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要不要做AI”到“AI多得做不完”

几年前,CIO们还在为争取AI项目的预算和高层支持而头疼。今天,他们面临着一个“奢侈”的烦恼:来自业务线的AI需求如雪片般飞来,多到不知如何应对。这种爆炸性的需求增长,正在倒逼企业IT领导者们彻底反思——传统的项目制和团队搭建方式,已经无法适应AI时代的战争节奏。

本文将带你跳出“招聘几个数据科学家”的旧思维,深入伊顿、博莱克·威奇等行业巨头的实践,揭示顶尖CIO们如何应对这场“需求的风暴”,从战略、组织、人才到文化,构建起能够持续产生业务价值的现代化AI战斗群。


一、 战略破局:告别技术“实验室”,拥抱业务“工厂”

当需求四面八方涌来时,最忌讳的就是“打地鼠”,做一个算一个。没有战略焦点的团队,最终会沦为疲于奔命的实验品。

电力巨头伊顿(Eaton)的解法是:建立“AI工厂”。

这个模式的颠覆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AI团队的定位:

  •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 AI团队不再是IT部门的一个技术分支,而是直接与特定业务领域挂钩的价值创造单元。其KPI不再是交付了多少模型,而是创造了多少业务价值。

  • 从“IT派单”到“联合决策”: 优先级不是由IT部门或单一业务部门决定。IT专家与业务专家坐在一起,共同评估每个潜在项目的“价值创造”潜力,然后决定资源投入。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Katrina Redmond (伊顿CIO): “我们会根据价值创造来共同决定优先开展的活动,并据此付诸实践。”

这种模式确保了每一份投入都对准了靶心,从源头上解决了“AI项目无法落地”或“落地后没人用”的尴尬。


二、 组织破局:找到那个“关键翻译官”

一个AI项目失败,技术问题往往只占少数,更多是“鸡同鸭讲”导致的。业务人员不懂技术的可行性边界,技术人员不理解业务的真实痛点。

Principal金融集团的CIO Kathy Kay强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色:产品经理。

这个“产品经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产品经理,而是一个**“业务问题转化者”**。他/她必须:

  1. 懂业务: 具备深厚的领域知识,能准确识别、定义和拆解一个复杂的业务问题。

  2. 懂沟通: 能将模糊的、口语化的业务需求,“翻译”成技术团队能听懂、可执行的语言和指标。

  3. 懂用户: 持续与最终用户沟通,确保最终交付的AI应用是用户想用、爱用的。

Kathy Kay (Principal金融集团CIO): “如果AI团队中的领域专家无法用技术团队能够理解的方式阐述业务问题,那么仅有领域专家是不够的。需要有人担任产品经理的角色。”

这个人是连接业务与技术两个世界的桥梁。没有这座桥,再豪华的技术团队也可能在原地打转。


三、 人才破局:跳出“招聘竞赛”,构建动态人才池

“数据科学家市场上极为抢手”,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的AI战略完全依赖于从外部高薪挖人,那么注定会陷入被动。领先的企业正在采用更聪明的“Build, Buy, Borrow”(内部培养、外部招聘、外部借力)组合拳。

1. 核心策略:内部培养(Build)

这是应对人才稀缺的基石。与其在市场上苦苦寻觅,不如将内部那些懂业务、懂技术的优秀人才“交叉训练”成AI专家。

  • **博莱克·威奇(Black & Veatch)**发现,对于本身就是技术专家的工程师来说,掌握大语言模型等新技能并非难事。他们的策略就是通过实战项目,以战养兵。

  • Principal金融集团则通过“师徒制”(让新人与经验丰富的老手搭档)和分配“拓展性任务”,加速内部人才的成长。

2. 精准打击:外部招聘(Buy)

当内部确实存在技能空白时,招聘依然必要。但招聘的画像正在改变。

  • 看重“软”技能: 寻找那些好奇心强、喜欢摸索、适应性强的人。AI技术日新月异,今天的最佳实践可能明天就过时了,学习和适应能力比特定模型的经验更重要。

  • 职位要灵活: 不要过于纠结头衔。你需要的是能够身兼数职、灵活补位的多面手。

3. 战略加速:外部借力(Borrow)

引入外部合作伙伴,不应仅仅是为了“外包”工作,而是一种战略投资。

  • 建立能力“据点”: 安永的Hugh Burgin建议,当你试图建立一项新能力时,引入第三方可以帮助你快速搭建起这个能力的“据点”,并通过与他们合作,让内部团队在实战中学会。

  • 新型合作伙伴: 除了传统的咨询公司,像OpenAI、Hugging Face这样的模型提供商也开始提供深度服务。他们不仅提供产品,更能派出软件工程师帮你将产品定制和优化到最佳状态。

伊顿公司采用的**“内部专家 + 外部专家”的混合模式**,兼顾了长期战略一致性和短期的快速原型能力,是值得借鉴的成熟做法。


四、 规模化破局:双模驱动,兼顾速度与护城河

当AI团队和项目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管理和扩展?博莱克·威奇公司采用了“平台团队”与“产品团队”并行的双模作战模式。

1. 平台团队:最大化利用“巨人的肩膀”

  • 任务: 快速、广泛地将战略平台(如微软、Salesforce)自带的AI能力集成到现有工作流中,实现“短平快”的赋能。

  • 模式: 他们不做繁重的AI研发,而是专注于API集成和推动企业内部的“采纳与变革管理”。

2. 数字产品团队:构建“独门武器”

  • 任务: 针对公司核心业务,开发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的AI应用。例如,该公司基于内部知识产权训练的BV Ask(内部版ChatGPT)。

  • 模式: 这是一个全功能的敏捷产品团队,进行深度、垂直的创新。

这种双模结构,让企业既能快速享受到通用AI带来的效率提升,又能集中精锐力量在核心领域构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结语:领导力的最终考验

技术、人才和组织架构都只是拼图的碎片。要将它们完美地拼接起来,最终考验的是领导力。

  • 设定清晰的优先级: 领导层需要明确告诉团队,要用AI去变革哪几个核心业务领域。

  • 拥抱去中心化: Gartner的分析师建议,将AI和数据科学能力分散到各个业务团队中,而不是固守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式AI部门,这样更能贴近业务。

  • 投资于“全民素养”: AI不只是AI团队的事。向全公司推广AI和数据素养,提升整个组织的认知水平,是成功的关键放大器。

最终,构建一个成功的AI团队,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它要求我们从孤立的技术探索,转向与业务共生的价值创造;从对个别“明星”科学家的依赖,转向对一个结构合理、角色互补的战斗群的打造。这,才是应对AI需求风暴的终极破局之道。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