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梳理了AI领域70个核心术语,涵盖基础概念、模型架构、关键技术、训练方法、应用策略、评估优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与推理及伦理安全十大板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从人工智能、Transformer到知识图谱等术语,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AI知识框架,理解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是进入AI领域的实用入门指南。


专注教育数字化研究,打造教育数字化知识社区

前言:当 “大模型”、“Transformer”、“知识图谱” 这些词密集出现在新闻、报告和日常对话中时,你是否也曾因术语壁垒望而却步?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专业词汇,但其本质是对 机器如何模拟人类智能的拆解。

本文系统梳理 AI 领域 70个核心术语,从基础概念到技术细节,从应用场景到伦理安全,用通俗语言帮你构建完整的 AI 知识框架。

一、基础概念6个术语:AI 世界的 “底层逻辑”
------------------------**

  1. 人工智能 (AI):计算机科学的分支,旨在开发能执行人类智能任务的系统。AI 系统具备感知环境(如图像识别)、处理信息(如数据分析)、学习规律(如预测模型)和决策行动(如自动驾驶)的能力。从早期基于规则的程序到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类人的问题解决能力。
  2. 通用人工智能 (AGI):AI 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的跨领域智能。区别于当前专注于特定任务的 “窄 AI”(如聊天机器人、图像识别系统),AGI 能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性思考并适应全新环境(如同时处理编程、实验设计和哲学辩论)。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3. 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s):由大量相互关联的组件构成,整体行为无法通过单个组件属性推导的系统。AI 领域的大型神经网络是典型代表 —— 数十亿参数节点通过非线性交互产生智能行为,类比交通系统(车流受无数司机影响)或生态系统(物种相互依存),微小输入可能引发显著输出变化。
  4. 涌现能力 (Emergent Abilities):当 AI 模型的规模(参数、数据、计算量)突破特定阈值时,突然显现的新能力。例如,小型模型仅能简单问答,而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则能自主编写代码、进行逻辑推理。这种 “量变引发质变” 的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如水分子聚集体现流动性),是本轮 AI 革命的关键驱动力。
  5. 世界模型 (World Models):AI 系统对现实世界运作机制的内在理解(理想状态)。理论上应包含物理定律(重力)、社会规范(礼仪)、因果关系(下雨导致湿衣)等,使 AI 能进行合理推理、预测并生成符合逻辑的内容。当前 AI 主要依赖文本 / 图像的统计关联模拟思维,距离真正的 “世界理解” 尚远。
  6. 基础模型 (Foundation Model):在海量多样化数据上通过无监督学习预训练的通用 AI 模型底座。它掌握语言理解、知识表示等基础能力,可通过微调或提示工程快速适配下游具体任务(如报告撰写、翻译)。常与 “大型语言模型 (LLM)” 混用,但更强调其作为通用平台的属性,而 LLM 侧重其庞大的参数规模。

二、模型架构4个术语:AI 的 “硬件蓝图”

  1. 大型语言模型 (LLM):参数规模达数十亿至数万亿的深度神经网络,专为处理人类语言设计。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学习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实现文本生成、翻译、问答、代码编写等功能。代表模型如 GPT-4、Claude-4、Gemini-2.5,是当前 AI 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2. Transformer 架构:2017 年由谷歌提出(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现已成为大模型的标准架构。其核心是 “自注意力机制”,能并行处理序列中所有元素(如句子中的每个词),并通过权重计算捕捉远距离依赖关系(如代词指代)。相比循环神经网络(RNN),效率更高且更擅长处理长文本。
  3. 混合专家模型 (MoE):平衡性能与效率的架构设计。包含多个 “专家子网络”(各精于特定任务)和一个 “门控网络”(负责分配任务)。处理输入时,门控网络仅激活部分相关专家(如用 3 个处理翻译,2 个处理推理),保持大模型容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成本。
  4. 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当前主流的图像、音视频生成技术。训练时学习给数据逐步添加噪声;生成时则从随机噪声开始,通过多步迭代逐步去噪,最终生成清晰、逼真的目标内容(如猫的图片)。应用于 Stable Diffusion、DALL-E 等工具,在生成质量和多样性上远超传统方法。

三、关键技术5个术语:AI 的 “核心引擎”

  1. 自注意力机制 (Self-Attention):Transformer 架构的核心组件,使模型能同时关注输入序列中所有位置的关系。通过计算 “查询 (Query)”、“键 (Key)”、“值 (Value)” 向量间的相似度,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如确定句子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极大提升了机器翻译、文本摘要等任务的效果。
  2. 词嵌入 (Word Embeddings):将文字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值表示(低维向量)。语义相近的词在向量空间中距离更近(体现 “国王 - 男人 + 女人≈女王” 的关系)。解决了传统 “独热编码”(无法体现词间关联)的缺陷,是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基础技术。代表模型有 Word2Vec、GloVe。
  3. Token 分词 (Tokenization):将连续文本切分为有意义的处理单元(Token)。例如中文 “人工智能” 可切为 “人工”+“智能” 或视为一个整体 Token。现代算法(如字节对编码 BPE)能高效处理生僻词、多语言混合文本(如 “café/ 咖啡”)和特殊符号(如表情😊),直接影响模型的理解能力。
  4. 参数 (Parameters):模型从训练数据中学到的 “知识变量”,可类比为神经元的连接强度。训练过程(如梯度下降)不断调整参数值以最小化预测错误(如避免将 “猫” 图误判为 “狗”)。参数数量决定模型的理论 “学习容量”,但学习到的规律质量更为关键。
  5. 上下文长度 (Context Length):模型单次推理能处理的最大 Token 数量,决定了 AI 的 “记忆范围”。例如 4096 Token 的上下文约能处理 3000 字文章或 10 轮对话;更长的上下文(如 10 万 Token)支持长文档分析、深度多轮对话,但计算成本更高。扩展上下文长度是当前研究热点。

四、训练方法5个术语:让 AI “学会学习”

  1. 规模法则 (Scaling Laws):描述模型性能(如准确率)与训练规模(模型参数量、训练数据量、计算资源)之间幂律增长关系的经验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这些资源可预测地提升性能(如参数量翻倍带来准确率 5% 提升)。为 AI 研发的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预训练 (Pre-training):AI 模型的 “基础教育” 阶段。在海量无标注数据(如互联网文本)上进行自监督学习(如预测被遮蔽的词),目标是掌握通用的语言模式、世界知识和基础推理能力,为后续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3. 微调 (Fine-tuning):AI 模型的 “专业培训” 阶段。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使用少量特定领域的标注数据(如法律文书、医疗记录)进一步调整参数,使其适应专业场景(如法律合同分析)。相比从头训练,成本低、效率高。
  4. RLHF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使 AI 输出更符合人类价值观和偏好的关键技术。步骤包括:1) 训练奖励模型(根据人类反馈判断输出质量);2) 使用强化学习优化 AI 模型以最大化奖励分数(如让回答更简洁、有用、无害)。
  5. 少样本学习 (Few-shot Learning):模型仅需少量示例(通常几个到几十个)即可理解并执行新任务的能力(如看一个藏头诗例子就能创作同类诗)。无需修改模型参数,极大降低了在数据稀缺领域应用 AI 的门槛。

五、应用策略5个术语:让 AI “学以致用”

  1.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设计与 AI 模型高效交互的输入指令(提示)的技巧。通过清晰的任务描述、提供背景信息、展示示例等方式,引导模型产生期望的输出(如指定演讲稿主题、风格和案例)。
  2. 思维链 (Chain-of-Thought):一种提示技术,要求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前展示其逐步推理过程(如解题步骤)。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显著提升模型在复杂逻辑推理、数学问题上的准确性。
  3. 检索增强生成 (RAG):解决模型知识陈旧和 “幻觉” 问题的方案。当用户提问时,系统先从外部知识库(数据库、文档、最新网页)检索相关信息,再将检索结果与问题一同输入模型生成答案(如查询最新政策时先检索政府官网),确保回答基于事实。
  4. 向量数据库 (Vector Database):专为高效存储和检索高维向量数据(嵌入)设计的数据库。文本、图像等内容经 AI 模型转换为向量后,可在此快速进行语义相似性搜索(如查找与 “AI 伦理” 相关的文档),是 RAG 的核心组件,也用于推荐系统、语义搜索。
  5. AI 智能体 (AI Agent):能自主感知环境、制定计划、执行动作并学习改进的 AI 系统。它利用 LLM 的理解和规划能力,调用工具(如搜索、邮件、计算器)完成复杂任务(如处理邮件、生成报告),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工作的跨越。

六、评估优化5个术语:让 AI “越变越好”

  1. 基准测试 (Benchmarks):评估 AI 模型能力的标准化测试集。涵盖语言理解(MMLU)、常识推理(HellaSwag)、代码生成(HumanEval)等多个维度。模型性能提升常通过在这些测试上的得分进步(如 GPT-4 在 MMLU 达 86.4%)来体现。
  2. 困惑度 (Perplexity):衡量语言模型预测准确性的核心指标。数值越低,表示模型对给定文本序列的下一个词预测越有把握(如困惑度 10 表示平均有 10 个候选词)。训练中困惑度下降通常意味着模型进步,但跨模型比较需确保测试条件一致。
  3. 鲁棒性 (Robustness):AI 系统在面对输入扰动(如噪声、遮挡、拼写错误)或环境变化时保持稳定性和性能的能力。对自动驾驶(应对恶劣天气)、安防等实际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4. 量化 (Quantization):降低模型计算和存储开销的优化技术。将模型参数(通常是 32 位浮点数)转换为更低精度的格式(如 16 位、8 位甚至 4 位整数),在几乎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显著减少内存占用、提升推理速度,使大模型能在手机等边缘设备运行。
  5. 延迟 (Latency):从 AI 系统接收输入到产生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低延迟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语音翻译、自动驾驶决策、实时游戏 AI)至关重要,延迟过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自动驾驶无法及时避障)。

七、自然语言处理13个术语:AI 的 “语言能力”

  1. 自然语言处理 (NLP):AI 的分支,使计算机能理解、处理、生成人类语言。任务包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Transformer 架构引领了 “预训练时代”,实现了从浅层匹配到深度理解的飞跃。
  2. 语音识别 (Speech Recognition / ASR):将人类语音转换为文本的技术。流程通常包括信号预处理、声学特征提取(如梅尔频谱)、声学建模和语言解码。深度学习显著提升了准确率(安静环境 > 95%),应用于智能音箱、会议转录等。
  3. 自然语言理解 (NLU):NLP 的子领域,聚焦于解析语言的深层语义、语法结构、意图和上下文信息(如识别用户查询 “订明天北京机票” 中的时间、地点、动作)。是智能客服、搜索引擎的核心能力。
  4. 自然语言生成 (NLG):NLP 的子领域,将结构化数据或意图转化为流畅、自然的语言文本(如将销售数据 “增长 20%” 表述为 “本月销量同比提升两成”)。应用于自动报告、对话系统、内容创作。
  5. 机器翻译 (MT):实现不同语言间自动转换的技术。历经规则型、统计型(SMT)到当前主流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阶段。基于 Transformer 的 NMT(如谷歌翻译、DeepL)翻译质量更流畅自然。
  6. 命名实体识别 (NER):从文本中识别特定类别的实体(如人名、地名、组织名、时间)并分类标注的技术(如 “李白(人名)是唐朝(时间)诗人”)。是信息抽取、知识图谱构建的基础。
  7. 情感分析 (Sentiment Analysis):识别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中性)或具体情感类型(如喜悦、愤怒)。可分析整体情感或针对特定方面(如 “手机续航差(消极)但屏幕好(积极)”),用于评论分析、舆情监控。
  8. 预训练语言模型 (PLM):在海量文本上通过自监督学习(如掩码语言建模、下一词预测)预训练的通用语言模型(如 BERT、GPT)。通过微调可高效适配多种下游 NLP 任务,极大减少了对任务专属标注数据的依赖。
  9. 问答系统 (QA):根据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问题,从知识源(文档、知识库、网页)中查找或生成答案(如 “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86 米”)。分开放域(广泛知识)和特定领域(如医疗、法律)。
  10. 文本摘要 (Text Summarization):将长文本压缩为保留核心信息的简洁摘要。方法包括:抽取式(选择原文关键句组合)和生成式(用新语言概括原文)。基于 Transformer 的生成式摘要更流畅自然。
  11. 分词 (Word Segmentation):主要针对汉语等非空格分隔语言,将连续字符序列切分为有意义的词语单元(如 “我爱人工智能”→“我 / 爱 / 人工智能”)。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 NLP 任务效果。
  12. 句法分析 (Syntactic Parsing):分析句子中词汇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宾、修饰关系),常用句法树表示。为深层语义理解提供结构基础,支撑机器翻译、问答系统。
  13. 多语言处理 (Multilingual Processing):处理和理解多种语言的技术。多语言预训练模型(如 mBERT、XLM)在数百种语言数据上训练,能提升资源匮乏语言的 NLP 性能,支持全球化应用。

八、计算机视觉14个术语:AI 的 “视觉能力”

  1. 计算机视觉 (CV):AI 的分支,使计算机能 “看懂” 并理解图像和视频内容。任务包括分类、检测、分割、识别等。CNN 和 Transformer 架构推动其性能大幅提升,应用于安防、自动驾驶、医疗影像。
  2. 图像分类 (Image Classification):识别整张图像所属的预定义类别(如 “猫”、“狗”、“汽车”)。核心流程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深度网络如 ResNet、ViT)、分类器预测。准确率已在多个数据集(如 ImageNet)上超越人类。
  3. 目标检测 (Object Detection):在图像中定位(标出边界框)并识别多个目标的类别(如检测图片中的 “人” 和 “车”)。主要方法有两阶段(先候选框再分类,精度高如 Faster R-CNN)和单阶段(直接预测,速度快如 YOLO)。
  4. 图像分割 (Image Segmentation):将图像划分为有意义的区域或为每个像素分配类别标签,比目标检测更精细。主要类型:语义分割(区分类别,不区分个体)、实例分割(区分同类个体)、全景分割(结合两者)。
  5. 目标跟踪 (Object Tracking):在视频序列中持续定位特定目标(如特定车辆、行人)的运动轨迹。需克服遮挡、形变、光照变化等挑战。分单目标跟踪和多目标跟踪(MOT)。
  6. 图像识别 (Image Recognition):广义术语,涵盖分类、检测、分割等任务,指计算机对图像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从手工特征(SIFT, SURF)到深度学习自动特征学习,能识别复杂场景和细粒度类别。
  7. 人脸识别 (Face Recognition):基于人脸特征进行身份验证或识别的技术。流程包括人脸检测、关键点定位、特征提取、特征比对(1:1 验证)或搜索(1:N 识别)。广泛应用于安防、设备解锁。
  8. 光学字符识别 (OCR):将图像中的文字(印刷体、手写体)转换为可编辑和搜索的文本数据。流程包括文本区域检测、字符分割与识别。深度学习 OCR 能处理复杂背景、多语言和低质量图像。
  9. 语义分割 (Semantic Segmentation):为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分配一个语义类别标签(如 “道路”、“天空”、“行人”),不区分同类个体。模型如 U-Net、DeepLab。
  10. 实例分割 (Instance Segmentation):在检测目标(定位 + 分类)的同时,为每个目标实例分割出精确的像素级掩膜(Mask)。模型如 Mask R-CNN。
  11. 图像生成 (Image Generation):创建全新、逼真或符合特定描述的图像。主流技术包括生成对抗网络(GAN,如 StyleGAN)和扩散模型(如 Stable Diffusion, DALL-E)。扩散模型通过逐步去噪过程生成高质量、多样化的图像。
  12.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Image Super-Resolution, SR):从低分辨率(LR)图像恢复高分辨率(HR)图像的技术。深度学习方法(如 ESRGAN)通过学习 LR 到 HR 的映射关系,有效补充细节信息。
  13. 视频分析 (Video Analysis):从视频流中提取时空信息。任务包括行为识别(如跌倒检测)、异常事件检测(如火灾、入侵)、动作识别、视频摘要生成。需建模时间维度上的特征依赖。
  14. 视觉 Transformer (ViT):将 Transformer 架构成功应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的模型。将图像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图像块(Patch),线性嵌入后输入标准的 Transformer 编码器进行处理。在多项任务(分类、检测)上展现出超越传统 CNN 的性能。

九、知识图谱与推理7个术语:AI 的 “认知能力”

  1. 知识图谱 (Knowledge Graph):一种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以 “实体 - 关系 - 实体” 或 “实体 - 属性 - 值” 的三元组形式组织知识(如 “姚明 - 职业 - 篮球运动员”、“姚明 - 身高 - 2.26 米”)。通过关系连接实体形成网状结构,让机器理解知识关联,支撑智能问答、推荐系统。
  2. 实体 (Entity):知识图谱中的基本单元,指代现实世界或概念空间中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如 “北京”、“奥运会”、“量子力学”),具有唯一标识(URI)。
  3. 关系 (Relationship):连接知识图谱中两个实体的语义纽带(如 “位于”、“创立于”、“是… 的父亲”)。关系定义了实体间的交互和逻辑关联,是实现知识推理的基础。
  4. 知识抽取 (Knowledge Extraction):从非结构化(文本)或半结构化(表格、网页)数据中自动提取实体、关系、属性等知识要素的技术。是构建和丰富知识图谱的核心环节。
  5. 知识融合 (Knowledge Fusion):将来自不同来源的知识(如多个知识图谱、数据库)整合为一个统一、一致且更全面的知识库的过程。关键步骤包括实体对齐(判断不同来源实体是否指代同一事物)和关系对齐,解决冲突与冗余。
  6. 知识推理 (Knowledge Reasoning):基于知识图谱中已有的知识(三元组),运用逻辑规则或算法推导出隐含的新知识或验证知识一致性的过程(如已知 A 是 B 的父亲,B 是 C 的父亲,可推得 A 是 C 的祖父)。方法包括基于规则、基于表示学习(如 TransE)和神经网络推理。
  7. 本体 (Ontology):对特定领域内概念、概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化、明确规范的定义(如定义 “人” 是 “动物” 的子类,且具有 “年龄” 属性,年龄值需为正整数)。为知识图谱提供顶层语义框架和约束,确保知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可共享性,是构建语义网和领域知识图谱的基础。

十、伦理安全6个术语:AI 的 “底线与边界”

  1. 幻觉 (Hallucination):AI 生成内容看似合理连贯,但包含事实性错误或无依据信息(如错误的历史日期、虚构的引用)。源于模型基于概率预测的本质,在知识边界或模糊情境下倾向于 “编造” 看似合理的答案。可通过 RAG、更严格训练缓解,但难以根除。
  2. 偏见 (Bias):AI 系统输出中体现出的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倾向性。通常源于训练数据中存在的现实社会偏见(如历史文本中性别 / 种族关联)。需通过数据清洗、算法优化和公平性评估来减轻,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
  3. 对齐 (Alignment):确保 AI 系统的目标、行为和输出与人类价值观、意图及利益保持一致的过程。目标是使 AI“有用、诚实、无害”。常用方法包括指令微调(按人类指令训练)和 RLHF。
  4. 红队测试 (Red Teaming):主动安全评估方法。由测试人员(红队)扮演攻击者,尝试用各种策略(如对抗性提示)诱导 AI 模型生成有害内容、泄露隐私或绕过安全限制,以帮助开发者发现并修复漏洞。
  5. 可解释性 AI (XAI):旨在使 AI 模型(尤其是复杂如深度神经网络)的决策过程和内部逻辑对人类透明、可理解的技术。方法包括特征重要性分析、可视化、生成解释文本等,有助于增强用户信任、调试模型和满足监管要求。
  6. 数据隐私 (Data Privacy):在 AI 训练和部署过程中保护用户及数据主体敏感信息(如医疗记录、个人对话)的挑战。风险包括训练数据泄露、模型记忆并泄露隐私数据。防护手段包括数据匿名化、差分隐私(添加噪声)、联邦学习(数据本地化处理)等。

写在最后

70 个术语勾勒了 AI 的完整图景:从 让机器模拟智能 的基础目标,到模型架构、训练技术的层层突破,再到应用场景的无限可能,以及伦理安全的边界探索。理解这些术语,不仅是进入 AI 领域的 敲门砖,更能帮助我们理性看待技术 —— 它不是神秘的 黑箱,而是可拆解、可理解、可驾驭的工具。

随着技术迭代,新术语会不断涌现,但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如何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

如何学习AI大模型 ?

“最先掌握AI的人,将会比较晚掌握AI的人有竞争优势”。

这句话,放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局时期,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十余年里,指导过不少同行后辈。帮助很多人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我意识到有很多经验和知识值得分享给大家,故此将并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保证100%免费】🆓

CSDN粉丝独家福利

这份完整版的 AI 大模型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下方CSDN官方认证链接免费领取 【保证100%免费】

读者福利: 👉👉CSDN大礼包:《最新A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

(👆👆👆安全链接,放心点击)

对于0基础小白入门:

如果你是零基础小白,想快速入门大模型是可以考虑的。

一方面是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内容更全面更集中。
二方面是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规划好学习计划和方向。

👉1.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

要学习一门新的技术,作为新手一定要先学习成长路线图,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AI大模型的同学,我们帮你准备了详细的学习成长路线图&学习规划。可以说是最科学最系统的学习路线,大家跟着这个大的方向学习准没问题。(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AGI大模型配套视频👈

很多朋友都不喜欢晦涩的文字,我也为大家准备了视频教程,每个章节都是当前板块的精华浓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大模型实际应用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大模型实战项目&项目源码👈

光学理论是没用的,要学会跟着一起做,要动手实操,才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时候可以搞点实战项目来学习。(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大模型经典学习电子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大模型面试题&答案👈

截至目前大模型已经超过200个,在大模型纵横的时代,不仅大模型技术越来越卷,就连大模型相关的岗位和面试也开始越来越卷了。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上车大模型算法赛道,我总结了大模型常考的面试题。(全套教程文末领取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分享这些资料?

只要你是真心想学AI大模型,我这份资料就可以无偿分享给你学习,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人才比较紧缺,大模型行业确实也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我也真心希望帮助大家学好这门技术,如果日后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欢迎找我交流,有技术上面的问题,我是很愿意去帮助大家的!

这些资料真的有用吗?

这份资料由我和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为民博士先后获得了北京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等学术期刊和诸多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超过50篇学术论文、取得了多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同时还斩获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目前我正在和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

资料内容涵盖了从入门到进阶的各类视频教程和实战项目,无论你是小白还是有些技术基础的,这份资料都绝对能帮助你提升薪资待遇,转行大模型岗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SDN粉丝独家福利

这份完整版的 AI 大模型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下方CSDN官方认证链接免费领取 【保证100%免费】

读者福利: 👉👉CSDN大礼包:《最新AI大模型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

(👆👆👆安全链接,放心点击)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