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 被动雷达的核心优势与技术痛点

被动雷达依托 “机会照射源”(如数字电视、FM 广播、GPS 等)工作,无需主动发射信号,具备隐蔽性强、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在空天目标探测、低空安防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文献 [1] 支撑)。然而,其波形不受系统自主控制,导致接收信号中易出现强回波(如近距目标、杂波残留等)—— 这些强回波在相关函数中会产生高旁瓣,直接掩盖弱目标(如远距离小目标)的信号,严重降低目标检测性能,甚至导致成像困难(文献 [5] 验证该 “掩盖效应”)。因此,强回波抵消技术成为被动雷达性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2.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为解决强回波问题,学界已提出两类主流方法,但均存在明显缺陷:

  • 扩展抵消算法(ECA):通过将接收信号投影到与杂波子空间正交的子空间实现强回波抵消,理论抵消效果较好(文献 [6]),但需遍历可能的多普勒频率,且矩阵运算复杂度极高,在实际实时系统中难以落地 —— 若多普勒频率候选数量多,计算时间会呈指数级增长(文献中仿真显示,已知多普勒时 ECA 耗时 722.99s,未知时复杂度更高)。
  • 广义自适应陷波滤波器(GANF):通过自适应估计强回波的幅度与频率实现抵消,计算效率优于 ECA(文献 [7]),但存在两大短板:①需逐频率单独估计(并行或串行处理多频强回波);②采用逐点迭代更新(类似 LMS 滤波器的点式更新逻辑),导致多强回波场景下计算负担依然沉重,难以满足实时处理需求。

二、核心方法解析:从 “简化” 到 “提速” 的技术突破

本文针对 GANF 的局限性,提出 “多频估计陷波滤波器” 与 “自适应块陷波滤波器” 两级优化方案,形成 “模型简化 - 块处理提速” 的技术链路。

1. 第一阶段:多频估计陷波滤波器 —— 简化 GANF 的频率估计逻辑

(1)信号模型重构

基于被动雷达强回波的物理特性,作者建立了多强回波信号模型:y(t)=∑i=1M​Ai​(t)sT​(t−ti​)exp(j2πfd,i​t)
其中,Ai​(t)、fd,i​、ti​分别为第i个强回波的幅度、多普勒频率、时延;sT​(t)为从参考通道获取的照射源信号。通过将参考信号进行时延偏移,构造回归向量φ˙​(t)=[s1​(t),...,sM​(t)]T(sm​(t)=sT​(t−tm​),M为强回波最大距离单元数),将强回波的 “幅度 - 频率 - 时延” 参数耦合为向量形式的系统系数θ(t)=[A1​(t)exp(j2πfd,1​t),...,AM​(t)exp(j2πfd,M​t)]T。

(2)向量化更新:实现多频同时估计

针对 GANF 逐频率估计的缺陷,作者将 GANF 的标量更新方程(公式 4-9)重构为向量形式,核心更新逻辑如下:

  • 频率向量更新:f^​(t)=exp(jw^(t))∘f^​(t−1)(∘为元素积,w^(t)为多频估计向量);
  • 误差计算:ε(t)=y(t)−(φ(t)∘f^​(t))Tα^(t−1)(α^(t)为幅度估计向量);
  • 梯度与参数迭代:g(t)=Im{ε∗(t)(φ(t)∘f^​(t)∘α^(t−1))}、w^(t+1)=w^(t)−ηg(t)、α^(t)=α^(t−1)+μ(φ∗(t)∘f^​∗(t))ε(t)。

该设计通过向量化运算,实现了M 个距离单元的强回波频率同时估计,无需单独处理每个频率,从根本上简化了 GANF 的多频处理逻辑,且保留了 GANF 的自适应特性(μ、η参数选择规则与 GANF 一致)。

2. 第二阶段:自适应块陷波滤波器 —— 块处理降低迭代复杂度

(1)核心假设与块划分逻辑

为解决 “逐点迭代” 的低效问题,作者借鉴 “块 LMS” 思想(文献 [12]),提出块处理框架,并基于被动雷达场景做关键假设:

  • 假设:强回波多来自近距目标(距离单元M通常为数百个采样点),在单个数据块内,强回波的相位变化极小(仿真验证:100m/s 目标、M=128、采样率 9MHz 时,相位变化仅128×3.1369×10−4rad),可近似认为相位恒定。

基于此,将接收信号划分为长度为M(强回波最大距离单元数)的数据块,每块内仅需 1 次迭代更新,而非逐点更新。

(2)频率域加速:FFT 实现线性卷积

块处理的核心优势在于可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实现线性卷积,大幅降低计算量。滤波器输出与更新方程重构为块形式:

  • 块频率更新:f^​k​=exp(jMw^k​)∘f^​k−1​(k为块索引);
  • 块误差:εk​=yk​−ϕ^​f,kT​α^k−1​(ϕ^​f,kT​为块频率 - 参考信号矩阵);
  • 块参数迭代:gk​=Im{εk∗​∘(ϕ^​f,kT​α^k−1​)}、w^k+1​=w^k​−ηB​gk​/M、α^k​=α^k−1​+(μB​/M)ϕ^​f,kT​εk∗​。

其中,ϕ^​f,kT​α^k−1​的线性卷积通过 “补零 - FFT - 逆 FFT” 实现,避免逐点卷积的高复杂度;同时,通过 “前一距离单元频率补偿” 修正块假设引入的偏差(r距离单元的偏差由r−1单元的估计频率抵消),保证抵消精度。

三、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数字电视信号(带宽 7.56MHz、载频 674MHz、采样率 9MHz)搭建仿真平台,验证单强回波、双强回波及弱目标检测场景下的方法性能,核心结果如下:

1. 抵消效果:CSR 指标与目标掩盖解除

  • 杂波抑制比(CSR):块 LMS 预处理(抵消直达波与杂波)的 CSR 约 40.41dB;在此基础上,三种陷波滤波器(GANF、多频估计、块陷波)的强回波 CSR 均接近理论最大值 3dB(因噪声功率比强回波低 3dB,无法完全抵消噪声),说明三者均能有效抑制强回波。
  • 弱目标检测:未抵消时,弱目标(160km、-178dBw)被强回波旁瓣掩盖(图 7 (a));抵消后,弱目标信号清晰可见(图 7 (b)-(d)),且即使弱目标靠近强回波(1.7km、200 号距离单元),仍能有效检测(图 8),验证了方法对 “近强回波弱目标” 的适应性。

2. 计算效率:60 倍提速的核心优势

文献通过 MATLAB 仿真(CPU:i5-2400,无并行)对比三种方法的处理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方法 处理时间(s) 相对提速倍数(vs 块陷波)
GANF 263.8754 1/59.34
多频估计陷波滤波器 236.8157 1/53.26
自适应块陷波滤波器 4.4466 1(基准)

可见,自适应块陷波滤波器的处理时间仅为 GANF 的 1/60,核心原因是:①块处理减少迭代次数(从 “逐点迭代” 变为 “逐块迭代”);②FFT 替代线性卷积降低计算复杂度。此外,对比 ECA(已知多普勒耗时 722.99s),块陷波滤波器的效率优势更为显著。

3. 多普勒跟踪性能

图 3、图 6 显示,三种方法均能稳定跟踪强回波的多普勒频率(单强回波 269Hz、双强回波 269Hz/45Hz),且块陷波滤波器在偏差补偿后,跟踪精度与 GANF、多频估计滤波器基本一致,说明 “块处理” 未牺牲频率估计的稳定性。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1. 核心创新

  • 模型驱动的 GANF 简化:基于被动雷达强回波的物理模型,将 GANF 的 “逐频率标量估计” 重构为 “多频向量估计”,首次实现多强回波频率的同时估计,简化了多频场景的处理逻辑。
  • 块处理与 FFT 的融合:首次将 “块 LMS” 思想引入被动雷达强回波抵消,通过 “块内相位近似恒定” 假设与 FFT 加速,实现 “精度不降、效率跃升”,为实时系统落地提供可能。
  • 多场景适应性验证:覆盖单 / 双强回波、弱目标远近两种场景,验证了方法的鲁棒性,避免了 “单一场景验证” 的局限性。

2. 技术局限性

  • 块假设的潜在风险:“块内相位恒定” 假设依赖于 “强回波距离单元少(M 数百)”,若目标速度极高(如高超音速目标)或块长过大,相位变化会超出近似范围,导致偏差增大,抵消精度下降。
  • 收敛率未分析:文献仅验证了稳态性能,未对三种方法的收敛速度(如迭代次数与 CSR 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而收敛率是实时系统的关键指标(需快速收敛以适应动态目标)。
  • 缺乏硬件验证:所有实验基于 MATLAB 仿真,未在实际被动雷达硬件平台(如软件无线电 SDR)上测试,难以评估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与硬件实现复杂度。
  • 照射源适配性有限:仅基于数字电视信号验证,未扩展至 FM 广播、GPS 等其他机会照射源,需进一步验证方法对不同波形的通用性。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