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是“博弈”?

在互联网广告投放的世界里,尤其是信贷行业,客户与媒体平台之间从来不是单纯的“买方—卖方”关系,而更像一场持续的 博弈

  • 客户希望用更低的获客成本,拿到更高质量的授信用户;
  • 媒体希望广告主持续花钱,同时保证广告体验和平台收益;
  • 双方在算法与策略的交错中,不断试探、调整、反制。

因此,信贷投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场“攻防战”。


二、为什么信贷行业特别典型?

信贷广告投放和其他行业有几个显著不同:

  1. 投放目标的复杂性
  • 电商的转化可能是“一次购买”,
  • 游戏的转化可能是“一次注册”,
  • 但信贷的转化至少要经历“表单提交—下载—登录—进件—授信—放款—还款”多个节点的链路。

2. 客户定义的转化 ≠ 媒体定义的转化

    • 客户满意的是“最终还款用户”;
    • 媒体满意的是“点击/安装/注册”。

3.合规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 广告素材、行业归属、用户标签都有监管红线;
    • 获客成本(CAC)高企,动辄上千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客户必然会尝试一切方式来 “博弈”算法,以获取自己定义的“满意用户”。


三、常见的博弈手法

在实践中,客户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往往体现在几个关键环节:

  • 学习期与种子人群:客户会尝试通过调整种子人群的质量和数量来影响算法的学习路径;
  • 回传与归因策略:多归因、多回传 vs 只回传高价值转化用户,甚至在不同转化节点采用差异化回传;
  • 素材方向:通过不同的创意风格、话术表达来绕开审核或影响点击行为;
  • 产品命名与行业归属:通过更改产品标签,让算法误判流量归属,从而降低出价;
  • 辅助策略:例如通过搭配低价值节点回传来“养算法”,再逐步切换到高价值节点。

这些动作,本质上都是客户与平台在算法规则之内进行的“策略博弈”。


四、媒体平台的反制

当然,媒体平台并不会坐视不理。它们有一整套“守门人”机制:

  • 算法自动收敛:即便客户调整学习期种子人群,平台也会根据大样本回流数据逐渐修正;
  • 归因校准:媒体更倾向于用自己的 MTA(多触点归因)逻辑,不完全依赖客户的回传;
  • 素材识别:AI 审核系统越来越智能,素材作弊的空间越来越小;
  • 行业归属校验:通过大数据行为监测,避免客户“打擦边球”。

所以,这是一场动态平衡:客户不断探索,媒体不断反制,最终达成某种“均衡状态”。


五、内容框架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系统拆解这场“博弈论”:

  1. 学习期与种子人群的攻防战
  • 客户如何影响学习期?
  • 平台如何收敛?

2.归因与回传策略的较量

    • 多归因、多回传 vs 高价值节点回传
    • 不同回传策略对投放 ROI 的差异

3. 素材与创意的暗战

    • 信贷广告素材的常见优化套路
    • 平台如何识别与限制

4. 产品命名与行业归属的灰度操作

    • 为什么行业归属会影响转化成本?
    • 客户如何利用分类漏洞?

5.转化的定义之争

    • 客户满意 vs 平台满意:转化事件该如何设定?
    • Funnel 回传的最佳实践

6. AI Agent 时代的新博弈

    • 客户自动化策略测试
    • 平台反制与未来可能的合作模式

六、结语

“博弈”不是负面的,而是行业的常态。

在 信贷投放场景中,客户与媒体的博弈推动了策略演进,也倒逼平台不断优化算法。

最终的赢家,不是“投机取巧”的一方,而是能在规则内找到 长期可持续平衡点 的玩家。

在接下来的系列中,我们将逐篇拆解,让你看到信贷广告投放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攻防逻辑。

敬请期待~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