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一份足以改变未来十年的重磅文件横空出世。这不仅是一份政策,更是人工智能全面走向国家战略的宣言。有人直呼:中国AI产业,迎来了核爆级的政策红利!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更多被视为一种技术工具,应用场景集中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客服机器人等单点环节,而如今情况彻底不同。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打造完整的应用服务链。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将像水、电、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未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甚至个人,都可以按需接入AI服务,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方便。这无疑将极大加速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动整个社会进入智能化的新阶段。

而要让AI真正普及,算力问题必须解决。此次文件特别强调,要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发挥“东数西算”的作用。这无异于宣告:算力已被提升到国家级战略资源的高度,就像石油和电力一样。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命脉”。未来,中国将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高速公路,任何地区的企业都能以低成本接入充足的算力资源。这不仅能让创业者告别“GPU荒”,还将催生一批新型的算力服务巨头,算力大战已经全面打响。

如果说算力是发动机,那么数据就是燃料。文件提出要加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完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这意味着长期困扰AI发展的“数据孤岛”和“灰色使用”问题将逐步解决。数据被视为一种有清晰产权的资产,可以交易、可以分成,也能够合法合规地流通。未来,谁能提供优质数据,谁就能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无数新的商业模式将由此诞生,从数据标注到数据资产化,一条万亿级新产业链正在浮出水面。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消费端的引导也极具想象力。文件直接点名,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型终端。换句话说,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件电子产品都将迎来“AI重构”。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会变成移动的超级智能体;手机将变成随身的AI助手;家里的电器会变得越来越懂你;甚至机器人也可能走进寻常家庭。对于消费者,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对于制造业企业,这将引爆一轮新的消费电子革命。

与此同时,资本和政策的双重驱动,让整个AI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文件明确表示,要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吸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涌入AI赛道。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融资环境将明显改善,真正有技术和应用落地能力的公司将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而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靠炒作生存的投机者,将被逐渐淘汰。可以预见,整个行业即将迎来一场大洗牌,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产业升级的工具,而是对整个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文件提出要推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重塑生产生活范式。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政务……几乎所有领域都将被人工智能渗透和改造。到2035年,中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这不仅仅是一次产业变革,而是一场社会文明形态的跃迁。

回顾历史,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每一次都是时代的转折点。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AI应用普及率要超过70%,到2030年超过90%。这意味着留给企业和个人的窗口期只有短短几年。今天是选择观望,还是选择上车,将决定你在未来十年里的位置。人工智能已被写入国家战略,黄金十年已经开启,能否抓住这波浪潮,将是每一个人真正的命运分水岭。

公众号:OpenSNN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