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提示词的“迁移性”:在A模型有效的提示词能直接用在B模型吗?
本文探讨了大模型提示词的迁移性问题,即在一个模型中有效的提示词能否直接在另一个模型中使用。文章分析了影响提示词迁移性的核心因素,包括模型差异(训练数据、理解能力、输出风格)、提示词特性(清晰度、细节度、专业性)和使用场景差异(通用vs专业、短内容vs长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不同场景下提示词迁移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并提出了提升迁移性的实用方法:让提示词更明确、避免模型专属依赖、分步骤设计提示词、进
大模型提示词的 “迁移性”:在 A 模型有效的提示词能直接用在 B 模型吗?
随着大模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不同的 AI 工具完成工作,比如用 ChatGPT 写文案、用文心一言做数据分析、用 Claude 处理长文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在 A 模型中效果很好的提示词,直接用到 B 模型里,结果却不理想。这就涉及到大模型提示词的 “迁移性” 问题。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出发,详细讲解提示词迁移性的影响因素、不同场景下的迁移表现、提升迁移性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更好地跨模型使用提示词。
1. 理解大模型提示词的 “迁移性”
1.1 什么是提示词的 “迁移性”
简单来说,提示词的 “迁移性” 就是指在一个大模型(比如 A 模型)中能生成符合预期结果的提示词,放到另一个大模型(比如 B 模型)中,是否还能生成同样优质或接近优质的结果。如果能,说明这个提示词的迁移性强;如果不能,说明迁移性弱。
比如,在 ChatGPT 中,用提示词 “请生成一篇 200 字的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短文,包含出行安全、饮食安全两个要点,语言简单易懂” 能得到满意的内容。将这个提示词直接用到文心一言中,如果生成的短文也符合 “200 字、两个要点、语言简单” 的要求,就说明这个提示词在这两个模型间的迁移性强;如果文心一言生成的短文字数超标、遗漏要点,或者语言复杂,就说明迁移性弱。
1.2 为什么要关注提示词的 “迁移性”
首先,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提示词迁移性强,我们不需要为每个模型单独设计提示词,只需在原有提示词基础上稍作调整,就能在不同模型中使用,节省大量时间。比如,一个电商运营人员,用同一套产品文案提示词,既能在 ChatGPT 中生成初稿,又能在通义千问中优化细节,不用重复编写提示词。
其次,降低学习成本。不同大模型的提示词技巧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提示词迁移性强,我们不需要重新学习每个模型的提示词规则,只需掌握一套核心提示词方法,就能跨模型使用,减少学习负担。
最后,保证内容一致性。在需要多个模型协作完成任务的场景中,迁移性强的提示词能让不同模型生成的内容风格、核心信息保持一致。比如,用多个模型生成系列科普文章,统一的提示词能确保所有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统一,提升整体质量。
1.3 提示词 “迁移性” 的两种常见情况
提示词在不同模型间的迁移,主要有两种情况:完全迁移和部分迁移。
完全迁移是指提示词直接从 A 模型用到 B 模型,无需任何修改,就能生成符合预期的结果。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提示词目标明确、逻辑简单,且两个模型对基础指令的理解能力相近时。比如,简单的信息查询类提示词 “请列出 3 种春季常见的花卉名称及花期”,在大多数主流模型中都能得到准确结果,迁移性接近完全迁移。
部分迁移是指提示词从 A 模型用到 B 模型时,需要进行一些修改(比如调整表述方式、补充细节),才能生成符合预期的结果。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因为不同模型的训练数据、理解逻辑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模型特点调整提示词。比如,在 Claude 中用提示词 “请分析这份 5000 字的产品用户反馈文档,总结用户最关心的 3 个问题,用表格呈现结果” 能得到清晰的表格。将这个提示词用到 ChatGPT 中,可能需要补充 “表格需包含‘问题类别’‘具体表现’两列”,才能得到同样结构清晰的结果,这就是部分迁移。
2. 影响提示词 “迁移性” 的核心因素
提示词的迁移性不是固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了解这些因素,能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提示词在不同模型间的迁移效果,提前做好调整准备。
2.1 模型本身的差异
这是影响提示词迁移性最核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 训练数据的差异
不同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领域侧重、时间范围都不同。比如,文心一言的训练数据中包含较多中文互联网信息和国内行业数据;ChatGPT 的训练数据则更侧重全球范围内的多语言信息,且更新时间有一定限制。
这种差异会导致提示词在不同模型中的效果不同。比如,提示词 “请总结 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 TOP3 品牌及销量数据”,文心一言可能因为训练数据中包含最新的国内行业报告,能生成准确结果;而如果 ChatGPT 的训练数据未更新到 2024 年,就可能无法生成准确数据,导致提示词迁移失败。
2.1.2 指令理解能力的差异
不同模型对提示词中指令的理解深度、细节捕捉能力不同。有些模型能精准识别提示词中的隐含需求,有些则只能理解表面指令。
比如,提示词 “请为小学生写一篇关于‘蜜蜂’的科普短文,要求有趣味性,避免专业术语”。文心一言可能会加入 “蜜蜂采蜜时会跳‘8 字舞’” 这类生动的细节,符合 “趣味性” 需求;而另一个模型可能只简单介绍蜜蜂的外形、生活环境,忽略 “趣味性” 要求,导致迁移效果不佳。
2.1.3 输出风格的差异
不同模型有默认的输出风格,比如有的模型输出内容简洁,有的模型输出内容详细;有的模型语言偏正式,有的模型语言偏口语化。
比如,提示词 “请解释什么是‘人工智能’,用 3 句话说明”。ChatGPT 可能会生成简洁、偏学术的解释;而通义千问可能会用更口语化的表述,加入 “就像给机器装上‘大脑’” 这类比喻。如果用户期望的是学术风格,那么这个提示词从 ChatGPT 迁移到通义千问时,就需要调整,说明 “语言需正式、学术化”。
2.2 提示词自身的特点
提示词的结构、清晰度、细节丰富度,也会影响其迁移性。
2.2.1 提示词的清晰度
如果提示词指令模糊、需求不明确,迁移性通常较弱。因为不同模型对模糊指令的解读方向不同,很容易生成不符合预期的结果。
比如,模糊的提示词 “请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A 模型可能写成环保政策分析,B 模型可能写成环保生活小贴士,C 模型可能写成环保科技发展,三个模型的输出差异大,提示词迁移性弱。
如果提示词明确:“请写一篇 800 字的环保生活小贴士文章,针对家庭场景,包含‘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塑料使用’三个要点”,不同模型的输出方向会更统一,迁移性更强。
2.2.2 提示词的细节丰富度
细节丰富的提示词,能给模型更明确的指引,减少不同模型解读的差异,迁移性更强。反之,细节缺失的提示词,迁移性较弱。
比如,提示词 “请生成一份产品推广文案”。细节缺失,不同模型会按各自默认的风格生成,可能有的侧重产品功能,有的侧重用户评价,迁移效果差。
如果补充细节:“请生成一份针对 25-35 岁女性的护肤品推广文案,产品主打‘保湿、抗初老’,风格需温柔,包含‘熬夜后用也能让皮肤水润’的场景”,不同模型生成的文案会更贴近需求,迁移性更强。
2.2.3 提示词的领域专业性
如果提示词涉及特定领域(如医疗、金融、编程),专业性强,迁移性通常较弱。因为不同模型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专业术语理解能力不同。
比如,编程领域的提示词 “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实现‘读取 Excel 文件中 A 列数据,筛选出大于 100 的数值,保存到新的 Excel 文件’”。GitHub Copilot(编程专用模型)能生成准确、可运行的代码;而通用模型可能会忽略 “保存到新 Excel 文件” 的细节,或使用已过时的库函数,导致迁移失败。
2.3 使用场景的差异
不同的使用场景,对提示词的要求不同,也会影响提示词的迁移性。
2.3.1 通用场景 vs 专业场景
通用场景(如日常对话、简单信息查询、基础文案生成)的提示词,迁移性通常较强。因为这类场景不需要深度专业知识,大多数主流模型都能处理。
比如,通用场景的提示词 “请列出 3 种缓解疲劳的方法”“请写一段生日祝福短信”,在不同模型中都能生成符合需求的结果,迁移性强。
专业场景(如医疗诊断建议、金融数据分析、复杂代码生成)的提示词,迁移性较弱。因为这类场景需要模型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同模型的专业能力差异大。
比如,医疗场景的提示词 “请分析‘血糖偏高、经常口渴、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给出建议”。专业医疗模型(如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能生成严谨、符合医学规范的分析;而通用模型可能会给出不全面或不严谨的建议,迁移效果差。
2.3.2 短内容生成 vs 长内容生成
短内容生成(如短信通知、标题创作、简单问答)的提示词,迁移性较强。因为短内容结构简单、需求明确,不同模型容易把握核心需求。
比如,提示词 “请为‘春季服装促销活动’写 3 个活动标题”,不同模型生成的标题可能风格略有差异,但都能符合 “春季、服装促销” 的核心需求,迁移性强。
长内容生成(如万字报告、长篇小说、复杂方案)的提示词,迁移性较弱。因为长内容需要模型具备逻辑连贯、细节把控、结构组织的能力,不同模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差异大。
比如,提示词 “请生成一份‘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预算四个部分,总字数 5000 字”。A 模型可能会详细规划每个月的培训内容,预算分配合理;B 模型可能培训内容笼统,预算部分缺失,迁移效果不佳。
3. 不同场景下提示词 “迁移性” 的实际表现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提示词的迁移性,我们结合常见的使用场景,分析提示词在不同模型间的迁移表现,包括 “表现好” 和 “表现差” 的情况,并说明原因。
3.1 场景 1:日常信息查询
日常信息查询是最基础的场景,主要需求是获取事实性信息,如 “某个概念的定义、某个事件的时间、某个事物的特点” 等。
3.1.1 迁移性好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说明‘碳中和’的定义,用 2 句话概括”。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让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碳中和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通过植树等方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使排放与吸收相抵,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状态。通俗讲,就是‘收支平衡’,排放多少就抵消多少。”
- 在 Claude 中的输出:“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通过碳汇(如森林吸收)、减排技术减少的排放量相等,实现整体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简单说,就是让二氧化碳的‘产出’和‘消耗’持平。”
原因:“碳中和” 是通用概念,信息明确、无歧义,且所有主流模型都包含相关基础数据。提示词指令清晰(“2 句话概括定义”),不同模型能准确理解需求,所以迁移性好。
3.1.2 迁移性差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列出 2024 年 5 月国内上映的 3 部热门电影及导演”。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1. 《XX》,导演张三;2. 《YY》,导演李四;3. 《ZZ》,导演王五(注:均为 2024 年 5 月国内正式上映影片)。”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由于我的训练数据截止到 2023 年 10 月,无法获取 2024 年 5 月国内上映的电影信息,建议通过电影售票平台或最新娱乐资讯查询。”
- 在通义千问中的输出:“根据现有信息,2024 年 5 月可能上映的电影包括《AA》(导演赵六)、《BB》(导演孙七),但部分影片上映时间可能调整,建议以官方消息为准(注:仅提供 2 部,第三部暂未查询到明确信息)。”
原因:提示词涉及 “2024 年 5 月” 的最新信息,而不同模型的训练数据更新时间不同。文心一言可能更新到 2024 年,能提供准确结果;ChatGPT 训练数据未更新,无法回答;通义千问可能只获取到部分信息,结果不完整。模型训练数据的时间差异,导致提示词迁移性差。
3.2 场景 2:文案创作
文案创作是常见场景,包括产品文案、宣传文案、科普文案等,需求侧重内容风格、核心卖点呈现。
3.2.1 迁移性好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为‘儿童保温杯’写一段产品宣传文案,突出‘保温 12 小时、防烫杯盖、卡通图案’三个卖点,语言简洁,适合放在电商商品详情页”。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儿童保温杯,守护孩子温暖每一刻!12 小时长效保温,冬天喝到热饮,夏天留住冷饮;防烫杯盖设计,孩子自己拿也安全;可爱卡通图案,孩子喜欢,妈妈放心!”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给孩子选对保温杯!这款儿童保温杯,12 小时保温不降温,热牛奶、温水随时喝;杯盖防烫,小手抓握无压力;还有孩子爱的卡通造型,实用又好看,电商详情页必备!”
- 在 Claude 中的输出:“儿童保温杯推荐!核心卖点:①12 小时长效保温,温度不流失;②防烫杯盖,避免孩子烫伤;③卡通图案,颜值高,孩子爱用。简洁文案,适合电商详情页展示。”
原因:提示词需求明确(儿童保温杯、三个卖点、简洁风格、电商场景),且文案创作属于通用能力,不同模型都能把握核心需求。虽然输出语言略有差异,但都符合 “突出卖点、简洁” 的要求,迁移性好。
3.2.2 迁移性差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写一篇关于‘咖啡文化’的公众号推文,风格文艺,包含‘咖啡历史、不同咖啡种类特点’两个部分”。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一杯咖啡里的时光:关于咖啡文化的温柔叙事》……(开头用诗意语言引入,咖啡历史部分从埃塞俄比亚起源讲起,语言优美;咖啡种类部分用‘拿铁像云朵般柔和,美式像微风般清爽’这类比喻,文艺感强)。”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咖啡文化:从历史到种类,一篇读懂》……(开头直接介绍咖啡的流行,咖啡历史部分按时间线罗列关键事件,语言偏平实;咖啡种类部分详细说明原料比例,如‘拿铁由 1 份浓缩咖啡 + 2 份牛奶 + 1 份奶泡组成’,缺乏文艺感)。”
- 在通义千问中的输出:“《聊聊咖啡文化: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开头加入‘你每天喝的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互动提问,咖啡历史部分简略,重点讲现代咖啡品牌;咖啡种类部分混合了制作方法,结构混乱,文艺风格不明显)。”
原因:提示词中的 “文艺风格” 是主观需求,不同模型对 “文艺” 的理解差异大。ChatGPT 能把握 “诗意语言、比喻” 等文艺元素;文心一言更侧重信息传递,忽略风格需求;通义千问结构混乱,未满足核心需求。主观风格需求的解读差异,导致提示词迁移性差。
3.3 场景 3:代码生成
代码生成场景需求明确(实现特定功能、使用指定语言),但对模型的编程能力、语法掌握程度要求高,迁移性受模型专业能力影响大。
3.3.1 迁移性好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实现‘接收用户输入的两个整数,计算它们的和,并打印结果’,要求有注释,代码符合 PEP 8 规范”。
- 在 GitHub Copilot 中的输出:
# 接收用户输入的两个整数
num1 = int(input("请输入第一个整数:"))
num2 = int(input("请输入第二个整数:"))
# 计算两个整数的和
sum_result = num1 + num2
# 打印结果
print(f"两个整数的和为:{sum_result}")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
# 功能:计算</doubaocanvas>
两个整数的和并打印结果
接收用户输入,将输入转换为整数类型
first_num = int (input ("请输入第一个整数:"))
second_num = int (input ("请输入第二个整数:"))
计算两数之和
sum_value = first_num + second_num
打印最终结果,使用 f-string 格式化输出
print (f"您输入的两个整数之和为:{sum_value}")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
```python
# 步骤1:获取用户输入的两个整数
# 提示用户输入,并通过int()函数将字符串输入转为整数
num_a = int(input("请输入第一个整数:"))
num_b = int(input("请输入第二个整数:"))
# 步骤2:执行加法运算
total = num_a + num_b
# 步骤3:输出计算结果
print(f"两个整数{num_a}和{num_b}的和是:{total}")
原因:该提示词需求非常明确,包含 “功能(接收输入、计算和、打印结果)、语言(Python)、格式要求(注释、PEP 8 规范)”,且功能属于基础编程需求,所有支持代码生成的模型都能准确理解。三个模型生成的代码均能实现核心功能,符合注释和规范要求,迁移性好。
3.3.2 迁移性差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实现‘读取本地 Excel 文件(路径为 C:/data.xlsx)中 “销售数据” 工作表的 A 列数据,筛选出 2024 年 3 月销售额大于 5000 的记录,将筛选后的数据保存到新 Excel 文件(C:/filtered_data.xlsx)的 “筛选结果” 工作表中’,要求使用 pandas 库,代码有详细注释”。
- 在 GitHub Copilot 中的输出:
# 导入pandas库,用于处理Excel文件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 1. 读取本地Excel文件
# 文件路径:C:/data.xlsx,工作表:销售数据,仅读取A列
file_path = "C:/data.xlsx"
df = pd.read_excel(file_path, sheet_name="销售数据", usecols=["A"])
# 2. 数据预处理与筛选
# 假设A列数据格式为“日期-销售额”(如2024-03-15-6800),先拆分数据
df[["日期", "销售额"]] = df["A"].str.split("-", expand=True)
# 将销售额转换为整数类型
df["销售额"] = df["销售额"].astype(int)
# 筛选2024年3月且销售额大于5000的记录
df_filtered = df[
(df["日期"].str.startswith("2024-03")) &
(df["销售额"] > 5000)
]
# 3. 保存筛选结果到新Excel文件
output_path = "C:/filtered_data.xlsx"
# 使用ExcelWriter保存到指定工作表“筛选结果”
with pd.ExcelWriter(output_path, engine="openpyxl") as writer:
df_filtered.to_excel(writer, sheet_name="筛选结果", index=False)
print(f"筛选完成!结果已保存至:{output_path}")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
# 导入pandas库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Excel文件,指定工作表和列
df = pd.read_excel("C:/data.xlsx", sheet_name="销售数据", usecols="A")
# 筛选条件:2024年3月销售额>5000(假设A列包含日期和销售额,格式为YYYY-MM-DD 销售额)
# 拆分A列数据
df[["日期", "销售额"]] = df["A"].str.split(" ", expand=True)
# 转换数据类型
df["销售额"] = pd.to_numeric(df["销售额"], errors="coerce")
# 筛选
filtered_df = df[
(df["日期"].between("2024-03-01", "2024-03-31")) &
(df["销售额"] > 5000)
]
# 保存结果
filtered_df.to_excel("C:/filtered_data.xlsx", sheet_name="筛选结果", index=False)
print("保存成功")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
# 导入需要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Excel文件
data = pd.read_excel("C:/data.xlsx", sheet_name="销售数据")
# 取A列数据
a_column = data.iloc[:, 0] # 用iloc取第一列(A列)
# 筛选2024年3月销售额大于5000的记录
# 假设A列是销售额,这里未处理日期(注:未明确A列数据格式,暂按销售额筛选)
result = a_column[a_column > 5000]
# 保存到新Excel文件
result.to_excel("C:/filtered_data.xlsx", sheet_name="筛选结果", index=False)
print("代码执行完成")
原因:提示词虽明确了功能和库,但未详细说明 A 列数据的具体格式(如 “日期和销售额是否在同一列”“分隔符是什么”),属于细节缺失。GitHub Copilot 和 ChatGPT 通过假设格式(如拆分字符)实现筛选,但处理逻辑有差异;文心一言则直接忽略日期条件,仅按销售额筛选,未满足核心需求。模型对 “模糊细节” 的处理差异,导致提示词迁移性差。
3.4 场景 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场景需模型具备数据解读、逻辑分析能力,输出需包含结论和依据,迁移性受模型数据分析逻辑影响大。
3.4.1 迁移性好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分析以下数据:某店铺一周的销售额分别为(单位:元):周一 3000、周二 3500、周三 2800、周四 4200、周五 5000、周六 6800、周日 5500。要求:1. 计算一周总销售额;2. 找出销售额最高和最低的日期;3. 用简单语言总结结论”。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1. 一周总销售额:3000+3500+2800+4200+5000+6800+5500=30800 元;2. 销售额最高的日期是周六(6800 元),最低的日期是周三(2800 元);3. 结论:该店铺周末(周六、周日)销售额明显高于工作日,其中周六销售额最高,周三销售额最低,整体销售额呈现周末上升、周三下滑的趋势。”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1. 一周总销售额计算:3000+3500=6500,6500+2800=9300,9300+4200=13500,13500+5000=18500,18500+6800=25300,25300+5500=30800 元;2. 最高销售额日期:周六(6800 元),最低销售额日期:周三(2800 元);3. 总结:该店铺一周销售额总计 30800 元,周末销售额(周六 6800 元、周日 5500 元)高于工作日,周三销售额最低,建议在周三推出促销活动提升销量。”
- 在 Claude 中的输出:“1. 一周总销售额:3000+3500+2800+4200+5000+6800+5500=30800 元;2. 销售额最高日期:周六(6800 元),最低日期:周三(2800 元);3. 结论:该店铺销售额在一周内波动明显,周末(周六、周日)表现最佳,周三表现最差,总销售额达到 30800 元。”
原因:数据明确、需求具体(计算总销售额、找最值、总结结论),且分析逻辑简单,无需复杂算法。三个模型均能准确完成计算,结论方向一致,仅总结细节略有差异,迁移性好。
3.4.2 迁移性差的情况
案例:提示词 “请分析某电商平台‘2024 年第一季度女装销售额’数据(注:数据包含‘连衣裙、T 恤、牛仔裤、外套’4 类商品,每类商品 1-3 月销售额分别为:连衣裙:15 万、22 万、28 万;T 恤:8 万、15 万、25 万;牛仔裤:12 万、18 万、20 万;外套:20 万、16 万、10 万)。要求:1. 分析各类商品销售额的季度变化趋势;2. 给出 2 季度备货建议”。
- 在 ChatGPT 中的输出:“1. 季度变化趋势:①连衣裙:1-3 月销售额持续增长(15 万→22 万→28 万),增长幅度稳定;②T 恤:1-3 月快速增长(8 万→15 万→25 万),3 月增速加快;③牛仔裤:1-3 月增长后趋稳(12 万→18 万→20 万),2-3 月增长放缓;④外套:1-3 月持续下降(20 万→16 万→10 万),降幅逐渐扩大。2. 2 季度备货建议:①重点增加连衣裙、T 恤备货量,二者增长趋势明显,2 季度进入春季末夏季初,需求可能继续上升;②牛仔裤适量备货,增长趋稳,按 3 月销量基础微调;③大幅减少外套备货,需求持续下降,2 季度气温升高,外套需求进一步降低。”
- 在文心一言中的输出:“1. 变化趋势:连衣裙、T 恤、牛仔裤销售额呈上升趋势,外套呈下降趋势。2. 备货建议:多备连衣裙和 T 恤,少备外套,牛仔裤正常备货。”
- 在通义千问中的输出:“1. 趋势分析:①连衣裙 3 月销售额最高(28 万),1 月最低(15 万);②T 恤 3 月销售额最高(25 万),1 月最低(8 万);③牛仔裤 2 月销售额 18 万,比 1 月高 6 万,3 月比 2 月高 2 万;④外套 1 月最高(20 万),3 月最低(10 万)。2. 备货建议:2 季度天气变暖,T 恤和连衣裙适合夏季,建议多备货;牛仔裤可以作为日常款备货;外套需求低,少备货。”
原因:提示词中 “趋势分析” 需要模型对 “增长幅度、增速变化” 进行解读,“备货建议” 需要结合季节与趋势关联。ChatGPT 能详细分析趋势细节(如增速加快、降幅扩大),建议具体;文心一言仅笼统描述趋势,建议简单;通义千问趋势分析碎片化,建议缺乏逻辑支撑。模型对 “深度分析” 的能力差异,导致提示词迁移性差。
4. 提升提示词 “迁移性” 的实用方法
了解了提示词迁移性的影响因素和场景表现后,我们需要掌握具体方法,提升提示词在不同模型间的迁移性,减少调整成本。
4.1 方法 1:让提示词 “更明确”,减少解读差异
模型对提示词的解读差异是迁移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让提示词更明确,能减少这种差异。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4.1.1 明确 “核心需求”,避免模糊表述
核心需求是提示词的核心目标,需用具体、无歧义的语言描述,避免 “大概”“可能”“相关” 等模糊词汇。
比如,模糊表述:“请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内容丰富一些”。核心需求不明确,模型可能写健身方法、健身器材、健身误区等,迁移性差。
明确表述:“请写一篇 800 字的健身入门文章,针对新手,包含‘新手适合的 3 种健身动作(附简单步骤)、健身前热身的重要性、健身后拉伸的 2 个方法’三个核心部分,语言通俗易懂”。核心需求清晰,模型解读方向统一,迁移性强。
4.1.2 明确 “输出要求”,包括格式、风格、篇幅
输出要求能规范模型的输出形式,减少因 “默认风格不同” 导致的迁移差异。需明确格式(如表格、列表、段落)、风格(如正式、口语化、文艺)、篇幅(如字数、段落数)。
比如,未明确输出要求:“请总结某产品的用户反馈”。模型可能用段落描述,也可能用列表,风格可能正式也可能口语化,迁移性差。
明确输出要求:“请总结某产品的用户反馈,输出要求:1. 格式:分点列表(每点不超过 20 字);2. 风格:正式、客观,避免主观评价;3. 内容:包含‘优点(3 点)、缺点(2 点)、建议(2 点)’;4. 篇幅:共 7 点,总字数控制在 120 字以内”。输出要求具体,不同模型输出形式统一,迁移性强。
4.1.3 明确 “细节补充”,避免模型假设
对于可能存在歧义的细节(如数据格式、场景背景、专业术语定义),需提前补充说明,避免模型自行假设,导致结果偏差。
比如,未补充细节:“请用 Python 处理 Excel 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记录”。模型可能假设数据格式、筛选条件,不同模型假设不同,迁移性差。
补充细节:“请用 Python 处理 Excel 数据,细节补充:1. 数据格式:Excel 文件路径为‘D:/user_feedback.xlsx’,工作表名为‘反馈数据’,‘购买时间’列格式为‘YYYY-MM-DD’,‘评分’列范围为 1-5 分;2. 筛选条件: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2 月 29 日期间购买,且评分≥4 分的记录;3. 输出:筛选后的数据保存为新 Excel 文件‘D:/high_score_feedback.xlsx’”。细节明确,模型无需假设,迁移性强。
4.2 方法 2:避免 “模型专属依赖”,用通用表述
不同模型有专属的指令或偏好(如某些模型支持特定关键词,某些模型对特定表述更敏感),提示词若依赖这些 “模型专属元素”,迁移性会大幅降低。需用通用表述,避免模型专属依赖。
4.2.1 避免 “专属指令词”,用通用指令
部分模型有专属指令词(如 ChatGPT 的 “请思考后回答”,文心一言的 “请用中文详细说明”),这些指令词在其他模型中可能无效或效果不佳。需用所有模型都能理解的通用指令。
比如,依赖专属指令:“请用 ChatGPT 的思考模式,分析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表述依赖 ChatGPT 专属概念,在其他模型中无法理解,迁移性差。
通用指令:“请分析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析维度包括‘产品价格、功能特点、目标用户匹配度、竞争对手优势对比’,要求每个维度有具体说明,总字数 500 字左右”。无专属指令,所有模型都能理解,迁移性强。
4.2.2 避免 “专属格式要求”,用通用格式
部分模型支持专属格式(如 Claude 的长文档分段标记,GitHub Copilot 的代码注释风格),提示词若使用这些格式,在其他模型中可能无法识别。需用通用格式。
比如,依赖专属格式:“请用 Claude 的长文档分段标记‘### 段落 1 ###’‘### 段落 2 ###’,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短文”。该格式仅 Claude 支持,其他模型可能直接输出标记,迁移性差。
通用格式:“请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短文,分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2 个实用时间管理方法’两个段落,每个段落不超过 200 字”。通用分段要求,所有模型都能执行,迁移性强。
4.2.3 避免 “专属知识依赖”,用通用知识
部分模型包含专属知识(如某模型训练了特定行业的最新数据,某模型有独家合作的知识库),提示词若依赖这些专属知识,在其他模型中无法生成准确结果。需用所有模型都具备的通用知识。
比如,依赖专属知识:“请基于某模型独家的‘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用户购买偏好”。该数据仅特定模型有,其他模型无法获取,迁移性差。
通用知识:“请基于通用的新能源汽车用户画像特点(如年龄分布、购车关注点、使用场景),分析用户购买偏好,包含‘25-35 岁用户、36-45 岁用户’两个群体,每个群体给出 2 个偏好特点”。基于通用知识,所有模型都能分析,迁移性强。
4.3 方法 3:“分步骤” 设计提示词,降低理解难度
复杂需求的提示词,模型理解难度高,迁移性差。将复杂需求拆分为多个
简单步骤,让模型逐步理解需求,能降低理解难度,提升迁移性。具体可按 “先明确目标→再拆解任务→最后定输出” 的逻辑分步骤设计。
4.3.1 第一步:明确核心目标,让模型知道 “要做什么”
核心目标是提示词的最终方向,需用一句话清晰说明,避免一上来就堆砌细节,导致模型抓不住重点。
比如,复杂需求:“生成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复习计划,包含复习阶段划分、各阶段重点任务、推荐资料、时间安排,还要避免过于密集的任务导致疲劳”。直接用这个需求作为提示词,模型可能会遗漏部分要点,不同模型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迁移性差。
分步骤第一步(明确核心目标):“核心目标:生成一份适合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复习计划,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复习,兼顾效率和休息,避免疲劳。” 先让模型明确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后续步骤再补充细节,模型理解更清晰。
4.3.2 第二步:拆解具体任务,让模型知道 “要做哪些事”
将核心目标拆解为 2-4 个具体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个子需求,让模型按任务顺序逐步处理,避免需求混乱。
延续上面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的例子,第二步(拆解任务):“具体任务拆解:1. 划分复习阶段(需包含阶段名称、时间范围,共 3-4 个阶段);2. 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如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分别的任务);3. 推荐适合的复习资料(每类任务推荐 1-2 种主流资料);4. 给出每周时间安排建议(每天复习英语的时长、各任务的时间分配)。” 每个任务清晰独立,模型能按任务逐一完成,减少遗漏。
4.3.3 第三步:确定输出要求,让模型知道 “要输出什么形式”
明确输出的格式、风格、篇幅等要求,确保模型输出的结果符合预期,不同模型间的输出形式也能更统一。
还是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的例子,第三步(确定输出要求):“输出要求:1. 格式:分阶段用标题 + 列表呈现,每个阶段包含‘阶段名称、时间范围、重点任务、推荐资料、时间安排’5 个部分;2. 风格:语言简洁、实用,避免专业术语,适合大学生理解;3. 篇幅:总字数控制在 800-1000 字,每个阶段的描述不超过 300 字。” 输出要求具体,模型能按统一格式生成内容,迁移性强。
分步骤提示词的优势:无论模型的理解能力如何,都能按步骤逐步处理需求,不会因需求复杂而混乱。比如,将上述分步骤提示词分别用到 ChatGPT、文心一言、Claude 中,三个模型生成的复习计划都会包含 “阶段划分、重点任务、推荐资料、时间安排”,格式也会统一为 “标题 + 列表”,迁移效果远好于未分步骤的提示词。
4.4 方法 4:“小范围测试 + 调整”,适配不同模型
即使提示词设计得再完善,也可能因模型差异导致迁移效果不佳。通过 “小范围测试 + 调整”,能快速适配不同模型,提升迁移性。具体步骤如下:
4.4.1 第一步:选择核心需求进行小范围测试
不直接用完整提示词生成内容,而是选择其中 1-2 个核心需求进行测试,快速判断模型是否能理解需求。
比如,完整需求是 “生成一份电商平台 618 促销活动方案,包含活动主题、时间安排、优惠方式、推广渠道、预算分配”。小范围测试时,可先测试 “活动主题” 这一核心需求,提示词为 “请为电商平台 618 促销活动设计 3 个活动主题,风格需活泼,包含‘618’‘优惠’‘狂欢’等关键词”。
4.4.2 第二步: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提示词
若测试结果符合预期(如生成的主题包含指定关键词、风格活泼),说明模型能理解该部分需求,可继续测试其他核心需求;若测试结果不符合预期(如主题未包含 “618” 关键词、风格正式),则需调整提示词。
比如,在某模型中测试 “活动主题” 时,生成的主题为 “电商平台 618 购物节活动”“618 电商优惠活动”,风格过于正式,未包含 “狂欢” 关键词。此时需调整提示词:“请为电商平台 618 促销活动设计 3 个活动主题,风格需活泼(可使用感叹号、网络流行词如‘冲鸭’‘薅羊毛’),每个主题必须包含‘618’‘优惠’‘狂欢’3 个关键词,字数控制在 10 字以内”。调整后再次测试,直到结果符合预期。
4.4.3 第三步:逐步扩展到完整需求
当所有核心需求的小范围测试都通过后,再将完整提示词输入模型,生成最终内容。此时提示词已适配该模型,能大幅提升迁移效果。
示例:将适配后的 618 促销活动方案提示词,从 ChatGPT 迁移到文心一言时,先测试 “优惠方式” 部分:“请列出 3 种 618 促销活动的优惠方式,适合电商平台,包含‘满减’‘折扣’‘赠品’类型”。若文心一言生成的优惠方式为 “满 200 减 50、全场 8 折、买就送小礼品”,符合需求,则继续测试 “推广渠道”;若不符合,调整提示词后再测试,最终确保完整提示词在文心一言中也能生成符合预期的方案。
5. 不同类型大模型的提示词迁移适配技巧
不同类型的大模型(如通用对话模型、专业领域模型、代码生成模型),其功能和特点差异大,提示词的迁移适配技巧也不同。以下针对常见的三类模型,给出具体的适配技巧。
5.1 通用对话模型(如 ChatGPT、文心一言、Claude)
5.1.1 模型特点
这类模型功能全面,支持日常对话、文案生成、信息查询、简单分析等,但在专业领域(如医疗、金融)的深度不足,对主观风格需求(如文艺、幽默)的解读差异大。
5.1.2 迁移适配技巧
- 侧重 “明确细节”:对于主观风格需求,需明确说明 “具体表现形式”,避免模型自行解读。比如,要求 “风格幽默”,需补充 “可使用谐音梗、自嘲式表述、生活化例子”;要求 “风格文艺”,需补充 “可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引用诗句或散文句子”。
- 避免 “专业深度需求”:若需求涉及专业领域,需将专业内容简化,或明确说明 “用通俗语言解释”。比如,金融领域的需求 “分析股票 K 线图”,需调整为 “用通俗语言解释股票 K 线图中的‘阳线’‘阴线’是什么意思,避免使用‘均线’‘MACD 指标’等专业术语”。
- 控制 “需求复杂度”:单次需求不超过 3 个核心任务,避免模型遗漏。比如,需求 “写一篇科普文章 + 总结核心要点 + 设计标题”,可拆分为两次提示:第一次 “写科普文章”,第二次 “总结文章核心要点 + 设计标题”。
示例:将 ChatGPT 中有效的 “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科普短文” 提示词,迁移到文心一言时,调整为:“请写一篇 500 字关于‘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科普短文,细节要求:1. 包含‘智能语音助手(如 Siri)、人脸识别、推荐算法(如电商平台推荐商品)’3 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2. 风格通俗(用‘就像我们每天用的 XXX’这类生活化表述);3. 避免使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专业术语;4. 结构:开头引入 + 中间 3 个例子 + 结尾简单总结。” 调整后,文心一言生成的短文与 ChatGPT 生成的内容结构、核心例子一致,迁移性强。
5.2 专业领域模型(如医疗大模型: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金融大模型:恒生电子金融大模型)
5.2.1 模型特点
这类模型在特定领域(医疗、金融)的知识储备丰富,能处理专业需求,但对通用领域需求(如日常文案)的表现可能不如通用模型,且对专业术语的依赖度高。
5.2.2 迁移适配技巧
- 保留 “专业术语”,补充 “术语定义”:专业领域模型依赖专业术语,但不同模型对术语的理解可能存在细微差异,需补充术语定义。比如,医疗领域提示词 “分析‘高血压 1 级’患者的用药建议”,需补充 “高血压 1 级定义:收缩压 140-159mmHg 或舒张压 90-99mmHg,无其他并发症”。
- 明确 “专业标准”,避免模型主观判断:专业领域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如医疗的《临床诊疗指南》、金融的《金融监管政策》),提示词中需明确参考标准,避免模型生成不符合标准的内容。比如,金融领域提示词 “分析某企业的融资方案是否符合监管要求”,需补充 “参考 2024 年《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监管办法》”。
- 避免 “跨领域需求”:专业模型仅擅长本领域内容,提示词中不要包含跨领域需求。比如,医疗模型的提示词中,不要包含 “为患者设计康复期间的理财方案” 这类金融需求;金融模型的提示词中,不要包含 “分析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 这类医疗需求。
示例:将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中有效的 “分析‘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 提示词,迁移到其他医疗模型时,调整为:“请分析‘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要求:1. 参考《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2. 包含‘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蛋白质选择、脂肪限制、禁忌食物’4 个部分;3. 专业术语定义:2 型糖尿病是指因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血糖升高,患者多为中老年人;4. 避免包含运动建议、用药建议等跨领域内容。” 调整后,其他医疗模型能按统一标准生成饮食建议,迁移性强。
5.3 代码生成模型(如 GitHub Copilot、CodeLlama、文心一言代码版)
5.3.1 模型特点
这类模型擅长生成代码,支持多种编程语言(Python、Java、JavaScript 等),对代码语法、库函数的掌握程度高,但对非代码需求(如文案生成)的表现差,且对 “代码功能细节” 的理解差异大。
5.3.2 迁移适配技巧
- 明确 “代码功能细节”,包括输入输出、库版本、语法规范:代码生成对细节要求极高,需明确说明 “输入数据类型、输出结果格式、使用的库版本、语法规范”。比如,Python 代码提示词中,需明确 “使用 pandas 2.0 版本、符合 PEP 8 语法规范、输入为 CSV 文件、输出为 Excel 文件”。
- “先写注释,再生成代码”:在提示词中先写代码注释,说明代码的功能、步骤,再让模型生成代码,能减少理解差异。比如,提示词:“# Python 代码功能:读取 CSV 文件(路径为‘D:/data.csv’)中的‘销售额’列,计算该列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将结果保存到‘D:/result.txt’文件中 # 步骤:1. 导入 pandas 库;2. 读取 CSV 文件;3. 计算统计指标;4. 保存结果到 txt 文件 # 要求:代码有详细注释,使用 pandas 2.0 版本,避免使用过时函数”。
- 避免 “模糊的功能描述”:代码功能需用 “可量化、可执行” 的语言描述,避免 “大概”“差不多” 等模糊表述。比如,模糊表述:“写一段 Python 代码,处理一下数据”;明确表述:“写一段 Python 代码,读取 Excel 文件‘D:/user.csv’,删除‘年龄’列中为空的行,将‘性别’列中的‘男 / 女’转换为‘1/0’,保存到新 Excel 文件‘D:/processed_user.csv’”。
示例:将 GitHub Copilot 中有效的 “生成 Python 代码读取 MySQL 数据库数据” 提示词,迁移到 CodeLlama 时,调整为:“请生成 Python 代码,功能:读取 MySQL 数据库中的‘sales’表数据,要求:1. 使用 mysql-connector-python 库(版本 8.0.32);2. 数据库连接信息:主机地址‘localhost’、端口‘3306’、用户名‘root’、密码‘123456’、数据库名‘company’;3. 读取‘sales’表中‘2024 年 5 月’的记录(‘sale_date’列格式为‘YYYY-MM-DD’);4. 代码包含异常处理(如连接失败、查询无结果);5. 符合 PEP 8 语法规范,有详细注释。” 调整后,CodeLlama 生成的代码能正常连接数据库、读取指定数据,迁移效果好。
6. 提示词迁移性的 “雷区”:这些错误不要犯
在提升提示词迁移性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因忽视细节而踩雷,导致迁移效果不佳。以下是常见的 “雷区” 及避免方法:
6.1 雷区 1:“默认所有模型都懂”,忽略模型认知差异
6.1.1 错误表现
认为 “自己能理解的需求,模型也一定能理解”,提示词中不补充基础信息,导致模型因认知差异无法理解。
比如,提示词 “请为‘Z 世代’设计一款饮料产品文案”。若不解释 “Z 世代” 的定义(通常指 1995-2009 年出生的群体,偏好个性化、潮流化产品),部分模型可能将 “Z 世代” 理解为 “某个地区的人群”,生成的文案不符合需求。
6.1.2 避免方法
在提示词中补充 “基础概念定义”,尤其是涉及特定群体、新兴词汇、专业术语时。比如,调整后的提示词:“请为‘Z 世代’(定义:1995-2009 年出生的群体,偏好个性化、潮流化、健康化产品)设计一款饮料产品文案,突出‘低糖、高颜值、便携’三个卖点,风格活泼。”
6.2 雷区 2:“过度依赖模型的‘默认设置’”,不明确输出要求
6.2.1 错误表现
认为 “模型会默认生成符合预期的格式和风格”,不明确输出要求,导致不同模型的输出差异大。
比如,提示词 “请总结某产品的用户反馈”。有的模型默认用段落总结,有的默认用列表总结;有的默认语言正式,有的默认语言口语化,迁移性差。
6.2.2 避免方法
无论需求是否简单,都明确 “输出格式、风格、篇幅”。比如,调整后的提示词:“请总结某产品的用户反馈,输出要求:1. 格式:分点列表(每点 15-20 字);2. 风格:正式、客观,不使用主观评价词(如‘很好’‘很差’);3. 内容:包含‘优点(2 点)、缺点(2 点)’;4. 篇幅:共 4 点,总字数 80 字以内。”
6.3 雷区 3:“一次性提太多需求”,导致模型遗漏
6.3.1 错误表现
在一个提示词中包含 5 个以上核心需求,模型因信息过载而遗漏部分需求,不同模型遗漏的需求还可能不同,迁移性差。
比如,提示词 “请写一篇关于‘绿色出行’的文章,包含绿色出行的意义、常见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推广建议、国内外案例,还要有数据支撑,语言通俗易懂,字数 800 字左右”。该提示词包含 “意义、方式、环境影响、推广建议、国内外案例、数据支撑、语言风格、字数”8 个需求,模型很容易遗漏 “数据支撑” 或 “国内外案例”。
6.3.2 避免方法
将需求拆分为 2-3 个核心需求,分多次生成内容,或按 “分步骤提示词” 设计,每次处理 1-2 个需求。比如,调整后的提示词:“第一步:写一篇关于‘绿色出行’的文章,包含‘绿色出行的意义(200 字)、常见方式(3 种,每种 50 字)’,语言通俗易懂,包含 1 个数据(如‘每年绿色出行可减少 XX 吨碳排放’);第二步:在第一步文章的基础上,补充‘绿色出行对环境的影响(200 字)、推广建议(3 点)’;第三步:补充‘国内外绿色出行案例(各 1 个,每个 100 字)’,最终文章总字数 800 字左右。”
6.4 雷区 4:“忽视模型的‘知识截止时间’”,导致信息过时
6.4.1 错误表现
提示词中包含模型 “知识截止时间” 之后的信息,模型无法获取该信息,导致迁移失败。
比如,ChatGPT 的知识截止时间为 2023 年 10 月,若提示词 “请分析 2024 年 3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及趋势”,ChatGPT 因无法获取 2024 年的信息,会提示 “无法提供该数据”;而若将同一提示词用到 2024 年更新过数据的文心一言中,能生成准确结果,导致提示词在两模型间迁移失败。
6.4.2 避免方法
在提示词中明确 “数据时间范围”,若涉及模型知识截止时间之后的信息,需补充说明 “若无法获取最新数据,可基于已有数据推测趋势”,或选择知识截止时间匹配的模型。比如,调整后的提示词:“请分析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及趋势,要求:1. 若能获取 2024 年 3 月数据,直接分析该月数据;2. 若无法获取 2024 年 3 月数据,可基于 2023 年 10 月前的历史数据,推测 2024 年第一季度可能的趋势;3. 输出时需注明数据来源或推测依据。”
6.5 雷区 5:“混用不同领域的术语”,导致模型混淆
6.5.1 错误表现
在提示词中混用不同领域的术语(如在文案生成中用编程术语,在代码生成中用医疗术语),模型无法准确识别核心需求,导致输出偏离预期,迁移性差。
比如,提示词 “请用‘模块化’的思路,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公众号推文,包含‘食材搭配’‘烹饪方法’两个模块”。“模块化” 是编程领域术语,部分文案生成模型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生成的推文可能仅简单分段落,未体现 “模块独立且关联” 的逻辑;而若将该提示词用到编程模型中,模型可能会生成代码相关内容,完全偏离需求。
6.5.2 避免方法
根据需求场景使用 “对应领域的通用术语”,避免跨领域术语混用。比如,调整后的提示词:“请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公众号推文,采用‘分模块’结构:1. 模块 1:健康食材搭配(包含 3 种常见搭配及营养优势);2. 模块 2:简单烹饪方法(包含 2 种低油烹饪方式及步骤);3. 两个模块内容独立,开头有总起、结尾有总结,确保逻辑连贯。” 用 “分模块结构” 替代 “模块化”,所有文案生成模型都能理解,迁移性强。
7. 提示词迁移的实际案例分析:从 “迁移失败” 到 “迁移成功”
通过实际案例,我们能更直观地看到提示词迁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掌握从 “迁移失败” 到 “迁移成功” 的调整思路。以下是两个不同场景的完整案例分析。
7.1 案例 1:文案生成场景(从 ChatGPT 迁移到文心一言)
7.1.1 初始需求与迁移失败情况
- 初始需求:生成一篇面向职场新人的 “职场沟通技巧” 短文,要求包含 “倾听、表达、反馈” 三个核心技巧,语言简洁实用。
- 初始提示词(在 ChatGPT 中有效):“请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职场沟通技巧短文,面向职场新人,包含倾听、表达、反馈三个核心技巧,语言简洁实用。”
- ChatGPT 输出(符合预期):“# 职场新人必备的 3 个沟通技巧
- 学会倾听:与同事或领导沟通时,不随意打断对方,用点头、眼神交流表示关注,结束后可简单复述‘您的意思是 XX,对吗?’,避免误解。
- 清晰表达:汇报工作时先讲结论,再补充原因和数据,比如‘本周项目进度完成 80%,因 A 任务提前交付,具体数据为 XX’,避免逻辑混乱。
- 及时反馈:收到任务安排或建议后,需在 1 小时内回复‘已收到,将按要求执行’,若有疑问,需明确说明‘关于 XX 部分,想确认是否按 XX 方式处理’,避免延误。”
- 迁移到文心一言的输出(迁移失败):“职场沟通很重要,新人刚进入职场,要多听、多说、多反馈。倾听时要认真,表达时要清楚,反馈时要及时。平时多和同事交流,积累沟通经验,慢慢就能掌握沟通技巧。”
- 失败原因:初始提示词未明确 “每个技巧的具体内容要求”(如倾听需包含 “不打断、复述确认”),文心一言仅笼统描述技巧,未展开细节,不符合 “简洁实用” 的需求。
7.1.2 调整思路
- 补充 “每个技巧的具体内容要求”,避免模型笼统描述;
- 明确 “输出格式”(如分点列表 + 小标题),确保结构清晰;
- 保留 “面向职场新人、300 字左右、语言简洁” 的核心需求,不增加额外复杂度。
7.1.3 调整后的提示词
“请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职场沟通技巧短文,要求:1. 面向职场新人,语言简洁实用,避免专业术语;2. 包含‘倾听、表达、反馈’三个核心技巧,每个技巧需说明‘具体做法’(如倾听的做法、表达的做法);3. 输出格式:有小标题,每个技巧用分点列出,每点不超过 50 字;4. 总字数控制在 300 字左右。”
7.1.4 迁移成功后的文心一言输出
“# 职场新人必学的 3 个沟通技巧
- 倾听技巧:沟通时不打断对方,用点头回应,结束后复述‘您说的是 XX,对吗?’,确保理解准确。
- 表达技巧:汇报工作先讲结论,再补数据,如‘本周项目完成 80%,因 A 任务提前交付’,逻辑更清晰。
- 反馈技巧:收到任务 1 小时内回复‘已收到,将执行’,有疑问需说‘想确认 XX 部分的处理方式’,避免延误。”
- 成功原因:调整后的提示词明确了 “每个技巧的具体做法” 和 “输出格式”,文心一言能按要求展开细节,结构清晰,与 ChatGPT 输出质量一致,迁移成功。
7.2 案例 2:代码生成场景(从 GitHub Copilot 迁移到 CodeLlama)
7.2.1 初始需求与迁移失败情况
- 初始需求:生成一段 Python 代码,实现 “读取 CSV 文件中的‘用户 ID’和‘消费金额’列,筛选出消费金额大于 1000 的记录,将结果保存到新 CSV 文件”。
- 初始提示词(在 GitHub Copilot 中有效):“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读取 CSV 文件中的‘用户 ID’和‘消费金额’列,筛选消费金额> 1000 的记录,保存到新 CSV 文件。”
- GitHub Copilot 输出(符合预期):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CSV文件,指定列
df = pd.read_csv("user_data.csv", usecols=["用户ID", "消费金额"])
# 筛选消费金额大于1000的记录
df_filtered = df[df["消费金额"] > 1000]
# 保存到新CSV文件
df_filtered.to_csv("high_spend_users.csv", index=False)
print(f"筛选完成,共{len(df_filtered)}条符合条件的记录,已保存到high_spend_users.csv")
- 迁移到 CodeLlama 的输出(迁移失败):
import csv
# 读取CSV文件
with open("user_data.csv", "r", encoding="utf-8") as f:
reader = csv.DictReader(f)
# 筛选消费金额>1000的记录
filtered_data = []
for row in reader:
# 未处理数据类型转换,直接比较字符串
if row["消费金额"] > "1000":
filtered_data.append(row)
# 保存到新CSV文件
with open("high_spend_users.csv", "w", encoding="utf-8") as f:
writer = csv.DictWriter(f, fieldnames=["用户ID", "消费金额"])
writer.writeheader()
writer.writerows(filtered_data)
- 失败原因:初始提示词未明确 “使用的库(如 pandas)” 和 “数据类型处理(如消费金额需转为数值型)”,CodeLlama 使用了 csv 库且未转换数据类型,直接比较字符串(如 “120”>“1000” 会判定为 True,逻辑错误),代码无法正确运行。
7.2.2 调整思路
- 明确 “使用的库(pandas)”,避免模型选择其他库导致代码差异;
- 补充 “数据类型处理要求”(如消费金额需转为 int 或 float 类型),避免逻辑错误;
- 明确 “文件路径占位符”(如 “user_data.csv”“high_spend_users.csv”),确保代码可复用;
- 保留 “读取指定列、筛选条件、保存新文件” 的核心需求。
7.2.3 调整后的提示词
“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实现以下功能,要求:1. 使用 pandas 库;2. 读取 CSV 文件(路径为‘user_data.csv’)中的‘用户 ID’和‘消费金额’列;3. 将‘消费金额’列转为 int 类型,筛选出消费金额> 1000 的记录;4. 将筛选结果保存到新 CSV 文件(路径为‘high_spend_users.csv’),不保留索引;5. 代码包含详细注释,符合 PEP 8 语法规范。”
7.2.4 迁移成功后的 CodeLlama 输出
# 导入pandas库,用于数据处理
import pandas as pd
# 1. 读取CSV文件,指定需要的列(用户ID、消费金额)
# 文件路径为"user_data.csv",仅读取目标列,减少内存占用
df = pd.read_csv(
filepath_or_buffer="user_data.csv",
usecols=["用户ID", "消费金额"] # 指定读取的列
)
# 2. 数据类型转换:将"消费金额"列从字符串转为int类型
# 若转换失败(如存在非数字值),用errors="coerce"转为NaN,后续可过滤
df["消费金额"] = pd.to_numeric(df["消费金额"], errors="coerce")
# 3. 筛选消费金额大于1000的记录
# 同时过滤掉"消费金额"为NaN的行(避免转换失败的数据影响结果)
df_filtered = df[(df["消费金额"] > 1000) & (df["消费金额"].notna())]
# 4. 保存筛选结果到新CSV文件
# 路径为"high_spend_users.csv",index=False表示不保留pandas默认索引
df_filtered.to_csv(
path_or_buf="high_spend_users.csv",
index=False # 不保存索引列
)
# 打印执行结果,提示用户筛选完成及符合条件的记录数
print(f"代码执行完成!共筛选出{len(df_filtered)}条消费金额>1000的记录,已保存到high_spend_users.csv")
- 成功原因:调整后的提示词明确了 “库选择、数据类型处理、文件路径、代码规范”,CodeLlama 生成的代码能正确实现功能,与 GitHub Copilot 输出的核心逻辑一致,且补充了异常处理(如过滤 NaN 值),迁移成功。
8. 不同场景下提示词迁移的 “通用模板”
为了让大家快速上手提示词迁移,结合前面的方法和案例,总结出不同场景下提示词迁移的 “通用模板”,只需根据具体需求修改模板中的 “[]” 部分,即可提升迁移性。
8.1 通用文案生成场景模板
“请生成一篇 [] 字左右的 [](文案类型,如科普短文、产品文案、公众号推文),要求:
- 目标受众:[](如小学生、职场新人、老年人),语言需 [](如通俗易懂、正式专业、活泼幽默),避免 [](如专业术语、生僻字、粗俗用语);
- 核心内容:包含 [](如 3 个核心要点、2 个案例、1 个结论),每个核心内容需说明 [](如具体做法、案例细节、结论依据);
- 输出格式:[](如分点列表 + 小标题、段落式 + 开头总起、表格 + 文字说明);
- 其他要求:[](如包含指定关键词、避免某类内容、符合某类风格)。”
使用示例:生成面向老年人的 “春季养生注意事项” 科普短文,修改模板为:
“请生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科普短文,要求:
- 目标受众:老年人,语言需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术语(如 “糖化血红蛋白”)、生僻字(如 “旖旎”);
- 核心内容:包含 “饮食、运动、保暖”3 个核心要点,每个要点需说明具体做法(如饮食的具体食材、运动的具体项目);
- 输出格式:分点列表 + 小标题(每个要点一个小标题,用 “1. 饮食注意:” 这类格式);
- 其他要求:包含 “春季”“老年人” 关键词,避免推荐高强度运动(如跑步 5 公里)。”
8.2 专业领域内容生成场景(医疗 / 金融)模板
“请生成 [](内容类型,如医疗饮食建议、金融投资分析),要求:
- 专业依据:参考 [](如《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2024 年《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监管办法》),确保内容符合行业规范;
- 核心需求:针对 [](如 2 型糖尿病患者、小微企业融资),包含 [](如 4 个核心建议、3 个分析维度),每个核心内容需补充 [](如术语定义、数据支撑、适用场景);
- 输出要求:[](如分点说明 + 风险提示、表格对比 + 文字解读),语言需 [](如严谨客观、通俗解释),避免 [](如夸大疗效、承诺保本、跨领域内容);
- 专业术语说明:对 [](如 “高血压 1 级”“年化收益率”)等术语,需用通俗语言解释,确保目标受众理解。”
使用示例:生成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修改模板为:
“请生成医疗饮食建议,要求:
- 专业依据:参考《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确保内容符合医疗规范;
- 核心需求: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包含 “碳水摄入、蛋白质选择、脂肪限制、禁忌食物”4 个核心建议,每个建议需补充适用场景(如碳水摄入适合早餐的食材);
- 输出要求:分点说明 + 风险提示(每个建议后注明 “注意:需结合个人血糖情况调整”),语言需通俗解释,避免夸大疗效(如 “吃某食物能治愈糖尿病”)、跨领域内容(如运动建议);
- 专业术语说明:对 “碳水化合物” 术语,用 “日常吃的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都属于碳水化合物” 解释,确保患者理解。”
8.3 代码生成场景模板
“请用 [](编程语言,如 Python、Java)写一段代码,实现 [](核心功能,如读取 Excel 数据、筛选记录、保存文件),要求:
- 依赖库与版本:使用 [] 库(如 pandas 2.0、mysql-connector-python 8.0),若需导入其他库,需注明用途;
- 输入输出:输入为 [](如路径 “D:/data.csv”、数据格式 “CSV 文件,包含‘用户 ID’‘消费金额’列”),输出为 [](如路径 “D:/filtered_data.csv”、格式 “CSV 文件,仅保留消费金额 > 1000 的记录”);
- 核心逻辑:[](如 “将‘消费金额’转为 int 类型→筛选金额> 1000 的记录→保存到新文件”“连接 MySQL 数据库→查询‘sales’表 2024 年 5 月数据→打印结果”);
- 代码规范:符合 [](如 PEP 8、Java 代码规范),包含详细注释(每个步骤需说明用途),包含 [](如异常处理、日志打印),避免 [](如过时函数、硬编码密码)。”
使用示例:生成 Python 代码读取 Excel 数据并筛选,修改模板为:
“请用 Python 写一段代码,实现读取 Excel 数据并筛选记录,要求:
- 依赖库与版本:使用 pandas 2.0、openpyxl 库(用于读取 Excel),导入库时注明用途;
- 输入输出:输入为路径 “D:/sales.xlsx”(Excel 文件,工作表 “2024 年数据”,包含 “日期”“销售额” 列),输出为路径 “D:/may_sales.xlsx”(Excel 文件,仅保留 2024 年 5 月销售额 > 5000 的记录);
- 核心逻辑:“读取 Excel 文件→将‘日期’转为‘YYYY-MM-DD’格式→筛选 2024 年 5 月且销售额> 5000 的记录→保存到新 Excel 文件”;
- 代码规范:符合 PEP 8 规范,包含详细注释(每个步骤说明用途),包含异常处理(如文件不存在时提示错误),避免过时函数(如不使用 pandas 的 read_excel 旧版参数)、硬编码密码(若涉及数据库连接)。”
8.4 数据分析场景模板
“请分析 [](数据类型,如某店铺一周销售额、某产品用户反馈数据),要求:
- 数据详情:[](如 “某店铺一周销售额:周一 3000 元、周二 3500 元、周三 2800 元、周四 4200 元、周五 5000 元、周六 6800 元、周日 5500 元”“某产品用户反馈:好评 200 条、中评 50 条、差评 30 条,差评集中在‘物流慢’‘包装破损’”);
- 分析需求:完成 [](如 “计算总销售额 + 找出销售额最高 / 最低日期 + 总结趋势”“统计好评率 + 分析差评原因 + 给出改进建议”),每个分析任务需说明 [](如 “总销售额计算方式为一周数据相加”“差评原因需分类统计,至少分 2 类”);
- 输出要求:[](如 “分点说明 + 数据表格”“文字总结 + 可视化建议”),语言需 [](如 “简洁客观、包含具体数据”“通俗易懂、避免专业分析术语”),避免 [](如 “主观猜测数据原因”“遗漏核心分析任务”);
- 其他补充:[](如 “若数据存在异常值,需注明并排除后分析”“建议部分需具体可行,至少 2 条”)。”
使用示例:分析某产品用户反馈数据,修改模板为:
“请分析某产品用户反馈数据,要求:
- 数据详情:某产品用户反馈共 280 条,其中好评 200 条、中评 50 条、差评 30 条;差评内容中,15 条提到 “物流慢”,10 条提到 “包装破损”,5 条提到 “产品功能不符”;
- 分析需求:完成 “计算好评率 + 分类统计差评原因 + 给出改进建议”,分析任务说明:①好评率 = 好评数 / 总反馈数 ×100%;②差评原因按 “物流慢”“包装破损”“产品功能不符” 分类统计占比;③改进建议需针对差评原因提出,每条建议有具体措施;
- 输出要求:分点说明 + 数据表格(表格包含 “反馈类型”“数量”“占比”),语言简洁客观、包含具体数据,避免主观猜测(如不推测 “物流慢是因为快递公司选择不当”,仅基于数据表述);
- 其他补充:若后续有新增反馈数据,可按此方法更新分析,建议部分至少 2 条。”
9. 提示词迁移过程中的 “效率提升技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频繁跨模型使用提示词,掌握效率提升技巧,能减少重复工作,快速完成提示词迁移。
9.1 技巧 1:建立 “提示词迁移清单”,避免遗漏调整项
9.1.1 清单内容
提前整理一份提示词迁移清单,包含 “必须检查的调整项”,每次迁移时逐一核对,确保不遗漏关键调整。清单可包含以下内容:
- 模型知识截止时间:是否涉及模型知识截止时间之后的信息,是否需要补充 “推测说明”;
- 提示词清晰度:核心需求是否明确,是否有模糊表述,是否需要补充细节;
- 输出要求:格式、风格、篇幅是否明确,是否需要适配模型默认输出风格;
- 专业术语:是否有跨领域术语,是否需要替换为通用术语;
- 依赖库 / 工具:代码生成场景中,是否明确依赖库及版本,是否需要适配模型支持的库;
- 数据细节:数据分析场景中,数据格式、来源是否明确,是否需要补充说明。
9.1.2 使用方法
以 “将 ChatGPT 的‘职场沟通技巧’提示词迁移到文心一言” 为例,核对清单:
- 模型知识截止时间:不涉及最新信息,无需调整;
- 提示词清晰度:初始提示词未明确 “每个技巧的具体做法”,需补充;
- 输出要求:初始提示词未明确 “分点列表 + 小标题” 格式,需补充;
- 专业术语:无跨领域术语,无需调整;
- 依赖库 / 工具:非代码场景,无需调整;
- 数据细节:非数据分析场景,无需调整。
通过清单核对,快速确定需要调整的两项内容,避免遗漏。
9.2 技巧 2:使用 “提示词片段复用”,减少重复编写
9.2.1 操作方法
将提示词中 “通用部分”(如输出格式要求、目标受众描述、避免内容说明)保存为 “提示词片段”,每次迁移时直接复用,仅修改 “模型专属调整部分”。
9.2.2 示例
通用提示词片段(文案生成场景):“目标受众:职场新人,语言需简洁实用,避免专业术语;输出格式:有小标题,每个核心内容用分点列出,每点不超过 50 字;避免内容:不包含与核心需求无关的案例,不使用生僻字。”
迁移时,若生成 “职场时间管理技巧” 短文,只需补充 “核心内容:包含‘任务优先级划分、避免拖延、合理利用碎片时间’3 个技巧,每个技巧需说明具体做法”,再结合模型特点调整细节,无需重新编写 “目标受众、输出格式” 等通用部分。
9.3 技巧 3:利用 “模型批量测试工具”,快速对比迁移效果
9.3.1 工具选择
部分 AI 工具平台(如讯飞星火、通义千问开放平台)提供 “多模型对比测试” 功能,可同时将提示词输入多个模型,快速查看输出结果,对比迁移效果。
9.3.2 使用方法
以 “测试‘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短文’提示词” 为例:
- 在多模型对比测试工具中,选择 “ChatGPT、文心一言、Claude” 三个模型;
- 输入提示词:“请生成 200 字的小学生春季安全教育短文,包含‘出行安全、饮食安全’两个要点,语言简单易懂,避免恐怖案例”;
- 点击 “生成”,工具同时输出三个模型的结果;
- 对比结果:查看三个模型是否都包含 “两个要点”“无恐怖案例”“语言简单”,快速判断提示词迁移性,若某模型输出不符合,针对性调整。
9.4 技巧 4:记录 “模型适配偏好”,形成专属指南
9.4.1 记录内容
长期使用不同模型后,记录每个模型的 “适配偏好”,比如:
- ChatGPT:擅长复杂逻辑分析,提示词可适当包含 “分步骤需求”,输出风格偏正式;
- 文心一言:对中文语境理解更优,提示词可包含 “中文俗语、本土化案例”,输出风格偏平实;
- GitHub Copilot:代码生成需明确 “库版本、语法规范”,对 “异常处理” 的提示更敏感;
- 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医疗内容需明确 “参考指南版本”,对 “通俗解释专业术语” 的需求响应更好。
9.4.2 使用方法
当需要将提示词迁移到某模型时,查看该模型的适配偏好,针对性调整。比如,将 “医疗饮食建议” 提示词迁移到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根据偏好补充 “参考《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用通俗语言解释‘碳水化合物’”,提升迁移效率和效果。
10. 提示词迁移的 “未来趋势” 与 “应对建议”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提示词迁移性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提前了解未来趋势并做好应对,能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
10.1 未来趋势
10.1.1 模型 “通用理解能力” 提升,迁移性逐渐增强
未来,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会更全面,指令理解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不同模型对 “通用提示词” 的解读差异会缩小。比如,简单的文案生成、信息查询类提示词,可能无需调整就能在不同模型间直接迁移,迁移性大幅增强。
10.1.2 模型 “领域专业化” 加剧,专业场景迁移性仍较弱
同时,模型会向更细分的专业领域发展(如更精准的医疗模型、金融模型、编程模型),专业场景的提示词对 “领域知识深度” 要求更高,不同专业模型间的迁移性仍会较弱。比如,医疗模型的 “疾病诊断提示词”,难以直接迁移到金融模型中使用,甚至在不同医疗模型间,也需根据模型擅长的疾病领域调整。
10.1.3 “提示词标准化” 可能出现,降低迁移成本
随着大模型应用的普及,行业可能会出现 “提示词标准化规范”,明确不同场景下提示词的 “通用格式、核心要素、表述方式”。按标准化规范编写的提示词,能在不同模型间更顺畅地迁移,大幅降低迁移成本。
10.2 应对建议
10.2.1 基础场景:优先使用 “通用提示词”,减少调整
对于日常文案生成、简单信息查询等基础场景,按 “通用提示词” 标准编写(如明确核心需求、输出格式、目标受众),利用模型通用理解能力的提升,减少迁移调整。比如,生成 “生日祝福短信”,使用通用提示词:“请生成一条 50 字左右的生日祝福短信,目标受众为朋友,风格活泼,包含‘健康快乐’‘友谊长久’关键词”,无需针对每个模型调整。
10.2.2 专业场景:建立 “领域专属提示词库”,按模型分类
对于医疗、金融、编程等专业场景,建立领域专属提示词库,按模型分类存储调整后的提示词。比如,医疗场景下,分别存储 “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提示词”“阿里健康大模型提示词”,每个提示词标注 “参考指南、术语解释、适配要点”,下次使用时直接调用,无需重新调整。
10.2.3 关注 “提示词标准化动态”,及时适配规范
关注行业内提示词标准化规范的发展,一旦出现通用规范,及时按规范调整现有提示词。比如,若行业明确 “代码生成提示词需包含‘库名称 + 版本 + 核心逻辑 + 异常处理要求’”,则按此规范优化现有代码提示词,提升跨模型迁移性。
11. 常见问题解答(FAQ)
在提示词迁移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遇到一些高频问题,以下是常见问题及解答,帮助快速解决疑惑。
11.1 问题 1:所有类型的提示词都需要迁移调整吗?有没有无需调整的情况?
解答:不是所有提示词都需要调整,以下情况可能无需调整:
- 需求极简单的通用场景,如 “请列出 3 种常见的水果名称”“请解释‘天气’的定义”,这类提示词需求明确、无歧义,大多数模型都能准确理解,无需调整;
- 按 “提示词标准化规范” 编写的通用提示词,若模型支持该规范,也可能无需调整;
- 模型间 “通用理解能力” 差异小的场景,如简单的列表生成、短句创作,可能无需调整。
但对于复杂需求(如长文案、专业内容、代码生成),几乎都需要根据模型特点调整。
11.2 问题 2:提示词迁移时,如何判断 “调整幅度”?调整太多会导致偏离原需求吗?
解答:判断调整幅度可参考以下原则:
- 核心需求不变:无论如何调整,都需保留原提示词的核心需求(如 “生成职场沟通技巧短文” 的核心需求是 “包含倾听、表达、反馈三个技巧”),调整的是 “实现核心需求的细节”(如补充技巧的具体做法、明确输出格式);
- 按模型差异调整:若模型仅在 “输出风格” 上有差异(如 ChatGPT 偏正式、文心一言偏平实),调整幅度小,只需补充 “风格要求”;若模型在 “核心能力” 上有差异(如 GitHub Copilot 擅长编程、ChatGPT 擅长文案),调整幅度大,需明确 “专业细节”(如代码生成的库版本、语法规范);
- 小范围测试验证:调整后先进行小范围测试(如测试一个核心技巧的生成效果),若符合核心需求,再扩展到完整提示词,避免调整过多偏离原需求。
11.3 问题 3:如果有多个模型需要迁移,按什么顺序调整效率最高?
解答:建议按 “模型理解能力从高到低” 的顺序调整,效率最高:
- 先迁移到 “理解能力强的通用模型”(如 ChatGPT、文心一言),这类模型对提示词的包容性强,调整幅度小,可快速得到符合预期的结果;
- 再迁移到 “领域专业模型”(如 GitHub Copilot、科大讯飞医疗大模型),这类模型需明确专业细节,可基于通用模型的调整结果,补充专业部分的调整;
- 最后迁移到 “理解能力较弱的模型”,这类模型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提示词(如更简单的句子、更明确的步骤),可基于前两类模型的调整结果,进一步简化和明确提示词。
比如,先将提示词迁移到 ChatGPT,再迁移到 GitHub Copilot(代码场景),最后迁移到理解能力较弱的小众模型。
11.4 问题 4:提示词迁移后,如何验证 “迁移成功”?有没有统一的验证标准?
解答:验证迁移成功可参考以下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大多数场景:
- 核心需求满足:生成的内容包含原提示词的所有核心需求,无遗漏;
- 禁止内容排除:若原提示词有禁止内容(如 “避免专业术语”“无恐怖案例”),生成的内容中无禁止内容;
- 输出质量一致:生成内容的质量(如准确性、完整性、实用性)与原模型(A 模型)的输出质量相近,无明显差距;
- 适配模型特点:生成内容符合目标模型(B 模型)的输出习惯,无需额外修改即可使用。
验证时,可将原模型输出和目标模型输出对比,若满足以上 4 点,说明迁移成功。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