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明明是技术积累岗位,为什么年龄越大反而可替代性变高了?(2)
但就在上周,我作为甲方代表参与一个“ASR 接入大模型”的项目讨论,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居然说实现不了,原因竟是“没找到能自动保存语音文件的麦克风”,声称提供的 API 只支持文件输入,必须手动上传音频。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判断优先级:哪些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哪些可以暂缓,哪些可以临时采取过渡方案(哪怕暂时堆出一座“屎山”),以后再优化。年纪渐长,最值得积累的不是做过多少项目,而是你的行业口碑:在大家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能力无法匹配业务需求的场景,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为常见。许多业务需求单看其中某一个环节,在特定领域内并不算复杂,但一旦需要将多个模块有机整合、系统化落地,真正能胜任的人就少之又少。
举个例子,一个数据可视化演示需求,可能涉及图形渲染、实时数据交互、数字信号处理,甚至 I/O 和内存访问优化。如果再深入实现细节,会进一步牵扯到滤波器选择、通信协议选型、采样与插值方法等。对于一些数据量极大、实时分析困难的情形,还可能需要引入预分析、预渲染等机制。而客户如果进一步提出“预处理存储占用过高”,你或许还得考虑数据压缩,并根据数据重要性和访问热区制定分级存储策略——哪些数据需实时计算,哪些可预生成……问题层层扩展,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
这还没完,你还要评估压缩率、每日数据增长量、软硬件实现成本、开发周期,并有条理地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判断优先级:哪些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哪些可以暂缓,哪些可以临时采取过渡方案(哪怕暂时堆出一座“屎山”),以后再优化。同时,还要有能力排除那些不切实际或性价比极低的需求。
最关键的是,到了落地阶段,你很可能不得不亲自编码。为什么?因为你的方案除了你之外,很难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把它实现——哪怕手把手教,所花费的时间早就比自己写还要长。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该如何把它构建出来。
我提出这些,可能又有人会觉得不切实际:“哪来那么多复杂的需求?”但就在上周,我作为甲方代表参与一个“ASR 接入大模型”的项目讨论,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居然说实现不了,原因竟是“没找到能自动保存语音文件的麦克风”,声称提供的 API 只支持文件输入,必须手动上传音频。我当时非常震惊,当场就解释了如何抓取音频流、实现短句识别,甚至数据结构该怎么设计——最后我说:“这个模块你让 AI 写都能写个大概。”
乙方估计也没想到,甲方的代表居然是能写代码、能拆解实现的人,不是那种只会拿架构图和专业术语应付的。而现实中,这类情况屡见不鲜。
事实上,我刚才举的需求还算相对简单的。如果要进一步优化识别准确率,噪音、混响、场景适配、语速差异等每一个问题都足以展开成一个深度课题。你甚至还需要引入跨领域技术(如基于 LLM 的纠错机制)来提升效果。做出一个能用的产品,靠调包和堆砌可能勉强可行;但要做出真正好用、甚至行业领先的产品,就必须愿意深入底层,把问题拆解到最细颗粒度,再一步步扎实实现。
所谓“全栈”,不是会多少种语言、懂多少框架,也不是追着技术热点人云亦云。能罗列技术名词的人很多,但愿意花一年半载深挖一个系统背后原理的人,少之又少。
架构设计,也不是整天把 MVC、MVP 或者各种设计模式挂在嘴边。这些概念背得再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业务中的核心问题在原理层面都尚未打通,再漂亮的架构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它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
年纪渐长,最值得积累的不是做过多少项目,而是你的行业口碑:在大家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是“要不问问他?”而不是“找他恐怕也没用”。技术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终究是在用专业能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背后仍然是价值交换。
如果你没有积累下真正有份量的技术筹码,那么对别人来说,你就是可被轻易替代的——换谁,都一样。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