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朋友们!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经离不开 GitHub Copilot、Cursor 或类似的AI编码工具了。曾几何时,那些需要花费数小时编写的业务逻辑、工具函数,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清晰的注释或对话,AI就能在几秒钟内为你生成。开发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但在这片“速度与激情”的繁荣景象之下,一丝隐忧正在悄然蔓延。

“AI速度”下的新阴影:即时祖传代码

最近,我和团队复盘一个敏捷项目时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一个由AI深度参与的核心模块,其初代开发者离职后,接手的同事竟然花了比重写还要多的时间去理解代码逻辑。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是的,“祖传代码”回来了,但这次换了个马甲。

我们过去常说的“祖传代码”,通常指那些年代久远、文档缺失、逻辑复杂、只有“上帝和第一任开发者”知道其逻辑的陈旧代码。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即时祖传代码”——代码很新,技术栈也很时髦,但其“黑盒”程度却不亚于前者。

AI编码工具太快了,快到我们常常忽略了为其编写文档。开发者很容易陷入“需求 -> AI生成 -> 实现功能 -> 下一个需求”的循环,中间的文档环节被无情地压缩甚至跳过。结果就是,代码的“可解释性”完全依赖于开发者大脑中的瞬时记忆。一旦项目周期拉长,或者人员发生变动,这些由AI辅助生成的、看似高效的代码,就成了团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传统文档流程,已跟不上AI的脚步

传统的文档编写流程是怎样的?

  1. 产品经理(PM):在Confluence或Word上撰写长篇的产品需求文档(PRD)。
  2. 技术负责人/架构师:根据PRD进行技术选型,设计系统架构,输出技术设计文档。
  3. 开发工程师:阅读文档,然后在IDE里开始“翻译”——将文档语言转化为代码。

这个流程在AI时代显得格格不入。首先,它的周期太长,无法匹配AI带来的开发加速度。其次,PM撰写的PRD往往更侧重业务逻辑,直接将其喂给AI编码工具,效果常常不尽人意,AI难以理解技术实现层面的约束。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模式,一种能够跟上AI节奏,并为AI提供高质量“燃料”的模式。

“文档先行”:AI时代的开发新范式

什么才是AI时代更高效的开发范式?答案可能是:让AI为AI服务,实现“文档先行”(Doc-First)。

设想一下这样的工作流:

  1. 描述想法: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项目的核心想法和主要功能。
  2. 智能交互与设计:AI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你确定技术栈(如React+NestJS+PostgreSQL)、核心功能模块、用户角色等关键信息。
  3. 一键生成专业文档套件:AI不再是直接生成代码,而是首先为你生成一套完整的、结构化的专业开发文档。这包括:
    • 产品需求文档(PRD):清晰的功能规格和业务逻辑。
    • 前后端架构文档:包含API接口定义、技术选型方案。
    • 数据库设计文档:详细的表结构和关系。
    • 用户旅程图:直观展示用户操作全流程。
  4. 编码:将这些高度结构化、为AI编码工具优化过的文档,作为精准的“提示词”,输入到你最喜欢的AI编码工具(如Cursor)中,指导其进行高质量的代码生成。

在这个范式下,文档不再是开发的“滞后产物”,而是驱动开发的“设计蓝图”。开发者从繁琐的文档编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架构思考和业务创新。而AI生成的代码,因为有了清晰、同步的文档作为参照,其可维护性得到了根本的保障。

写在最后

AI编码工具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正在重塑我们的开发习惯。然而,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眼前的编码速度,而忽略了软件工程的优良传统,那我们很可能只是在用更先进的工具,去创造下一堆难以维护的“技术祖传”。

幸运的是,已经有团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探索“文档先行”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例如,最近我发现一个名为 AICodeGuide 的平台,它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者。它能通过简单的四步交互,快速生成一套包含PRD、架构设计在内的专业文档套件,为后续的AI编码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也对这种模式感兴趣,不妨去了解一下:https://www.acguide.top/

让我们拥抱AI,但更要驾驭AI。通过“文档先行”的智能化流程,我们可以真正发挥AI的潜力,不仅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能构建出健康、可持续的优秀项目。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