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I结对编程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一场需要精密策划的协作之旅。

近年来,AI编程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它们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代码补全功能,逐渐成为能够理解需求、生成完整代码的智能编程伙伴。这种被称为“Vibe Coding”的开发模式,表面上看似只需凭感觉输入指令,实则背后需要一套严谨的方法论作为支撑。缺乏这套方法论,开发者很容易从“编码的掌控者”滑向“混乱的清理工”,陷入被动应对AI生成代码的困境。

本文基于大量实践案例的沉淀与提炼,总结出六条与AI高效协作的“铁律”。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帮助我将AI从一个容易出错的“临时工”,逐步转变为可靠、高效的“资深团队成员”。无论你是刚接触AI编程的新手,还是已经具备一定经验的开发者,这些原则都将为你提供全新的思考维度和实用方法,助你在人机协作的编程新范式下游刃有余。

第一诫:像保护生命一样依赖 Git 提交

像保护生命一样依赖 Git 提交,这不仅仅是一条技术建议,更是在与 AI 协作编程这种全新模式下的核心生存法则。它的重要性源于 AI 编程工具的根本特性:强大的创造力与同样强大的不可预测性。


🔍 What(问题根源)

1. AI 的行为不可预测

AI 可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为了“优化”或实现某个新功能,大刀阔斧地修改一个你认为已经很完美的核心文件。它可能完全误解你的意图,导致整个应用崩溃。

2. “黑箱”操作

AI 的修改过程有时像一个黑箱,它可能同时修改了 5 个文件,但只告诉你它完成了任务。如果你不仔细检查,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它动了哪里,以及这些改动会带来什么副作用。

3. 不可靠的撤销

AI 工具自带的“撤销更改”功能并不可靠。一次复杂的修改可能涉及多个文件和多处代码,AI 的撤销操作可能会漏掉某些部分,或以错误的方式撤销,让你的代码库进入一个“半成品”的、无法运行的损坏状态。

4. 心血付之东流

想象一下,你和 AI 合作了三个小时,应用终于有了一个很酷的功能。然后你让 AI 做一个小小的调整,结果它把一切都搞砸了。如果没有“存档”,这三个小时的成果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这就可能形成这种局面:你的理智取决于它。


🛠️ How(解决方案)

三位一体的实践方案,将 Git 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构建了一个坚固的“安全网”。


✅ 步骤一:用“分支”创建安全的实验场 (git checkout -b)

核心思想:永远不要在你的主干代码(比如 main 或 master 分支)上直接进行实验。

具体操作:每当你准备开始一个新功能或进行一次大的重构时,第一件事就是创建一个新的分支。

命令

bash

git checkout -b feature/user-authentication

场景:假设你要让 AI 帮你做一个“用户认证”功能。你创建了这个新分支后,接下来你和 AI 在这个分支上的所有操作,无论多么天马行空,都不会影响到你稳定可用的 main 分支。如果 AI 把这个分支搞得一团糟,你最坏的打算就是删掉这个分支,然后从 main 分支重新开始,毫发无损。


✅ 步骤二:用“提交”频繁设置“游戏存档点” (git commit)

核心思想:将大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微小的、可验证的步骤,每完成一小步并且确认它能正常工作,就立刻提交一次。

具体操作

场景:还是做“用户认证”功能。

  1. 你让 AI 创建了登录页面的 UI。—— 页面显示正常。

    立刻执行

    bash
    
    git add .
    git commit -m "feat: Create login page UI"

    这是一个存档点。

  2. 你让 AI 添加了前端的表单验证逻辑。—— 验证工作正常。

    立刻执行

    bash
    
    git commit -am "feat: Add form validation to login page"

    这是第二个存档点。

  3. 你让 AI 编写后端的登录接口。—— 结果 AI 把数据库连接搞错了,整个应用无法启动。

    恢复:现在你不需要慌张。你只需要用 git reset 或 git checkout 命令,就能瞬间回到上一个“表单验证正常”的存档点,然后换一种方式告诉 AI 如何连接数据库。


✅ 步骤三:用“差异对比”进行精准的问题诊断 (git diff)

核心思想:当一个之前正常的功能突然坏掉时,利用 Git 的历史记录来找出“凶手”。

具体操作

场景:一个你几天前修复的 bug 突然又出现了。你和 AI 都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修复的,AI 现在也束手无策。

解决方案

  1. 通过 git log 找到当初修复那个 bug 时的 commit ID(比如 abcdef1)。

  2. 让 AI(或你自己)运行:

    bash
    
    git diff abcdef1
  3. 这个命令会清晰地展示出从“功能正常”的那个版本到“现在功能损坏”的版本之间,所有代码的精确变化。

效果:问题不再是一个谜。git diff 的输出就像一份详细的“犯罪现场调查报告”,它会告诉你:“看,就是这几行代码的改动导致了问题。” 这为 AI 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精确线索,而不是让它在黑暗中胡乱猜测。


📌 总结

第一诫的核心,就是将软件开发的版本控制从一个“锦上添花”的最佳实践,提升到了与 AI 协作时的“保命工具”。

它为你提供了一种机制,让你能够:

  • 无畏地实验:放手让 AI 去尝试,因为你知道你随时可以回到安全区。

  • 快速地恢复:从灾难中恢复的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几秒钟。

  • 清晰地诊断:将模糊的“它坏了”变成具体的“这里改错了”。

通过严格遵守这条诫命,你才能真正驾驭 AI 的强大力量,同时规避其带来的巨大风险,从而在“Vibe Coding”的浪潮中保持高效和理智。

第二诫:成为"记忆文件"的高级用户

成为‘记忆文件’的高级用户,这条诫命直击 AI 编程助手最核心的弱点之一:上下文遗忘。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解决方案,让 AI 从一个“健忘的通才”转变为一个“懂你项目的专家”。


🔍 What(问题根源)

1. AI 的“长期失忆症”

大型语言模型虽然在单次对话中能记住上下文,但它们没有关于你项目的“长期记忆”。当你关闭对话或开始一个新任务时,它会忘记你们之前建立的所有“默契”和项目特有的规则。

2. 通用知识 vs. 项目特规

AI 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公共代码,它知道成千上万种写代码的“通用方法”。但它完全不知道你项目中那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

  • “我们项目中,所有数据库查询都必须经过这个特定的 queryBuilder 函数。”

  • “处理用户状态时,必须使用我们自定义的 useAuth Hook,而不是你自己发明一个。”

  • “API 的错误返回格式必须遵循这个固定的 JSON 结构。”

3. 导致重复性的“愚蠢”错误

由于上述原因,AI 会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的、对于项目开发者来说非常低级的错误。例如:

  • 问题:AI 在创建新的 GraphQL API 端点时,总是无法正确获取当前登录用户的信息。

  • 根源:项目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用于获取已认证用户的函数 (getCurrentUser),但 AI 并不知道这个“项目特规”,它每次都试图根据自己的通用知识“重新发明”一套用户获取逻辑,结果自然是每次都失败,每次都把应用搞坏。

  • 后果:开发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反复调试同一个愚蠢的认证问题,而无法专注于构建真正有价值的新功能。


🛠️ How(解决方案)

“记忆文件”(Memory File)是现代 AI 编程工具(如 Cursor, Claude Code 等)提供的一项功能。它本质上是一个或多个特殊文件,AI 被设定为在执行任何任务之前,都会优先阅读并理解这些文件的内容。它扮演了 AI 的“项目专属说明书”或“长期记忆芯片”。

以下是如何成为一个“高级用户”:

✅ 步骤一:观察并识别重复出现的问题

这是应用此诫命的前提。你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呼应了第三诫),注意到“为什么 AI 总是在这个地方犯错?”。当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就意味着 AI 缺少关于这个问题的“项目特规”知识。

✅ 步骤二:诊断问题的根本原因

你需要弄清楚 AI 犯错的本质。在上述例子中,根本原因不是 AI 不会写 GraphQL,而是它不知道应该使用那个已经存在的 getCurrentUser 函数。

✅ 步骤三:将解决方案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规则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需要把解决方案写成简单明了的自然语言指令,放进记忆文件中。这些指令必须是命令式的、不含糊的。

以下是几个规则的范例:

  1. 关于效率的规则:“每当你想从后端请求数据时,先检查是否已经有可以完成同样任务的查询存在。”

    • 目的:避免 AI 编写重复冗余的代码。

  2. 关于一致性的规则:“当我们创建一个请求时,确保前端的修改与后端期望接收的格式完全匹配。”

    • 目的:保证数据交互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3. 黄金规则(关于模式识别):“每当你开始构建一个新的 API 端点时,你绝对、必须参考项目中已有的相似端点,去理解那些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代码模式。”

    • 目的: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它强制 AI 从“依赖通用知识猜测”切换到“学习项目内部现有范例”。这等于告诉 AI:“别自己瞎想,照着这个成功的例子抄!”

✅ 步骤四:将规则写入记忆文件并持续迭代

将这些规则添加到 AI 工具指定的记忆文件中(例如 .cursor-context 、claude.md或其他配置文件)。这个文件是一个“活的文档”,每当你发现一个新的重复性问题,就应该诊断它,并添加一条新的规则。


📌 总结

第二诫的核心,是通过主动“教导”来弥补 AI 的“记忆缺陷”。

一个绝佳的类比是“新员工入职培训”:

  • 一个没有记忆文件的 AI,就像一个非常有才华但第一天上班的新员工。他技能很强,但不知道公司的报销流程、项目管理工具和内部黑话。他会不断犯错,反复问同样的问题。

  • “记忆文件”就是你为这位新员工准备的 《员工手册》和《项目开发规范文档》。你把所有“我们公司的规矩”都写在里面。

  • 当这位新员工拿到手册后,他就能快速融入团队,遵循规范,高效地工作,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重复犯错和提问上。

通过成为记忆文件的高级用户,你将 AI 从一个偶尔带来麻烦的“临时工”,调教成了一个深刻理解你项目需求的、可靠的“资深团队成员”,极大地提升了协作效率和代码质量。

第三诫:培养监控 AI 输出的直觉

培养监控 AI 输出的直觉。这条诫命是关于一种心态的转变,它将开发者从一个被动的“指令下达者”提升为一个主动的“项目编排者”。它强调,“Vibe Coding”的精髓不是盲目信任,而是有监督的协作。


🔍 What(问题根源)

1. 速度的陷阱

AI 生成代码的速度极快,这带来一种巨大的诱惑——开发者只想看到最终结果,然后迅速点击“接受”并进入下一个任务。这种对速度的追求很容易演变成“无脑接受”。

2. 技术债的无声积累

如果你从不审查 AI 的工作,你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债。AI 可能为了“走捷径”而使用一些低效、不安全或不符合项目规范的代码。这些代码在短期内或许能工作,但长期来看会成为难以维护的“屎山”。

3. 隐藏的“副作用”

AI 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悄悄地在另一个不相关的地方引入新的 bug。例如,它为了修复一个 UI 显示问题,可能会修改一个核心的全局状态管理函数,导致其他十个页面的功能异常。如果你不监控它的行为,你可能要过很久才会发现这个新 bug,届时追踪问题的根源将变得极其困难。

4. 开发者自身成长的停滞

如果你只满足于当一个“按钮人”,让 AI 包办一切,那么你将学不到任何东西。你不会理解解决方案的原理,不会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个库而不是另一个,更不会明白其中的设计权衡。长此以往,你的技术能力会停滞甚至退化。


🛠️ How(解决方案)

监控 AI 输出,不是指逐字逐句地阅读它生成的每一行代码,而是一种有策略、有重点的审查过程。

✅ 步骤一:心态转变——从“编码员”到“架构师/审查者”

首先,你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你不再是那个敲键盘的“编码员”,而是监督一个(或一群)速度极快、知识渊博但缺乏项目经验的“初级程序员”(AI)的“技术主管”或“架构师”。你的核心职责是代码审查(Code Review)和方向把控。

✅ 步骤二:阅读 AI 的“思考链”和“计划”

在看具体代码之前,先看 AI 的“思考过程”或“行动计划”。许多先进的 AI 工具都会先概述它们准备做什么。

  • 计划:Claude Code 的“计划模式”(Planning Mod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I 会先告诉你:“我准备修改 A、B、C 三个文件,目的是为了实现 X 功能。”

  • 你的行动:在这个阶段,你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判断:“为了实现 X 功能,为什么要动 C 文件?这不合理。” 这样就能在错误发生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 步骤三:扫描被修改的文件列表

这是最快、最高效的“红旗”检测法。当 AI 完成任务后,立刻查看它修改了哪些文件。

  • 开发者让 AI 创建一个新功能,但他注意到 AI 的修改列表里包含了 getCurrentUser.js 这个核心认证文件。他的直觉立刻告诉他:“出问题了!”。一个新功能不应该去改动一个已经稳定工作的核心认证模块。正是这个观察,让他发现了第二诫中提到的那个重复性 bug。

✅ 步骤四:有重点地审查代码差异(Diff)

你不需要阅读整个文件,只需要看 AI 做出改动的部分(即 diff)。关注以下几点:

  • 逻辑是否合理:AI 的实现逻辑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 风格是否一致:代码风格、命名规范是否与项目保持一致?

  • 是否有“意外之举”:它是否引入了一个你不知道的新依赖库?是否删除了一些看似不相关但很重要的代码?


📌 总结与类比

第三诫的核心是:不要把 AI 当作一个完美的“自动驾驶系统”,而要把它看作一个需要你时刻监督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一个绝佳的类比是“高级工程师带初级工程师”:

  • AI 就像一个天赋异禀、学习能力超强的初级工程师。他能飞快地完成你交代的任务,但他缺乏经验,不了解项目的历史和复杂性,有时会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择手段”。

  • 你就是那个高级工程师。你的职责不是亲自写每一行代码,而是给初级工程师分配任务,并在他提交代码(Pull Request)时进行严格的审查。你会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写?”“你考虑过……这种情况吗?”“这个改动可能会影响到……模块,你测试过吗?”

通过这种持续的监督和审查,你不仅能:

  1. 即时防止错误:在 bug 进入代码库之前就将其捕获。

  2. 维持代码质量:确保整个项目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

  3. 加速自身学习:这是“下一个伟大的学习革命”。通过审查一个“超级大脑”的代码,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你的学习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

  4. 反哺其他诫命:正是通过监控,你才能发现需要写入第二诫(记忆文件)的规则,也才能判断一个功能是否复杂到需要启动第四诫(自我记录循环)。

最终,这种“人机协作”的审查习惯,能让你在享受 AI 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牢牢掌握项目的主导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洞察力。

第四诫:建立‘自我记录’的循环

建立‘自我记录’的循环。这条诫命旨在解决一个由 AI 编程带来的全新问题:开发速度超过了人类的理解和记忆速度。它提出了一种机制,强迫 AI 为它自己的工作成果创建“说明书”,从而确保开发者能够跟上节奏,真正理解自己正在构建的系统。


🔍 What(问题根源)

1. 知识鸿沟(The Knowledge Gap)

传统的开发者因为亲手编写、调试和重构代码,对代码库有深入的、肌肉记忆般的理解。但 AI 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一个复杂的功能,涉及十几个文件和数百行代码。开发者虽然得到了一个“能用”的结果,但对它的内部工作原理却一无所知。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知识鸿沟。

2. “这是我写的吗?”现象

当你回头看一个星期前让 AI 写的代码时,你可能会感觉像在看一个陌生人的项目。你不知道文件的组织结构,不清楚数据是如何流动的,也不明白关键的逻辑判断在哪里。这种“失忆”对于项目的长期维护是致命的。

3. 发现 AI 的“偷懒”和“半成品”

AI 有时会构建一些高级功能,但并没有完全将它们实现或“接入”到系统中。

  • 场景:AI 为了实现某个功能,可能创建了 A、B、C 三个辅助函数,但最后只调用了 A。B 和 C 就成了“孤儿代码”,虽然存在,但并未生效。

  • 后果:如果你不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你可能会以为 B 和 C 的功能也已经实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这些“半成品”会给未来的开发和调试埋下隐患。

4. 协作与交接的噩梦

如果你连自己(和 AI)构建的系统都不理解,你将无法向新同事解释它的工作原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项目会变成一个只有你和你的 AI 工具能勉强操作的“黑箱”。


🛠️ How(解决方案)

“自我记录循环”不是一次性的命令,而是一个集成到开发流程中的工作循环。其核心是让创造代码的“人”(AI),也承担起解释代码的责任。

这个“记录”或“文档”通常不是指代码行间的注释,而是一份关于某个功能的、更高层次的说明文档(类似于一个迷你的 README.md)。它应该包含:

  • 功能目的:这个功能是做什么的?

  • 文件清单:实现了这个功能,涉及到哪些文件?

  • 架构和连接:这些文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数据流是怎样的?(例如:“A组件会调用B服务中的C函数,然后将结果展示出来。”)

  • 核心逻辑:关键的算法、组件或函数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有两种实现方式:

✅ 方式一:手动基础模式

  • 时机: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比如“用户引导流程”)完成后,由你手动触发。

  • 操作:给 AI 一个明确的指令,让它分析并记录。

  • 指令范例

    “请查看‘用户引导’这个功能,并为它生成一份文档,说明它的工作原理。文档的详细程度应该与这个文件(指向一个已有的、你认为写得很好的文档范例)类似。”

    这个指令非常高明,因为它不仅告诉 AI “做什么”,还通过一个范例告诉了它“做成什么样”,极大地提高了输出质量。

✅ 方式二:自动高级模式

  • 时机:集成在开发工具链中,在某个标志性事件(如“功能开发完成”的标记)后自动触发。

  • 操作:系统自动调用一个专门用于生成文档的“文档 Agent”或执行一个预设的钩子(Hook)。

  • 设想:你可以配置你的工作流,使得每当一个功能分支准备合并到主分支之前,必须先通过这个“自动文档生成”的步骤。

  • 优势:将文档工作从一个“需要记着去做”的任务,变成了一个“自动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流程,保证了文档的实时性和覆盖率。


📌 总结与类比

第四诫的核心是:为超高速的 AI 开发流程,配备一个同步的“知识沉淀”机制。

一个绝佳的类比是“建筑施工与竣工图”:

  • 让 AI 写代码而不生成文档,就像雇佣了一支速度极快的施工队,他们在一天之内就盖好了一栋大楼,但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图纸、电路图或水路图。大楼虽然能用,但没人知道墙里的管线是怎么走的。一旦某个地方漏水,维修人员只能随机砸墙来寻找问题。

  • “自我记录循环”就等于你给施工队下达的死命令:“每盖完一层楼,你们必须立刻绘制出这一层完整的、详细的竣工图纸交给我。”

  • 通过这个流程,即使你没有亲手砌每一块砖,你也拥有了一套关于这栋大楼的完美“知识库”。你知道每一根电线、每一条水管的位置,这使得未来的维护、改造和扩建成为可能。

最终,这条诫命不仅能让你重新夺回对代码库的“认知主权”,还能戏剧性地发现 AI 工作中的“盲点”和“捷径”,从而确保你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能运行的程序,更是一个你真正理解、能够掌控的、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第五诫:认识到 AI 是“垃圾制造机”,并学会“果断重置”

第五诫:认识到 AI 是“垃圾制造机”,并学会“果断重置”。


🔍 What(问题根源)

1. AI 的“迷航”现象 (Going off the rails)

当项目变得庞大、上下文变得复杂时,AI 的“认知”能力会达到极限。它可能会被相互矛盾的代码模式、过时的注释或过于复杂的指令所迷惑,从而彻底“迷失方向”。

2. “错误螺旋” (Error Spiral)

这是“迷航”的具体表现。

  1. AI 犯了一个错误。

  2. 你让它修复这个错误。

  3. 在修复过程中,它误解了你的意图,导致它在修复第一个错误的同时,引入了两个新的、更严重的错误。

  4. 你继续让它修复,它则会进一步破坏代码库的根基,离一个可工作的状态越来越远。
    这个过程就是“错误螺旋”或“死亡循环”,AI 就像一台失控的“垃圾制造机”,不断产生更多无法修复的破损代码。

3. “沉没成本谬误”的陷阱

作为人类,我们的本能是“解决问题”。当我们已经花了一个小时试图让 AI 修复某个问题时,我们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们不想让之前的时间白费。这种“沉没成本谬误”会让我们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How(解决方案)

这条诫命的核心思想是战略性撤退,而非执着于调试。它要求开发者培养一种新的直觉:识别出何时应该“放弃治疗”。

✅ 步骤一:识别“错误螺旋”的信号

你需要学会识别 AI “迷航”的迹象,这通常包括:

  • AI 反复犯同一种类型的错误。

  • AI 的解释变得语无伦次或自相矛盾。

  • 修复一个简单的 bug 却导致了系统级的崩溃。

  • AI 开始修改一些与当前任务完全无关的核心文件。

✅ 步骤二:停止交互,放弃拯救

一旦你识别出 AI 已经进入“错误螺旋”,立即停止给它任何新的“修复”指令。不要再试图跟它解释问题所在,因为此时的它已经没有能力正确理解你的指令了。任何新的交互都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

✅ 步骤三:执行“果断重置”

这是本条诫命最关键的动作,也是第一诫(依赖 Git)价值的终极体现。

  1. 找到最后一个“好存档”:打开你的 Git 历史记录 (git log),找到在你开始这次失败的尝试之前的、最后一个确认可以正常工作的 commit。复制它的 ID(commit hash)。

  2. 执行重置命令:在你的终端中,执行视频里演示的命令:

    bash
    
    git checkout <commit_id>

    或者更彻底的

    bash
    
    git reset --hard <commit_id>

    这个操作会瞬间丢弃所有由 AI 造成的混乱修改,将你的整个项目文件恢复到那个完美的“存档点”状态。

✅ 步骤四:重新制定策略,再次尝试

回到干净的状态后,不要立刻用同样的方式再试一次。花一分钟思考一下:

  • 刚才为什么会失败?

  • 是不是我的指令太模糊了?

  • 是不是我让 AI 一次性做的任务太复杂了?

  • 我能否将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三个更小的、更容易验证的步骤?

基于这些反思,用一种新的、更清晰的策略重新向 AI 下达指令。


📌 总结与类比

第五诫的核心是一种务实、高效的止损智慧。它承认 AI 的不完美,并提供了一套应对其“崩溃”的预案。

一个绝佳的类比是“在迷宫中探路”:

  • 你(和你的 AI)正在一个复杂的迷宫中寻找出口。你们走了一条岔路,结果越走越深,发现前后左右都是死胡同。

  • 执着于调试,就像是坚信这条路一定能走通,于是开始拿出工具试图在墙上凿一个洞。这可能会耗费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可能还是徒劳无功。

  • 果断重置,则是你立刻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于是毫不犹豫地原路返回,一直退到上一个你确认是正确的岔路口。然后,你拿出地图重新规划,选择了另一条更有希望的路。

通过学会“果断重置”,你将:

  1. 节省海量时间:用 30 秒的 Git 命令,取代可能长达数小时的、令人沮丧的无效调试。

  2. 保持高昂士气:避免与一个“混乱”的 AI 缠斗所带来的挫败感。

  3. 倒逼策略优化:促使你思考如何给出更高质量的指令,从源头上减少 AI“迷航”的概率。

这条诫命与第一诫(Git 存档)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后悔药”机制,让你在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时,拥有了掌控全局、随时纠错的底气。

第六诫:采用“三步规划循环”,谋定而后动

第六诫:对于“Vibe Coders”(尤其是没有传统软件工程背景的人)来说绝对不可或缺的一条。它强调在编写任何代码之前,必须采用结构化的规划流程。


🔍 What(问题根源)

1. “垃圾进,垃圾出”原则

这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则。如果你给 AI 的输入是一个模糊、未经思考的想法(比如“给我做一个带 AI 功能的菜谱应用”),那么 AI 输出的也必然是一个混乱、不符合你预期的半成品。AI 无法读懂你的心思,它只能基于你给出的具体信息进行工作。

2. 没有方向的努力是最大的浪费

如果缺乏一个清晰的计划,AI 会基于它的通用知识做出大量假设:关于你的目标用户、关于应用的核心功能、关于设计的风格等等。这些假设几乎注定是错误的。结果就是 AI 花费了大量算力去构建一些你根本不想要的功能,或者以一种你完全不喜欢的方式来实现它们,最终导致你需要推倒重来,造成巨大的浪费。

3. “Vibe Coder”的最大陷阱

这条对于没有软件工程背景的人尤其重要。传统软件开发流程中,有“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正式阶段。而“Vibe Coder”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AI 足够智能,可以跳过这些繁琐的规划”。这恰恰是最大的误区。正因为你的执行者(AI)没有主观能动性,前期的规划和设计才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 How(解决方案)

这条诫命的核心是,在敲下第一行代码之前,通过一个结构化的、分阶段的流程,将一个原始的想法,打磨成一份详尽、清晰、可执行的“项目蓝图”。作者提出的“三步规划循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它通过模拟三个不同的专业角色来完成。

✅ 第一循环:产品经理 - 定义“做什么”

这是将想法落地的第一步。你的角色是和“产品经理AI”一起,将模糊的灵感具体化。

  • 输入:你的原始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 AI 菜谱应用”。

  • 过程

    1. 提炼核心价值:这个应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例如:帮助人们利用家中现有食材做饭,减少浪费。)

    2. 定义用户画像:谁会用这个应用?(例如:忙碌的上班族、不擅长烹饪的年轻人。)

    3. 梳理用户故事和功能:用户会用它来做什么?(例如:“作为一个用户,我希望能输入我手头的几种食材,然后应用能推荐给我可以做的菜谱。”)

    4. 划分优先级(MVP):哪些是第一版必须有的核心功能(最小可行产品 MVP)?哪些功能可以放到以后再说(功能待办列表 Backlog)?

  • 输出:一份结构化的产品需求文档 (PRD),里面包含了清晰的功能规格说明。

✅ 第二循环:用户体验工程师 - 设计“怎么用”

在明确了“做什么”之后,你需要和“UX工程师AI”一起设计应用的交互体验。

  • 输入:产品经理阶段输出的功能规格。

  • 过程

    1. 设计用户流程:用户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如“查找菜谱”),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和页面?

    2. 绘制线框图/布局:每个页面的大概布局是怎样的?按钮在哪里?图片和文字如何排布?

  • 输出:一份描述应用界面布局和交互流程的设计稿或说明。

✅ 第三循环:系统架构师 - 规划“如何实现”

这是编码前的最后一步,也是最技术性的一步。你需要和“系统架构师AI”一起,创建技术层面的实现蓝图。

  • 输入:产品需求(来自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来自UX工程师)。

  • 过程

    1. 选择技术栈:决定使用哪些技术?(例如:前端用 React,后端用 Node.js,数据库用 PostgreSQL。)

    2. 设计后端 API:需要哪些 API 接口来支撑前端的功能?(例如:GET /api/recipesPOST /api/recipes/search。)

    3. 设计数据库模式:需要哪些数据表?表与表之间是什么关系?

  • 输出:一份详尽的技术设计文档。


📌 总结与类比

第六诫的核心是:将前期规划的时间视为一种高回报的投资,而不是可以省略的成本。

一个绝佳的类比是“盖房子”:

  • 没有规划:你对一个施工队说:“给我盖一栋漂亮的房子”,然后就离开了。你回来时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结构混乱、风格诡异、完全不符合你生活习惯的建筑。

  • 采用三步规划循环

    1. 产品经理:你作为业主,和设计师坐下来,详细讨论你的需求:要几个房间?常住几个人?喜欢什么风格?预算多少?

    2. UX 工程师:设计师根据你的需求,画出详细的平面布局图和效果图。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房子的结构、房间的布局和未来的样子。

    3. 系统架构师:结构工程师拿到设计图纸后,开始绘制施工蓝图,计算地基深度、承重墙位置、钢筋规格、水电管线走向等。

只有当所有这些图纸都确认无误后,施工队才能开始打下第一根桩。虽然前期规划花了一些时间,但它确保了最终建成的房子,正是你梦寐以求的家。

对于“Vibe Coder”而言,这个规划过程不仅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更是一个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训练过程,其价值远超节省下来的编码时间。

结语:从玩家到工程师的蜕变

掌握这六大原则,本质上是完成一次身份的蜕变:从一个依赖AI、被AI牵着鼻子走的"修修补补的玩家",转变为一个驾驭AI、为其规划方向的"软件工程师"。

AI编程工具不是来取代开发者的,而是来放大开发者能力的。通过建立这些严格的流程和系统,你才能真正释放AI的潜力,高效、可靠地构建出有价值的软件产品,并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构建者。

希望这些实践原则能为你提供一条通往高效AI编程的清晰路径,帮助你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构建出更加可靠、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