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参数落地:金融大模型从MoE架构到联邦TEE的全栈可信实践
• 全局解释:利用SHAP值将万亿参数模型的输出拆解为“关键特征贡献”,并与行内“信贷政策知识图谱”对齐,自动生成自然语言报告:“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异常增加42天,导致违约概率上升18%”;• 模型层:采用“多专家混合架构”(MoE),主干为万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下设8个子专家网络(财务异常、关联交易、宏观敏感、ESG等),通过动态路由实现“专事专算”;• 华夏银行智能体:聚焦零售信贷,采用“
————————————————————
- 当大模型从“炫技”走向“深水区”
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的“技术元年”,2024年是“场景元年”,那么2025年则是“深水区元年”。当国务院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中点名“金融”为落地最成熟行业时,银行业的大模型已悄然从“对话写诗”进阶到“审批贷款”“拦截洗钱”。
深水区的标志有三:
• 业务核心化——模型一旦出错,损失的不是“用户体验”,而是真金白银;
• 合规高压化——数据出境、算法歧视、模型黑箱,每一项都可能触发罚单;
• 竞争生态化——不再是单一银行的“独角戏”,而是“模型—数据—算力—监管”的多边博弈。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 在信贷审批、交易监控等核心场景,大模型的技术栈到底“长什么样”?
- 在隐私、可解释、时效三大合规约束下,银行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 当监管科技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金融AI的商业模式将如何重写?
————————————————————
2.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为什么金融业首当其冲
2025年3月,国务院印发《“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具备数据、场景、规则优势的领域率先突破”,并点名金融、制造、医疗三大行业。其中,金融之所以排在首位,原因有三:
• 数据密度最高:每一笔交易都是带标签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数据;
• 规则密度最高:巴塞尔协议、反洗钱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层层叠加,形成天然“护栏”;
• 价值密度最高:1%的风控精度提升,可能带来百亿元级风险加权资产(RWA)节省。
据《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统计,截至2025年6月,已有18家全国性银行、37家城商行上线企业级大模型,累计调用量突破40亿次,其中工商银行独占10亿次,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
————————————————————
3. “工银智涌”全链路拆解:10亿次调用的技术底座
3.1 信贷审批场景:从“三表一报”到“亿维向量”
传统信贷审批依赖“三表一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征信报告),而“工银智涌”将其升级为“亿维向量”决策:
• 数据层:接入工商、税务、海关、司法、舆情、GIS等200+外部数据源,形成1.2亿维企业特征;
• 模型层:采用“多专家混合架构”(MoE),主干为万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下设8个子专家网络(财务异常、关联交易、宏观敏感、ESG等),通过动态路由实现“专事专算”;
• 推理层:部署在工行私有云A100集群,平均延迟78ms,99分位延迟320ms,支持7×24小时在线审批;
• 结果层:将模型打分与传统评级映射为“PD+LGD”二维矩阵,直接驱动授信额度与风险定价。
效果:对公贷款审批时间从3天缩短至15分钟,不良率下降0.47个百分点,每年节省人工成本约6亿元。
3.2 交易监控场景:毫秒级风控的“双塔”架构
在反欺诈与反洗钱领域,“工银智涌”采用“用户行为塔+图谱塔”双塔架构:
• 用户行为塔:以Transformer-XL建模客户180天内10万级交易序列,捕获“时序+金额+对手方”多维模式;
• 图谱塔:构建“账户—设备—IP—商户”异构图谱,引入时序图神经网络(TGNN),实时识别“多层嵌套”洗钱链路;
• 融合层:双塔输出通过Cross-Attention融合,最终输出风险概率与可疑特征;
• 部署层:采用“云边协同”模式,核心模型在云端,轻量模型下沉至分行边缘节点,实现“50ms内拦截可疑交易”。
2024年全年,该体系累计拦截可疑交易1.2万亿元,协助公安破获电信诈骗案件3700余起。
3.3 企业级MLOps:模型工厂、灰度与熔断
• 模型工厂:基于Kubeflow+Ray构建,实现“数据—训练—评测—上线”一键化流水线,支持周级迭代;
• 灰度发布:采用“客户分桶+流量镜像”策略,将新模型先灰度5%流量,监控KS、PSI、AUC漂移,72小时无异常再全量;
• 熔断机制:当模型输出概率分布异常(KL散度>0.3)或延迟>500ms时,自动回滚至上一版本并触发人工Review。
————————————————————
4. 金融合规的“三座大山”:隐私、可解释与时效
4.1 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
工行在“工银智涌”中引入“分层隐私计算”方案:
• 数据不出域:与税务、司法等外部机构部署联邦学习节点,使用Secure Aggregation协议交换梯度,原始数据始终留在对方机房;
• 模型不出域:对高敏模型(如对公客户违约预测)采用TEE(Intel TDX)部署,CPU级加密确保“运维不可见”;
• 审计可追溯:引入区块链存证,每一次联邦训练任务生成唯一哈希,监管可实时核验。
4.2 可解释性:SHAP+知识图谱的双栈方案
• 全局解释:利用SHAP值将万亿参数模型的输出拆解为“关键特征贡献”,并与行内“信贷政策知识图谱”对齐,自动生成自然语言报告:“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异常增加42天,导致违约概率上升18%”;
• 局部解释:对单笔审批,提供“决策路径图”,展示模型如何从“行业景气度→供应链地位→实控人征信”逐层推理;
• 监管沙盒:人行北京营管部已将该方案纳入“监管沙盒”试点,允许银行在限定客群(年营收<5亿的小微企业)内使用黑盒模型,但需提供上述解释文档。
4.3 监管沙盒:从“事后报备”到“实时探针”
2025年新版《银行算法管理办法》要求“关键业务模型上线前备案,运行中实时报送”。工行在“工银智涌”中嵌入“监管探针”SDK:
• 数据探针:每秒采集输入特征分布、输出置信度、延迟、异常率;
• 规则探针:内置120条监管规则(如“不得使用种族、性别作为授信因子”),一旦触发立即告警;
• API探针:向人行“算法监管平台”开放Restful接口,实现T+0报送。
————————————————————
5. 同业对标:农行DeepSeek、华夏银行智能体与百信银行“数字员工”
维度 | 工行“工银智涌” | 农行DeepSeek | 华夏银行智能体 | 百信银行“数字员工” |
---|---|---|---|---|
场景深度 | 200+场景,核心交易 | 150+场景,侧重三农 | 100+场景,零售信贷 | 50+场景,客服、营销 |
技术路线 | MoE+联邦学习 | Dense+LoRA微调 | 多智能体协作 | 小参数蒸馏+ASR |
数据规模 | 1.2亿维特征 | 8000万维 | 5000万维 | 2000万维 |
隐私方案 | 联邦+TEE+区块链 | 同态加密 | 差分隐私 | 本地化部署 |
监管对接 | 实时探针 | T+1批量报送 | 沙盒试点 | 未接入 |
商业模式 | 成本中心 | 成本中心 | 成本中心 | 利润中心(SaaS输出) |
案例速写:
• 农行DeepSeek:为解决“三农”客户缺征信、缺报表难题,引入卫星遥感数据(NDVI指数)建模农作物长势,实现“种植贷”秒批;
• 华夏银行智能体:聚焦零售信贷,采用“多智能体辩论”机制,让“审批智能体”与“反欺诈智能体”互搏,降低误杀率至0.8%;
• 百信银行“数字员工”:将大模型蒸馏至7B参数,部署在网点Pad,实现“陪老人办业务”的方言对话,同时向村镇银行输出SaaS,按坐席数收费。
————————————————————
6. 监管科技2025:从“合规成本”到“合规即服务”
《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预测,监管科技(RegTech)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0亿元增至2025年的400亿元,年增速233%。核心驱动力是“合规即服务”模式的兴起:
• 模型审计云:第三方机构提供“模型体检”SaaS,银行上传脱敏数据后1小时生成审计报告;
• 合规API市场:监管规则被封装为可调用API,如“反歧视检查”“数据出境风险评估”,按调用量计费;
• 算法保险:太保、人保已推出“算法责任险”,一旦因模型歧视被判赔,由保险公司兜底。
————————————————————
7. 未来展望:数据治理、模型治理、场景治理的三重螺旋
• 数据治理:从“数据湖”到“数据网格”,每条数据带“合规标签”;
• 模型治理:建立“模型风险评级”,低风险模型可自动迭代,高风险需董事会审批;
• 场景治理:采用“场景护照”制度,每个AI场景需通过“业务价值—合规风险—技术可行性”三维评估,持“护照”上线。
————————————————————
8. 结语:深水区的生存法则
当大模型进入金融深水区,技术不再是唯一主角。数据、算力、场景、资本、监管,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让巨轮搁浅。工行的10亿次调用、农行的卫星遥感、华夏的多智能体辩论,都在证明:
• “大”不再是优势,“可控”才是;
• “新”不再是卖点,“合规”才是;
• “快”不再是目标,“可信”才是。
深水区的生存法则只有一条——让每一次模型调用,都像柜台里的点钞机一样,发出令人安心的“沙沙”声。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