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我们《信贷投放新纪元:RTA与 AI 的全链路实践》系列的第一篇


一、引言:从流量焦虑到风控协同

在信贷行业,获客永远是最烧钱的一环。随着线上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很多主流渠道单次获客成本 CAC 已突破千元),传统的投放方式逐渐陷入瓶颈:

  • 投放团队追求规模 → 结果是引入大量低质量用户,坏账风险放大;
  • 风控团队严格拦截 → 导致投放浪费,广告预算白白流走。

长期以来,投放与风控之间存在“割裂”:一个只负责“买流量”,一个只负责“拦人”。最终带来的结果是:钱花了,量没来,利润还掉了。

RTA(Real Time API的出现,正在改写这个局面。它把风控逻辑“前置”到投放环节,让风控不再是门口的拦截员,而是投放阶段的合作者,直接决定 投不投、投多少、投多贵


二、传统模式的痛点:投放与风控的断层

在没有 RTA 的年代,信贷机构的流程大多是这样的:

  1. 渠道圈定目标人群,广告出价;
  2. 投放获取到申请用户;
  3. 风控模型(A 卡、B 卡、C 卡)做贷前审批,筛掉高风险用户。

问题在于:

  • 风控 事后拦截 → 已经花出去的广告费无法收回;
  • 投放 无法识别风险 → 出价时没有信号区分好坏客户;
  • 投放目标与风控目标冲突 → 前者要量,后者要质。

在某些线上贷款业务中,50% 的广告花费可能砸在了“被风控拒绝”的用户身上,形成巨大的浪费。


三、RTA 的切入:让风控进入投放前置环节

RTA 的核心价值在于:

  • 打通模型结果与投放系统:风控模型输出的分数、标签、风险等级,直接通过 API 接入广告竞价系统。
  • 风险分数转化为出价信号:高分用户(低风险)出更高价,中等分数用户(可接受风险)出低价,低分用户(高风险)不出价。
  • 实时动态调整:不同渠道、不同时间、不同流量池,均可动态调整出价系数。

这样,广告预算只花在“风险可接受且利润可能为正”的用户身上,实现 获客和风控的协同


四、评分卡体系与指标应用:RTA 的数据底座

要让 RTA 与风控协同,首先需要风控模型有足够的分辨力和稳定性。行业内常见做法是多层卡模型:

  • A 卡:申请评分卡,基于用户基础信息、行为数据,判断准入;
  • B 卡:行为评分卡,结合借贷行为、支付行为等,预测违约可能性;
  • C 卡:催收评分卡,评估贷后回收概率。

这些模型的好坏,需要通过指标验证:

  • KS(Kolmogorov-Smirnov):衡量模型区分度;
  • AUC(Area Under Curve):衡量整体预测能力;
  • PSI(Population Stability Index):衡量模型稳定性;
  • LIFT:衡量高分群体与整体的违约率差异。

在 RTA 场景中:

  • KS 和 AUC 保障了“高分群体真的更好”;
  • PSI 确保模型在渠道迁移后不失效;
  • LIFT 帮助决定出价系数的倍数。

五、案例拆解:字节系的金融投放实验

据某专家反馈字节的金融业务为例:

  • 在投放层,字节广告平台直接内嵌了信贷机构的 RTA 接口;
  • 用户在点击广告之前,RTA 已经完成了风险预判,高风险人群不再参与竞价;
  • 结果:获客成本降低 20%+,坏账率下降明显,ROI 显著提升。

这说明:风控与投放的融合,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核心竞争力


六、挑战与展望

当然,RTA + 风控的协同并非没有挑战:

  1. 模型延迟问题:部分风控模型计算复杂,如何保证毫秒级响应?
  2. 数据合规问题:RTA 涉及跨平台数据调用,需要符合监管要求。
  3. 反欺诈对抗:黑产会针对 RTA 策略“打洞”,需要持续升级。
  4. 人机协作:策略参数仍需人工设定,如何逐步交给 AI Agent 是下一步方向。

七、结语

如果说过去的获客是“撒网+筛人”,那么 RTA 让信贷机构实现了“精准投+智能筛”

  • 投放团队不再孤军奋战,风控模型成为出价引擎;
  • 风控团队不再是最后的拦截员,而是前置的利润护航者。

在 获客成本高企、监管趋严、利润压力巨大的背景下,RTA 与风控的协同,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未来,谁能把 RTA 与风控结合得最紧密,谁就能在信贷获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