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从小白自学到能读懂机器学习的论文并复现?
中间一定会遇到无数次bug、模型不收敛、论文看不懂的崩溃瞬间。正常,太正常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天看不懂的东西,过一个月,做两个项目,再回来看,可能就豁然开朗了。别追求一口吃成个胖子,也别被那些复杂的数学吓倒。从能跑通一个demo开始,到能修改一个模型,再到能看懂一篇经典论文的核心思想,最后再去挑战复现。共勉。中创蓝AI导师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及其交叉学科领
谢邀。我在这行里也算扑腾了快十年了,从当年对着公式懵逼的实习生,到处在网上找“ResNet PyTorch实现-带注释版”,到现在带团队看前沿,也算是踩过无数的坑,见过不少“从入门到放弃”的惨案。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真实。因为它精准地戳到了一个核心痛点:我们学机器学习,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够用”? 能读懂论文并复现,这绝对算是一个非常硬核的“够用”标准了。
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你得有体系,有耐心;简单在,其实有套路可循,不是让你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我的个人看法和路径,不一定对,但绝对是我自己走过并且现在也这么带新人的路。
你先别想着要“完全读懂”一篇论文。
我跟你说,啥叫“读懂”?一个字一个字都认识?每个公式都能从头推到尾?作者的每个ablation study(消融实验)的动机都了如指掌?
别闹了,真没几个工程师是这么读论文的,时间也不允许。
我刚入行那会儿,拿着一篇ResNet的论文,对着满屏幕的数学符号和希腊字母,感觉自己像个文盲。痛苦地啃了一周,每个公式都去查,最后好像懂了,又好像啥也没懂,反正就是心里没底。后来我老板(一个发过顶会的真·大佬)看我抓耳挠腮的样子,过来瞄了一眼,说:“你别管他这个恒等映射的证明是怎么写的,你就告诉我,跟VGG比,它那个skip connection解决了什么问题?代码里怎么体现?”
我当时就悟了。
对我们绝大多数搞应用、搞工程的人来说,读论文的第一目标,根本不是为了100%复刻数学推导,而是为了抓住它的核心思想(Core Idea)和关键组件(Key Components)。你脑子里得有三杆秤,随时掂量一下这篇论文:
第一,它到底要解决个什么问题?(What)
第二,它用了什么“骚操作”?跟别人有啥不一样?(How & Novelty)
第三,效果咋样?在哪个数据集上吹的牛?(Result)
这三点抓住了,这篇论文的80%精华你就拿到手了。剩下的20%是锦上添花,是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之后,才需要去死磕的东西。一上来就追求100%的完美理解,就是我前面说的,从入门到放弃的直通车。
那具体咋学呢?我给你唠唠我的“野路子”
这条路不那么学院派,但对于想快速上手、目标是“能用、能复现”的同学,效率奇高。
地基得打,但不是让你去工地搬砖
很多人一说打基础,就把李航老师的《统计学习方法》、西瓜书(《机器学习》)从头到尾推一遍公式,然后把大学忘光的高数、线代、概率论翻出来重新学。
有这个毅力我佩服,但讲真,没必要。我的建议是,带着问题去学,够用就行。
数学这块儿,你不需要成为数学家。线性代数里的向量、矩阵、张量(Tensor)是啥得知道吧,这是你将来跟PyTorch打交道的基本数据结构。知道矩阵乘法在干啥就行,一开始不用非得去手撕SVD分解。想建立直觉,我强烈推荐去看3Blue1Brown的线代系列,神作。然后是微积分,导数、偏导、链式法则得懂,因为这就是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根儿,你得知道梯度下降是咋回事,为啥要算梯度。最后是概率论,懂点基本概念,比如条件概率、期望、方差,还有最重要的那个高斯分布,基本就够你起步了。
但视频终归只是一种呈现方式,真正深入消化理解,还得依靠笔记和文字。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针对3Blue1Brown系列的笔记整理,目的是帮助大家系统复盘内容、补充细节,也方便查找、回顾与复习。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笔记,不只单纯翻译,还针对视频中略过的部分补充了更多细致的推导和背景知识。下面,我结合个人体验和观察,给大家介绍一份我认为值得参考的中英文笔记。(注:3Blue1Brown的讲解固然精彩,但它并非万能。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几何直觉,而非替代传统学习中的计算训练和证明逻辑,可以配合《线性代数的几何意义》,有奇效!! 注意是西安电子科技那本,这本书籍我也放在下面这个链接里面了)
Python和它的那堆库就更不用说了。Python基础语法肯定要会。Numpy必须非常熟练,所有数据预处理、跟张量打交道,都离不开它。Pandas是处理表格数据,比如CSV文件的利器。然后就是PyTorch或者TensorFlow,二选一,我个人现在更推荐PyTorch,社区活跃,写起来也更顺手。重点来了,别一上来就去研究底层实现。先把官方的Quickstart教程跑通,知道nn.Module
, optimizer
, dataloader
这“三件套”是怎么配合着转起来的,就行了。
这个阶段,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能看懂代码在干啥”。看到torch.matmul(A, B)
,你知道这是在做矩阵乘法;看到loss.backward()
,你知道这是在算梯度。这就够了。
从“调包侠”到“改模工程师”
行,家伙事儿都齐了,别急着去看论文,你还差一步。先做项目,先当一个“缝合怪”。
啥意思?就是拿着现成的经典模型,在经典数据集上跑通,然后尝试对它进行“微创手术”。
比如你搞计算机视觉(CV),那就从最经典的图像分类开始。你先找个PyTorch官方教程,在CIFAR-10数据集上跑通一个ResNet18。别光复制粘贴代码,试着去理解每一块是干嘛的:数据是怎么加载和预处理的?模型是怎么定义的?那个training loop(训练循环)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跑通之后,开始“搞破坏”。你试试看,把ResNet18换成ResNet34会咋样?效果和训练速度有啥变化?再试试,把激活函数从ReLU换成GeLU,有什么影响?或者在网络的最后加一个Dropout层,看看能不能治一治过拟合?再或者,换个优化器,把SGD换成AdamW,看看收敛速度是不是真的变快了?
这个过程,极其、极其重要。它能帮你建立起一种“模型手感”和“工程直觉”。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理论上“更好”的东西,实际跑起来可能一堆毛病。这种经验,你看再多书也学不来。
给你讲个真事儿。
我们组之前做过一个内容风控的项目,识别图片里有没有违规的二维码。一开始大家直接上了个现成的YOLOv5(一个目标检测模型)去做。效果还行,但误报很高,经常把一些电路板、表格之类的玩意儿识别成二维码,PM天天在群里@我们。
后来组内一个新进来的同事,他没搞什么高大上的新模型,他就是把YOLO的backbone(骨干网络)最后几层给换了,换成了一种专门为小目标设计的结构,还加了一种注意力机制,让模型更关注那些有“码”特征的区域。就这么个“小手术”,误报率直接降了30%多。
他凭什么能想到这么改?就是因为他之前自己动手“玩”过很多模型,知道哪个模块是管特征提取的,哪个模块是管多尺度融合的,知道注意力机制大概能起什么作用。这就是“改模工程师”的价值,也是你下一步的目标。
第三Duan阶段:屠龙术——怎么读论文和复现
等你有了“手感”,能熟练地“改装”模型了,恭喜你,可以开始尝试读论文了。
选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千万别作死!别一上来就啃最新的SOTA(State-of-the-Art),比如什么Vision Transformer的变种、多模态大模型。我敬你是条汉子,但99%的人都得被劝退。
你得从“开山之作”或者“里程碑式”的论文开始。比如CV领域的AlexNet, VGG, GoogLeNet, ResNet, YOLOv1, FCN… 或者NLP领域的Word2Vec, GloVe, seq2seq with attention, Transformer…
为啥是它们?因为这些论文思想清晰,结构相对简单,而且网上有成吨的解读文章和代码复现,B站上甚至有逐行带你敲代码的视频。你绝对不会孤立无援。
我一般是这么读的,也算是个“三遍法”吧。
第一遍,花个5-10分钟,只读标题、摘要和结论,再快速扫一眼图和表,搞清楚我前面说的What, How, Result那三件事,判断下这篇论文值不值得我再花时间。
第二遍,花个半小时到一小时,仔细读引言和相关工作,这能帮你理解这篇论文的背景和江湖地位。然后精读模型架构和实验部分,但先跳过复杂的数学证明。重点是把论文里的模型结构图和你脑子里的PyTorch代码对应起来。比如看到一个“Residual Block”,你脑子里应该出现nn.Conv2d -> nn.BatchNorm2d -> nn.ReLU -> nn.Conv2d -> ...
这样的代码片段。
第三遍,才是死磕。如果你觉得这篇论文特别牛,或者你的工作马上就要用,那才需要进入第三遍。这一遍就是把每个公式的来龙去脉搞懂,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实验是怎么做的,自己能不能想到改进的方法。
至于复现,我跟你说个大实话:让你从import torch
开始,完全独立地复现一篇顶会论文,95%的情况下你都复现不出来。
因为论文里通常会隐藏很多细节:特定的数据增广、特殊的learning rate schedule、某个不起眼的超参数……这些才是“魔鬼”。
所以,“复现”的正确姿态是“对答案”式的学习。
你先去Papers with Code这个神站,搜论文标题,一般都能找到官方代码,这就是圣经。没有官方的,就找个星星最多的第三方实现。然后,把代码跑起来,一行一行地对照论文看。看看论文里的那个模块,在代码里是怎么实现的。看看论文里没写的那些“魔鬼细节”,在代码里是怎么处理的。看懂了别人的实现之后,关掉它,自己从头写一遍。遇到卡壳的地方,再回去看一眼。这个过程,比你直接抄一遍,效果好一百倍。
你的目标不是证明“我能独立写出来”,而是“我能彻底理解这个模型是怎么变成代码的”。
给你指几条明路,免得你乱撞
至于看啥学啥,我也给你几个掏心窝子的建议。入门嘛,吴恩达的课(Coursera上的Machine Learning和Deep Learning专项)还是得看,经典永不过时,把概念讲得明明白白。要是你性子急,想直接上手干,那我巨推荐fast.ai,讲究一个“上手搞”,代码优先,理论后置,非常适合培养“手感”。
想拔高一点,那就得啃硬骨头了,比如斯坦福的CS231n(搞CV的)和CS224n(搞NLP的),B站都有完整视频和中文字幕,看完功力大增。
平时多逛逛Papers with Code,找论文、找代码、看SOTA,没有比它更全的了。搞NLP和多模态的,现在离不开Hugging Face,模型库、数据集、教程,一条龙服务。想练手感、打比赛、看别人(尤其是Grandmaster)的notebook,就去Kaggle,能学到很多骚操作。至于写代码的环境,直接用Google Colab或者Kaggle Notebook,自带免费GPU,是咱穷学生的福音,不用在自己电脑上配环境配到吐血。
最后,心态放平,从小白到能看懂论文,这不是一个两周速成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持续半年的修行。
中间一定会遇到无数次bug、模型不收敛、论文看不懂的崩溃瞬间。正常,太正常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天看不懂的东西,过一个月,做两个项目,再回来看,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别追求一口吃成个胖子,也别被那些复杂的数学吓倒。从能跑通一个demo开始,到能修改一个模型,再到能看懂一篇经典论文的核心思想,最后再去挑战复现。
共勉。
中创蓝AI导师团队
专注于人工智能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论文辅导服务,全面支持期刊论文与毕业论文等多种写作需求。
无论是钻研计算机视觉、NLP、机器学习、AI4Science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还是涉及金融经济、生化环材、机械工程、物理、数学等交叉学科应用,中创蓝AI论文都能提供专业指导。
精准研究辅导
-
前沿课题规划:结合AI+政策热点与学术创新
-
关键创新点拨:突破研究瓶颈,提升论文层次
-
全程论文指导:从实验设计到写作投稿
中创蓝 - 学术论文指导!
中创蓝 ,专注于科研背景提升,600+顶尖博导教授,老师来自海内外顶尖名校,师资覆盖教授、研究员、讲师、博后、博士等。并且囊括计算机、人工智能、AI+交叉学科等等相关所有细分方向!
本硕博毕业论文
国际核心期刊论文:SCI、SSCI、A&HCI
国际期刊论文:EI、CPCI、Scopus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南核、北核、CSCD、科技核心
顶会论文:TPAMI、CVPR、AAAI等
国自然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地区基金等
帮助你选题、难点分析、提炼创新点、验证idea+实验指导、论文撰写和润色、审稿修改等全流程服务,你导师不能帮你的事情,中创蓝的老师都能帮到你。
不仅能给你论文上的指导,还能帮助你套磁博导,导师面对面沟通!!
1000+经筛选的全方向大牛博导及其课题直通卡
老师实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能力。
中创蓝深谙科研辅导的核心在于师资质量而非数量。我们理解,您或许曾遭遇过‘付费后导师失责’的困境——正因如此,团队以数据化模型重构师资筛选标准:
三重严选机制保障导师质量:
-
学术硬指标筛除90%候选人
仅保留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主持省级以上项目的学者
-
责任系数动态评估
跟踪往期学员成果交付率(如论文录用/竞赛获奖)、定期教学反馈评分
-
试讲淘汰制
候选人需通过多轮meeting反馈考核,重点观察其问题拆解能力与响应速度
最终选择了最优质的精英导师团队,将全程护航您的成果交付——从文献攻坚到论文录用,拒绝任何形式的责任缺位。
同时还有老师现有课题,给你点明方向,直接上手发顶会!(仅展示部分课题)
中创蓝课题保障服务
SCI1-4区、E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编辑有效建议与评估
CVPR、AAAI、ACL等顶会的审稿人多年投稿经验
老师实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能力。
中创蓝的老师们,大多都是指导过很多学员成功发表目标区位论文,还帮学员规划保研申博,成功入学人大、师大等多所985、211大学,教学经历丰富。
这种和大佬1对1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只要能把大佬的思路和方法执行到位,就相当于,在用大佬的经验做自己的科研和文章。
只要掌握了他们的套路、精髓,多练习,执行到位,科研小白也能发出顶会文章。
SCI1-4区、E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编辑直通卡
"我们深知,许多学员曾遭遇科研辅导机构‘承诺却未交付’的困境——这正是我们团队从头部机构出走创业的核心动因。
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实质成果交付,就无从建立信任。
为此,中创蓝与全球300+权威期刊达成深度合作,涵盖SCI 1-4区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EI期刊等,为学员开辟 ‘投稿迅捷通道’ :
期刊编辑1v1诊断论文,精准预判发表几率,定制高效修订方案——从返修指导到录用保障,全程护航您的学术成果。
为什么选择中创蓝?
01
16年的在线教育品牌
成立16年的在线教育品牌 , 累计服务13万+学员 , 并于全球范围内的100+院校达成合作,拥有北京、深圳和长沙办公室,保持与全球顶尖高校导师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资源与解决方案!
02
真实学员交付
真实学员发表案例,只用真实结果说话!能帮助别人拿到成果,也能帮你拿到成果 ,辅导过程和录用信息 ,均可脱敏后展示。
-
日常会议整理
-
科研助理、老师24小时论文答疑
-
1v1定制化督学保障服务
-
投稿、期刊选取
-
免费直播课程放送
03
600+导师团队 ,专业覆盖AI全学科
600+顶尖博士生,并通过老师相互介绍迅速壮大,老师来自海内外顶尖名校,师资覆盖教授、研究员、讲师、博后、博士等。囊括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等相关所有细分方向!
<< 仅展示部分 , 更多专业, 可扫码咨询 >>
中创蓝产品矩阵,为中国科研赋能!
更多论文服务详情请私信或评论区留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