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把世界切成两半,中国如何拆解全球AI鸿沟?
AI 竞赛重新划分世界
专利高墙:十个国家锁死90%AI门票
晚上八点,美国德州阿比林尘土飞扬,OpenAI的新园区灯火比机场跑道还亮,天然气发电站正把地底能量直接转换成GPU的轰鸣。同一天,阿根廷科尔多瓦大学的旧教学楼里,教授Nicolás Wolovick把最后一台二手服务器关掉,免得电费账单再跳一次。两处场景隔着大西洋,却用同一句话互道晚安:“算力就是权力。”
牛津大学最新地图把这句话量化:全球只有32个国家拥有专门跑前沿模型的数据中心,其中美国公司占了87个,中国公司39个,其余国家加起来不到20个。更极致的是专利墙——联合国工发组织统计,十个经济体攥着90%的生成式AI专利、七成出口份额,等于把下一轮工业革命的大门钥匙揣进了少数人口袋。
芯片只是第一道闸口。英伟达H100的公开报价已涨到4万美元一块,而非洲任何一间实验室想买都需要额外支付30%的转手溢价,还得排队六个月。肯尼亚初创Qhala为了训练本地斯瓦希里语大模型,只能租用远在西弗吉尼亚的GPU,工程师把训练窗口调到美国凌晨两点,因为那时网络最便宜。肯尼亚总统在白宫国宴上刚和拜登握手,三个月后就被移出“可购半导体名单”。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大胆预言,在未来社会,高达99%的普通人群或将沦为所谓的“无用阶层”,而仅占世界总人口1%的精英群体则有望借助算法掌控力与生物技术革新,跃升为未来世界的主导者。这一趋势超越单个国家的治理边界,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分化——部分国家能够充分汲取人工智能红利实现经济腾飞与社会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因技术滞后而被远远抛在时代浪潮之后。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全球经济、军事战略及政治生态的重构上,更将在智能化程度迥异的国家之间制造出愈发难以弥合的发展鸿沟,此等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重大议题,亟待从战略全局高度予以审慎考量。
用不起的AI:电价、网速与美元的三重绞索
如果说专利墙把国家分成“有票”和“没票”,那么运营成本就是把“有票”进一步拆成“坐头等舱”和“挤经济舱”。埃及1.1亿人口的移动网络普及率99%,平均下载速度却只有41Mbps,一张10GB的模型权重传进手机要半小时,用户早把App删掉。
电力是更隐形的门槛。训练一次GPT-4规模的模型需要千兆瓦时电量,相当于开罗全城半天的居民用电。2024年夏天,埃及政府为了保民生,强制要求商场晚十点熄灯,数据中心只能自备柴油发电机,每度电成本瞬间翻三倍。拉美独角兽Nubank算过账:在圣保罗自建小规模GPU集群,电费加进口关税是弗吉尼亚的4.6倍,资本直接掉头北上。
于是“轻量化”成了出海工程师的口头禅。传音在非洲卖出的PHANTOM V Fold2手机里塞进了一个70亿参数的通义千问小模型,用户离线也能语音记账,月流量消耗从2GB降到540MB;昆仑万维把Opera浏览器的推荐算法压缩到1/8大小,在埃及乡村2G网环境下仍然能把新闻推送到屏。DeepSeek干脆把训练能耗降到行业平均的十分之一,让“AI一定带来电力饥荒”的华尔街研报一夜之间被撕掉重写。
但轻量化只是权宜,美元成本才是致命。拉美一只早期AI基金给潜在LP的演示材料里写着:同一套代码,在美国部署一轮种子轮需要200万美元,在墨西哥城需要480万,在拉各斯需要900万,因为备用电源、冗余网络、美元计价的GPU租赁层层加码。资本用脚投票——2022年到2024年,新兴市场AI项目的平均估值折扣率从20%扩大到55%。
人才也跟着成本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计算机系的前10%毕业生,五年内80%去了美国或欧洲——那里有足够的GPU让他们“跑一次完整的实验”。Wolovick教授在旧教室里对学生重复同一句话:“你们留下,只能跑玩具模型。”
破局生意:把算力成本打下来,把治理席位做上去
全球AI治理的下一步,不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能把边际成本降到别人付得起”。中国公司正在把这套逻辑做成生意。
贵安超算中心已经把渲染服务卖到泰国、印尼,价格比当地自建便宜四成;华为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昇腾集群采用100%绿电,电费比柴油发电机低38%。“数字丝绸之路”升级为“算力丝绸之路”——跨境光缆、光伏园区、预制化数据中心一起打包,用EPC总包价结算,让当地政府只需要出地皮和税收优惠。
技术端也在同步降价。DeepSeek开源的轻量化训练框架,把千卡任务拆成数百个边缘节点并行,训练效率只降15%,电费却省下一半。传音把这套框架搬进非洲手机,把端侧推理延迟从3秒压到300毫秒,让离线语音助手成为现实。
但光靠商业不够,规则也要重排。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加强AI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3国联署,中国主提,美国默许,首次把“技术转移+资金援助”写进联合国文件。三个月后,金砖国家宣布筹建50亿美元的“全球南方AI发展基金”,投票权重按“人口+出资额”双重算法,避免美元一家独大。
未来全球格局的演变,已无法沿用传统的地缘政治视角进行剖析,而需融入对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增长态势的动态预判。在由“云计算中枢”、“智能终端网络”及“物联网通信系统”构成的AI三大支柱体系中,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国家恐难觅优势立足之地。伴随互联网时代遗留的信息差问题,极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新纪元里演变为更为严峻的AI发展断层。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主动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与市场生态系统,积极培育并吸纳更多战略协作伙伴,唯有如此方能推动AI技术跨越国界壁垒,真正实现普惠全球、造福人类的宏伟愿景。
多边共治正在落地成可投标的项目:
– 中东北非十国主权AI数据中心EPC招标,总规模120亿美元,要求配套绿电PPA;
– 拉美电信运营商América Móvil计划采购轻量化大模型白标授权,按MAU计费,单用户ARPU可拉升9%;
– 非洲联盟正在讨论区域算力中心,选址摩洛哥丹吉尔,首期3000张GPU,由阿拉伯基金与金砖银行联合出资。
中国企业的筹码是“技术+工程+资金”三位一体:把训练成本打下来,把本地化运维做成轻资产,再用多边基金分摊资本开支。过去出海是卖设备,现在是卖一套“算力即服务”的解决方案——电价、网速、美元汇率的波动风险,由合同里的绿电条款、边缘压缩算法、本币结算机制一起消化。
当AI把世界切成两半,最先跨过去的不一定是技术最强的,而是能把成本降到别人付得起的。专利墙可以高,但电价、网费、美元利息都能谈;算力可以集中,但训练框架、绿电合约、多边基金都能拆成积木重新拼。多元共治不是口号,而是一连串正在招标的EPC合同、一张张按小时计费的GPU租赁单、一次次把模型压缩到手机能跑的深夜调试。下一个十年,决定AI鸿沟宽度的,正是这些看似琐碎却逐笔落地的生意。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