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工具正在重塑我们的开发工作流,但它究竟是“神器”还是“魔咒”?作为一名在一线编码数月的工程师,我将为你揭开AI辅助编程的真实面貌。本文不是泛泛而谈的趋势分析,而是我从实践中提炼出的10条核心经验:从编写测试、重构代码,到如何与AI建立信任、保持主导权,甚至……何时果断“拔掉电源”。


前言:当炒作遇上代码

软件开发永远在与各种压力抗衡:既要快速迭代、拥抱创新,又要保证代码的高质量与可维护性。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就在此时,AI如一阵飓风,席卷了整个行业。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将AI工具深度集成到了我作为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中。起初只是源于一丝好奇,如今却演变成了一种稳固的“伙伴关系”。我发现,AI不仅能帮我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减少工作中的阻力,并让我对正在构建的系统有更强的掌控力。

我们都见证过无数技术浪潮的起起落落,但这一次,似乎有些不一样。这些工具正在重塑我们与代码库的交互方式、调试的逻辑、测试的策略,乃至我们个人成长的路径。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试探与磨合,但最终的收获却远超预期。

以下,是我在这段人机协作的探索之旅中,总结出的10条最深刻、最实用,也最出乎意料的经验教训。

1. 用AI写测试:弥补我的思维盲区

我得承认,我从来都不享受写测试。这正是我最早让AI介入的领域。但真正让我惊喜的是,AI带来的远不止是效率提升。当我自己编写功能代码和测试用例时,我的思维盲点很容易同时渗透到两者之中,导致某些边界条件被永久地忽略。

AI则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第二视角”。它就像一位从不疲倦的结对伙伴,用一种与我不同的逻辑来审视我的代码。通过这种方式,我捕获了不止一个潜在的Bug,尤其是那些我压根就没想过去测试的异常场景。它将测试过程,从一种枯燥的验证,变成了一种前置的、自动化的同行评审(Code Review),最终让代码质量得到了实打实的提升。

2. AI:模式的巩固者,而非创新的驱动者

AI开发工具的一大特点,是它们极善于学习并“复制”你代码库中既有的模式——无论这些模式是好是坏。这种“路径依赖”在保持代码风格一致性时非常有用,但它也可能成为技术债的“放大器”,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时,AI建议的“老方法”确实是你所需要的,它能保证模块间的一致性。但更多时候,这应该成为一个警示信号,一个让你停下来反思的契机:这种模式在今天还是最佳实践吗? 真正的架构演进和技术创新,依然需要我们人类开发者去挑战默认选项,主动拥抱更优的解决方案。AI是优秀的执行者,但思考的火种,必须由你点燃。

3. 保守派 vs 激进派:我的AI工具选型思考

在我的工具箱里,有两类风格迥异的AI工具。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称之为“保守派”(如Windsurf,或早期版本的Copilot)和“激进派”(如Cursor,或集成了高级语言模型的IDE)。

  • 保守派:更倾向于在你已有的代码上下文中进行补充,严格遵循既定模式,生成可预测、一致性高的代码片段。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但循规蹈矩的老师傅。

  • 激进派:感觉更快,更具实验性。它更大胆,更愿意进行猜测和长篇幅的推理,有时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但“翻车”的概率也更高。

如何选择?如果你的任务是遵循明确的规范进行开发,追求稳定性和一致性,“保守派”是你的不二之选。但如果你在进行技术预研或快速原型设计,不介意多一些修改和迭代,“激进派”或许能帮你更快地打开思路。

4. 信任始于微时:我的AI工作流养成记

刚开始,我像许多工程师一样,对AI生成的代码充满了不信任。我真的能把我的项目交给一个“黑盒”吗?

信任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从让它重构一个小函数,到帮我捕获一个隐藏的bug,再到巧妙地优化一个复杂的测试用例。如今,我已经可以放心地将一些明确的任务模块交由它处理。

我摸索出的一个高效工作流是:

  1. 从一个明确的问题开始(比如一张描述清晰的Jira工单)。

  2. 先与ChatGPT或类似的大模型对话,获取伪代码或高级思路

  3. 将这些伪代码“喂”给IDE中的AI插件(如Copilot),让它在真实的代码上下文中填充实现细节。

这个流程让我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既享受了AI的效率,又规避了其失控的风险。

5. 调试面板:AI给我开的“天眼”

现代AI工具(如Windsurf)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功能:临时调试面板。相比于传统的 console.log 大法或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里大海捞针,我可以要求AI为我生成一个只显示特定状态值的UI面板。我甚至可以直接截图,把包含浏览器控制台的报错信息一并贴给AI,它能立刻给我量身定制的反馈。

这种视觉化的上下文信息极其宝贵,它把调试过程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实时的“代码实验室”。当然,实验结束后,别忘了清理这些临时代码。

6. 与AI结对重构:告别“体力活”

在面对那些繁琐但至关重要的重构任务时,AI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手动操作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体力活”,在AI的辅助下,可以压缩到几分钟内完成。

但前提是:我,必须始终坐在驾驶座上

我的做法是,先让AI阐述它的重构计划(比如,"我将把这些重复的逻辑抽离成一个新的useCustomHook"),然后仔细审查它生成的每一次变更。这不仅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强迫我在宏观层面不断地审视和思考代码的架构。这就像与一个打字速度极快、但需要你提供架构指导的初级程序员结对编程。

7. 代码所有权:AI犯的错,我来背锅

我曾经历过一次惨痛的教训。我让AI对一段代码进行性能优化,它“聪明”地引入了一个 useMemo。从代码表面看,优雅且高效。然而,它缓存了一个错误的值,导致了应用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状态不同步。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最终定位到这个由AI引入的微妙Bug。

那次经历让我铭记:无论代码是谁写的,只要它合并进了主干,我就是它的负责人。这个Bug,最终是我的责任。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放慢脚步,确保自己完全理解AI生成的每一行代码的含义和潜在影响,即使它看起来再“智能”。

8. 提示AI之前,先提示自己

在我向AI聊天框输入任何问题之前,我都会先强迫自己花几分钟,在脑海中或草稿纸上勾勒出解决方案的轮廓。然后,我会把我的思路告诉AI,并询问它的看法。

这种“元提示”(Meta-Prompting)——让AI基于我的想法进行反馈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最终方案的质量。它确保了我不是在简单地将难题“外包”出去,而是在利用AI作为思维的碰撞器和放大器。最终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一个融合了我的领域知识和AI广阔知识库的、更健壮的方案。

9. 善用“原力”:知道何时关闭AI

有时候,我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暂时关掉AI。当它的建议变得嘈杂、重复,或者明显偏离了方向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回纯手动模式。

这就像《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关闭瞄准计算机,选择相信自己的原力一样。短暂的“断开连接”能让我理清思绪,重新聚焦于问题的本质。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终究只是一个工具。我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它现在是在提供帮助,还是在制造干扰?

10. AI取代工程师?一个美丽的误会

关于“AI将取代开发者”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不相信这会发生。

我所看到的现实是:AI极大地提高了优秀工程师的生产力,拉开了顶尖开发者与普通开发者之间的差距。但它无法取代我们的判断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业务价值的深刻理解。事实上,这些“软技能”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未来的开发工作,敲键盘的时间或许会减少,但用于思考、设计、沟通和协作的时间将只增不减。那部分真正属于“工程”的核心工作,仍然,也必须,由我们人类主导。

结语

这10条经验,只是我与AI这场持续对话中的一个片段。我们的工作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我们对“写代码”的定义也在不断刷新。AI很强大,但软件开发的未来,最终仍然取决于人类的创造力、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我们才刚刚开始触及AI在软件开发领域潜能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它是一个完美的伙伴;有时候,它需要你用坚定的手来引导。但无论如何,它都在重塑着我们工作的每一天。

希望我的这些真实故事,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AI结对编程经验,让我们共同探讨,我们希望未来的开发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