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物联网|毕设答辩|毕业设计项目|毕设设计|—基于STM32智慧养老参数采集系统-STM32单片机物联网毕设项目
摘要:本项目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慧养老健康监测系统,集成MAX30102心率血氧传感器和MLX90614体温传感器,实现多生理参数的非侵入式采集。系统通过ESP8266 Wi-Fi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支持实时显示、历史数据存储和异常报警功能。创新性地结合了专业医疗设备的准确性与消费级产品的便携性,采用数字滤波和PPG信号处理算法提升数据可靠性。该系统为居家养老和远程监护提供了可行
标题:基于STM32智慧养老参数采集系统-STM32单片机物联网毕设项目
一、 项目概述
-
项目背景:
-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日常化的健康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
传统医疗设备不便携,无法实现数据的连续采集与云端记录,而消费级智能穿戴设备在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上常有不足。
-
本项目旨在设计一款介于专业与消费级之间的、基于STM32的多参数健康数据采集系统,为家庭健康管理和远程医疗提供数据支持。
-
-
项目目标:
-
设计并实现一款以STM32为核心的多功能健康参数采集终端。
-
核心目标:能够非侵入式地采集多项关键生理参数(如心率、血氧、体温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和手机APP,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历史追溯和异常报警。
-
-
主要功能:
-
多参数采集:实时采集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等数据。
-
数据显示:通过本地OLED屏幕实时显示各项健康数据和系统状态。
-
无线传输:通过Wi-Fi/蓝牙/4G(NB-IoT)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数据库。
-
云端存储与可视化:云平台存储历史数据,并通过Web界面或APP以图表形式展示趋势。
-
异常报警:当某项参数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进行本地声光报警并向手机APP推送提醒。
-
低功耗设计:支持电池供电,在非采集时段进入休眠模式,延长续航。
-
二、 系统总体设计
-
系统架构:
-
感知层:由各类生物医学传感器组成,如心率血氧模块、温度传感器,是系统的数据来源。
-
控制层: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负责控制传感器时序、读取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和计算得到最终参数。
-
传输层:无线通信模块(如ESP8266 Wi-Fi模块),承担了将处理后的数据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云平台的桥梁作用。
-
平台层:物联网云平台(如阿里云、ThingsBoard等),负责设备的接入、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可视化。
-
应用层:手机APP或Web前端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展示、历史查询和报警管理的交互界面。
-
-
系统工作流程:
-
用户将手指放入心率血氧传感器,体温传感器接触皮肤。
-
STM32初始化并驱动传感器开始采集数据。
-
传感器将模拟或数字信号传输给STM32。
-
STM32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如去除工频干扰、运动伪影)、计算(如通过PPG信号计算心率和血氧),得到最终结果。
-
数据在OLED屏幕上实时刷新显示。
-
STM32将数据打包成指定协议格式(如JSON),通过串口发送给Wi-Fi模块。
-
Wi-Fi模块通过MQTT/HTTP协议将数据上报至云平台。
-
云平台存储数据并触发规则引擎,如数据异常则向APP推送报警。
-
用户通过APP或Web端查看实时数据和历史曲线。
-
三、 硬件系统设计
-
主控芯片选型:STM32F103C8T6(核心板),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处理传感器算法和通信逻辑,且资源丰富(ADC、IIC、UART、定时器)。
-
核心传感器选型:
-
心率血氧传感器:MAX30102(首选)。该模块集成红光和红外LED、光电检测器、算法器,可通过IIC接口直接输出心率和血氧数值,极大降低了STM32的处理负担。
-
体温传感器:MLX90614(非接触式红外测温,IIC接口)或 DS18B20(接触式,精度高,单总线)。推荐MLX90614,可实现非接触测量,体验更好。
-
-
通信模块选型:
-
Wi-Fi模块:ESP8266-01S,成本极低,通过AT指令与STM32串口通信,适合室内固定场所使用。
-
4G/NB-IoT模块(拓展选项):如移远EC20系列或BC95,适用于户外或没有Wi-Fi覆盖的远程医疗场景,但成本较高。
-
-
人机交互模块:
-
显示模块:0.96寸OLED显示屏(IIC接口),用于显示采集到的参数和连接状态。
-
报警模块:有源蜂鸣器和LED灯,用于参数超限报警。
-
输入模块:按键,用于开关机、切换显示界面、启动采集等。
-
-
电源管理:采用锂电池供电,配备TP4056充电管理芯片和AMS1117-3.3V稳压芯片,为系统提供稳定能源,并支持USB充电。
四、 软件系统设计
-
开发环境:Keil MDK 或 STM32CubeIDE。
-
主程序流程图:
-
系统初始化(时钟、GPIO、IIC、UART、ADC、定时器)。
-
外设初始化(OLED、Wi-Fi模块(连接网络和云平台)、传感器(配置MAX30102的工作模式))。
-
进入主循环。
-
按键扫描:检测用户操作,如启动一次测量。
-
数据采集:若启动测量,则循环读取MAX30102和MLX90614的原始数据。
-
数据处理:
-
对MAX30102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如带通滤波、移动平均滤波)以消除噪声。
-
采用算法(如寻找PPG信号峰值间隔计算心率,通过红光/红外光吸光度比率计算血氧)得出最终值。
-
读取温度传感器值。
-
-
显示与判断:刷新OLED显示;判断数据是否超出正常范围,若超出则触发报警。
-
数据上传:将一組稳定的数据(如10秒内的平均值)打包成JSON格式(例:
{"HR":75, "SpO2":98, "Temp":36.5}
),通过Wi-Fi模块上传至云端。 -
延时,进入下一循环。
-
-
关键算法与子系统:
-
信号处理算法:这是项目的核心难点。需要设计数字滤波器来处理PPG信号,并编写算法可靠地识别出心率值。MAX30102的厂家一般会提供算法库,可以集成使用。
-
驱动开发:编写IIC驱动以正确读写MAX30102和MLX90614传感器寄存器。
-
通信协议:定义STM32与云平台之间的MQTT通信主题和消息格式(推荐JSON),确保数据能准确被云平台解析和存储。
-
五、 物联网平台与APP设计
-
云平台选择:
-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功能强大,提供设备管理、实时数据监控、数据流转和可视化开发(DataV)一站式服务。
-
ThingsBoard:开源物联网平台,可自行部署,功能灵活,可视化能力强,特别适合毕业设计展示。
-
-
平台侧功能:
-
设备管理:创建设备,监控设备在线状态。
-
数据持久化:存储所有上传的历史数据。
-
仪表盘开发:创建可视化面板,包含实时数据卡片、历史数据曲线图、仪表盘等。
-
规则引擎:设置规则,当收到异常数据时自动发送邮件或短信报警。
-
-
手机APP/Web端:
-
功能:显示实时数据、绘制历史趋势曲线图、设置安全阈值、接收报警推送消息。
-
实现:可以基于云平台提供的配套APP开发工具(如阿里云IoT Studio)快速生成,也可以自己开发小程序或App调用平台API获取数据。
-
六、 项目创新点与难点
-
创新点:
-
多参数集成:将心率、血氧、体温这三项关键健康指标集成在一个便携设备中,性价比高。
-
专业性与便捷性结合:采用MAX30102等半专业传感器,比消费级手环更注重数据准确性,同时又具备物联网的便捷性。
-
远程监护功能: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方便家人或医生远程查看老人或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社会价值。
-
-
难点与解决方案:
-
信号准确性:PPG信号极易受运动伪影和环境光干扰。解决方案:软件滤波是关键;要求用户测量时保持静止;选用自带环境光消除算法的传感器。
-
算法可靠性:心率算法是核心。解决方案:优先利用传感器厂家提供的算法库;或研究并实现成熟的PPG峰值检测算法。
-
功耗与性能平衡:持续采集计算耗电量大。解决方案:采用间歇性工作模式,仅在需要时启动高强度采集和运算,平时处于休眠状态。
-
设备校准:传感器需要校准才能保证精度。解决方案:设计一个校准模式,与标准医疗设备进行对比读数,并计算校准系数存入STM32的Flash中。
-
七、 总结与展望
-
项目总结:总结本项目实现的功能,成功打造了一个原型系统,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
不足之处:分析当前局限,如抗运动干扰能力有待加强、外观设计、电池续航等。
-
未来展望:
-
增加更多参数:集成心电图(ECG)功能(如采用AD8232模块)、血压监测(难度较大)。
-
引入人工智能:利用AI算法对长期健康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预测。
-
产品化设计:设计小巧、可穿戴的外形(如手环样式),提升用户体验。
-
平台互联:与医院健康管理平台或智慧养老平台对接,融入更大的生态系统。
-
代码实现: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