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这份《生成式 AI 的鸿沟:2025 年商业 AI 的现状》(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揭示了当前企业应用生成式AI(GenAI)时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即所谓的 “GenAI鸿沟。

维度 核心发现/特点 成功关键/建议
整体投资回报 企业投入300-400亿美元,但高达95%的AI试点项目未能产生可衡量的财务回报或业务影响 。 聚焦具体业务痛点,追求深度而非广度,与能够深度定制和共担责任的供应商合作。
成功案例 约5% 的集成式AI试点项目能创造显著价值(如年节省数百万美元、减少30%外部机构支出)。 成功者多聚焦于后台办公自动化(如文档处理、财务风险监控),并像采购业务流程外包一样对待AI采购,重结果而非软件本身。
行业差异 科技与媒体行业显现出结构性变革迹象,其他七大行业(如专业服务、医疗健康、能源等)转型程度有限 。 认识到AI转型的行业不平衡性,管理好预期。
“影子AI”经济 90% 的员工每日使用未经公司批准的个人AI工具(如ChatGPT、Claude)处理工作,因其更灵活、易用,且往往效果优于企业官方工具 。 正视并引导“影子AI”,将其视为需求信号,同时加强治理与安全措施 。
构建 vs. 采购 采购外部供应商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成功率(约67%) 远高于企业内部自行构建(约33%) 。 企业应更倾向于与外部供应商合作,获取成熟解决方案;供应商需构建能持续学习和适应的“有记忆”系统(Agentic AI) 。
投资错配 超一半AI预算投向销售和营销等前台职能,但最高投资回报(ROI)实际上来自于后台办公自动化(如减少外包、降低外部机构成本)。 企业应将投资重点转向后台职能的自动化 。
对就业的影响 AI并未导致大规模裁员,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再填补离职员工空缺,以及减少此前外包的岗位(如客户支持、行政处理等) 。 关注AI带来的岗位结构变化,而非简单替代。
核心障碍(鸿沟根源) 并非技术、基础设施、法规或人才不足,而是大多数AI系统缺乏 “学习能力”——无法长期留存数据、适应具体上下文、随反馈持续改进及与工作流深度融合 。 寻求能持续学习、适应和进化的AI系统(Agentic AI),而非“静态”工具。

报告为企业和供应商提供了行动方向:

  • 对于企业(AI采购方)

    • 转变采购思路:像采购业务流程外包一样对待AI采购,要求供应商深度定制并对业务结果负责,而非仅仅购买软件许可。

    • 赋能一线业务团队:让最懂业务的部门(而非仅中央IT部门)主导AI项目的选型和落地。

    • 瞄准高ROI领域:将投资重点更多转向后台办公职能的自动化,关注如何替代外部外包成本和代理费用。

    • 正视并治理“影子AI”:认识到员工选择个人工具的合理性,将其视为需求信号,同时通过培训和策略引导至安全、合规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 对于AI供应商(构建者)

    • 聚焦深度而非广度:专注于解决某个狭窄但高价值的业务痛点,并进行深度定制,而非追求“万能”工具。

    • 构建“有记忆”、能学习的系统:开发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记忆功能的代理型AI(Agentic AI),让系统能根据反馈和上下文不断改进,越用越聪明。

    • 通过信任渠道合作:通过行业合作伙伴、系统集成商和客户推荐来建立信任,这比单纯推销产品功能更有效。

报告预测,AI的下一波演进将是 Agentic AI(代理型AI) 和 “代理网络”(Agentic Web)——一个由众多能自主发现、协商和协作的AI系统组成的互联生态。这类系统能更好地记忆、学习和自主行动,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作的方式,并成为跨越GenAI鸿沟的关键技术。

总结

MIT的这份报告揭示了企业们在生成式AI热潮中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GenAI鸿沟”。它指出,成功的核心不在于拥有最先进的模型,而在于能否采用正确的策略,选择或构建能够持续学习、适应业务的智能系统,并将其深度集成到工作流程中。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