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阳光杨,本篇是专栏<<不惑ComfyUi-玩转AI绘图>>的倒数第16篇文章,共17篇.

刚接触ComfyUI时,满屏的专业名词、生硬解释,让人一头雾水。于是下决心,借助AI"能力"杠杆,自己动手梳理一套看得懂、理得顺的基于ComfyUi的教程。

本专栏内容由AI辅助生成,生成只是手段,真正消化为我所用才是目的

本专栏目标很明确:不堆概念,不绕弯子,让每一步都可理解、可跟进、可内化

这套内容与AI共创完成,用于个人自学,分享出来,若也能为你省下一点摸索的时间,便是意外之喜。

下面正文开始。

(一) 你的AI绘画,是一台老虎机吗?

你好,欢迎来到这个可能是你AI绘画之旅上,最关键的一个岔路口。

我知道,你点开这篇内容,心里大概率是犯嘀咕的。你可能在网上刷到了那些用ComfyUI做出的酷炫动画,或者实现了某种精准控制的惊人效果,一边惊叹,一边看着那个天书般的界面,心里冒出一连串的问号:

“这玩意儿…是给人用的?”
“不就是出张图吗,至于搞得跟编程一样复杂?”
“我连Stable Diffusion WebUI里那堆参数都搞不明白,这个我能学会?”

请允许我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我想先给你讲个小故事,一个可能就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

1.1 “差一点”的折磨

你构思了一个绝妙的画面:一位名叫“奥拉”的银发精灵法师,站在月光下的古老图书馆里,她的眼睛像两颗蓝色的水晶,手中捧着一本发光的魔法书。

你打开你最顺手的那个AI绘画工具——可能是Midjourney,也可能是某个整合包的WebUI——满怀期待地敲下了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词。

“咔”,第一张图出来了。哎哟,不错!银发,精灵,图书馆,氛围感拉满。但…眼睛是紫色的。

没事,问题不大。你加上“blue eyes”的强调,再点一次生成。

“咔”,第二张。眼睛颜色对了,湛蓝湛蓝的,可她手里怎么没书了?而且,这脸好像没有第一张好看。

没关系,我们再来。你把提示词改了又改,甚至用上了“图生图”的功能,把第一张里你最满意的那张脸喂了回去,然后屏住呼吸,再次点击。

“咔”,第三张,第四张,第十张…

你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这张图的构图对了,但光影不对;那张图的光影绝了,可角色又换了张脸。你像一个虔诚的赌徒,守在一台名为“AI”的老虎机前,一次又一次地投币,期待着“777”的完美对齐。你离成功永远“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你甚至开始进行一些“玄学”操作:是不是某个词的权重太高了?要不要加点负面提示词?换个模型试试?还是说,我今天忘了洗脸,运气不好?

当你好不容易,终于,在几十上百次的尝试后,得到了一张接近完美的“奥拉”。你长舒一口气,想让她换个姿势,或者把背景的图书馆变成一片森林。

于是,你小心翼翼地,只改动了“图书馆”这一个词。

然后,你眼睁睁地看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你完全不认识的银发女人。

那一刻的崩溃,我想,我们都懂。

这种体验,就是我说的“开盲盒”或者“抽卡”。AI绘画工具在这里,更像一个“许愿机”。你向它许愿,它给你结果,但它从不解释许愿的过程。顺利的时候,它让你感觉自己是神;不顺的时候,它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对着机器念念有 "词" 的傻瓜。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嗨,AI绘画不都这样吗?玩的就是这个随机性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遇到了ComfyUI。它用那个看起来最“劝退”的界面,给了我一个最震撼的启示:

AI绘画,可以不是一台老虎机。它可以是一间属于你自己的、窗明几净的开放式厨房。

1.2 神奇微波炉 vs 开放式厨房

让我们暂停一下,一起做个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你现在面对着两种设备。

第一种,我称之为“神奇微波炉”。
它的操作极其简单,面板上只有一个巨大的按钮和一段话:“告诉我你想吃什么,然后按下按钮。”
你想吃“一份黑椒牛柳意面”,你输入进去,按下按钮。“叮”的一声,一份热气腾腾的意面就出现在你面前。
味道还真不错!你很开心。

第二天,你还想吃,又按了一次。这次出来的意面,牛肉有点老。
第三天,出来的意面,黑椒味淡了。
第四天,它给了你一份番茄肉酱面。你急了:“我要的是黑椒牛柳!” 微波炉毫无反应。

这个“神奇微波炉”是不是很像你正在使用的那些AI绘画工具?它很方便,很容易上手,偶尔能给你巨大的惊喜。但你对它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你不知道它用了什么牌子的意面,什么部位的牛肉,黑胡椒是什么时候放的,火候控制了几分钟。

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一种许愿的方式,然后……再按一次,祈祷好运。

现在,看第二种设备。它看起来可就复杂多了。
它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整间“开放式厨房”。
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厨具,摆放得井井有条:那边是切菜区,有各种刀具;中间是烹饪区,有炉灶、烤箱;这边是调味区,盐、糖、胡椒、香料,一应俱全。所有的管道、线路都是可见的。

一个厨师走进来,开始做一份黑椒牛柳意面。
你看得清清楚楚:

  1. 他从冰箱里拿出了一块***澳洲西冷牛排***(哦,原来是这个部位)。

  2. 他把牛排切成条,用了***逆纹切法***(原来还有这个讲究)。

  3. 他拿起了***研磨瓶,撒上了现磨的黑胡椒***(难怪香气那么足)。

  4. 他把意面放进锅里,定时器显示煮了***8分30秒***(不多不少,保证了口感)。

  5. ……

整个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选择,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

这个厨房,就是***ComfyUI***。

那些让你头晕眼花的“节点(Nodes)”,就是厨房里的每一件专用厨具:那个叫 Load Checkpoint 的节点,就是“选择主厨菜系和核心食材”的冰箱;那个叫 KSampler 的节点,就是“控制火候和烹饪手法”的核心炉灶;那个叫 Save Image 的节点,就是最后“装盘上菜”的盘子。

而那些连接节点的“面条(Noodles)”,就是食材的流转路径,清晰地告诉你:牛排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切好了之后才送去炉灶,绝不可能先把面倒进切菜板。

现在,你再回头看ComfyUI的界面,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
它乱吗?不,它只是透明
它复杂吗?不,它只是专业

它把“神奇微波炉”里那个被完全隐藏起来的、黑箱般的工作流程,毫无保留地、可视化地展现在了你的面前。它逼着你从一个只会按按钮的“食客”,变成一个理解烹饪流程的“厨师”。

这,就是ComfyUI设计的核心哲学:所见即所得,流程即创作。

(二) 从“许愿者”到“设计师”的身份跃迁

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会立刻明白,学习ComfyUI,你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强”的工具,而是一次彻底的“身份转变”。

2.1 掌控全局的“总导演”

在“微波炉”模式下,你是演员,你只能向导演(AI)提出你的想法,至于它怎么拍,最终剪成什么样,你说了不算。

而在“厨房”模式下,你就是总导演

  • 哪个模型(Checkpoint)先加载?你说了算。

  • 提示词(Prompt)是在哪个阶段输入进去的?你看得一清二楚。

  • 图片生成到一半,你想对它做点“手脚”,比如放大一下,或者加个滤镜,再继续生成?没问题,你只需要在流程中间加一个“厨具”(节点)就行了。

这种掌控感,是“微波炉”永远给不了你的。因为在那个黑箱里,你根本不知道流程“中途”在哪里。

举个例子,你想让AI先画一个草稿,你检查一下,觉得不错,再让它去精修上色。
在WebUI里,这需要你在不同功能标签页之间反复横跳,操作是割裂的。
但在ComfyUI里,这只是一个清晰的线性流程:草稿生成节点 -> 预览节点 (你在这里暂停检查) -> 精修上色节点 -> 最终成品。一切都优雅而直观。

你不再是对着一个黑箱许愿,祈求它能“领会”你的精神。你是在设计一条工业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由你亲自搭建,并且随时可以停下来检查、优化、改造。

2.2 可被复现的“科学实验”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差一点”的折磨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微波炉”里,你的每一次操作,都像是一次全新的、不可捉摸的魔法仪式。你不知道是哪个词,哪个参数的微小变动,导致了结果的巨大差异。你的成功和失败,都充满了偶然性,无法归因,更无法复现。

但在ComfyUI这间“厨房”里,你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

  • 你用了什么食材(模型)?记录在案。

  • 你用了什么菜谱(提示词)?白纸黑字。

  • 你用了什么烹饪流程(节点连接方式)?一目了然。

  • 你用了什么火候参数(采样器设置)?精确到小数点。

当一张完美的“奥拉”诞生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图片,而是一整套、可被100%完美复现的“制作流程图”
你可以把这张流程图(工作流文件)发给你的朋友,他在自己的电脑上,只要拥有相同的食材(模型),就能做出跟你一模一样的、像素级不差的“奥拉”。

反过来,当结果不理想时,你也能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去排查问题。
“嗯,这次的牛排有点老,是不是 KSampler 那个炉灶的火候(CFG)开得太大了?我把它从8调到7试试看,其他所有步骤保持不变。”

看,这就是天壤之别。
你从一个靠天吃饭的“炼丹术士”,变成了一个有方法论、懂得控制变量、能够稳定输出的“化学工程师”。你的创作,从此拥有了“确定性”的基石。

(三) 别怕,我们只看,不动手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有点热血沸腾,但又有点焦虑:“听起来是很好,可我还是不知道该从哪下手啊!”

别急。
这第一堂课,我们的目标,就不是让你去记住任何一个节点的名字,或者去摆弄任何一根线条。
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请你和我一起,拆掉你心里那堵由恐惧和困惑砌成的墙。

请你记住今天这个核心隐喻:ComfyUI 不是一个更复杂的软件,它只是一个更诚实的软件。
它把AI绘画的所有秘密,都摊开在了你面前。它看起来吓人,恰恰是因为它毫无保留。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你彻底抛弃“我学不会”、“这太难了”的念头。
你需要做的,只是转换视角。把每一次学习,都看作是在认识这间大厨房里的一件新厨具。
今天,我们认识了厨房的整体布局。下次,我们就来认识厨房里最神奇、最基础的一个小开关——那个能保证你每次做出的菜品味道都分毫不差的“魔法按钮”。

在我们正式动手之前,也让我来正式介绍一下我们L1课程接下来要挑战创作的主角,那个我们已经提过好几次的女孩:

🎯 贯穿案例人物:奥拉(Ola)

  • 身份: 精灵法师

  • 核心特征: 飘逸的银色长发,水晶般清澈的蓝色眼眸。

  • 风格: 水彩幻想艺术风格。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们就要在这间“乐高厨房”里,一步一步地,学会如何精准地创造出我们心目中的“奥拉”。我们将从让她“稳定地出现”,到为她“塑造风格”,最终推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创作世界的大门。

新的起点

现在,你已经站在这间厨房的门口,看清了它的全貌。你不再是一个门外汉,你已经是一位理解了其设计哲学的“准主厨”了。你明白了这个界面的“乱”,恰恰是你掌控力的来源;它的“复杂”,恰恰是你稳定性的保障。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既然这是一个可以被精确控制的流程,那么,实现“精确”的第一步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要如何才能保证,我今天做的这道“奥拉”,和明天、后天、甚至明年做的,味道——也就是画面的每一个像素——都完全一样呢?
厨房里,一定有一个控制“初始状态”的总开关吧?

你问到点子上了。
这个总开关,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掌握的第一个,也是最简单、最神奇的“魔法”——“种子(Seed)”。它是一切稳定的根源,是我们在这间厨房里,要拧下的第一颗“稳定之锚”。

准备好亲手锁定你的第一个完美作品了吗?我们下次聊。
 

📬 关于我 · 不惑-阳光杨

一个过了不惑之年、还在折腾量化投资与AI技术的探索者。

用AI“能力”杠杆,提升“认识”边界,达成生活“不惑”!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