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关键举措。其中最受行业关注的,是“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以及“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这一政策不仅释放了国产算力和大模型产业的信号,也为上下游生态带来了新的机遇。


政策信号:AI芯片与大模型深度融合

方案提出,到 2026 年,服务器产业规模将超过 4000 亿元,个人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尤其在人工智能方向,明确提出:

  • 推动AI芯片与大模型的适配性测试

  • 强化多体系芯片、多元化系统兼容

  • 提升算力转换为生产力的效率

这意味着国产芯片将不仅仅追求性能参数,还必须证明其能在真实 AI 应用场景下与主流大模型协同工作。


“国货国用”的产业逻辑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国货国用”?原因在于:

  • 供应链安全:避免在关键技术上过度依赖海外;

  • 自主可控:通过标准化、适配性测试,构建本土生态;

  • 产业升级:推动芯片、服务器、终端到应用的全链条联动。

从产业视角来看,这不仅是“替代进口”的思路,更是通过全链路协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生态自洽


适配测试的复杂性

AI 芯片与大模型的适配,不是“装上就能跑”,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1. 算子层兼容:不同芯片架构对深度学习算子的支持程度不一,需要适配优化。

  2. 训练推理性能:同一模型在不同芯片上的表现差距巨大,需要通过测试优化。

  3. 生态工具链:编译器、框架、推理引擎是否完善,决定了开发者体验。

因此,适配测试不仅考验硬件厂商,也考验大模型平台和服务商的生态建设能力。


产业机遇:从芯片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同时强调,要聚焦行业垂直领域场景,推动算力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这意味着:

  • 芯片厂商需要证明其硬件能支撑企业级大模型应用;

  • 大模型厂商要与硬件深度适配,确保性能释放;

  • 应用层厂商需要把这些能力整合进业务场景,如电商、医疗、金融、制造等。

换句话说,适配测试是“起点”,应用落地才是“终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 MateCloud 这样的服务平台就凸显了价值。他们并不是去和芯片厂商或大模型厂商竞争,而是做“中间层的加速器”:

  • 模型-芯片适配桥梁:他们已经在多个国产芯片与主流开源/闭源模型上进行适配实验,帮助企业快速验证性能;

  • 多模型调度:企业无需纠结选择哪家厂商的模型,帮助企业在不同硬件和模型之间做智能调度;

  • 场景化落地:将适配后的算力和模型能力,直接封装为业务可用的 API 和工具,缩短企业应用部署周期。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让国产芯片与大模型真正跑起来”才是核心痛点,而这正是 MateCloud 这类型Ai技术服务商所解决的问题。


展望: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行动方案》的落地,将从顶层设计推动国产生态的繁荣,但最终能否跑通,还需要企业的真实业务需求来验证。

  • 政策提供了方向和标准;

  • 芯片和模型厂商提供了技术底座;

未来两年,我们或许会看到越来越多“国产芯片+国产大模型+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这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关乎中国在全球 AI 竞争格局中的自主地位。


🔑 结语 AI 芯片与大模型的适配测试,既是挑战,也是历史性机遇。 政策的推动,叠加生态型平台的支持,正在让“国货国用”从口号变成现实。 对企业而言,现在正是提前布局、寻找合适合作伙伴的最好时机。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