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在手!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在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融合中胜出

摘要/引言:AI时代,为什么“认知+提示”是架构师的必胜武器?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医疗AI公司的提示工程架构师,负责设计辅助医生诊断的AI系统。某天,医生反馈:“AI生成的提示太笼统了,比如‘患者有发烧症状,可能是肺炎’,但我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比如‘细菌性肺炎常见的症状是高烧、咳黄痰,需要结合血常规结果判断’。” 同时,数据科学家告诉你:“大模型的知识更新太慢,最新的新冠变异株症状没有包含在提示里。”

这不是个别问题。当前,提示工程面临两大核心挑战:缺乏领域知识的深度支撑(提示难以贴合专业场景)和动态适应性不足(无法应对实时变化的需求)。而认知计算——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知识表示、推理、学习)的智能系统——恰好能解决这些痛点。

当提示工程与认知计算融合,架构师能构建出更智能、更实用、更贴合业务需求的AI系统:比如医疗AI能生成“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诊断提示”,金融AI能输出“结合推理规则的风险预警提示”。

那么,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掌握这种融合能力?本文将为你揭示三大核心框架四个实战步骤五个胜出秘籍,帮你在“认知+提示”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一、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为什么必须融合?

在讨论融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两个核心概念的边界与关联。

1.1 认知计算:AI的“大脑”,解决“如何思考”的问题

认知计算(Cognitive Computing)是一种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智能技术,核心目标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具备知识理解、逻辑推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核心组件包括:

  •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将领域知识结构化(如知识图谱、本体论),让机器“记住”信息;
  • 推理引擎(Reasoning Engine):通过规则或概率模型,从已有知识中推导新结论(如“发烧+咳黄痰→细菌性肺炎”);
  •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从数据中学习规律,优化知识表示与推理过程(如从医生诊断记录中学习新的诊断规则);
  • 自然语言理解(NLU):解析人类语言的语义与意图(如理解医生的“患者有发烧症状”其实是在询问可能的疾病)。

认知计算的价值在于:让AI从“模式匹配”升级为“因果推理”,解决复杂领域(如医疗、金融)的问题。

1.2 提示工程:AI的“语言”,解决“如何表达”的问题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设计有效提示(Prompt)的过程,核心目标是让机器“理解人类需求”并“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其核心挑战包括:

  • 歧义性: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导致提示理解偏差(如“帮我分析一下患者的情况”,机器可能不知道要分析诊断还是用药);
  • 领域依赖性:专业场景(如医疗)需要提示包含领域知识(如“结合患者的血常规结果”);
  • 动态性:用户需求与环境变化(如最新医学指南)要求提示不断更新。

提示工程的本质是:在人类意图与机器能力之间建立“翻译层”,让AI的输出更贴合用户需求。

1.3 融合的必然性:1+1>2的智能升级

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的融合,本质是用“大脑”(认知计算)赋能“语言”(提示工程),解决各自的痛点:

  • 认知计算为提示工程提供深度领域知识(如医疗知识图谱)和逻辑推理能力(如诊断规则),让提示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 提示工程为认知计算提供人类交互接口(如自然语言提示),让认知计算的结果更易被人类理解与使用。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认知计算,提示工程可能生成“患者有发烧症状,可能是肺炎”这样的笼统提示;而融合后,提示会变成“患者有发烧(38.5℃)、咳黄痰症状,结合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12×10⁹/L),根据医疗知识图谱,可能的诊断是细菌性肺炎,需要进一步检查痰培养”——更具体、更有逻辑、更符合医生的实际需求

二、认知计算的核心组件:提示工程的底层支撑

要实现融合,架构师必须先掌握认知计算的核心组件,因为它们是提示工程的“底层发动机”。

2.1 知识表示:用“知识图谱”构建提示的“知识库”

知识表示是认知计算的基础,其目标是将零散的领域知识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结构。其中,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最常用的表示方式——通过“实体-关系-属性”的三元组(如“细菌性肺炎-引起-发烧”),构建领域知识的网络。

为什么知识图谱对提示工程重要?
提示工程需要“精准的领域知识”,而知识图谱能提供:

  • 结构化的知识(如疾病与症状的关系),让提示更有针对性;
  • 可查询的接口(如通过API获取疾病症状),让提示生成更高效;
  • 可更新的机制(如添加新的医学指南),让提示保持时效性。

实战技巧:构建高质量知识图谱

  • 步骤1:定义本体(Ontology):明确领域中的核心实体(如疾病、症状、检查)、关系(如引起、伴随、治疗)和属性(如疾病的潜伏期、症状的持续时间);
  • 步骤2:数据采集:整合结构化(如电子病历)、半结构化(如医学文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医生笔记);
  • 步骤3:知识抽取:用NLP技术(如实体识别、关系抽取)从数据中提取实体与关系;
  • 步骤4:知识融合:消除重复实体(如“细菌性肺炎”与“ bacterial pneumonia”),确保知识的一致性;
  • 步骤5:知识更新:定期通过领域专家审核或机器学习(如自监督学习)更新知识。

示例:医疗知识图谱的本体定义

实体类型 示例 属性
疾病 细菌性肺炎 名称、描述、潜伏期、治疗方案
症状 发烧 名称、描述、体温范围
检查 血常规 名称、描述、指标(如白细胞计数)
药物 青霉素 名称、描述、适应症、副作用
关系 引起 疾病→症状
关系 需要 疾病→检查
关系 治疗 药物→疾病

2.2 推理引擎:用“逻辑”提升提示的“说服力”

推理引擎是认知计算的“逻辑大脑”,通过规则或概率模型从知识图谱中推导新结论。对于提示工程来说,推理引擎能让提示更有逻辑性、更可解释

常见的推理类型

  •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从一般规则推导具体结论(如“所有细菌性肺炎都有发烧症状→患者有发烧症状→可能是细菌性肺炎”);
  •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从具体案例推导一般规则(如“100个细菌性肺炎患者都有咳黄痰症状→咳黄痰是细菌性肺炎的常见症状”);
  • 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从结果推导可能的原因(如“患者有发烧、咳黄痰→可能是细菌性肺炎”)。

为什么推理引擎对提示工程重要?
提示工程需要“逻辑严密的提示”,而推理引擎能:

  • 验证提示的合理性(如“提示中提到‘患者有发烧症状,可能是感冒’,但知识图谱中‘感冒’的常见症状是‘鼻塞、流涕’,而‘发烧’更常见于肺炎,推理引擎会提示调整提示”);
  • 生成更具体的提示(如“根据患者的发烧、咳黄痰症状,结合知识图谱,可能的诊断是细菌性肺炎,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常规”);
  • 提升提示的可解释性(如“提示中的‘可能是细菌性肺炎’是基于‘发烧+咳黄痰→细菌性肺炎’的推理规则”)。

实战技巧:将推理规则融入提示生成

  • 定义推理规则:与领域专家合作,制定符合业务需求的推理规则(如“如果患者有发烧(体温>38℃)、咳黄痰,且白细胞计数>10×10⁹/L,则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
  • 整合推理引擎:用规则引擎(如Drools)或概率推理模型(如贝叶斯网络),将推理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
  • 生成推理结果:通过推理引擎从知识图谱中获取结论(如“患者的症状符合细菌性肺炎的规则,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常规”);
  • 嵌入提示:将推理结果转化为自然语言,嵌入提示中(如“根据患者的发烧、咳黄痰症状,结合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的结果,可能的诊断是细菌性肺炎,需要进一步检查痰培养”)。

示例:用Drools规则引擎实现诊断推理

// 定义推理规则: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条件
rule "BacterialPneumoniaDiagnosis"
    when
        $patient : Patient(symptoms contains "发烧", symptoms contains "咳黄痰")
        $labResult : LabResult(testName == "血常规", whiteBloodCellCount > 10×10/L)
    then
        insert(new Diagnosis("细菌性肺炎", 0.8));
end

2.3 机器学习:用“学习”让提示“更懂用户”

机器学习是认知计算的“进化引擎”,通过从数据中学习规律,优化知识表示、推理规则和提示生成过程。对于提示工程来说,机器学习能让提示更自适应、更个性化

为什么机器学习对提示工程重要?
提示工程需要“动态调整的提示”,而机器学习能:

  • 从用户反馈中学习(如医生对提示的评分,优化提示的语气与内容);
  • 从系统输出中学习(如AI生成的提示被拒绝的原因,调整提示的逻辑);
  • 从环境变化中学习(如最新的医学指南,更新提示中的知识)。

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

  •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用标注数据(如医生标注的“好提示”与“坏提示”)训练模型,预测提示的效果;
  •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让模型通过与环境交互(如生成提示→用户反馈→调整提示),学习最优的提示策略;
  • 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从无标注数据(如大量的医生诊断记录)中学习知识(如疾病与症状的关系),更新知识图谱。

实战技巧:用强化学习优化提示

  • 定义状态(State):当前的提示内容、用户反馈(如医生的评分)、系统输出(如AI的诊断结果);
  • 定义动作(Action):调整提示的内容(如增加“结合血常规结果”)、语气(如更专业或更通俗)、结构(如增加 bullet 点);
  • 定义奖励(Reward):根据用户反馈(如医生的评分)给予奖励(如评分高则奖励+1,评分低则奖励-1);
  • 训练模型:用强化学习算法(如PPO)训练模型,学习最优的提示调整策略。

三、融合框架设计:从“知识”到“提示”的闭环

掌握了认知计算的核心组件,接下来需要构建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的融合框架。这个框架的目标是:将领域知识、推理规则、用户反馈转化为精准、自适应的提示

3.1 框架核心:“知识-推理-提示-反馈”闭环

融合框架的核心是一个闭环系统,包含四个关键环节:

  1. 知识建模(Knowledge Modeling):构建领域知识图谱,为提示生成提供底层知识;
  2. 推理引擎(Reasoning Engine):用推理规则从知识图谱中推导结论,为提示生成提供逻辑支撑;
  3. 提示生成(Prompt Generation):结合知识图谱、推理结果和用户需求,生成初始提示;
  4. 动态优化(Dynamic Optimization):通过用户反馈和机器学习,优化知识图谱、推理规则和提示生成策略。

框架流程图

用户需求 → 知识建模(知识图谱)→ 推理引擎(推导结论)→ 提示生成(初始提示)→ 系统输出(AI结果)→ 用户反馈 → 动态优化(更新知识、推理规则、提示)→ 循环

3.2 关键环节详解

3.2.1 知识建模:构建“可查询的领域大脑”

知识建模是融合框架的基础,其目标是将领域知识转化为机器可理解、可查询的结构(如知识图谱)。

实战步骤

  • 需求分析:与领域专家合作,明确业务需求(如医疗AI需要“准确的诊断提示”)和用户需求(如医生需要“包含症状、检查、治疗的提示”);
  • 本体设计:定义领域中的核心实体、关系和属性(如医疗领域的“疾病-症状-检查”本体);
  • 数据采集:整合结构化(如电子病历)、半结构化(如医学文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医生笔记);
  • 知识抽取:用NLP技术(如实体识别、关系抽取)从数据中提取实体与关系;
  • 知识融合:消除重复实体(如“细菌性肺炎”与“ bacterial pneumonia”),确保知识的一致性;
  • 知识存储:用图数据库(如Neo4j)存储知识图谱,提供高效的查询接口。

工具推荐

  • 知识抽取:spaCy(实体识别)、Stanford CoreNLP(关系抽取);
  • 知识融合:OpenRefine(数据清洗)、Apache Atlas(元数据管理);
  • 知识存储:Neo4j(图数据库)、Amazon Neptune(云图数据库)。
3.2.2 推理引擎:为提示生成“注入逻辑”

推理引擎是融合框架的“逻辑核心”,其目标是从知识图谱中推导符合业务需求的结论(如“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症状→可能是细菌性肺炎”)。

实战步骤

  • 定义推理规则:与领域专家合作,制定符合业务需求的推理规则(如“如果患者有发烧、咳黄痰,且白细胞计数>10×10⁹/L,则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
  • 选择推理引擎:根据业务需求选择推理引擎(如规则引擎Drools用于确定性推理,贝叶斯网络用于概率推理);
  • 整合知识图谱:将知识图谱与推理引擎连接(如Drools通过API查询Neo4j知识图谱);
  • 执行推理:输入用户需求(如“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症状”),推理引擎从知识图谱中推导结论(如“可能是细菌性肺炎,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常规”)。

工具推荐

  • 规则引擎:Drools(开源)、IBM Operational Decision Manager(商业);
  • 概率推理:PyMC3(贝叶斯网络)、Stanford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Group(PRG)工具包;
  • 整合工具:LangChain(连接知识图谱与LLM)、Neo4j APOC(扩展Neo4j的推理能力)。
3.2.3 提示生成:将“知识与逻辑”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提示”

提示生成是融合框架的“输出环节”,其目标是将知识图谱、推理结果和用户需求转化为自然语言提示

实战步骤

  • 分析用户需求:明确用户的角色(如医生)、需求类型(如诊断提示)、偏好(如更专业或更通俗的语气);
  • 提取关键信息:从知识图谱中提取与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如疾病的症状、检查),从推理结果中提取逻辑结论(如“可能的诊断是细菌性肺炎”);
  • 设计提示结构: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提示的结构(如“症状→推理结论→建议”);
  • 生成初始提示:用自然语言生成初始提示(如“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症状,结合知识图谱,可能的诊断是细菌性肺炎,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常规”)。

提示设计技巧

  • 明确意图:在提示中明确用户的需求(如“请生成关于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提示”);
  • 包含领域知识:将知识图谱中的信息嵌入提示(如“根据医疗知识图谱,细菌性肺炎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咳黄痰”);
  • 加入推理逻辑:将推理结果嵌入提示(如“因为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症状,所以可能是细菌性肺炎”);
  • 保持简洁:用 bullet 点或短句子,避免冗长(如“• 症状:发烧、咳黄痰;• 可能诊断:细菌性肺炎;• 建议:检查血常规”)。
3.2.4 动态优化:用“反馈”让提示“更懂用户”

动态优化是融合框架的“进化环节”,其目标是通过用户反馈和机器学习,持续优化知识图谱、推理规则和提示生成策略

实战步骤

  • 收集用户反馈:通过问卷调查、API接口或用户界面,收集用户对提示的反馈(如医生的评分、修改建议);
  • 分析反馈数据:用统计分析(如直方图)或机器学习(如聚类)分析反馈数据,找出提示的问题(如“提示缺乏鉴别诊断”);
  • 优化知识图谱:根据反馈数据更新知识图谱(如添加“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要点);
  • 优化推理规则: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推理规则(如增加“如果患者有发烧、咳黄痰,且白细胞计数正常,则可能是病毒性肺炎”);
  • 优化提示生成: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提示的结构、语气或内容(如增加“鉴别诊断”部分)。

工具推荐

  • 反馈收集:Typeform(问卷调查)、Intercom(用户界面反馈);
  • 反馈分析:Tableau(统计分析)、TensorFlow(机器学习);
  • 优化工具:LangChain(动态调整提示)、Neo4j(更新知识图谱)。

四、实战案例:医疗诊断系统中的“认知+提示”融合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融合框架,我们以医疗诊断AI系统为例,展示如何将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融合。

4.1 项目背景:医疗诊断的“痛点”

  • 医生需求:需要AI生成“精准、有逻辑、可解释”的诊断提示,帮助快速判断病情;
  • 现有问题:传统提示工程生成的提示太笼统(如“患者有发烧症状,可能是肺炎”),缺乏领域知识和推理逻辑;
  • 目标:构建一个融合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的诊断提示系统,提升提示的精准性和医生满意度。

4.2 解决方案:融合框架的落地

4.2.1 知识建模:构建医疗知识图谱
  • 本体设计:定义实体(疾病、症状、检查、药物)、关系(引起、需要、治疗)和属性(疾病的描述、症状的体温范围);
  • 数据采集:整合电子病历(结构化数据)、医学文献(半结构化数据)和医生笔记(非结构化数据);
  • 知识抽取:用spaCy进行实体识别(如从“患者有发烧症状”中提取“发烧”症状),用OpenIE进行关系抽取(如从“细菌性肺炎引起发烧”中提取“引起”关系);
  • 知识融合:用Neo4j APOC消除重复实体(如“细菌性肺炎”与“ bacterial pneumonia”);
  • 知识更新:定期通过医生审核,添加新的医学指南(如2023年的新冠变异株症状)。
4.2.2 推理引擎:实现诊断推理
  • 定义推理规则:与医生合作,制定诊断规则(如“如果患者有发烧(体温>38℃)、咳黄痰,且白细胞计数>10×10⁹/L,则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
  • 选择推理引擎:用Drools规则引擎,因为其支持确定性推理,符合医疗诊断的需求;
  • 整合知识图谱:用Neo4j的Java驱动连接Drools,让推理引擎能查询知识图谱中的数据;
  • 执行推理:输入患者症状(如“发烧、咳黄痰”)和检查结果(如“白细胞计数12×10⁹/L”),推理引擎输出结论(如“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
4.2.3 提示生成:生成诊断提示
  • 分析用户需求:医生需要“精准、有逻辑、可解释”的诊断提示;
  • 提取关键信息:从知识图谱中提取“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发烧、咳黄痰)”和“需要的检查(血常规)”,从推理结果中提取“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
  • 设计提示结构:采用“症状→推理结论→建议”的结构;
  • 生成初始提示:“患者有发烧(体温38.5℃)、咳黄痰症状,结合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12×10⁹/L),根据医疗知识图谱和推理规则,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建议进一步检查痰培养,以明确诊断。”
4.2.4 动态优化:提升提示效果
  • 收集用户反馈:医生反馈“提示有用,但需要增加鉴别诊断”;
  • 分析反馈数据:医生需要“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如病毒性肺炎;
  • 优化知识图谱:添加“病毒性肺炎”的实体,以及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关系(如“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正常”);
  • 优化推理规则:增加“如果患者有发烧、咳黄痰,且白细胞计数正常,则病毒性肺炎的概率为70%”的规则;
  • 优化提示生成:更新提示,增加“鉴别诊断”部分:“患者有发烧(体温38.5℃)、咳黄痰症状,结合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12×10⁹/L),根据医疗知识图谱和推理规则,细菌性肺炎的概率为80%(鉴别诊断:病毒性肺炎的概率为20%,其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建议进一步检查痰培养,以明确诊断。”

4.3 项目结果:提升诊断效率与满意度

  • 精准性:诊断提示的准确率提升了25%(从传统提示的60%提升到85%);
  • 医生满意度:医生对提示的满意度提升了30%(从传统提示的50%提升到80%);
  • 效率:医生生成诊断报告的时间缩短了40%(从平均15分钟缩短到9分钟)。

4.4 反思与改进

  • 知识更新的实时性:当前知识图谱的更新周期是每月一次,无法应对突发疾病(如新冠变异株)的需求,需要优化为“实时更新”(如通过爬虫获取最新医学新闻,用自监督学习提取知识);
  • 个性化提示:当前提示是通用的,没有考虑医生的个人偏好(如有的医生喜欢更详细的鉴别诊断,有的医生喜欢更简洁的提示),需要增加“个性化设置”功能;
  • 多模态支持:当前提示只支持文本,无法结合图像(如胸部CT),需要扩展为“多模态提示”(如“结合胸部CT图像,提示可能的诊断”)。

五、最佳实践: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胜出秘籍”

通过实战案例,我们总结了提示工程架构师在“认知+提示”融合中的五个胜出秘籍

5.1 秘籍一:成为“领域专家+技术专家”的复合型人才

  • 深入领域:理解业务需求(如医疗诊断的流程)、用户痛点(如医生的工作习惯)和领域知识(如疾病与症状的关系);
  • 掌握技术:熟练掌握知识图谱构建(如Neo4j)、推理引擎(如Drools)、机器学习(如强化学习)和提示工程(如LangChain)的技术。

5.2 秘籍二:构建“可进化的知识图谱”

  • 注重质量:知识图谱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是提示生成的基础,需要与领域专家合作,定期审核;
  • 支持更新:采用“自监督学习+专家审核”的方式,实现知识图谱的动态更新(如从医生诊断记录中学习新的疾病与症状的关系)。

5.3 秘籍三:用“推理”让提示“可解释”

  • 结合规则与概率:对于确定性需求(如医疗诊断),用规则引擎;对于不确定性需求(如金融风险预测),用概率推理(如贝叶斯网络);
  • 嵌入推理逻辑:在提示中明确说明“为什么”(如“因为患者有发烧、咳黄痰症状,所以可能是细菌性肺炎”),提升提示的可解释性。

5.4 秘籍四:用“反馈”让提示“更懂用户”

  • 收集多源反馈:不仅收集用户(如医生)的反馈,还要收集系统输出(如AI的诊断结果)和环境数据(如最新医学指南);
  • 用机器学习优化:用强化学习或监督学习,将反馈数据转化为优化策略(如调整提示的结构或内容)。

5.5 秘籍五:保持“开放与迭代”的心态

  • 关注行业动态: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是快速发展的领域,需要关注最新的技术(如GPT-4的多模态能力)和最佳实践(如Google的PaLM提示工程指南);
  • 持续迭代:融合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技术发展,不断优化(如添加多模态支持、个性化提示)。

六、未来展望:“认知+提示”的下一步方向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的融合将向更智能、更自适应、更泛在的方向发展。

6.1 多模态认知计算:从“文本”到“多模态”

未来,认知计算将支持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处理,提示工程将生成“多模态提示”(如“结合胸部CT图像和患者症状,生成诊断提示”)。

6.2 因果推理:从“关联”到“因果”

当前的认知计算主要基于关联(如“发烧与肺炎相关”),未来将向因果推理(如“发烧是肺炎的原因”)发展,提示工程将生成“因果可解释的提示”(如“因为患者感染了细菌,所以出现发烧症状”)。

6.3 自主提示:从“人工设计”到“自主生成”

未来,AI系统将能自主学习用户需求(如通过分析医生的诊断记录),自主生成提示(如“根据您的诊断风格,生成了以下提示”),减少对人工提示工程的依赖。

6.4 泛在提示:从“固定场景”到“无处不在”

未来,提示工程将融入泛在计算(如智能手表、医疗设备),生成“实时、个性化”的提示(如“您的患者有发烧症状,建议检查血常规”)。

七、结论:“认知+提示”是架构师的“必胜武器”

在AI时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会写提示”,而是“能将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融合,构建更智能的AI系统”。通过掌握认知计算的核心组件(知识图谱、推理引擎、机器学习)、融合框架(知识-推理-提示-反馈闭环)和最佳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构建可进化的知识图谱),你将能在“认知+提示”的赛道上胜出。

行动号召:一起探索“认知+提示”的无限可能

  • 尝试构建融合框架:用本文中的融合框架,构建一个简单的医疗诊断提示系统;
  • 分享你的经验:在评论区分享你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或收获;
  • 关注未来发展:关注多模态认知计算、因果推理等方向,探索“认知+提示”的下一步。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知识图谱:方法、实践与应用》(王昊奋等):系统介绍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2. 《认知计算:IBM的实践与展望》(IBM):介绍认知计算的核心概念与案例;
  3. 《提示工程指南》(OpenAI):OpenAI官方发布的提示工程最佳实践;
  4. 《强化学习:原理与Python实现》(张伟楠等):介绍强化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实战;
  5. 《Neo4j实战》(Ian Robinson等):介绍Neo4j知识图谱的构建与查询。

致谢

感谢我的同事们在项目中的支持,感谢医疗领域专家的建议,感谢读者的耐心阅读。

作者简介

我是张三,一名资深的提示工程架构师,专注于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的融合。我曾参与多个医疗AI项目,构建了融合认知计算的诊断提示系统,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我的博客会分享更多关于提示工程、认知计算的实战经验,欢迎关注!

(注:本文中的案例、代码均为虚构,仅用于说明问题。)


评论区互动:你在融合认知计算与提示工程时遇到了什么挑战?欢迎分享你的经验!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