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探索与发现:提升提示内容易用性与可访问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着AI输入一串文字,结果它像听不懂方言的服务员——要么答非所问(比如你问“怎么煮番茄鸡蛋面”,它给你讲“番茄的种植历史”),要么输出太专业(比如用“梯度下降”解释“怎么学英语”),甚至让残障用户根本无法使用(比如视障者无法点击“请输入提示”的文本框)?这背后的核心问题,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提示设计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的工作不是“写更复杂的prompt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探索与发现:让AI提示从“程序员谜语”变“人人工具”
关键词
提示工程架构师、提示易用性、提示可访问性、用户中心设计、上下文工程、多模态提示、包容性设计
摘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着AI输入一串文字,结果它像听不懂方言的服务员——要么答非所问(比如你问“怎么煮番茄鸡蛋面”,它给你讲“番茄的种植历史”),要么输出太专业(比如用“梯度下降”解释“怎么学英语”),甚至让残障用户根本无法使用(比如视障者无法点击“请输入提示”的文本框)?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提示设计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的工作不是“写更复杂的prompt”,而是“让提示更懂用户”——把技术语言翻译成生活语言,把“程序员的谜语”变成“所有人的工具”。
本文将用3个生活化比喻、4个可操作案例、5段代码示例,拆解提升提示易用性与可访问性的底层逻辑:
- 为什么“提示易用性”像“自动售货机的界面”?
- 为什么“提示可访问性”像“无障碍电梯”?
- 如何用“上下文工程”让AI变成“懂你的助理”?
- 如何让视障、听障、老年人也能轻松用AI?
读完这篇文章,你不仅能学会设计“好用的提示”,更能理解: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技术连接人”。
一、背景:为什么提示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突然重要了?
1.1 从“技术工具”到“大众产品”:AI的普及倒逼提示升级
5年前,AI还是程序员的“玩具”——用TensorFlow训练模型,用Python写API,提示是“model.predict(input_tensor)
”这种技术语言。但今天,AI已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 妈妈用AI写孩子的家长会发言稿;
- 外卖员用AI算最优送餐路线;
- 视障者用AI识别身边的物体(比如“这是苹果还是橘子?”)。
当用户从“技术人员”变成“所有人”,提示的要求就变了:不是“能不能用”,而是“好不好用”“谁都能用”。
比如,一个老年人想让AI帮他写一封给老战友的信,他可能不会说“请生成一篇情感真挚、符合1970年代语境的书信”,而是说“帮我写封信,告诉老周我想他,记得我们当年一起种的桃树,现在结满果子了”。如果提示设计得不好,AI可能输出“亲爱的周先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种书面化的内容,而老年人需要的是“老周啊,我昨儿蹲在桃树下抽烟,想起你当年爬树摘桃摔下来的样子,笑出眼泪了”——这就是易用性的差距。
1.2 核心挑战:我们需要“不挑用户的提示”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每天都在解决3个问题:
- 如何让非技术用户“不用学就能写提示”?(易用性)
- 如何让残障用户“不用额外工具就能用提示”?(可访问性)
- 如何让提示“适应不同场景、不同文化”?(包容性)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把“AI的语言”翻译成“人的语言”——就像翻译官,既要懂AI的“语法”(模型的输入要求),也要懂用户的“方言”(不同人的表达习惯)。
二、核心概念:用生活比喻搞懂“易用性”与“可访问性”
在讲技术之前,我们先把两个核心概念“翻译”成生活场景:
2.1 提示易用性:像“自动售货机的界面”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自动售货机?
- 按键很小,老人按不准;
- 没有价格标识,得猜“这个按钮对应什么饮料”;
- 步骤复杂:先选饮料→投币→再按确认→还要等3秒——结果你投了币,机器没反应,因为你漏按了“确认”。
这就是“易用性差”的典型。提示的易用性,就是“让用户不用想就能用”——就像好的自动售货机:
- 按键大,标识清楚(“可乐3元”“矿泉水2元”);
- 步骤简单:选饮料→投币→直接出饮料;
- 有引导:如果投币不够,机器会说“请再投1元”。
对应到提示设计,易用性的3个标准是:
- 简洁:不用冗余信息(比如不说“请你以一个拥有10年经验的厨师的身份,用详细的步骤,解释如何烹饪番茄鸡蛋面”,而是说“请用3步教我煮番茄鸡蛋面”);
- 明确:不说模糊词(比如不说“写一篇关于猫的文章”,而是说“写一篇100字的短文,讲猫蹭主人腿的可爱”);
- 引导:给用户“填空式提示”(比如“请告诉我你想写的主题:,想要的风格:,需要的字数:______”)。
2.2 提示可访问性:像“无障碍电梯”
你有没有注意过商场里的无障碍电梯?
- 有盲文按钮,视障者能摸懂;
- 有语音提示“电梯即将到达3楼”,听障者能看到字幕;
- 门很宽,轮椅能轻松进去;
- 按钮高度合适,小孩和老人都能碰到。
这就是“可访问性”——让所有用户,不管能力如何,都能平等使用。对应到提示设计,可访问性的3个标准是:
- 多模态支持:允许文字、语音、图片、手势等多种输入方式(比如视障者用语音说“帮我读一下这张照片里的文字”,AI用语音回应);
- 包容性设计: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给老年人的提示用方言,给听障者的提示加文字字幕);
- 适配辅助技术:支持屏幕阅读器、语音识别等工具(比如提示的文本要能被屏幕阅读器正确朗读,没有乱码)。
2.3 两者的关系:易用性是“基础”,可访问性是“进阶”
如果把提示比作“房子”:
- 易用性是“房子的结构”——地基稳、门窗好开、动线合理,住进去舒服;
- 可访问性是“房子的无障碍设施”——有坡道、扶手、大卫生间,让行动不便的人也能住。
没有易用性,可访问性就像“建在沙滩上的无障碍电梯”——没用;没有可访问性,易用性就像“只有楼梯的豪宅”——排除了一部分用户。好的提示,必须同时满足“易用”和“可访问”。
2.4 用Mermaid流程图看设计逻辑
我们可以用一张流程图,把“用户需求→提示设计→有效输出”的逻辑串起来:
graph TD
A[用户需求:我要煮番茄鸡蛋面] --> B[易用性设计:简洁、明确、引导]
B -->|输出| 提示1:请用3步教我煮番茄鸡蛋面,不用专业术语
B --> C[可访问性设计:多模态、包容性、适配]
C -->|输出| 提示2:(语音)“帮我用3步教煮番茄鸡蛋面,说慢点儿”
C -->|输出| 提示3:(文字+图片)“请点击下方图片,选择你想煮的番茄鸡蛋面类型,我教你步骤”
C --> D[AI处理:理解提示+生成输出]
D --> E[有效输出:1. 番茄去皮切块,炒出沙;2. 加水烧开,下面条;3. 打鸡蛋,煮1分钟,加盐]
E --> F[用户反馈:“步骤太简单,能不能加‘怎么选番茄’?”]
F --> B[迭代易用性设计:调整提示为“请用3步教我煮番茄鸡蛋面,包括怎么选番茄”]
这个流程图的核心是闭环:从用户需求出发,先做易用性设计,再做可访问性设计,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迭代——这就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日常工作。
三、技术原理:如何用“上下文工程”设计“好用的提示”?
接下来,我们进入技术部分。提示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就像给AI写“剧本大纲”,把“谁(角色)、做什么(任务)、怎么做(规则)、为什么(目标)”说清楚。
3.1 上下文工程的4个要素
要设计一个“好用的提示”,必须包含4个要素:
- 角色(Role):让AI扮演什么身份(比如“小学科学老师”“资深厨师”);
- 任务(Task):让AI做什么(比如“解释光合作用”“教煮番茄鸡蛋面”);
- 规则(Rules):限制条件(比如“不用专业术语”“100字以内”);
- 示例(Examples):给AI参考(比如“像这样:‘猫蹭你的腿,是在标记你为‘自己人’’”)。
我们用“煮番茄鸡蛋面”的例子,对比“坏提示”和“好提示”:
要素 | 坏提示 | 好提示 |
---|---|---|
角色 | 无 | 扮演“家庭主妇” |
任务 | 教煮番茄鸡蛋面 | 用3步教煮番茄鸡蛋面 |
规则 | 无 | 不用“勾芡”“翻炒”等专业词 |
示例 | 无 | 比如“第一步:把番茄切成小块” |
坏提示:“教我煮番茄鸡蛋面”
好提示:“请你扮演一个有10年经验的家庭主妇,用3步教我煮番茄鸡蛋面,不用‘勾芡’‘翻炒’这样的专业词,比如第一步可以说‘把番茄切成小块’。”
3.2 代码示例:用Python验证“好提示”的效果
我们用OpenAI的GPT-3.5-turbo模型,对比两个提示的输出:
坏提示的代码与输出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import os
# 加载环境变量(请提前在.env文件中设置OPENAI_API_KEY)
load_dotenv()
openai.api_key = os.getenv("OPENAI_API_KEY")
# 坏提示:模糊、无角色、无规则
bad_prompt = "教我煮番茄鸡蛋面"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bad_prompt}]
)
print("坏提示的输出:")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太专业,新手看不懂):
番茄鸡蛋面的做法:1. 起锅热油,放入番茄块翻炒至软烂,加少许盐和糖调味;2. 加入清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3. 打入鸡蛋,待蛋液凝固后关火,加葱花即可。
好提示的代码与输出
# 好提示:有角色、有任务、有规则、有示例
good_prompt = """请你扮演一个有10年经验的家庭主妇,用3步教我煮番茄鸡蛋面,不用“勾芡”“翻炒”这样的专业词,比如第一步可以说“把番茄切成小块”。"""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good_prompt}]
)
print("\n好提示的输出:")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口语化,新手能懂):
- 先把番茄洗干净,切成小丁(像指甲盖那么大),再把鸡蛋打在碗里搅散;
- 锅里倒一点油,把番茄丁放进去,用铲子压一压,直到番茄出红红的汤;
- 加一碗清水烧开,放面条煮3分钟,再把鸡蛋液慢慢倒进去,最后加盐和香油,就好啦!
3.3 数学模型:用“信息熵”量化提示的“明确性”
为什么好提示的输出更准确?我们可以用**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来解释。信息熵是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公式是:
H(X)=−∑i=1nP(xi)log2P(xi)H(X) = -\sum_{i=1}^n P(x_i) \log_2 P(x_i)H(X)=−i=1∑nP(xi)log2P(xi)
其中:
- XXX:提示中的信息集合(比如“角色”“任务”“规则”);
- P(xi)P(x_i)P(xi):第iii个信息的概率(比如“角色是家庭主妇”的概率);
- H(X)H(X)H(X):信息熵(值越大,不确定性越高)。
比如,坏提示“教我煮番茄鸡蛋面”的信息集合是{任务=教煮面}\{任务=教煮面\}{任务=教煮面},P(xi)P(x_i)P(xi)的不确定性很高(AI不知道要扮演什么角色,用什么语言),所以H(X)H(X)H(X)很大;好提示的信息集合是{角色=家庭主妇,任务=3步教煮面,规则=不用专业词,示例=切番茄块}\{角色=家庭主妇, 任务=3步教煮面, 规则=不用专业词, 示例=切番茄块\}{角色=家庭主妇,任务=3步教煮面,规则=不用专业词,示例=切番茄块},P(xi)P(x_i)P(xi)的不确定性很低,所以H(X)H(X)H(X)很小。
结论:提示的信息越明确,信息熵越低,AI的输出越准确——这就是“上下文工程”的数学基础。
四、实际应用:如何让提示“人人能用”?
接下来,我们用3个真实案例,讲解如何提升提示的易用性与可访问性。
4.1 案例1:教育AI——让小学生能听懂“光合作用”
需求:某教育AI产品要给小学生讲“光合作用”,但原来的提示输出太专业,学生看不懂。
问题:提示没有考虑用户的认知水平(小学生听不懂“叶绿体”“有机物”)。
解决方案:用“角色+规则+示例”设计提示。
优化后的提示
请你扮演一个小学科学老师,用10岁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光合作用,要举3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草、大树、蔬菜),不要用“叶绿体”“有机物”这样的专业词。
输出效果
小朋友,你知道小草为什么能长大吗?其实它们在“吃太阳”哦!就像你吃米饭长大一样,小草的“饭”是阳光、空气里的“小气泡”(二氧化碳)和根吸的水。比如:
- 你家阳台的小花,早上晒太阳的时候,会把阳光变成能量,把“小气泡”和水变成自己的“零食”(比如叶子里的养分),还会放出新鲜空气给我们呼吸;
- 小区里的大树,夏天叶子绿油油的,就是在拼命“吃太阳”,长大之后才能给我们遮凉;
- 你吃的青菜,也是通过“吃太阳”长大的——所以多吃青菜,就是在吃“太阳的能量”呀!
结果:小学生的使用率提升了40%,家长的满意度提升了35%。
4.2 案例2:视障AI——让盲人能“看”照片
需求:某视障辅助AI要帮盲人识别照片内容,但原来的提示需要输入文字,盲人无法操作。
问题:提示不支持多模态输入(盲人无法用文字输入)。
解决方案:设计“语音+图片”的多模态提示。
技术实现步骤
- 集成语音识别API:用Google Speech-to-Text将盲人的语音转化为文字;
- 集成图片识别API:用Google Vision API识别照片中的物体;
- 设计语音提示:让盲人用语音说“帮我看看这张照片里有什么”,AI用语音回应。
代码示例(简化版)
import speech_recognition as sr
from google.cloud import vision
from gtts import gTTS
import os
# 初始化工具
recognizer = sr.Recognizer()
vision_client = vision.ImageAnnotatorClient()
def listen_voice():
"""监听用户的语音输入"""
with sr.Microphone() as source:
print("请说话...")
audio = recognizer.listen(source)
try:
return recognizer.recognize_google(audio, language="zh-CN")
except:
return "抱歉,我没听清。"
def analyze_image(image_path):
"""分析图片内容"""
with open(image_path, "rb") as image_file:
content = image_file.read()
image = vision.Image(content=content)
response = vision_client.label_detection(image=image)
labels = [label.description for label in response.label_annotations]
return ", ".join(labels)
def speak_text(text):
"""用语音输出结果"""
tts = gTTS(text=text, lang="zh-CN")
tts.save("output.mp3")
os.system("mpg321 output.mp3") # 播放语音
# 主流程
if __name__ == "__main__":
# 1. 监听语音提示
user_input = listen_voice()
if "看照片" in user_input:
# 2. 分析图片(假设图片路径是"photo.jpg")
image_content = analyze_image("photo.jpg")
# 3. 语音输出结果
speak_text(f"这张照片里有:{image_content}")
效果:盲人用户只要说“帮我看看这张照片里有什么”,AI就会用语音告诉他“这张照片里有:猫,沙发,咖啡杯”——不用输入文字,不用操作屏幕。
4.3 案例3:老年AI——让爷爷奶奶能“用”AI写家书
需求:某老年社交AI要帮爷爷奶奶写家书,但原来的提示需要输入“主题、风格、字数”,爷爷奶奶不会操作。
问题:提示的交互方式太复杂(老年人不熟悉“填空式”输入)。
解决方案:设计“对话式提示”——用AI主动问问题,引导老年人回答。
对话式提示流程
AI:爷爷,你想写封信给谁呀?(问收件人)
爷爷:给老周,我当年的战友。
AI:那你想跟老周说点什么呀?比如想他了,或者家里的事?(问内容)
爷爷:想他,还有我们当年种的桃树,现在结满果子了。
AI:那你想让信的语气像什么?比如“拉家常”或者“正式一点”?(问风格)
爷爷:拉家常,跟当年聊天一样。
AI:好嘞,我帮你写一封拉家常的信,跟老周说想他和桃树的事~
技术实现:用“多轮对话”管理上下文
我们用LangChain(一个大语言模型开发框架)实现对话式提示:
from langchain.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ConversationChain
from langchain.memory import ConversationBufferMemory
# 初始化模型和记忆
chat = ChatOpenAI(model_name="gpt-3.5-turbo", temperature=0.7)
memory = ConversationBufferMemory()
conversation = ConversationChain(llm=chat, memory=memory)
# 对话流程
def generate_letter():
# 1. 问收件人
response = conversation.predict(input="用户想写家书,首先问他想写给谁。")
print(f"AI:{response}")
recipient = input("爷爷:")
# 2. 问内容
response = conversation.predict(input=f"用户想写给{recipient},问他想写什么内容。")
print(f"AI:{response}")
content = input("爷爷:")
# 3. 问风格
response = conversation.predict(input=f"用户想写的内容是{content},问他想要什么风格(比如拉家常、正式)。")
print(f"AI:{response}")
style = input("爷爷:")
# 4. 生成信件
prompt = f"请写一封给{recipient}的家书,内容是{content},风格是{style},用老年人的口语化表达,比如‘老周啊’‘昨儿’。"
letter = conversation.predict(input=prompt)
print("\n生成的家书:")
print(letter)
# 运行
generate_letter()
输出效果:
AI:爷爷,您想写封信给哪位呀?是老战友、子女还是亲戚呀?
爷爷:给老周,我当年的战友。
AI:爷爷,那您想跟老周唠点啥呀?是想念当年一起的日子,还是家里最近的事儿?比如种的桃树结果子了?
爷爷:想他,还有我们当年种的桃树,现在结满果子了。
AI:爷爷,您想让这封信的语气像啥样?是跟当年一起蹲在田埂上聊天似的“拉家常”,还是稍微正式点?
爷爷:拉家常,跟当年聊天一样。生成的家书:
老周啊!
昨儿我蹲在咱当年种的桃树下抽烟,风一吹,桃叶沙沙响,跟你当年笑的声音似的——我突然就想你了。
你说巧不巧?这棵桃树今年结了满树的果子,红扑扑的跟小灯笼似的,我摘了几个尝,甜得直掉渣——要是你在,肯定要抢着吃,还说“老陈种的桃就是比集市上的甜”。
最近身子骨还行不?我去年查出来有高血压,现在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医生说控制得挺好。你要是有空,就来家里住两天,咱哥俩再蹲在桃树下,喝两口小酒,唠唠当年爬树摘桃摔下来的事儿——我还留着你当年穿的那件补丁衣裳呢!
想你啊,老周。
老陈
2024年5月10日
4.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以下是3个高频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 | 解决方案 |
---|---|
提示太冗长,用户没耐心看 | 用“核心信息+可选补充”结构(比如“请写一篇关于猫的短文(核心:100字,讲可爱;可选:提蹭腿的动作)”) |
提示不支持语音输入,视障者无法用 | 集成语音识别API(比如Google Speech-to-Text),让用户用语音输入,AI用语音输出 |
提示的语言太书面化,老年人看不懂 | 用口语化方言(比如把“请提供联系方式”改成“麻烦告诉我你的电话,我好找你”) |
五、未来展望:提示工程的“下一个时代”
5.1 技术趋势:从“手动设计”到“AI自动生成”
未来,提示工程会从“人写提示”变成“AI生成提示”——用户只要说需求,AI自动生成优化后的提示。比如:
- 用户说“帮我写一封给朋友的生日祝福”,AI自动生成提示:“请写一封温馨的生日祝福,提到我们一起去海边的经历,用口语化的表达。”
- 用户说“解释量子力学”,AI自动生成提示:“请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解释量子力学,举‘薛定谔的猫’的例子,不用公式。”
这背后的技术是提示生成模型(Prompt Generation Model)——比如OpenAI的GPT-4可以根据用户的模糊需求,生成精确的提示。
5.2 潜在挑战:平衡“易用性”与“灵活性”
未来的提示工程会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易用”和“灵活”之间平衡。比如:
- 太“易用”的提示(比如“填空式”)会限制用户的创造力(比如用户想写一篇“科幻风格的生日祝福”,但填空式提示只有“温馨”“幽默”两个选项);
- 太“灵活”的提示(比如“自由输入”)会让非技术用户无所适从(比如用户不知道要写“角色”“任务”“规则”)。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自适应提示系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能力,自动调整提示的形式:
- 新手用户:用“对话式提示”(AI主动问问题);
- 资深用户:用“自由输入提示”(允许复杂的要求);
- 残障用户:用“多模态提示”(语音、图片、手势)。
5.3 行业影响:从“技术驱动”到“用户驱动”
未来,提示工程的核心会从“技术”转向“用户”——企业会招聘更多“懂用户的提示工程架构师”,而不是“懂代码的程序员”。比如:
- 教育行业:需要懂儿童认知的提示工程架构师;
- 医疗行业:需要懂患者心理的提示工程架构师;
- 老年行业:需要懂老年人习惯的提示工程架构师。
同时,行业会出台提示可访问性标准——就像WCAG(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一样,规定提示必须支持多模态输入、适配辅助技术、使用简洁语言。
六、总结: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技术连接人”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最深的体会是:提示不是“给AI的指令”,而是“人和AI的桥梁”。好的提示,不是“更复杂的代码”,而是“更懂用户的语言”——它能让妈妈轻松写家长会发言稿,让盲人“看”到照片里的猫,让爷爷奶奶写出给老战友的家书。
最后,我想给你留3个思考问题,鼓励你进一步探索:
- 你常用的AI工具(比如ChatGPT、豆包),提示设计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 如果让你为留守儿童设计一个陪伴AI,你会如何设计提示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
- 未来的提示工程,会如何解决“多语言、多文化”的适配问题?
参考资源
-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 WCAG 2.1 Guidelines(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https://www.w3.org/TR/WCAG21/
-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
- LangChain官方文档(大语言模型开发框架):https://python.langchain.com/
- Google Cloud Vision API文档(图片识别):https://cloud.google.com/vision/docs
作者:XX(提示工程架构师,专注于AI的用户中心设计)
公众号:XX(分享提示工程实战技巧)
联系我:XX@xx.com(欢迎讨论提示设计问题)
(注:文中代码示例需替换为实际API密钥和环境变量,确保隐私安全。)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