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入行那会儿,天天跟 Word2Vec、GloVe、FastText 这些独立的 Embedding 模型打交道,现在搞大模型,这套逻辑既一样,又完全不一样了。

这问题咱们拆用大白话聊,保证刚入门的小白也能听明白。

区别:一个是“字典”,一个是“秘书”

独立的 Embedding 模型(比如 Word2Vec)是啥?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专门编纂《新华字典》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目标很纯粹:就是为每一个词(Token)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固定的数学表示(向量)。怎么才算合适?就是让意思相近的词,在向量空间里也离得近。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king - man + woman ≈ queen

这个团队呕心沥血编好这本“字典”(也就是训练好的词向量文件,比如一个 vectors.txt),工作就完成了。这本字典是静态的、上下文无关的。在字典里,“苹果”这个词的向量是固定的,不管你说的是“我吃了’苹果’”还是“我买了’苹果’手机”,它都指向同一个向量。

这本字典编好了,就可以给各种不同的下游任务用,比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等。大家直接来查就行,非常方便。所以,它是一个独立的、通用的、预制的产品

大模型(LLM)里的 Embedding 层是啥?

你把它想象成大老板(Transformer 主体)身边的一个贴身秘书

这个秘书的核心工作不是自己做决策,而是把外界的信息(你输入的文字)处理成老板能听懂的“黑话”(向量)

这个秘书不是外面随便招来的,他是跟老板一起成长、一起磨合的。老板的脾气、习惯、思维方式,他都门儿清。

所以,LLM 里的 Embedding 层有几个关键特点:

  1. 它是“定制”的,不是通用的。这个 Embedding 层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服务于它身后那几十上百层的 Transformer Block。它的向量表示好不好,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能不能让身后的 Transformer 老板更好地完成工作(也就是预测下一个词)。Llama 3 的 Embedding 层,就是为了 Llama 3 的网络结构和参数量身定做的,你把它直接揪出来给 GPT-4 用,那肯定水土不服。
  2. 它是“动态”的,或者说,它的使命是启动一个动态过程。虽然 Embedding 层本身查表这个动作是静态的(一个 token 对应一个初始向量),但这个向量只是个“原材料”。它马上会被扔进 Transformer 的大熔炉里,经过一层层的 Attention 和计算,跟上下文疯狂互动。等九九八十一难走完,从顶层出来的那个向量,已经面目全非了,它吸收了整个句子的精华。比如“我坐在河边的长椅上,思考着银行的未来”,初始的“银行”向量可能平平无奇,但经过模型处理后,输出的“银行”向量会明显偏向“金融机构”的含义,而不是“河岸”。

所以,一句话总结:
独立 Embedding 模型产出的是一个“最终成品”(一本固定的词向量字典),而 LLM 的 Embedding 层提供的是一个“半成品”或“初始材料”(一个内部使用的初始向量),真正牛逼的是后面那一整套加工流水线。

训练方式:不是“单练”,而是“团战”

这个问题你已经猜对了一大半了,非常敏锐。

现在大模型的 Embedding 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和整个大模型一起,在端到端的训练中被优化的

具体咋回事呢?

想象一下你刚初始化一个全新的大模型(比如一个 7B 的 Llama),这时候整个模型啥也不会,像个婴儿。它的所有参数,包括 Embedding 层那个巨大的参数矩阵(比如 词汇表大小 x 隐层维度,像 128k x 4096 这种),都是随机的或者用一些特定方法初始化的。

然后,你开始给它喂海量的文本数据,让它做“完形填空”或者“文字接龙”的游戏,也就是预测下一个 token

  1. 输入:“今天天气真”
  2. 模型预测:它可能瞎猜一个“我”。
  3. 正确答案:“好”。
  4. 计算损失:哎呀,猜错了!“我”和“好”的概率差得有点远,损失函数(Cross-Entropy Loss)算出来一个比较大的 loss 值。
  5. 反向传播(BP):这个 loss 就像一个“锅”,要甩给大家。于是这个“错误信号”开始往回传,从输出层传到最后一层 Transformer Block,再往前传,一层一层……最后,这个梯度会哗啦啦地流到最开始的 Embedding 层

这时候,Embedding 层就被“教育”了:“喂!你给我的‘今天’、‘天气’、‘真’这几个词的初始向量是不是不太对啊?导致我老板后面算错了!你得给我调整一下!”

于是,Embedding 层里那几个词对应的向量,就会被梯度推着,做一丁点儿微调。就这样,经过数万亿 token 的“教育”,Embedding 层里的每个词向量,都会被调整到最有利于整个模型进行“下一个词预测”任务的位置。

所以,你后面那个担心很有意思:大模型的损失函数是提高下一个 token 的准确率,那么 embedding 层的效果可能没有以前单独的 embedding 好?

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

  • 在“专一性”上,可能确实如此。 如果你的任务就是找近义词,比如在医学领域找“心肌梗塞”的近义词。一个专门在海量医学文献上用 Word2Vec 训练的 Embedding 模型,可能在这件事上比一个通用大模型的原始 Embedding 表现得更好。因为它一生的目标就是干这个。
  • 但在“综合能力”和“上下文理解”上,LLM 的 Embedding(以及其加工后的 contextualized embedding)是降维打击。 因为“预测下一个词”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为了能准确预测下一个词,模型必须学会语法、语义、逻辑、常识、甚至是某种程度的“世界知识”。这种压力下训练出来的 Embedding,蕴含的信息维度和复杂度,远非老派 Word2Vec 可比。

举个实际工作中的例子:

几年前我们做电商的商品推荐,会用 item2vec(其实就是 Word2Vec 的变种)去学商品序列,得到一个商品的 Embedding。用户买了“A醇精华”,我们就推荐向量空间里跟它最接近的“视黄醇面霜”,效果还不错。
但现在呢?我们会用一个预训练好的大模型(或者像 BGEM3E 这种专门做 Embedding 的模型,它们本身也是用类似大模型的结构和思路训练出来的),去给“轻熟肌,想初期抗老,但皮肤有点敏感”这段用户描述生成一个 Embedding,再给我们的商品“XX品牌温和A醇精华,专为敏感肌设计”这段商品描述生成 Embedding,然后计算这两个 Embedding 的相似度。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比单纯的 item-to-item 要精准得多。因为它理解的不是孤立的商品,而是用户意图和商品属性的深层匹配。这就是大模型 Embedding 体系的威力。

在互联网混了十几年,带团队面过不少人,发现一个通病:网上资料太多,大家拼命收藏,结果看得太少,很多人的收藏夹最后都成了“知识坟场”。

前阵子整理电脑,翻出了我压箱底近十年的私藏。这不只是一份书单或课程列表,而是我从一个码农到带头人,一路踩坑验证过的知识体系地图。

从操作系统、网络这些硬核基础,到架构设计,再到算法实战,都帮你串好了。啃下来,地基绝对比别人牢。

分享出来,就是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把劲儿使在刀刃上。东西放下面了,自取。

衍生问题:LLM 本质上是不是一个广义的 Embedding 模型?

恭喜你,你已经触及到了大模型的核心思想之一。

完全可以这么理解!

你甚至可以说,LLM 就是一个超级无敌复杂、带上下文、动态生成的 Embedding 机器

  • 输入层 Embedding:提供一个静态的、上下文无关的“基础款”Embedding。
  • 中间的 N 个 Transformer Blocks:这是一个“超级加工厂”。它把你输入的整个句子(比如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的所有 token 的“基础款”Embedding 拿过来,放在一起疯狂搅拌、揉捏、交互(这就是自注意力机制干的活)。每一层的输出,都是对上一层输入的 Embedding 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 最后一层的输出:当我们看最后一个 token(在这里是 “去”)位置上的输出向量时,这个向量已经不再仅仅代表“去”这个字了。它浓缩了前面所有信息——“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并且指向了对未来的预测。它就是一个代表了“在今天天气不错的背景下,我们接下来可能要做的动作”的 Embedding。你说的“整个句子的未来潜在语义”,描述得极其精准!

所以,为什么我们可以拿大模型的最后一层隐状态(hidden state)去做各种事情?

比如要做一个情感分类任务,判断一句话是积极还是消极。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喂给大模型,然后取出最后一个 token 的输出向量(或者对所有 token 的输出向量做一个平均池化),再接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器。为什么这样可行?因为那个最终的向量,已经是一个高质量的、蕴含了整句话情感色彩的“句子 Embedding”了。这比你用 Word2Vec 把句子里每个词的向量加起来求平均,效果要好上几个数量级。

所以,你的感觉是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LLM 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一段给定的文本,生成一个最精准、最能预测未来的“终极 Embedding”。而它生成的文字,只是这个“终极 Embedding”最可能的具象化显现而已。

零基础如何高效学习大模型?

你是否懂 AI,是否具备利用大模型去开发应用能力,是否能够对大模型进行调优,将会是决定自己职业前景的重要参数。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鲁为民博士系统梳理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图片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图片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图片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图片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img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