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AI当驾照,是一种错觉
“会用AI的人将淘汰不会用的人”——这句话像一张新世纪的末日判决书,在社交网络上反复传阅,把“不会AI”渲染成一种即将灭绝的史前物种。它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踩中了人类最原始的不安全感:被抛下、被甩出列车、被时代碾压。
但如果把AI比作一辆车,这句话立刻显得滑稽:会开车的人真的会淘汰不会开车的人吗?现实是,不会开车的人照样可以叫网约车、搭地铁、坐高铁,甚至雇专职司机。乘客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参与交通的方式。AI也一样,它不会制造淘汰,只会制造接口。
二、把技术当阶层,是一种幻觉
技术崇拜常常伴随一种隐秘的优越感:我会调参、我会写Prompt、我会本地部署大模型,于是我比隔壁工位的小王“高级”。
然而,优越感是一面哈哈镜,把能力放大,把责任缩小。真正让社会运转的,从来不是“我能”本身,而是“我能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司机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他会踩离合,而是因为他能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掌握工具”的傲慢,而是“理解需求、定义问题、调度资源”的谦逊。否则,你只是一个空转的引擎,轰鸣却原地踏步。
三、把不会用当原罪,是一种暴力
“不会就要学”“不学就被淘汰”——这种二元对立的恐吓式话术,其实是技术资本最擅长的营销剧本:先制造焦虑,再兜售课程。
但任何基础设施的普及史都告诉我们:门槛会消失,成本会下降,体验会傻瓜化。电刚发明时,只有工程师敢碰;今天,两岁幼儿都能开灯。与其用“淘汰”恐吓大众,不如用“普惠”邀请大众。
拒绝被恐吓,也是一种权利;选择慢一步,并不等于选择出局。
四、一种清醒:把AI当车,把自己当人
回到最初那个比喻:
• AI是车——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共享;
• 有人会当司机——深入理解发动机、变速箱、路线规划;
• 有人会当乘客——在后排读书、谈判、写诗、打盹;
• 有人会造车厂——研究电池、轮胎、无人驾驶算法;
• 有人会定交规——讨论安全、伦理、数据主权。
社会因此分层,却不因此分贵贱。角色可以切换,身份可以叠加,唯一需要坚守的是:把自己当人,而不是当工具的延伸。
人之为人的价值,在于提出好问题、在于对后果负责、在于对他人共情。这些能力,再强大的算力也无法包办。
结语
别再把“会不会AI”当成新时代的文凭或判决书。技术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天你会的API,明年可能就被封装成一键按钮;今天你不会的咒语,明天可能就藏在自然语言里。
我们需要警惕的从来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再好奇、不再思考、不再相信他人”。
所以,请把AI当成一辆车——它可以带你去远方,但方向盘上永远要有人类的手,心里永远要有人类的温度。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