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I 写内容总像 “流水账”?3 个核心技巧,让 AI 从 “凑字数” 变 “生产力”

最近在创作者社群里总能听到一种吐槽:
“明明用了 AI 写稿,产出量翻了倍,可阅读量、转化率反而掉了。”
—— 这大概是很多人用 AI 做内容的通病:看似省了时间,写出来的东西却没灵魂。要么是套话堆砌的 “正确废话”,要么是逻辑散乱的 “信息拼盘”,最后沦为没人看的 “无效产出”。

其实不是 AI 没用,而是大多数人把 AI 当成了 “全自动写稿机”
扔一句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就等着出成品,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作为用 AI 写了近百篇干货文、单篇最高获赞 2k+ 的创作者,我发现想让 AI 摆脱 “流水账魔咒”,关键要抓住 “人主导、AI 辅助” 的核心。
这 3 个技巧亲测有效👇


一、别让 AI “瞎选题”,先给它画好 “内容坐标系”

很多人用 AI 写稿的第一步就错了:选题全靠 AI 凭空想
结果写出的内容要么跟热点脱节,要么跟自身账号定位无关。

  • 例子:你是做 “职场新人成长” 的账号,却让 AI 写 “CEO 管理心法”,即便文字再流畅,也抓不住目标读者。

正确做法:先定好 “选题三要素”,再喂给 AI 当框架:

  • 核心受众
  • 需求痛点
  • 内容价值

比如:
我要写一篇关于 “职场汇报” 的文章,会先给 AI 明确指令:

“针对入职 1-3 年的职场新人,他们的痛点是汇报时逻辑混乱、抓不住重点,需要一篇能直接套用的‘3 步汇报模板’,内容要包含‘数据提炼 + 问题拆解 + 方案建议’,语言要接地气,避免专业术语。”

这样 AI 就会围绕 “新人 + 汇报痛点 + 实用模板” 展开,比自由发挥靠谱 10 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拒绝“大段指令”,用“分层提问”逼出 AI 的深度思考

很多人觉得 “指令越详细,AI 写得越好”
于是一次性扔给 AI 几百字的要求,结果 AI 反而会因为信息过载,写出“面面俱到却没重点”的内容。

  • 例子:
    直接说 “推荐 10 个好用的 AI 工具,分职场、学习、创作三类”,AI 大概率只会列个清单,描述成 “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毫无参考价值。

我的做法:用“分层提问法”。
流程如下:

  1. 先搭框架

    • “针对职场人,推荐 5 个能提高效率的 AI 工具,每个工具只说核心功能和适用场景。”
  2. 逐个深挖

    • “详细说下‘飞书 AI’的‘会议纪要自动整理’功能,要包含‘如何导入会议录音、能提取哪些关键信息、怎么导出成文档’,最好举一个职场场景的例子。”
  3. 补坑提醒

    • “用这个工具整理会议纪要时,有哪些容易踩的坑?比如识别方言不准确怎么办?”

👉 通过这种 “先骨架 → 再血肉 → 最后细节” 的提问方式,AI 写出的内容就更有层次,还能挖出很多实用技巧,避免沦为 “工具说明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AI 写初稿,你做“灵魂编辑”:3 个修改方向让内容活起来

即便 AI 写出了不错的初稿,也千万别直接发。
因为没有经过 “人味加工” 的内容,总少了打动读者的温度。

我通常会从这 3 个方向修改

  1. 加“个人经历”

    • AI 写:“职场沟通要学会倾听。”
    • 我会补充:“之前我带新人时,总爱打断对方说话,结果好几次漏了关键信息。后来试着等对方说完再回应,工作效率反而高了。”
    • → 真实经历比空泛道理更有说服力。
  2. 改“生硬表达”

    • AI 写:“该方法能有效提升效率。”
    • 我会改成:“亲测用这个方法,我把每周的报表时间从 3 小时缩到了 40 分钟。”
    • → 用具体数据 + 口语化表达,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3. 留“互动钩子”

    • AI 常写结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我会改成:“你们平时用 AI 写内容时,有没有遇到过‘写得像流水账’的情况?评论区说说你的踩坑经历,我来帮你出主意。”
    • → 主动引导互动,文章更容易获得曝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语

其实 AI 从来不是 “取代创作者” 的工具,而是帮我们摆脱 “重复劳动” 的助手。

与其纠结 “AI 写得好不好”,不如琢磨 “怎么用好 AI”

  • 你负责 定方向、挖痛点、注入个人风格
  • AI 负责 高效输出素材

这样的人机配合,才能让内容既省时间,又有温度,真正摆脱 “无效产出” 的怪圈。


💬 最后想问大家:
你用 AI 写内容时,遇到过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是选题没方向,还是写出来没灵魂?
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找解决办法~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