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行业已经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互联网阶段

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

第三阶段:智能移动互联网阶段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划分阶段有什么用呢?况且还不一定准确,不是吗?那我就来说说划分阶段的最大好处:它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许多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借势崛起、又如何在失势后衰落的。接下来,我们不妨以腾讯、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为例来具体聊聊。首先,腾讯与阿里巴巴这两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强势,在我看来,核心原因是它们分别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由此奠定了强大的根基。你会发现,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的势头比腾讯更盛;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则反超阿里,表现更为突出。其实道理很简单:互联网发展初期,阿里巴巴的引领作用更显著,因此更占优势;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后,腾讯的引领力更强,自然也就更胜一筹。换句话说,互联网时代阿里赢过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腾讯赢过阿里。说到这里,你们肯定会问:“既然两家公司先后引领了两个阶段,按理说应该打个平手,为什么现在腾讯比阿里巴巴更强呢?” 原因就在于后发优势:腾讯所引领的阶段更靠后,因此它比阿里巴巴要更强一些。那么字节跳动呢?哈哈,这就很有意思了——字节跳动并没有参与过互联网第一阶段,可它现在为什么能和腾讯、阿里巴巴差不多比肩呢?我的答案是:正因为字节跳动没参与过第一阶段,所以到了第二阶段,它一旦看到机会就会倍感珍惜,这使得它在移动互联网阶段发挥了极强的引领作用,它的表现甚至比腾讯都还要突出。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是,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前两个阶段的引领,都局限于国内;而字节跳动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引领是全球性的,否则也不会有TikTok的崛起。这也彻底说清了:为什么只深度参与了一个阶段的字节跳动,最后却能与深度参与了两个阶段的腾讯、阿里巴巴站在同一梯队里。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梯队中,除了华为,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的也就这三家企业。像百度、京东、小米这类,虽说常被不少人算进第一梯队,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们在第二梯队。这几家企业在过去发展的情况是:百度在第一阶段时,可以说是表现优秀;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明显有些掉队。京东在第一阶段的时候,表现差强人意;在第二阶段的时候,表现优秀。而小米在第一阶段的时候没有参与,第二阶段,表现优秀。因此,这些企业目前在第二梯队,很正常!接下来,让我们回归主题。我要说的大势究竟是什么呢?“大势”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代表着机会。因为“大势”本身是事物发展的整体趋势,当一种趋势形成时,往往会伴随新的需求、新的赛道或新的模式出现——这些“趋势带来的可能性”,其实就是机会。文章一开头,我就把互联网分为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也代表着三次互联网的大势。现在互联网前两个阶段的大势已经过去,第三个阶段的互联网大势正朝着我们大步走来,我们该如何把握?要把握智能移动互联网这一第三阶段的大势,核心在于抓住“智能”与“移动”的深度融合所催生的新机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首先,深耕AI原生应用场景。智能移动互联网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地将PC端功能迁移到移动端,而是要让AI深度渗透到用户交互、服务供给的全链条。比如,基于大模型的个性化推荐将从信息分发升级为“需求预判”,像智能助手能提前规划用户的出行、健康管理;AI生成内容(AIGC)与移动场景结合,可实现实时视频剪辑、AR虚拟场景生成等,这些原生场景能创造远超传统移动应用的用户价值。其次,抢占全球智能硬件入口。智能移动互联网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都将成为关键入口。企业需要打破设备壁垒,构建跨终端的智能生态——比如手机与汽车的无缝联动,让导航、娱乐、办公在移动场景中自然切换;通过统一的AI账号体系,实现用户数据在多设备间的安全流转,这正是华为等企业正在布局的“全场景智能”,也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壁垒。再者,聚焦全球化的“智能普惠”需求。就像字节跳动凭借全球化移动应用崛起,智能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同样在全球市场。不同地区的用户对智能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新兴市场可能更需要低成本的AI教育工具、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发达国家则注重AI隐私保护、高端智能医疗服务。抓住这些差异化需求,用技术降低智能服务的使用门槛,就能复制甚至超越TikTok的全球化成功。最后,重构“人、货、场”的智能连接。前两个阶段解决了“信息互通”和“交易便捷”,而智能移动互联网将实现“服务预判”。比如,零售领域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在用户进店前就备好可能需要的商品;服务业通过移动终端的智能感知,提前调配资源响应需求。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会重塑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谁能先完成这种重构,谁就能在新的大势中占据先机。说到底,把握智能移动互联网的大势,考验的不是对过去模式的复制能力,而是对“智能+移动”新逻辑的理解深度——它要求企业跳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惯性思维,用AI重新定义用户需求、产品形态和服务边界。还有在智能移动互联网阶段,我注意到许多科技公司都将模型能力的提升视为衡量自身人工智能技术实力的核心标准,并且坚信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进程与模型能力的迭代深度绑定,因此纷纷聚焦模型研发。模型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支柱。其中,算法的创新突破与数据的丰富积累,我们具备较强的自主可控性,美国难以形成制约;于是,他们选择在算力领域对我们进行限制,试图以此抢占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机。但在我看来,最终决定谁能领跑的关键,并非是“卡脖子”的限制,而是谁能率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并牢牢占据市场主动权。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未必非要把宝全押在模型的研发上。在我看来,将重心放在创新型智能APP的研发上或许更值得尝试。毕竟,互联网每迈入一个新的阶段,APP生态都会迎来颠覆性变革,这恰恰是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契机,也可以说是顺应大势的选择。同时,这些创新型的智能APP也会给科技公司带来非常多的高质量数据,让它们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变得更加强大,最终得以引领整个行业。未来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或模型上的实力,核心取决于其获取数据的能力。如果一家公司需要依赖第三方处理数据才能获得高质量数据,其核心竞争力必然大打折扣;反之,若能凭借自身能力直接获取高质量数据,无需借助外部处理就能为自家模型和人工智能提供支撑,这样的科技公司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潜力,也必将在智能移动互联网阶段的竞争中赢得胜利。归根结底,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焦点,正从当下的模型算力与算法比拼,逐步转向高质量数据获取能力的较量。创新型智能APP不仅是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关键载体,更能直接推动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层面实现突破——它们通过贴合用户需求的场景落地,快速完成技术价值向商业成果的转化,这正是人工智能商业化成功的核心路径。目前美国尚未在数据层面对我们设限,核心原因在于数据本身具有难以被绝对封锁的特性。但倘若未来我们的创新型智能APP既能持续获取高质量数据,又能借此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显著成功,这种“数据积累—商业落地”的正向循环一旦形成规模,便会在智能移动互联网新阶段构筑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届时,即便美国无法从技术上对我们形成制约,也必然会不惜动用全球政治力量,对那些在这一阶段崭露头角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展开全力打压。而从我国的发展潜力来看,恰恰有望凭借这类创新型智能APP在新一轮智能移动互联网阶段占据引领地位。这种引领力将成为关键支点——借助这一阶段的突破,我国能在整体互联网技术竞争中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最终推动中美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形成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格局。因此美国才会如此重视这次的中美竞争,为的就是不给中国任何可以和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平起平坐的机会。因为以中国的体量,和美国平起平坐也只是暂时性的,最终我们会通过短时间的努力超越美国!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仅只是想为大家讲透智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更想借此传递一个核心认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离不开战略大师的支撑。要知道,一位战略大师的价值足以抵得上十位技术大师——毕竟,战略上的失误,其代价往往比技术失误要大上十倍。在快速迭代的时代浪潮中,方向的偏差可能让所有技术积累付诸东流,而精准的战略判断,却能为技术创新指引清晰的路径,让每一份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日本的汽车产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不仅在战略上出现了失误,未能及时抓住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同时也在技术迭代上略显迟缓,未能跟上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节奏。正因为这两大失误的叠加,才导致如今的日本汽车深陷困境,昔日的行业优势逐渐被削弱。这恰恰印证了,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中,战略与技术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战略的引领作用,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我想预测一下科技圈一个常被大佬们热议的话题:真正的AGI究竟会在何时诞生?虽然我也没法给出具体的时间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AGI最早只会出现在智能时代的中期,而非现在的初期。毕竟我们当下正处在智能时代的起步阶段,积累的数据和算力都还不够支撑它的诞生。所以,近期若有科技公司宣称研发出了真正的AGI,大家大可以直接无视——那不过是做出了接近AGI的产品,想借此宣传公司、抬升股价罢了。希望各位看完之后,可以点个赞、转个发、加关注,谢谢大家了!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