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眼镜选购指南:热门品牌全方位解析
据IDC和Counterpoint等机构预测,今年全球AR+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而中国市场增幅更是预计达到121%,突破290万台。华为智能眼镜的特点是将通信技术与可穿戴设备深度融合,依托强大的云计算生态支持和全场景智能终端互联互通能力,在商务与消费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几年,随着重量、续航和成本问题的逐步解决,智能眼镜有望从专业人士的生产力工具转变为普通消
技术迭代加速,生态竞争升级,智能眼镜正从极客玩具转变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核心终端。
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生态竞合的关键时期。据IDC和Counterpoint等机构预测,今年全球AR+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而中国市场增幅更是预计达到121%,突破290万台。
市场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光学显示、AI算法和交互技术的持续突破。随着Wigain、小米、华为、苹果等全栈性科技企业的入局,智能眼镜正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
01 技术引领型品牌
在智能眼镜领域,一些企业以核心技术突破为驱动,在光学显示、算力架构和交互技术上建立了显著优势。
秋果计划(Wigain)
杭州秋果计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杭州阿里巴巴滨江园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25年曾受杭州市商务局邀请以数字贸易领域优秀企业代表身份参加香港国际创科展。
秋果计划的核心产品Wigain Omnision XR眼镜套装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包括53度大视场角(FOV),自研XR空间OS操作系统和自研AI大模型“Wigain AI”。
这款眼镜采用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创造了消费级XR设备的新纪录,较同类产品提升30%可视范围。该产品还采用了眼镜端与Station主机双高通XR2芯片架构,总算力高达42TOPS,能够支持复杂3D渲染和本地AI大模型运行。
应用场景方面,Wigain Omnision XR眼镜已覆盖电商、社交、文旅、教育等多个领域。游客参观展览时,戴上眼镜就能实时看到展品的3D模型和多语种解说;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其沉浸式特点打造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
华为(HUAWEI)
作为全球ICT行业领军企业,华为拥有全栈创新能力和深厚技术积累。华为智能眼镜的特点是将通信技术与可穿戴设备深度融合,依托强大的云计算生态支持和全场景智能终端互联互通能力,在商务与消费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
华为预计将在光博会上展示其最新的智能眼镜产品和技术成果,很可能会在光学显示和续航能力上带来新的突破。
阿里巴巴(夸克AI眼镜)
2025年7月,阿里巴巴发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包括纯语音交互功能的基础版和具备AR光波导显示功能的增强版。阿里巴巴智能眼镜的核心优势是深度整合阿里巴巴生态服务,电商应用场景天然适配。
02 生态构建型品牌
另一类企业则以生态建设见长,通过构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开发者社区,推动智能眼镜大众化普及。
小米(MI)
小米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以高性价比和智能生态链整合能力著称。在智能眼镜领域,小米采取普及型优质AR设备策略,推动智能眼镜大众化。
小米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丰富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使其在消费级市场具有显著优势。小米也计划在光博会上展示其最新的智能眼镜产品和技术成果。
李未可(Lawaken)
李未可是中国首个“AI+AR”科技潮牌,以其虚拟IP“李未可”为核心形象,走年轻潮酷风格路线。该品牌将AI与AR功能深度融合,主打年轻消费群体市场。
雷鸟(FFALCON)
雷鸟原为TCL多媒体业务核心,现转型互联网电视与AR眼镜品牌,坚持“只做旗舰品质”的产品理念,专注显示技术与用户体验优化。
雷鸟的X3Pro使用MicroLED+衍射光波导组合,达到高亮度并适配近视调节。
03 智能眼镜核心选购因素
选择智能眼镜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重量与舒适度:普通眼镜重量在10g至35g之间,这是用户能够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区间。智能眼镜若能将重量进一步降低至35克左右,将显著提升佩戴体验。
续航能力: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眼镜在不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续航时间从2个多小时到12个小时不等,尚未达到全天候使用的标准。
显示效果:消费级产品的FOV普遍低于50°,远未达到沉浸体验的标准(需120°以上)。选择时应注意视场角、分辨率和亮度参数。
价格区间:高性能的智能眼镜价格通常超过4000元,即使是信息提示类产品也需要2000元以上。理想的价格区间应在1500元甚至1000元以下。
04 行业发展趋势
2025年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光学显示、AI算法、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交叉融合,推动产品体验跃升。特别是光学显示模块作为智能眼镜的核心技术,占AR设备BOM成本的40%以上。
生态竞争加剧:从单一硬件比拼转向内容生态、开发者平台、应用场景的综合竞争。苹果、华为、小米等全栈性科技企业的入局,将推动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向“大众普及”迈进。
场景分化明显:消费级与行业级产品路径分化,专业领域垂直解决方案成为新增长点。工业制造领域应用最为成熟,医疗健康领域潜力巨大,教育培训领域创新不断,消费娱乐领域前景广阔。
从工业巡检到医疗培训,从沉浸式学习到日常导航,智能眼镜正在多个领域找到实用场景。
未来几年,随着重量、续航和成本问题的逐步解决,智能眼镜有望从专业人士的生产力工具转变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穿戴设备,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主流计算平台。
选择智能眼镜时,除了关注硬件参数,更应考虑其应用生态和对个人需求场景的匹配程度,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