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课题,导师总强调要“学科交叉”,看了好多用AI解决材料问题的论文,感觉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但自己复现起来总是卡在代码、软件和理论衔接上……直到我发现了这四个专题课,简直是为材料、机械、力学方向的科研人量身定做的!忍不住来分享给大家。

专题一:基于AI-有限元融合的复合材料多尺度建模

这个专题绝对是我的心头好!如果你做复合材料,又苦于多尺度建模的效率和精度问题,这个课能直接给你一套工业级的解决方案。

核心亮点:

  • 从ABAQUS二次开发入门,教你用Python脚本批量生成RVE模型、自动跑仿真,再也不用手动点界面了!

  • 打通“有限元+神经网络”:用深度学习(CNN、PINN)去预测等效性能,比自己硬算快太多了。

  • 最后还能整合成端到端系统:输入参数直接出性能预测,导师看了都眼前一亮!

专题二:人工智能赋能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模型应用

这个课特别适合做高分子、聚合物方向的同学!从数据挖掘到生成设计,全程用AI加速创新。

核心亮点:

  • 数据是关键!教你用Polymer Genome、Polynfo等数据库,还有特征工程技巧(比如用分子指纹表示聚合物链)。

  • 模型覆盖超全:从随机森林/XGBoost这种传统ML,到GNN图神经网络(处理分子结构)、生成式AI(用VAE/Diffusion生成新分子),甚至大语言模型(BERT/SMILES)都用上了!

  • 可解释性也不落下:用SHAP值分析特征重要性,发文章更容易中!

专题三:智能融合:增材制造多物理场AI建模与工业应用

做增材制造(3D打印)的同学注意了!这个课把物理仿真和AI结合得极其硬核,直接复现SCI论文案例。

核心亮点:

  •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 解决实际难题:比如温度场预测、缺陷监测,用物理方程约束网络,即使数据少也能训出靠谱模型!

  • 覆盖不确定性量化(UQ) 和晶体模拟:用Fluent和ExaCA做仿真输入,教你分析工艺参数敏感性,超实用!

  • 工程化技巧拉满:多模态信号融合(红外+声发射)、模型轻量化部署,都是企业里真用的技术!

专题四:金属结构疲劳寿命预测与健康监测技术

这个专题主打一个“跨界融合”!用红外热像技术+深度学习做疲劳监测,传统力学人看了直呼高级!

核心亮点:

  • 能量法+有限元:教你用ABAQUS仿真滞后环、计算能量耗散,替代传统S-N曲线,预测寿命更准!

  • 红外热像数据处理:用MATLAB处理热像序列,提取耗散能热点,再结合CNN-LSTM网络预测裂纹扩展!

  • 系统级可靠性分析:从局部损伤推到整体结构寿命,还会用Kriging代理模型做优化设计,工程价值极大!


总结一下:
这四个专题都是从基础讲起(Python/MATLAB操作、软件入门),逐步深入到交叉创新,而且全程配套实战代码和工业案例!对我这种想发文章又想学真本领的学生党来说,真的太友好了!

如果你也在做材料、机械、力学相关的课题,不妨看看这些专题,早点掌握AI+仿真这些新技能,说不定就打开新思路了~

专题一:基于AI-有限元融合的复合材料多尺度建模与性能预测前沿技术

目录

主要内容

关键理论与软件

二次开发使用方法

1.   基础理论:

1.1.复合材料均质化理论(Eshelby方法、代表性体积单元RVE)论文详述

1.2.有限元在复合材料建模中的关键问题(网格划分、周期性边界条件)

1.3.神经网络基础与迁移学习原理(DNN、CNN、Domain Adaptation)

1.4.纤维复合材料的损伤理论(Tsai-Wu准则、Hashin准则)

实践1:软件环境配置与二次开发方法实践

 ABAQUS/Python脚本交互(基于论文中RVE建模案例)

☆ ABAQUS GUI操作与Python脚本自动化建模

☆ 输出应力-应变场数据的文件格式标准化

☆ ABAQUS二次开发框架搭建

☆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程序的Hashin/Tsai-Wu失效分析有限元实践

☆ TexGen软件安装及GUI界面操作介绍、Python脚本参数化方法

☆ 三维编织/机织纤维复合材料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方法

多尺度建模与数据生成方法

1.   复合材料多尺度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

1.1.多相复合材料界面(纤维/基质界面)理论机理(Cohesive模型)

1.2.连续纤维复合材料RVE建模(纤维分布算法、周期性边界条件实现)

1.3.参数化设计:纤维体积分数、纤维直径随机性等对性能的影响

1.4.双尺度有限元仿真方法原理及理论(FE2方法)

1.5.直接双尺度有限元仿真方法原理及理论方法(Direct FE2方法)

实践2:大批量仿真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 考虑界面结合(Cohesive模型)的复合材料分析模型建立

☆ 基于Python的ABAQUS批量仿真(PyCharm嵌入ABAQUS计算内核)

☆ 基于PowerShell调用Python FEA脚本解决动态内存爆炸问题

☆ 控制纤维体分比的纤维丝束生成算法(RSE)

☆ 编写脚本生成不同纤维排布的RVE模型

☆ 输出训练数据集(应变能密度、弹性等效属性等)

☆ ABAQUS实现Direct   FE2方法仿真分析(复合材料)

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与训练

1.   深度学习模型设计:

1.1.基于多层感知机(DNN)的训练预测网络

1.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跨尺度特征提取网络(ResNet/DenseNet)

1.3.复合材料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方法(结构特征提取+材料属性)

1.4.三维结构(多相复合材料/单相多孔材料)的特征处理及预测方法

1.5.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将物理信息融合到深度学习中

1.6.迁移学习策略:预训练模型在新型复合材料中的参数微调

实践3:代码实现与训练

☆ 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TensorFlow模型搭建

☆ 构建多层感知机(DNN)的训练预测网络

☆ 数据增强技巧:对有限元数据进行噪声注入与归一化

☆ 构建二维结构的特征处理及预测网络(CNN—ResNet/DenseNet)+多模态学习预测

☆ 构建三维结构的特征处理及预测网络(三维卷积神经网络)

☆ 建立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学习预测模型

迁移学习与跨领域应用

1.   迁移学习理论深化

1.1.归纳迁移学习与迁移式学习理论深入详解与应用

1.2.归纳迁移学习在跨领域学习预测中的应用

1.3.领域自适应(Domain Adaptation)在材料跨尺度预测中的应用

1.4.案例:碳纤维→玻璃纤维、树脂基质→金属基质的性能预测迁移

实践4: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迁移学习

☆ 迁移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搭建

☆ 归纳学习方法:加载预训练模型权重,针对新材料类型进行微调

☆ 领域自适应:使用领域自适应方法预测未知新材料相关属性

☆ 使用TensorBoard可视化训练过程与性能对比

实践5:端到端复合材料性能预测系统开发

☆ 参数化建模→有限元计算→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可视化全流程实现

☆部分案例图展示

图片

图片

专题二:人工智能赋能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模型应用与实践

目录

主要内容

一、基础概述与核心方法论

1.  AI 在聚合物及复合材料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概述

2.  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生成式 AI 方法概述

3.  AI for 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研究的核心问题(聚合物多层次结构表示、性能预测、结构设计等)

4.  聚合物研究的 AI 方法论框架

4.1 数据驱动与机理驱动的协同(第一性原理到领域知识)

4.2 聚合物智能创制研究全流程:从数据到模型,从预测到设计  

二、数据与特征工程

1.  学术数据资源与获取

1.1 常见数据库:Material Project、Polymer Genome、Polylnfo 等

1.2 聚合物公开benchmark和Kaggle数据集

2.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优化

2.1 均聚物数据集清洗、去噪、标准化 (实践)

2.2 使用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小提琴图、PCA、T-SNE、UMAP等 (实践)

2.3 聚合物复合材料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实践)

3.  特征工程

3.1 结构表示与编码(如分子指纹、链结构特征、3D结构特征、神经网络指纹)

3.2 特征选择方法(过滤法、包装法、递归消除法等)(实践)

3.3物理机理指导的特征选取(聚合物链结构带来的空间位阻、氢键描述符等)

3.4均聚物性能研究(如耐热性、力学性能、介电性能、透气性/阻燃性等)(实践)

3.5数据集规模与质量对模型的影响(Scalling laws in polymers) (实践)

三、模型体系(从基础到前沿)

1.  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及应用

1.1 基础模型:SVR、决策树、随机森林、感知机、XGBoost、LGBM、AdaBoost等,模型评估策略:MAE、RMSE、R²、Accuracy、F1等

1.2 应用场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如应力应变曲线)(实践)

2.  深度学习模型

2.1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与部署:Tensorflow/PyTorch、Gradio等 (实践)

2.2 深度神经网络(DNN)与参数更新、卷积神经网络(CNN)、图神经网络(GNN)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实践)

3.  (聚合物)材料基因工程中的高通量计算与模型概述及入门(MatterSim、DeepMD、RadonPy、SMiPoly等)

4.  生成式 AI 与大语言模型

4.1 大模型训练与部署:Langchain、HuggingFace等(实践)

4.2 (聚合物)分子生成模型:VAE、GAN、Diffusion等 (实践)

4.3 大语言模型(LLM):GPT、BERT、T5、DeepSeek等架构与应用 (实践)

四、性能预测与材料设计

1.  正向性能预测

1.1 机器学习预测聚氨酯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实践)

1.2 机器学习预测PI复材力学性能 (实践)

1.3 可解释性分析:特征重要性分析、SHAP 值的应用 (实践)

2.  逆向设计与智能筛选

2.1 生成式 AI 驱动的全空间聚合物材料生成 (实践)

2.2 高通量筛选工作流:从结构生成到性质预测的聚合物批量筛选(实践)

五、前沿AI方法在聚合物领域实践案例与科研指导

1.  聚合物表示学习性能探索(描述符、分子图、SMILES、BigSMILES、SELFIES等)(实践)

2.  聚合物领域知识出发的对比学习,主动学习和强化学习框架实现   (实践)

3.  聚合物生成式模型与大语言模型实践(如 polyBERT、Transpolymer 预测聚合物性能)(实践)

☆部分案例图展示

图片

专题三:智能融合:增材制造多物理场AI建模与工业应用实战

目录

主要内容

基础奠基

1.  增材制造物理基础(理论+案例)

1.1.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物理过程

1.1.1. 激光-材料相互作用机理

1.1.2. 关键缺陷形成机制

1.2.多物理场监测方法(红外、可见光、相干光、声发射信号、同步辐射等)

1.3.金属增材成型质量监测一般技术路线(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构建、闭环控制)

2.  深度学习核心理论(理论+案例)

2.1.深度学习基础(CNN、RNN、LSTM、Attention、Transformer等)

2.2.迁移学习、联邦学习、迭代学习等

2.3.增材特征工程:多模态特征融合、时频域变换、经验模态分解、特征提取。

2.4.工业场景模型评估指标:准确性、鲁棒性、稳定性、泛化能力

3.  PyTorch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实践

3.1.工业 AI 模型开发范式

3.2.性能优化与工程调优技术

案例实践(SCI论文复现):

(1)定向能量沉积常见缺陷过程监测;

(2)定向能量沉积或激光焊接形貌质量控制;

核心算法精研

1.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基础

1.1.以物理约束替代或补充标签数据的原因、优势、途径

1.2.PINN核心原理与构建方式

案例实践:一维热传导问题的PINN构建流程

2.   PINN在增材制造中的建模策略

2.1.增材制造中的温度场建模需求

2.2.控制方程建模与边界条件设定

3.   工程化处理技巧

3.1.网格采样(collocation points)策略

3.2.输入归一化与输出约束

3.3.梯度计算效率优化与收敛调试技巧

案例实践:熔池状态分类部署

4.   PINN的前沿扩展与高级用法

4.1.深层结构设计(多输出PINN(温度+应力等多物理量)、轻量化网络等)

4.2.数据融合与弱监督建模(稀缺样本、数据驱动 + 物理约束的混合模型)

4.3.工程挑战与实际部署问题

案例实践:基于迁移学习PINN的增材制造3D温度场预测(论文复现,如何套壳实现你自己领域的PINN模型)

增材制造专题(一)

1.   增材制造中不确定量化(UQ)建模基础

1.1.不确定性种类和来源

1.2.不确定性传递的基本原理

1.3.不确定性传递的数学框架(输入不确定性 → 模型 → 输出响应不确定性)

2.   基于Fluent的仿真与不确定性传播分析

2.1.Fluent在增材制造中的典型建模内容

2.2.如何在Fluent中引入不确定性

2.3.不确定性传播分析流程

3.   不确定性量化与敏感性分析方法

3.1. 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3.2. Sobol 敏感性分析与方差分解

3.3. Kriging代理模型

案例实践:

(1)仿真数据驱动定向能量沉积温度场不确定性量化

(2)温度梯度/冷却速率稳定性鲁棒最优化

增材制造专题(二)

1.   增材制造中的微观组织与晶体结构建模

1.1.晶粒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

1.2.增材制造过程微观组织多尺度建模路径

1.3.显微组织图像的获取与处理

2.   ExaCA 模拟工具入门与操作流程

2.1.ExaCA模拟流程详解

2.2.输出结果分析与可视化

3.   基于图像的晶体学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3.1.数据获取、网络结构设计

3.2.模型训练与验证、可视化

案例实践:ExaCA + AI的集成建模与预测应用(与前面的知识相融合)

☆部分案例图展示

图片

图片

专题四:金属结构疲劳寿命预测与健康监测技术—— 融合能量法、红外热像技术与深度学习的前沿实践

目录

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与核心方法

1.  疲劳经典理论及其瓶颈

1.1.疲劳失效的微观与宏观机理: 裂纹萌生、扩展与断裂的物理过程。

1.2.传统方法的回顾与评析。

1.3.引出核心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更具物理意义、能统一描述疲劳全过程(萌生与扩展)且试验量更少的参量?

2.  能量法理论体系—从物理原理到数学模型

2.1.疲劳过程中的能量观、核心物理量-塑性滞后环与能量耗散。

2.2.能量型寿命预测模型建立: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经典能量模型讲解、模型参数(如 Wc, Ec)的物理意义及其试验确定方法。

3.  能量法的数值实现通路

3.1.通路一:试验法直接获取。

3.2.通路二:有限元法仿真获取。(本课程重点)

3.2.1. 关键技术: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准静态循环塑性分析。

3.2.2. 材料模型选择:线性随动强化模型、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Chaboche模型及其适用场景。

3.2.3. 分析步设置:如何设置加载、卸载循环,以稳定地模拟出滞后环。

3.2.4. 结果后处理:在FEA软件中如何提取特定单元或节点的应力-应变数据,并导出用于计算ΔWp。

案例实践1:基于ABAQUS的后桥壳疲劳寿命能量分析方法

案例实践2:对含有应力集中的焊接接头进行精细有限元建模及寿命预测

监测与数据驱动方法—红外热像技术与深度学习

4.  红外热像技术基础与疲劳监测原理

4.1.红外物理学基础及红外热像系统核心。

4.2.疲劳过程中的热力学响应。

4.2.1.  两大热源机理:热弹性效应、塑性耗散。

4.2.2.  从“测温”到“读力”与“读伤”:阐释如何从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中分离出上述两种效应,从而反推应力信息或损伤信息。

5.  从温度数据到能量耗散的实战数据处理流程

5.1.数据预处理。

5.2.关键算法与分离技术。(本课程重点)

5.3.可视化分析:生成耗散能图,直观显示试件表面的损伤热点与分布。

案例实践3:MATLAB红外热像数据处理

① 环境搭建:使用MATLAB,导入提供的示例红外数据。

② 数据读取与查看:读取数据,查看平均温度历程曲线。

③ 图像预处理:编写代码进行空域滤波和时域滤波,对比滤波效果。

④ 耗散能计算,将计算结果可视化为全场耗散能图,定位疲劳热点。

6.  深度学习入门:当CNN和RNN遇见工程数据

6.1.卷积神经网络(CNN)核心概念:

6.1.1.卷积层、池化层、激活函数如何自动提取图像的空间层级特征。

6.1.2.经典网络结构(如ResNet, U-Net)。

6.2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核心概念:为何需要处理序列数据?LSTM的门控机制如何捕捉温度序列中的时序依赖关系。

6.3.模型架构设计:讲解如何为疲劳热像序列设计一个“CNN特征提取器+   LSTM时序理解器+全连接层回归/分类”的混合模型。

案例实践4:基于热耗散机制构建裂纹长度和扩展路径智能预测模型

① 环境与数据:使用本地MATLAB环境。提供已标注的数据集(热像图序列 + 对应的裂纹长度标签)。

② 数据加载与预处理:进行图像缩放、归一化、序列分割等操作。

③ 模型搭建:使用MATLAB搭建CNN-LSTM模型,并输出对最终裂纹长度的预测。

④ 模型训练与评估:

1)   定义损失函数(如MSELoss)和优化器(如Adam)。

2)   运行训练循环,观察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的变化。

3)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计算平均绝对误差(MAE),评估模型性能。

综合应用—从局部损伤到整体寿命与可靠性

7.  从局部到全局——结构系统疲劳寿命评估框架

7.1.问题引出:如何将一个“点”(FEA危险点、热像热点)的损伤预测,推广到预测一个复杂焊接接头或整个铆接结构的寿命?

7.2.基于能量的系统级疲劳分析流程。(本课程重点)

① 全局-局部建模。

② 局部响应分析。

③ 寿命外推与合成。

7.3.多源信息融合:探讨如何利用红外热像实测的耗散能分布来验证、修正或替代FEA模型的计算结果,提高预测置信度。

案例实践5:考虑应力集中系数基于耗散能的铆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

案例实践6:非公路电动轮自卸车车架焊缝寿命预测

① 全局模型: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提取车架安装点处的载荷谱。

② 局部模型:建立包含详细焊缝的车架精细有限元模型,导入载荷谱进行有限元分析。

③ 能量计算:定位焊缝热点,提取其应力-应变响应,计算ΔWp。

④ 寿命预测:预测该焊缝在给定载荷谱下的寿命。

8.  不确定性、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优化导论

8.1.为何需要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核心方法概念。

8.2.基于可靠性的设计优化 (RBDO) 框架。

案例实践7:非公路电动轮自卸车A型架模糊疲劳可靠性分析

案例实践8:磁流体密封系统冷却结构多学科优化设计

① 数字化建模:密封壳体网格划分及数值建模。

② 实验设计 (DOE):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采样生成设计点。

③ 仿真流程: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如COMSOL),计算每个设计点的性能(密封压差、最大应力、温度)。

④ 代理模型构建:使用克里金(Kriging)或神经网络,用仿真数据拟合出设计变量与系统响应之间的近似数学关系,极大加速优化循环。

⑤ 优化求解:使用遗传算法等算法进行RBDO求解,找到全局最优设计。

培训特色

AI有限元专题

1、多尺度建模技术融合:不仅涵盖了复合材料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建模理论,还特别强调了有限元方法与神经网络建模的融合,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建模中的多尺度问题。

2、工业级科研工具链实战:以ABAQUS二次开发为核心,集成PyCharm调试、PowerShell任务调度、TensorBoard可视化,构建接近工业场景的自动化仿真-学习流水线

3、技术深度与广度:从复合材料均质化理论和有限元建模开始,到更高级的神经网络建模、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逐步深入,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不同复杂度的技术。 

4、“物理+数据”双引擎驱动:突破纯数据驱动模型的“黑箱”局限,将Hashin准则、周期性边界条件等物理规则嵌入神经网络(如PINN),提升模型可解释性与外推能力。 

5、端到端系统交付能力培养:最终实践环节封装“参数化建模→仿真→预测”流程为独立系统,输出GUI界面或API接口,衔接学术成果与工业落地。

AI聚合物专题

2、丰富的案例实践:通过多个案例实践教学环节,如利用机器学习预测聚合物粘度、构建耐热高分子筛选工作流、大语言模型实现聚合物性质预测等,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学科知识融合:课程内容涉及深度学习、高分子材料科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学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研发任务。

4、系统性与针对性:课程从生成式AI的基础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大语言模型、材料基因组工程等核心内容,使学员能够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掌握与高分子材料研发相关的具体技术和方法。

5、工具与平台应用:介绍Tensorflow、Pytorch、HuggingFace、Langchain、Gradio等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块和工具,使学员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增材制造专题

1、【双驱智能】物理机理与数据智能的深度耦合:突破传统“纯数据驱动”局限,独创 “物理方程约束+工业数据训练”双引擎框架

(1) PINN工程化实战:从一维热传导基础推演到增材制造3D温度场预测(含迁移学习套壳技巧),掌握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热传导定律替代缺失标签的工业级建模方法。

(2) UQ与物理仿真联动:结合Fluent仿真输入不确定性,实现定向能量沉积温度场方差分解与鲁棒优化(Sobol指标驱动工艺参数调优)。

2、【工业闭环】SCI论文级案例贯穿研发全链路:以顶刊研究复现为脚手架,还原工业场景

(1) 监测→诊断→控制闭环:从多物理场信号采集(红外/声发射)→ 熔池缺陷分类模型部署→工艺参数动态优化;

(2) 跨尺度预测实战:ExaCA晶体模拟 + AI显微图像分析,实现晶粒结构预测→力学性能关联建模。

3、【瓶颈突破】攻克增材制造三大工程化难点:直击企业工艺落地的核心痛点

(1) 稀缺样本建模:物理信息约束解决小样本场景(如航天特种合金缺陷数据不足);

(2) 多模态特征融合:融合红外热像+声发射频域特征提升熔池状态识别准确率;

(3) 轻量化部署:针对边缘设备设计PINN剪枝方案,提升推理速度

4、【工具链整合】覆盖主流工业软件与AI框架:构建无缝衔接企业技术栈的能力矩阵

(1) Fluent多物理场仿真输入UQ

(2) ExaCA晶体结构预测数据生成

(3) 同步辐射平台缺陷机制验证数据源

5、【前沿跃迁】解锁下一代智能增材关键技术:前瞻性融合国际最新研究方向

(1) 联邦学习:跨企业数据孤岛协作建模(如多基地工艺知识共享)

(2) 多输出PINN:同步预测温度场-应力场-变形量,替代传统串行仿真;

(3) Kriging代理模型:将高保真仿真压缩多倍,实现实时工艺窗口推荐。

金属结构疲劳专题

1. 前沿交叉,学科融合

内容整合了固体力学、热物理学、有限元仿真、信号处理与深度学习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跨学科系统性思维,契合高端装备研发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2. 物理机理与数据智能双驱动

从能量法的物理本质出发,利用红外热像数据验证机理模型,再引入深度学习提升预测智能性,形成“物理机理+数据驱动”融合建模闭环,确保模型既有物理意义又具预测精度。

3. 高端工业软件实战,贯穿全流程

课程设计以工业级软件实战为核心线索,覆盖从有限元分析、热像数据处理到多学科优化设计的完整工作流。学员通过实操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技能,即学即用。

4. 案例导向,源自真实工业场景

所有案例均源于工程实际(如后桥壳、焊接接头、自卸车车架、磁流体密封系统),直面应力集中、焊缝疲劳、系统可靠性等工业真问题,获得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

5. 技术链条完整,从局部到系统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微观机理-局部响应-系统评估-可靠性优化” 的完整技术链条。如何从一个点的损伤预测,推广到评估整个复杂结构的寿命与可靠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6. 提供核心算法与数据处理代码

在红外热像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模块,课程将提供MATLAB核心算法代码(如热像数据滤波、耗散能分离、CNN-LSTM模型搭建),助力学员突破从理论到代码实现的关键瓶颈。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