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捧AI了!我总结了与AI结对编程的10条生存法则
一开始,我只是抱着“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神”的好奇心,但现在,AI已经成了我工作中一个无法忽视的“虚拟同事”。未来,键盘敲得快不再是核心优势,而思考的深度、架构的远见和协作的效率,才是决定一个工程师价值的关键。我称之为“前置思考”。这能确保我不是在盲目地“外包”我的大脑,而是在利用AI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顾问”来验证和优化我的思路。但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我的看法:AI写的测试用例,总能找到我意想不
摘要:AI编程工具到底是解放生产力的“银弹”,还是制造技术债的“陷阱”?作为一名在一线项目中深度使用AI几个月的高级工程师,我将为你剥开炒作的外壳,分享10条从实战中总结出的“血泪经验”。本文不谈空洞的未来,只聊程序员如何真正在工作中驾驭AI,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前言:喧嚣之下,代码之实
作为开发者,我们似乎永远被两股力量撕扯:一边是业务催促的“快速上线”,另一边是工程师追求的“优雅可维护”。在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赛场上,AI带着铺天盖地的宣传加入了战局。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几乎将AI“焊”在了我的日常工作流中。一开始,我只是抱着“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神”的好奇心,但现在,AI已经成了我工作中一个无法忽视的“虚拟同事”。我必须承认,它帮我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迫使我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去调试、去重构。
我们都是经历过各种技术风口的老鸟,但这次的AI浪潮确实不一样。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代码交互的模式。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也踩了不少坑。下面,就是我从这场人机协作的深度实践中,为你提炼出的10条生存法则。
1. AI帮你找到测试盲区,而不只是“完成任务”
说实话,写测试总是我任务清单里最不情愿的一项。最初,我让AI代劳,纯粹是为了“偷懒”。但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我的看法:AI写的测试用例,总能找到我意想不到的边界问题。
原因很简单:我们自己写功能,自己写测试,思维定式会让我们下意识地避开那些自己没考虑到的逻辑分支。AI就像一个没有偏见的“测试员”,它会根据函数签名和代码逻辑,机械而全面地生成各种正常、异常、边缘的输入。我就是通过AI生成的测试,发现了一个在特定权限组合下才会触发的渲染Bug。它让测试不再是简单的代码覆盖率指标,而是一种前置的、不知疲倦的同行评审(Code Review)。
2. AI是“模式复制机”,而非“创新发动机”
AI工具最擅长的是学习并模仿你代码库里已有的风格和模式。这在维护项目一致性时是优点,但当你的代码库里存在历史遗留的坏味道(Bad Smell)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技术债放大器”。
AI会不假思索地建议你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这时,你需要一个警铃在脑中响起:这真的是最佳实践,还是仅仅因为代码库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代码? 真正的架构升级和模式创新,需要你主动挑战AI给出的“默认选项”。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熟练的“代码搬运工”,但项目的“总设计师”必须是你。
3. “保守派” vs. “激进派”:如何选择你的AI编程搭档?
市面上的AI工具,我把它们分为两类:
-
“保守派” (以GitHub Copilot为代表):这类工具更像是高级的代码补全,它在你已有的上下文中给出建议,精准、稳定,但想象力有限。它很少会给你整个函数的重写建议。
-
“激进派” (以Cursor这类AI Native IDE为代表):这类工具更具对话性和颠覆性,它敢于猜测你的意图,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构和生成。它可能给你带来惊喜,也可能“好心办坏事”。
我的用法是:在写业务逻辑、修复Bug等目标明确的场景下,使用“保守派”提高编码效率。在做技术探索、重构陈旧模块等需要打破常规的场景下,我会向“激进派”寻求灵感,但对其结果报以更高的警惕。
4. 信任不是一蹴而就,我的“三步走”AI工作流
最初,我绝不敢让AI直接碰我的核心代码。我的信任是这样一步步建立的:一次漂亮的正则替换、一个巧妙的数组操作、一个我没想到的API用法……
现在,我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工作流:
-
明确任务:从一张需求清晰的Jira工单或一个具体的Bug开始。
-
高层对话:先在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里,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让它提供解决思路、伪代码或关键步骤。
-
落地编码:将得到的思路带回IDE,让Copilot这样的插件在真实的代码环境中,帮你补完细节。
这个流程让我既能利用AI的“智慧”,又能始终掌控代码的“方向盘”。
5. 把AI当成你的“随身调试器”
别再只会用console.log()
了!一些先进的AI工具有个我非常依赖的功能:生成临时调试界面。当我需要追踪某个复杂的状态时,我会直接让AI帮我生成一个能实时显示这个状态值的React组件,或者一段能在浏览器控制台格式化输出复杂对象的代码。
我甚至可以直接截取一张包含报错信息的屏幕截图,丢给AI,然后问它:“嘿,看看这个,什么情况?” 这种视觉化的、上下文丰富的交互,让调试效率大大提升。不过切记,调试完成后,一定要清理掉这些“脚手架”代码。
6. AI辅助重构:让“体力活”变得优雅
重构是一项高价值但极其繁琐的工作,这正是AI大显身手的领域。过去需要数小时去批量修改、提取和封装的工作,现在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
但这里的关键是:你必须先成为“领航员”。我会先告诉AI我的重构意图,比如“请把这个组件中的数据获取逻辑,用useSWR
进行重构”。然后,我会像审查新同事的代码一样,逐一审核它的每个改动。AI帮你节省的是敲键盘的时间,但节省不了你作为架构师进行决策和思考的精力。
7. AI写的代码,锅还得你来背
这是一个我付出过惨痛代价的教训。一次,我让AI优化一个组件的性能,它引入了一个useMemo
。代码看起来无懈可击,直到几天后,测试报告了一个在特定操作路径下数据不更新的Bug。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定位到是那个“聪明”的useMemo
缓存了过时的依赖。
那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AI生成的所有代码,最终签名(Signed off)的人是你。一旦出问题,责任完全在你。从那以后,无论AI的建议看起来多么完美,我都会放慢速度,确保自己彻底理解了它的每一行逻辑和潜在副作用。
8. 先在脑中“编码”,再让AI动手
在向AI提问前,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先强迫自己思考,在脑海里或记事本上构思出至少一个解决方案的雏形。然后,我会这样问AI:“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分三步走:1、… 2、… 3、… 你觉得这个思路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称之为“前置思考”。这能确保我不是在盲目地“外包”我的大脑,而是在利用AI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顾问”来验证和优化我的思路。通常,这样得到的最终方案,远比直接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深刻和可靠得多。
9. 学会“拔掉电源”,相信你的直觉
AI不是万能的。当它的建议开始变得重复、混乱,或者与你的工程直觉严重相悖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暂时禁用它。
退回到纯粹的手动编码,能让你的大脑从AI的信息轰炸中解脱出来,重新聚焦于问题的本质。一个顶尖的工程师,其价值不仅在于编码速度,更在于那份来之不易的“代码感”和工程直觉。AI是辅助,但绝不能让它成为你思考的拐杖。
10. AI不会取代你,但会拉开你与别人的差距
关于“AI取代程序员”的焦虑随处可见。但我的观察是:AI不会取代优秀的工程师,它只会让优秀的工程师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从而无情地拉开与其他人的差距。
AI可以写代码,但它无法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无法进行跨团队的有效沟通,更无法对一个项目的商业价值做出判断。这些“软技能”在AI时代,其重要性不降反升。未来,键盘敲得快不再是核心优势,而思考的深度、架构的远见和协作的效率,才是决定一个工程师价值的关键。
写在最后
这10条法则,是我在这场人机协作浪潮中的航海日志。我们的工作范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AI很强大,但它始终是工具。软件工程的未来,依然掌握在那些善于思考、精于创造、乐于协作的人类工程师手中。
我们对AI潜力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它时而是得力助手,时而又是“麻烦制造者”。但无论如何,它都在塑造我们工作的明天。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你在使用AI时又有哪些独到的心得或踩过的坑?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