈妈",界面能自动问"妈妈喜欢花还是烹饪?";
  2. 个性化的提示模板:根据用户的历史使用记录,生成个性化的要素。比如用户之前总是选"亲切风格",下次界面会默认推荐"亲切";
  3. 多模态交互:除了文字,还能通过语音、图片输入需求。比如用户上传一张孩子的数学试卷,界面能识别出"数学进步"的内容,自动加入Prompt;
  4. 实时的反馈优化:AI能在生成内容的过程中实时询问用户。比如"我正在写发言稿,需要详细讲孩子的进步过程吗?",而不是等全部写完再反馈。

7.2 挑战

  1. 平衡引导性与自由度:界面不能问太多问题让用户厌烦,也不能问太少导致Prompt不清晰。比如用户只说"写发言稿",界面可以先问"孩子年级"和"突出内容",其他要素默认填充(比如风格默认"亲切");
  2. 跨场景的通用性:不同场景的要素完全不同(比如写发言稿和旅游规划),界面需要能快速切换场景;
  3. 用户教育:有些用户还是习惯写模糊提示(比如"写篇发言稿"),界面需要引导用户学会补充细节,但不能让用户觉得"麻烦";
  4. 隐私问题:收集用户的历史记录来个性化提示,需要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匿名化处理数据,让用户可以随时删除历史记录)。

总结:原来"懂AI"的界面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花了这么多篇幅,其实只讲了一个核心逻辑:提示交互界面的本质是"用户需求的翻译官"——把用户的模糊想法翻译成AI能听懂的精确指令。

核心概念回顾

  • 意图识别:找到用户需求的"场景"(比如"教育-家长沟通");
  • 要素收集:问关键细节(比如"孩子年级"“突出内容”);
  • Prompt生成:把要素填进模板,生成精确指令;
  • 反馈闭环:根据用户评价调整Prompt。

用一句话总结

好的提示交互界面,让用户不用学Prompt,也能让AI"听懂"自己的需求——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不用解释"我要的辣是中等辣",朋友也能懂你。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1. 你最近用AI时遇到过"猜提示"的痛苦吗?如果让你设计界面,你会加哪些问题来引导用户?
  2. 比如设计一个"AI菜谱助手",你觉得需要收集哪些提示要素?(提示:可以用"5W1H"模型)
  3. 如何平衡界面的引导性和用户的自由度?比如用户不想回答太多问题,怎么处理?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为什么不直接让用户写Prompt?

A:因为90%的用户不懂Prompt技巧(比如"Role+Goal+Context"结构),直接写Prompt会让用户觉得"难用"。界面的作用是"降低门槛"——让用户用"人类的方式"表达需求,界面帮用户做"翻译"。

Q2:提示要素是不是越多越好?

A:不是。要素要"关键"——只问影响AI输出的核心细节。比如写发言稿,"孩子年级"是关键(三年级和高中的语气不同),但"孩子的身高"不是关键(不影响发言稿内容)。

Q3:如何判断Prompt是不是"精确"?

A:看AI的输出是不是符合用户需求。如果用户说"结果符合",说明Prompt是精确的;如果不符合,说明要素没收集全,需要调整。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1.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作者:Davide Bacciu);
  2. 课程:Coursera《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吴恩达);
  3. 文档:OpenAI官方Prompt指南(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4. 博客:Medium《A Beginner’s Guide to Prompt Engineering》(作者:Towards Data Science)。

最后:AI交互的未来,不是让用户"学AI的语言",而是让AI"学人类的语言"。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设计出"懂用户"的提示交互界面——告别猜谜,让AI真正成为用户的"助手"。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不用再"猜Prompt"!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