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种崩溃瞬间?

  • 熬了无数个通宵做出的成果,换来的却是审稿人冰冷的 “缺乏创新性” ?
  • 面对一长串尖锐的修改意见,不知从何下手,只能卑微地回复 “Thanks, we have revised.” ?
  • 精心修改后再次投稿,却因“未充分回应审稿人意见”而被再度拒稿

🛑 停!这不是你的研究有问题,而是你不懂「学术生存法则」的终极博弈!

回复审稿意见,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这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说服艺术,是你为你的研究成果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辩护!

我们拆解了上百份成功“逆袭”的案例,提炼出这套让审稿人无法拒绝的“生存指南”:

🔎 【第一层:读懂潜台词】- 3秒看透审稿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 「意见解码器」:“创新性不足”=?“实验不充分”=?教你精准翻译审稿人没说出口的真实意图,从此回复不再答非所问。
  • 「红牌预警」:立即识别哪些是“致命拒稿信号”,哪些是“可以挽救的建设性意见”,帮你决定是全力争取还是果断转投
  • 附:审稿人最反感的5种回复类型黑名单,踩中一个,前功尽弃!

✍️ 【第二层:掌握博弈术】- 让审稿人从“反对者”变成“拥护者”的回复模板

  • 「万能回复结构」:不要再写流水账!套用“致谢-明确修改处-逐条回应-指出页码”的黄金公式,展现极致严谨与尊重。
  • 「硬刚与认怂的尺度」:如何有礼有节地反驳错误意见,同时高情商地接受合理批评,完美展现你的学者风范与思辨能力。
  • 「化敌为艺」:最高阶的心法——如何将审稿人的质疑,转化为你论文最大的亮点,让他最终觉得“嗯,此子可教!”

🚀 【终极价值】

掌握这套心法,你收获的不仅是一篇论文的录用,更是一种顶尖的学术沟通与博弈能力。这种能力将让你在整个学术生涯中,都能高效地化解争议,赢得认可。

Part 1

审稿意见介绍

审稿意见是学术同行对论文的专业评审结果,直接影响论文的录用与否。了解审稿意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处理流程,是有效回应审稿意见的基础。

审稿意见的基本概念

  •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学术成果审查程序,即作者的学术著作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录用和正式发表。

  • 会议与期刊审稿的差异:

    • 会议论文:审稿周期短(一审 2-3 个月,发表快),创新性要求高、时效性强,出版形式为学术会议交流;

    • 期刊论文:审稿周期长(一审 2-6 个月,见刊慢),注重完整性(常为会议论文的扩展),出版形式为期刊发表。

  • 审稿流程:

    • 会议:一般由 3 个以上审稿人评审,根据意见回复后,审稿人讨论调整分数,最终由领域主席(AC)决定录用与否;

    • 期刊:一般由 3 个以上审稿人评审,副主编(AE)根据意见给出决定,作者修改后,审稿人根据修改稿和回复信调整意见,最终由 AE 决定录用,可能经历多轮修改。

审稿结果与意见分类

  • 三类常见结果:

    • Accept(直接接受):无需修改,直接录用;

    • Revise(需要修改):需根据审稿建议修改论文后再审;

    • Reject(拒稿):可修改后改投其他期刊 / 会议。

  • 常见审稿意见分类:

    • 大问题:涉及方法、实验设计、理论基础、结论有效性,影响文章能否被接受,需详尽回应,必要时重写相关段落;

    • 小问题:关于表达、格式、细节错误、图表标注等,需认真处理以展示态度;

    • 建议类:对审稿人的建议表示感谢,根据具体情况修改或补充解释。

收到审稿意见后的步骤

1.仔细阅读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并对审稿意见进行分类;

2.结合论文揣摩审稿人意图,记录每一个意见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摘要中不严谨的表述,按要求修改术语);

ckt_1756267323173.png

3.依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

4.撰写回复信(Response)。

Part 2

被拒稿的常见原因

了解被拒稿的常见原因,有助于作者在论文撰写和修改阶段提前规避风险,提升论文录用概率。以下为主要拒稿原因及示例分析。

缺乏新颖性或贡献

  • 表现形式:

    • “增量改进”:对现有方法仅有轻微提升,无实质性创新或洞见;

    • “明显的扩展”:思路是对已有工作的直接延伸,不足以被顶会接收;

    • “已有方法或已发表”:技术已以其他形式存在,或问题已被类似方式解决。

  • 示例:“使用对比学习进行半监督分割的想法已在多篇前期工作中探索(如 X 等人,2021)。你的方法仅添加了适应性温度这一边缘修改,属于增量改进。”。

image.png

技术深度或严谨性不足

  • 表现形式:

    • 缺失或薄弱的证明:论文主张缺乏理论支撑或推导不完整;

    • 算法不清晰:方法定义不明确,伪代码模糊;

    • “空泛的解释”:缺乏精确技术解释,仅凭直觉描述。

  • 示例:“第 4 节中的理论主张未提供证明,引理 1 仅被断言,无清晰推导或理由,削弱了技术贡献。”。

image.png

实证验证不足

  • 表现形式:

    • 基线方法不足:未与足够相关或强大的基线比较,削弱说服力;

    • 实验不具说服力:使用小数据集、实验次数少或结果无统计意义;

    • 选择性报告结果:仅挑选好的结果,未展示标准差 / 误差条。

  • 示例:“所提方法仅在 MNIST 和 CIFAR-10 上评估。对于 NeurIPS 投稿,我们期望在更真实或具挑战性的数据集上验证。”。

image.png

写作和表达问题

  • 表现形式:

    • 难以理解:组织混乱、动机不明确或技术细节隐藏,导致理解困难;

    • 模糊的主张:贡献夸大或问题设定不清,引发困惑;

    • 语言或格式不严谨:拼写错误或写作粗糙,被视为不认真。

  • 示例:“论文因结构混乱难以理解。重要术语未定义(如‘region-aware token’的含义),多处拼写错误增加了解读难度。”。

image.png

方法论缺陷或定位不当

  • 表现形式:

    • 问题与方法不匹配:方法不能真正解决所宣称的问题,或仅解决人为设定的问题;

    • 过度拟合基准数据集:在特定数据集上表现好,但泛化能力差;

    • 混杂因素存在:实验设计有偏差,未控制关键变量。

  • 示例:“论文提出新的领域自适应损失函数,但仅在独立同分布(i.i.d.)设置下评估,打破了问题陈述与实验验证的一致性。”

image.png

相关工作不足或背景交代不清

  • 表现形式:

    • 遗漏重要文献:忽略重要的最新相关工作,尤其是高影响力或基础性论文;

    • 未明确工作定位:未说明方法与已有工作的关系、区别或提升点,导致贡献不明确。

  • 示例:“投稿忽略了图 Transformer 的最新工作(如 Y 等人,2022),而该工作直接相关,导致难以定位你的贡献在文献中的位置。”。

image.png

令人不信服的回应

  • 表现形式:

    • 回避关键问题:未直接回应审稿人提出的核心质疑;

    • 临时新增实验:审稿人往往忽略在 rebuttal 阶段才添加的新实验或结论;

    • 缺乏谦逊态度:回应态度咄咄逼人或否认一切批评,适得其反。

  • 示例:“反驳未解决我的主要担忧 —— 相对基线的改进不具统计显著性。作者反而指向了原文中没有的新结果。”。

image.png

与会议主题或标准不符

  • 表现形式:

    • 超出会议范畴:论文质量不错但不适合该会议(如过于应用化);

    • 不够成熟:论文像 “初步工作” 或缺乏完整性,被认为不够成熟。

  • 示例:“论文提出了一个在移动设备上部署联邦学习的新系统,但几乎没有算法创新,更适合系统类期刊。”。

image.png

负面的广泛影响或伦理问题

  • 表现形式:

    • 未考虑偏见、误用风险或潜在伤害;

    • 即使技术内容强,若伦理审查不通过也可能被拒稿。

  • 示例:“所提人脸识别数据集包含从网上爬取的非 consent 个体图像,未提及伦理审批,引发严重担忧。”。

image.png

评审意见不一致与领域主席决定

  • 表现形式:

    • 审稿人意见不一,领域主席支持更保守的一方;

    • 接受名额有限,仅评价一致积极的论文被接收。

  • 示例:审稿人 1 认为 “强烈接受 —— 方法优雅,结果出色”,审稿人 2 认为 “拒稿 —— 无新颖性,结果不清晰”,领域主席最终支持审稿人 2,建议拒稿。

image.png

Part 3

回复审稿意见的基本原则

回复审稿意见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流程,以清晰、诚恳的态度回应审稿人关切,最大化提升论文录用概率。以下为回复的核心原则与规范流程。

回复信的基本概念

  • 定义:回复信(Rebuttal / Response letter)是作者针对审稿人 / 编辑意见所写的逐条回应文档,其中 “Rebuttal letter” 多用于会议,“Response letter” 多用于期刊。

  • 回应对象:审稿人 + 编辑。

  • 核心作用:展示作者 “听懂了”“做了修改”“解释清楚了”,因为审稿人不会主动比对论文修改部分。

回复信与修改稿的区别

  • 修改稿(Revised Manuscript):改动后的论文正文,通常用高亮 / 彩色标注修改部分,有时需上传 “clean version”(无标注版)和 “marked version”(标注版)。

  • 回复信(Response Letter):包含每条审稿意见原文、作者回应(解释、修改、反驳)、修改位置(页码、段落),可选 cover letter(仅给编辑)。

回复的核心原则

1.态度诚恳,措辞礼貌:答复基调必须尊重,避免争执或傲慢;

2.逐条回复,一一对应:严肃对待每一项建议,不遗漏任何问题;

image.png

3.尽量满足审稿人需求:对苛刻或看似不合理的意见,尽量解答或满足;若无法满足,需有理有据地说服;

4.逻辑清晰,不写废话:让编辑和审稿人快速抓住修改亮点和意义。

标准的审稿意见回复流程

1.开头致谢: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与建议,说明已根据意见修改,对稿件有显著提升(示例:“感谢您的来信及审稿人的意见,这些建议对修改和完善论文极具价值,也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已认真研究并修改,希望能符合录用标准”)。

ckt_1756267514875.png

2.回复编辑意见:粘贴编辑的整体建议,说明修改标记方式(如红色标注)及主要修改内容。

ckt_1756267901364.png

3.逐条回复审稿人问题:

    • 用斜体粘贴审稿人问题,确保覆盖每个子问题。

    • 每条回答开头用礼貌术语(如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ckt_1756267935979.png

4.结尾致谢:感谢关注,期待反馈,并注明通讯作者、日期、机构等信息。

5.标注修改位置:说明每处修改在文中的页码和段落,方便审稿人定位。

Response 开头模板

  • 标题明确为 “Response to the Review Comments”,开头致谢:“感谢您的细致审阅、有益意见和建设性建议,这些显著提升了论文的呈现质量”。

  • 简述修改:“我们已认真考虑所有审稿意见并相应修改论文,还检查并修正了拼写和语法错误。下文将总结对每条意见的回应,相信已充分解决所有关切,希望修改后的论文能被录用”。

  • 提炼主要修改:“修改中重点关注了:1)……;2)……;3)……;4)……”。

image.png

常用回复开头语

截图 (5).png

  • 感谢与赞同:

    •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 评论”。

    • “我们已根据您的建议重写了这部分内容”。

    • “我们将在最终版本中添加 / 对比 / 修改……”。

image.png

  • 澄清与解释:

    • “我们想澄清 / 强调……”。

    • “您提出了重要观点,但我们认为…… 超出了本文范围(更适合未来工作)”。

image.png

ckt_1756268125231.png

Part 4

如何写具体的回复

针对不同类型的审稿意见,需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以下按常见审稿意见分类,提供具体回复思路和示例,帮你精准应对。

针对 “Novelty 不足” 的回复

“创新性不足” 是常见低分原因,回复需明确与现有工作的区别,突出自身贡献。

ckt_1756268164401.png

  • 与其他方法的区别:

    • 要点:可承认大方向类似,重点指出区别及自身优势,补充其他贡献。

    • 示例:“三种方法均遵循无监督学习的实例判别范式,但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我们的 PSLR 利用结构信息优化潜在表示,而 AND 和 ISIF 直接优化嵌入,未用结构信息,导致在未见过的测试类别上泛化能力有限……”。

ckt_1756268200487.png

  • 被认为是 “A+B 的简单组合”:

    • 要点:澄清并非简单组合,强调核心洞见和重要贡献,可引用其他审稿人或编辑的正面评价。

    • 示例:“感谢关注,但需澄清这并非视觉跟踪现有技术的简单组合。近年来,孪生网络和相关滤波器(CF)是目标跟踪的两大主流框架,本文提出的新框架突破了 CF 跟踪器的边界冲突限制和孪生跟踪器的干扰物处理限制……”。

ckt_1756268307942.png

  • 被认为 “扩展不足”:

    • 要点:强调与前期工作的区别和改进点,说明新增改进,可引用其他审稿人认可。

    • 示例:“我们想澄清期刊扩展部分的创新:首先,引入两种新的数据增强策略,通过归一化嵌入空间丰富正负监督……”。

针对 “描述错误、假设不合理” 的回复

这类问题需区分 “自身错误” 和 “审稿人误解”,针对性回应。

ckt_1756268347654.png

  • 对方法的描述错误(自身问题):

    • 要点:大胆承认并改正,明确修改后的内容。

    • 示例:“我们已修改句子避免误解:给定查询目标人物,Re-ID 的目标是判断该人物是否在其他时间出现在另一地点(由不同相机拍摄),甚至同一相机在不同时间拍摄的画面中(修改稿第 1 页)”。

ckt_1756268379638.png

  • 对方法的描述错误(审稿人误解):

    • 要点:指出误解之处,澄清逻辑,并调整论文表述避免其他读者误解。

    • 示例:“我们想澄清:无需获得‘真实’的增强特征。在归一化嵌入空间中,特征级增强的核心是提高原始实例特征与增强特征的区分度……”。

ckt_1756268421544.png

ckt_1756268456647.png

  • 论文假设不合理:

    • 要点: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合理性,分析假设不成立时的结果,或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说明。

    • 示例:“我们在图 9 中加入了可视化分析,表明结合灰度图像能更好分离可见光和红外图像…… 具体而言,当使用灰度增强进行三模态学习时,我们提出的 HAT 方法的红外 - 可见光正负差异远大于基线……”。

image.png

  • 研究方法不清晰:

    • 要点:详细补充实验步骤,可附流程图辅助理解。

    • 示例:“感谢您的详细反馈。我们已修改‘方法’部分,更清晰地描述了实验流程,具体在第 X 至 X 页详细说明了 XXX 步骤,并附上流程图以便理解”。

针对 “效果不明显(提升有限)” 的回复

需从场景特殊性、方法优势等角度解释,避免直接否定审稿人判断。

ckt_1756268621196.png

  • 自己跟自己比提升不足:

    • 要点:说明在特定重要场景中提升明显,解释其他场景提升有限的原因(如未用额外信息、方法简洁),强调方法的其他优势(如速度快、轻量级)。

    • 示例:“在有监督设置下,特征级增强(ISIF 和 aISIF)的提升有限,但在无监督设置下提升显著(第 8 页表 1 和第 9 页表 2)。主要原因是有监督的类别标签已提供足够准确的正负监督,而无监督场景中增强能显著提升监督信息……”。

ckt_1756268621196.png

  • 自己跟别人比提升不足:

    • 要点:说明方法设置差异(如图像分辨率、backbone 不同),补充公平对比实验,强调其他优势(如通用性),或提及后续改进计划。

    • 示例:“使用 Inception-VI 作为 backbone 时,我们在多数设置中表现最佳。多数对比方法依赖三元组学习,需特定样本挖掘等辅助信息,而我们的方案仅需随机采样,优势来自 mini-batch 内的显式关系优化……”。

针对 “实验不充分” 的回复

实验是论文说服力的核心,需尽量补充实验;若无法补充,需合理解释。

ckt_1756268666835.png

  • 要点:

    • 尽量补充参数实验、不同设置对比、验证实验等。

    • 不能补充时,说明原因(如时间、硬件限制),并解释现有结果的合理性。

  • 示例:

    • 数据分析不足:“我们已在‘结果’部分添加多变量分析,使用 XXX 方法,结果见表 X,进一步验证了主要结论”。

image.png

    • 讨论部分不足:“我们扩充了‘讨论’部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并与现有研究对比(第 X 至 X 页),以突出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image.png

针对 “语法、结构、参考文献遗漏等问题” 的回复

这类问题多为细节错误,需积极改正,体现严谨态度。

ckt_1756268727321.png

  • 要点:直接按意见修改,明确说明修改内容。

  • 示例:

    • 参考文献不足:“我们已更新参考文献,增加近五年的重要文献(如参考文献 XX-XX),并在‘讨论’部分引用这些研究支持我们的发现”。

image.png

    • 语言和格式问题:“我们已全面润色语言并调整格式,确保符合期刊标准,提升论文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image.png

针对 “审稿人有明显错误” 的特殊情况

仅适用于审稿人意见违背领域常识、自相矛盾或严重偏激的情况,需谨慎处理。

image.png

  • 要点:直接向资深评审(AC 或 AE)说明,避免与普通审稿人直接争执。

  • 示例:

    • 违背常识:“请注意,第 X 号审稿人的部分表述违背了本领域常识(讽刺的是,他 / 她的自信度标注为‘非常自信’)”。

    • 自相矛盾:“想向您指出第 X 号审稿的逻辑缺陷:该审稿人的意见存在自相矛盾……”。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