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空科技遇见虚拟孪生:Avio如何用3DEXPERIENCE重新定义宇宙探索的边界
摘要:2025年6月17日,达索系统宣布意大利航天企业Avio采用3DEXPERIENCE平台,推动数字化管理转型。该平台整合四大行业解决方案,实现实时数据协同,优化团队与供应链协作。通过AI驱动的设计优化和数字孪生技术,Avio显著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材料浪费并提升效率。这一合作不仅革新航天制造流程,还开创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新时代,标志着人机协同设计的新纪元。
2025年6月17日,达索系统宣布,意大利航天推进系统领军企业Avio部署3DEXPERIENCE平台,以支持其所有项目进行数字化管理转型。
Avio将依托达索系统基于3DEXPERIENCE平台的四大行业解决方案——“赢得概念设计”(Winning Concept)、“面向目标的协同设计”(Co-Design to Target)、“数字化制造”(Ready for Rate)和“制造运营管理”(Build to Operate),通过虚拟环境中的实时数据协同,强化团队、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
达索系统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副总裁David Ziegler表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动荡迫使企业以更快、更可持续的方式创新。这为Avio等企业带来了新机遇——通过采用业内唯一的业务体验平台实现转型。”
宇宙从来不是一片寂静真空。它是人类终极野心的试金石,是工程极限的角斗场,更是可持续未来的实验室。当意大利航天巨头Avio选择与达索系统携手,将3DEXPERIENCE平台植入其太空发射器与推进系统的研发血脉时,这场合作远不止于技术升级——它是一场关于“如何用数字连续性撕裂物理世界枷锁”的哲学实践。
传统航天工业的痛点犹如引力般顽固:数千家供应商的协同如同在失重环境下拼图,设计迭代的延迟以周为单位计算,而每一次实体原型测试的成本都堪比发射一枚小型火箭。
Avio面临的挑战则更为尖锐——欧洲航天局(ESA)的“阿里雅娜6号”与“织女星C”运载火箭计划要求其同时实现三个不可能三角:缩短50%开发周期、降低20%材料浪费、提升30%推进效率。
达索系统提供的破解之道充满了颠覆性:“生成式经济不是创造工具,而是重塑问题本身。” 通过3DEXPERIENCE平台的“Winning Concept”解决方案,Avio的工程师不再需要从零开始绘制推进器喷管。平台内置的AI驱动拓扑优化算法会基于载荷参数自动生成数百种轻量化结构方案,其中某些形态甚至与传统流体力学教科书相悖——比如借鉴珊瑚骨骼的分形冷却通道可将热交换效率提升至理论极限的97%。
更具革命性的是“Co-Design to Target”模块创造的平行宇宙。当Avio的涡轮泵团队在都灵修改转子叶片倾角时,位于布鲁塞尔的ESA审核官能实时看到应力云图变化,而德国供应商的CAM系统已自动更新了五轴铣削路径。这种“量子纠缠式协作”消除了传统航天项目80%的工程变更单(ECO),将“设计-验证-制造”链条压缩成连续的数据流。
达索系统最新提出的第七代世界表征技术3D UNIV+RSES在Avio案例中展现了惊人潜力。传统数字孪生仅能镜像物理对象的状态,而3D UNIV+RSES通过嵌入“反应-预测-进化”三层神经网络,使火箭发动机拥有了类生命体的应激智能:
- 反应层:在 “织女星C” 二级发动机的3000个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中,平台能识别出毫秒级的燃烧振荡征兆,自动触发燃料混合比调节——这相当于给金属躯体装上了脊髓反射弧。
- 预测层:基于历史任务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提前300小时预判涡轮轴承的磨损拐点。在2024年的一次静态点火测试中,系统据此成功避免了价值1200万欧元的发动机爆炸,仅花费2.3万欧元提前更换了可疑部件。
- 进化层:最令人震撼的是,每次任务数据都会沉淀为新一代产品的基因库。当Avio为2030年甲烷燃料发动机建模时,平台自动调用了阿里雅娜5号564次发射的振动谱系,生成抗喘振燃烧室设计——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航天器的拉马克式进化。
航天工业的碳排放90%集中于材料冶炼与废品迭代。Avio通过“Ready for Rate”解决方案实施的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彻底改写了这一等式:
- 材料革命:平台的材料基因组数据库帮助工程师发现,将钛合金燃料阀体的晶格取向调整12°,可使疲劳寿命延长8倍。这直接取消了原本需要的冗余加强结构,让“织女星C”的上面级减重47公斤——相当于每次发射少燃烧2.4吨煤油。
- 过程炼金术:在制造复合材料喷管时,传统工艺的固化温度曲线依赖老师傅经验,废品率高达15%。现在,基于物理的实时仿真能精确预测树脂流动前沿,将缺陷率压至0.3%。更妙的是,这些数据反向优化了上游预浸料供应商的纤维编织参数,形成跨价值链的负熵循环。
- 太空循环经济:通过“Build to Operate”模块建立的服役期数字孪生,Avio能追踪每一台固体助推器的健康状态。2025年回收的3台助推器经平台评估后,有2台通过局部3D打印修复,重新服役——这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2.0”时代。
当David Ziegler说“这是行业唯一的业务体验平台”时,他指的不是软件集合,而是一种新文明的操作系统。3DEXPERIENCE在Avio的成功揭示了三个元规则:
- 复杂性吞噬距离:传统工业时代,复杂度会随系统规模指数级增长;但在数字连续性加持下,Avio能同时管理比十年前多40倍的部件交互关系,却将决策延迟降低了76%。这验证了“梅特卡夫定律的工业版”——数字线程的价值与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 数据成为新的推进剂:火箭的比冲(ISP)受物理法则限制,但数据流动的效率没有天花板。Avio用虚拟测试替代了67%的风洞实验,相当于每年节省18万升液氮——这些算力如果用于优化弹道,理论上能将卫星入轨精度提升到厘米级。
- 人机关系的终极形态:在平台生成的某型氢氧发动机方案中,出现了人类工程师从未设想过的非对称喷管扩张段。当团队质疑时,AI展示了其流体仿真结果:这种“丑陋”的设计能将比冲提高1.2秒——这标志着工程设计从“以人主导”模式进入“人机共谋”纪元。
站在卡门线(大气层与太空分界线)回望,Avio的数字化转型像极了人类首次突破音障的瞬间——当数字孪生的激波锥刺穿物理世界的阻力,我们突然看清了未来:在那里,每台火箭发动机都携带自己的数字灵魂升空,每次发射都是地球与宇宙的握手,而3DEXPERIENCE平台,正是书写这份星际协议的笔。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