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提示词的“最小可行性提问”原则:先求对再求优
,正确示例:“如何将JSON字符串转为Python字典?:在向大模型提问时,优先确保问题清晰、简洁且可执行(“对”),再逐步优化细节或扩展复杂性(“优”)。提问需聚焦单一功能或问题,避免多目标混杂。例如直接说明“如何用Python实现JSON数据解析”而非笼统提问“如何处理数据”。该原则通过降低初期复杂度,减少因表述不清导致的重复沟通,尤其适合非技术用户快速上手大模型交互。要点:通过原子化提问降低
最小可行性提问原则
-
明确核心需求
提问需聚焦单一功能或问题,避免多目标混杂。例如直接说明“如何用Python实现JSON数据解析”而非笼统提问“如何处理数据”。 -
精简输入输出
提供简洁的输入示例和期望输出格式。例如:# 输入 data = '{"name": "Alice", "age": 30}' # 期望输出 {'name': 'Alice', 'age': 30}
-
约束条件前置
限定技术栈或特殊要求。例如:“需使用标准库json
,禁止第三方依赖”。 -
避免冗余描述
删除背景故事或非技术细节,保留关键信息。错误示例:“我在做一个项目,需要解析用户数据…”,正确示例:“如何将JSON字符串转为Python字典?”
代码实现示例
以下为根据上述原则生成的代码模板,满足“先求对再求优”:
import json
def parse_json(input_str):
"""最小可行性实现:JSON字符串转字典"""
try:
return json.loads(input_str)
except json.JSONDecodeError as e:
raise ValueError(f"Invalid JSON: {e}")
# 测试用例
input_data = '{"name": "Alice", "age": 30}'
output = parse_json(input_data)
assert output == {'name': 'Alice', 'age': 30}
关键点
- 函数仅完成核心功能(解析),异常处理覆盖基础错误场景。
- 测试用例直接验证输入输出是否符合预期。
- 后续优化可扩展为类或增加缓存机制,但初始版本保持极简。
最小可行性提问原则
-
明确核心需求
提问需聚焦单一功能或问题,避免多任务混杂。例如:# 错误示例:同时请求优化代码性能和可读性 # 正确示例:仅请求优化循环结构以提升性能
-
提供必要上下文
包含输入/输出示例、关键约束条件或异常场景。例如:# 输入要求 def sum_even_numbers(lst: list[int]) -> int: """仅对偶数求和,忽略奇数与非整数输入""" pass
-
分阶段验证
首轮验证基础逻辑正确性,次轮优化扩展性。例如:# 阶段1:基础功能实现 def sum_even_numbers_v1(lst): return sum(x for x in lst if isinstance(x, int) and x % 2 == 0) # 阶段2:添加异常处理 def sum_even_numbers_v2(lst): try: return sum(x for x in lst if isinstance(x, int) and x % 2 == 0) except TypeError: return 0
代码实现模板
def minimal_viable_ask(code_requirements: str) -> str:
"""
根据最小可行性原则生成提示词
Args:
code_requirements: 用户输入的原始需求描述
Returns:
结构化提问模板
"""
# 提取核心需求(示例:正则匹配关键动词)
import re
core_action = re.search(r"实现|编写|优化|修复", code_requirements).group()
# 构建最小化提问
prompt = f"""
请{core_action}一个Python函数,要求:
1. 输入:{code_requirements.split('输入')[1].split('输出')[0]}
2. 输出:{code_requirements.split('输出')[1]}
3. 首要目标:确保基础逻辑正确性
"""
return prompt.strip()
# 示例调用
requirements = "输入代码要求:列表包含数字与字符串,输出所有整数的平方和"
print(minimal_viable_ask(requirements))
优化方向
- 增量式改进:在基础版本通过测试后,追加边界条件处理需求
- 反馈闭环:根据执行结果动态调整提问粒度,如补充异常类型说明
- 正交分解:将复杂需求拆分为独立子问题(如先处理类型过滤,再处理计算逻辑)
要点:通过原子化提问降低调试成本,优先验证核心路径再逐步扩展。
大模型提示词的“最小可行性提问”原则
核心思想:在向大模型提问时,优先确保问题清晰、简洁且可执行(“对”),再逐步优化细节或扩展复杂性(“优”)。该原则能有效减少无效交互,提升回答质量。
实现方法
1. 明确核心需求
- 删除冗余信息,聚焦关键问题。例如,避免“我想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但不确定结构,你能帮我规划吗?”改为“请列出气候变化文章的3种常见结构”。
- 使用动词开头直接表达意图,如“总结”“对比”“生成”等。
2. 限制问题范围
- 单次提问仅覆盖一个子任务。例如拆分“解释量子计算并给出代码示例”为两个独立问题。
- 添加约束条件(如字数、格式)。例:“用50字概括深度学习的特点”。
3. 逐步迭代优化
- 基于初始回答补充细节。首轮提问“写一首七言诗”,后续追加“每句包含‘春’字”。
- 通过反馈修正结果。例:“调整第三句的韵脚为‘ang’”。
优化技巧
结构化模板
任务类型:[摘要/生成/推理等]
主题:[明确对象]
要求:[格式/长度/风格等]
示例:
- 任务类型:生成
- 主题:碳中和
- 要求:列出5条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每条不超过10字
避免模糊表述
- 错误示例:“告诉我一些科技新闻”(范围过广)。
- 正确示例:“提供2024年Q1人工智能领域的三项突破性进展,每项用一句话描述”。
实验与验证
- 对同一问题尝试不同表述,对比模型输出的差异。
- 记录高回复率提问模式,建立个人提示词库。
典型应用场景
- 信息检索:先问“ChatGPT是什么?”,再追问“它与GPT-4有何区别?”。
- 内容创作:首轮生成大纲,次轮填充章节内容。
- 代码编写:先描述功能需求,再逐步添加异常处理或性能优化条件。
该原则通过降低初期复杂度,减少因表述不清导致的重复沟通,尤其适合非技术用户快速上手大模型交互。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