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Meta首席AI官Alexandr Wang在Threads上宣布,公司已与AI图像与视频生成初创公司Midjourney
达成合作,将获得后者的技术授权。双方还计划在研究层面展开联合探索。

在Wang的表述中,Meta要在AI领域保持领先,需要同时在三方面发力:人才、算力以及对外合作。这也是Meta过去一年战略调整的真实写照。

扎克伯格已经将AI确立为公司下一阶段的核心方向。Meta此前推出了图像生成工具Imagine,以及视频生成工具Movie Gen,并已嵌入Facebook、Instagram和Messenger,但这些产品尚未在行业形成突破。与Midjourney的合作,被外界解读为Meta试图在影像生成领域补齐短板。

02 一个保持独立的Midjourney

Midjourney的故事与当下主流AI公司的路径不同。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2年,在AI图像生成领域迅速崛起,以风格独特的作品成为市场领先者。2023年,其营收就已接近2亿美元。商业模式极为直接:完全依靠订阅收入,价格从每月1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不同于许多依靠融资扩张的AI公司,Midjourney从未接受外部投资,也拒绝被收购。CEO David Holz多次强调公司会保持独立。

这种独立性意味着,Midjourney在与Meta的合作中依旧掌握主动权。Holz在X上的公开表态,也再次确认了公司并未改变这一立场。

不过,Midjourney也正在面对法律风险。两个月前,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联合起诉,指控其在模型训练中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内容。Meta等多家AI企业也面临类似指控。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判例已经开始倾向于支持科技公司,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行业规范。

03 扎克伯格的“外延式扩张”

此次合作是Meta一系列AI动作的延续。

今年以来,Meta在人才市场开出了极具竞争力的条件,有研究人员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薪酬包。在资本层面,公司对Scale AI投资140亿美元,并收购了语音AI创业公司Play AI。Meta甚至曾与马斯克就其970亿美元的OpenAI收购计划进行接触,但最终未加入。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Meta试图在AI生态中实现“外延式扩张”。内部研发提供稳定的技术积累,而对外投资、合作与并购则能迅速补足短板。与Midjourney的授权合作,正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体现。

04 行业竞争的另一面

从行业格局来看,生成式影像已经成为大模型竞争的关键赛道之一。

OpenAI在今年初发布了视频模型Sora,迅速占领舆论中心。Google的Veo和Black Forest Lab的Flux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关注。相比之下,Meta在视频与图像领域的影响力仍有限。

Midjourney的加入,有望改善这一局面。对Meta来说,这不仅是补充一项技术能力,更是对抗竞争对手的战略筹码。对Midjourney而言,则是借助Meta的分发渠道和用户基础,让其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落地。

05 下一步

合作能否真正改变Meta在生成式AI领域的竞争位置,还需要观察。技术授权与研发协作并不等同于完全整合,双方如何在产品中落地Midjourney的能力,将决定合作的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扎克伯格在AI领域的投入还会继续扩大。对Meta而言,生成式AI不仅是一个新功能,更可能是下一轮平台转型的关键入口。

文章由​ ​https://midjourney1.cn/​原创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