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结构化”这个点深入,用实际案例讲数据治理的第一步

引言:被埋没的“石油”与“风险”

        在企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业务一线,存在着大量未被数字化的“暗数据”:车间巡检员的手写台账、市场业务员的纸质拜访表、司机的纸质路单、验收员的磅房记录、鲜品凑车过程……这些数据往往被视作工作的“副产品”,随着笔记本的填满或人员调换而被归档或丢弃。它们看似杂乱无章,却不仅蕴含着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巨大能量,更常常隐藏着企业难以察觉的运营风险与漏洞

        正如我在17年跨界经历中所见,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诞生于数字系统,而在于它能否被高效地“激活”和“利用”。将这些原始、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可被计算、可被分析的战略资产,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 数据结构化” 。它远非简单的录入,而是数据治理的基石,是堵塞管理漏洞、提升风控水平的关键,是数字化转型无法绕开的“第一公里”。

一、 概念澄清:什么是“数据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是指将非标准格式、无法被计算机自动处理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转化为统一、标准、可被机器识别和批量处理的数据格式的过程。

简单来说,它就是为混沌的数据建立秩序

  • 非结构化数据:手写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DF文档等。计算机可以存储它们,但无法理解其内容。
  • 半结构化数据:XML、JSON文件等,有一定格式但不够规范统一。
  • 结构化数据:存储在数据库表中的数据,有明确定义的字段(如日期、客户编号、产品名称、数量),格式高度统一,可被SQL等语言高效查询和分析。

        “数据结构化”的任务,就是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转变为结构化数据。 这正是我在《走向数字时代》文中提出的“智改”的核心内涵之一:“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将原本无法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使得更多的数据能够被识别,被有效利用。”

二、 实战案例:从“一张纸”到“数据资产”与“风控盾牌”的蜕变

        在我负责的项目中,数据结构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扮演了“企业卫士”的角色。

案例一:原粮收购平台——堵住漏洞,实现公正质检

1、背景与痛点:效率低下与“人情质检”风险

在传统原粮收购季,流程原始且存在巨大管理漏洞:

  • “人情质检”风险:质检员在现场指导扦样车,能与供方直接取得联系。这为“人情评级”创造了空间,质检员可能因私下关系调高评级,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 流程不透明:手写凭条极易篡改,质检、过磅、结算环节分离,数据难以追溯,出现问题时无法厘清责任。

2、解决方案:编码化、流程化、去人化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结构化切断不当人为干预的链条

  • 编码化匿名:为每一辆送粮车生成唯一的系统随机编码。从扦样、送样到检样,全程只使用编码,屏蔽车主、供应商等身份信息,让质检员在“盲检”状态下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人情质检”。
  • 流程全锁定:质检结果通过平板直接录入系统并与编码绑定,数据一经生成无法修改。过磅数据自动采集,结算金额由系统根据预设模型自动计算。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数据相互校验,任何异常操作都会被系统记录。
  • 数据可追溯:所有操作日志、数据变更记录全程可追溯,为审计和监督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3、成果与价值:公平、效率与风控三重收益

  • 堵塞管理漏洞:基本杜绝了因人情关系导致的企业采购损失,维护了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 效率提升:车辆排队时间减少,日收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 数据资产化:获得了高质量、可信赖的原粮质量数据库,为优化采购策略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持。

案例二:云商平台——告别补录,实现业务实时在线

1、背景与痛点:事后补录的恶性循环

在推广云商平台初期,我们面临传统商贸客户的典型工作模式:

  • 信息化程度低:客户习惯用纸质本子记录订单,业务员“跑单”一天后,晚上回到公司,再由文员事后补录到系统中。
  • “辛苦”与“错误”的双重折磨
    • 文员辛苦:加班补录成常态,工作满意度低。
    • 数据错误:字迹潦草、疲劳录入导致订单信息(商品、数量、价格)错误频发。
    • 财务混乱:会计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当日业务数据,收款、核销严重滞后,无法及时核销一天的业务汇款、送货、退货信息,造成财务风险和对账困难。

2、解决方案:移动化、实时化、轻量化

我们推动数据结构化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向“事中生成”。

  • 工具轻量化:为客户业务员配备手机APP,界面极度简化,符合其操作习惯。
  • 流程实时化:业务员拜访终端门店时,现场通过APP下单。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公司文员、仓库、财务实时可见
  • 数据标准化:APP通过商品选择、数量输入等表单化操作,从源头直接生成结构化订单数据,彻底告别手工记录和二次录入。

3、成果与价值:效率、准确性与员工幸福感的提升

  • 效率革命:订单处理从“T+1”变为“T+0”,极大加快了供应链响应速度。
  • 错误归零:从源头上杜绝了因二次录入产生的错误。
  • 解放人力:文员和会计从繁重、低效的补录和对账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转向更高价值的分析和管理工作,准时下班成为常态,员工幸福感提升。
  • 管理透明:管理者可以实时透视全国业务员的动销情况和客户库存,真正实现了业务在线化。

三、 方法论总结:如何迈出数据治理的第一步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提炼出实现数据结构化的关键行动要点:

  1. 业务与风控双视角切入:不要为了结构化而结构化(这一点在鲜品的下单配送到货收货更为突出,管理文件没问题,但是出现了为结构化而结构化的问题,造成机构化数据并没有真实反映实际过程中的人、事、物、时)。既要从业务痛点(效率低、成本高)入手,也要从风控盲点(管理漏洞、数据不准)切入,这样的项目价值最大化。
  2. 定义数据标准与流程规则:在动手前,必须先定义数据标准(字段、格式)和业务流程规则(如质检匿名化),这是构建秩序和公平的前提。
  3. 源头采集,实时在线:尽可能在数据产生的源头,通过移动设备、设备集成、表单化等方式直接获取结构化数据,实现业务实时在线,杜绝任何事后补录。
  4. 与业务流程再造深度融合:数据结构化必须与业务流程优化(BPI)甚至再造(BPR) 同步进行。它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而非单纯的技术项目。
  5. 树立价值标杆,以人为本:用事实说话,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如效率提升、漏洞堵塞、员工减负),向整个组织证明数据结构的价值,从而赢得支持,推动更深远的变革。

结论:始于结构化,通往智能化与可信化

        数据结构化,是将原始“数据原材料”加工成标准“数据零件”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决定了企业数据资产的厚度与质量,更在塑造一个更加高效、透明、公平的业务运营环境

        它看似基础,甚至有些枯燥,但正是这坚实的第一步,堵住了管理的“跑冒滴漏”,解放了员工的创造力,让数据变得真实可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数据分析”、“商业智能(BI)”、“人工智能(AI)”这些宏伟的架构,最终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壁垒。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你觉得怎么样呢?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如果觉得有收获,也请点个赞和关注,把它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吧!


作者:cmnong

一位从车间、市场深耕17年的业务架构师,亲历了无数数据从原始到结构化的蜕变,坚信高质量的数据是智改数转的基石与风控的盾牌。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