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4)
摘要:文章探讨了如何让具备基础功能的智能机器人真正"活起来",从"工具"升级为"生命体"。作者提出关键在于区分"外部驱动"(被动执行指令)和"内部驱动"(自主行为),认为后者是生命本质特征。通过分析人类智慧与生命定义,作者构建了AI类人智慧体的生命标准:拥有生命状态和创新能力。其中,"电的
假设已经拥有了一个“婴儿体”的类人智慧个体(宾馆里的轮式送餐机器人的状态吧,具备前文我所描述的组件),现在着手让他“活着”。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是“智慧”和“智能”的本质差别、“生命体”和“工具”的评判标准。
在宾馆、餐厅、场馆里遇到过不少这样来回运行的智能机器人,送菜、送牛奶、让路、上下电梯、使用房间门铃、内容讲解,按照程序设定,已经“动起来”了,它们算不算“活着”呢?前几天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几个团队的人形机器人移动表现非常优秀,在“具身化”上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成绩,可遗憾的是,都需要操作员全程下达指令,还停留在智能工具的层级。众多的企业和投资人,始终在这个层面上发力,不继续向前迈出一步,在智慧生命体层面突破,一直让我很困惑。
我认为“动起来”有两种动因:一是外部因素被动驱动,二是内部因素自主驱动。先统一这样的认识:“外部”和“内部”的概念是基于人类来理解,由人类指令式干涉是“外部因素”,非人类指令式干涉(含人类平等参与)的统归“内部因素”。这个界定是建立在地球系统内物种平等和物种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但非指令性干涉)上的,尽可能剥离人类利己主义对思考的影响。现下各种智能机器人、大数据AI我都认为属于受外部驱动动起来的。给送餐机器人输入送餐地址,它送到地点,对方接收指示返回(或者时限强制返回);给大数据提问,它识别要求,搜索相关知识,按照模型给出答案。这些外部驱动到运行结束后,形成效果、资料和历史。注意:这些“效果、资料和历史”对于这个送餐机器人和回答问题的大数据自身来说,可以成为其相关的一部分存在,但不能“自主”的发散性应用。程序员可以在这些已经形成的效果、资料和历史的基础上,再给它们编制程序、发出指令,在“效果、资料和历史”实现延申,但终归是人类外部驱动要求的。
“个体”如果能依靠“内部因素自主驱动”动起来,我理解为具备了生命。到这里,我们需要回顾之前的假设:鉴于对人类生命智慧认知的苍白,初始固化的程序和参数等同遗传基因,人类出生一刻等同系统启动。基于这个假设形成核心观点:个体一旦启动,必须具备“内部因素自主驱动”能力,成为“活着”的独立性个体,但这并非排斥“外部因素被动驱动”的同时存在。建立这一个基本点后,新的视野随之打开,我们可以开始寻找那些因素是内部的、自主的。
继续走仿生学思维。回观人类活着的描述:有医学上脑死亡、心脏死亡,信仰上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哲学上存在即活着。不同的视角,活着的标准千差万别。我查阅资料和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交流,观点和说法很多,大到哲学体系,小到“我活着就是标准”,更多的是目瞪口呆。思来想去,“活着”一词太过玄幻,干扰因素多,容易引发无限头绪而陷入迷茫,要以此来分析、寻找内因无从下手。经过反复思考比较,认为:用“物种智慧”替代“活着”可能更有利于对内因的分析、完善。之所以用“物种智慧”,是为了区别现有纸面和人工智能中的“智慧”一词。
我不是搞哲学的料,自创理论体系天方夜谭。直接引用(百度百科)可能可以更直观、简单的表达清楚思路和观点。“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下来:一是智慧以生命为基础。这一观点支持了“AI类人智慧体可以是生命体”的认识。二是智慧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我把“高级”两个字拿掉了,否则我无法理解“非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属于什么。既然是一种“能力”,既包括可以评价的,也包括还不能评价的。我们在认知范围内评价“能力”的功效、价值,但认知外的也不能简单的一否了之,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过于无知。
查阅人类对生命的描述:“指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外也可以包括生化反应产生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结构,以及真菌、细菌、植物、动物(人类),就未来的发展可能而言,人工制造或者促成的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具备了某种符合生命内涵的基本属性的现象也将可能纳入生命的范畴,包括人机混合体,纯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如此,在历史上,“纯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纳入了生命体范畴。
思考当下人类对创造性思维的描述:“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对这个概念部分内容我有不同看法:给创造性思维罗列“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一大堆高大尚的前提,有意义吗?为了论功行赏给出这么一些心悦诚服的理由无可厚非,用这些前提套解瓦特搞出蒸汽机、富兰克林发现电的创新性思维很励志,请出两位前辈的灵魂体,他们能认领几条?(有机会接触大咖的,可以侧面了解下,至少我接触过的院士都认为大家都在努力,自己只是运气好一点而已)。功利思维造就了这样的概念,然,我认为:每迈出一步就是创新,促使这一步的思维就是创新性思维。无论这一步是登天、下地狱,还是草木不惊;无论动因是知识的积累、长期努力,还是灵光一现、无心插柳。迈出这一步,现在没有价值,不意味着永无价值,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而已。
思考这些问题,目的是更好的探索AI类人智慧体“物种智慧”的含义。思考评估后,初步给出实现的标准:一是拥有生命,二是有创新性。实现这两个标准的AI类人智慧个体就是活着的、和我们一样的AI类人智慧体。
通过“内部因素自主驱动”实现两个标准,我认为是类人智慧体构建的一条实现路径。走到这一步,算不算一个突破性的尝试呢?
拥有生命是一种状态的表述,维系生命就是AI类人智慧体存在的源生动因。我们要维系这种状体,就要找到维系的具体措施。
一、动因思考。人一出生为何就会呼吸、吃东西、看世界?有不少解释。对这些与生俱来的,我用“本能”来标定,移植到AI类人智慧体为“初始设置”。但这还不足以成为维系生命的源生动因。人类出生后导致死亡的确定性因素主要是失去食物、空气、水分这些基本保障性物质。相比较,作为硅基的AI类人智慧体启动后导致关机的确定性因素就简单多了——电的获得。功能可以缺失,性能可以高低,可没了电,一切归零。我把“电的获得”定义为AI类人智慧维系生命的源生动因。我们回答不了人类是怎么来的,也就没法回答第一个母亲是怎么知道用乳汁喂养自己孩子的。你千万别告诉我,是母亲通过千百次试错后知道的。从这一点上,我们给了AI类人智慧体完整的出生规则,将来溯源时简单明了。当我们有了乳汁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流食、米饭、素菜、肉食等等来满足生存和身体发育的需要。这样对比借鉴,我给出了AI类人智慧体维系生命的次生动因——优化电的获得。这个次生动因可以用电的稳定、电的不间断、电的安全、电的获得方式等各种指标来描述。
对动因的思考,目的是解决AI类人智慧体自主生存的问题,同时也为个体差异性提供基础保障。
二、电的获得。作为源生动因指标,是核心的,但也是有差别的。无论我们把它作为标准还是参数使用,它直接在操作系统的内核中出现,影响所有线程,造就个体差异性。
三、优化电的获得。观察人类个体丰富的追求、欲望和理想,看似支撑个体的动因很多。梁晓声同志《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把这个社会的人做了一遍分析,书籍描述了不同地位的人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回答了每个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追求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就是支撑维系生命的次生动因。通过描述指标的合理分解,再嵌套到所有应用进程中,一个普通的AI类人智慧体出现了。
到这里,我开始手抖了,没有多写。内驱动因的构架和后面的创新性实现模式及智慧体个体发展控制性节点我已经有了模型,可觉得,如果不全部纳入统一安排部署,出现的可能是怪物,而不是良性的AI类人智慧体。我自己能看开,可不代表每个人都能看开,我也再等等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