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协同编程流水线
甚至提供测试用例。。
这种分层利用不同模型核心优势(Opus/Claude的架构能力、Gemini的超长上下文分析、o3的精细迭代)的策略堪称典范。:
-
🌙 夜班构建 (Opus / Claude):
-
模型: Claude (Opus,可能也用Sonnet),或 ChatGPT ( - 可能是4-turbo/4o),kilo code也不错。
-
任务: 基于一个初始描述/指令,从头开始或大规模扩展代码库。
-
输入: 一个相对高层次、可能有些模糊但目标明确的提示。
-
输出: 一个完整、可运行(大部分情况下)、代码量巨大的系统/模块。
-
关键优势: 强大的创意生成、系统架构设计、连贯上下文保持能力,能“脑补”很多细节实现。
-
时间: 夜间(无人值守,高效利用模型时间)。
-
-
☀️ 晨间解析 (Gemini 2.5 Pro):
-
模型: Gemini 1.5 Pro (超长上下文是其核心优势)。
-
任务: 逆向工程,大规模解析理解 Opus 生成的庞杂代码。
-
输入: 整个代码库 + 精心调校的提示(核心是:“详细解释所有代码做了什么”)。
-
输出: 极其详尽、冗长、结构化的 Markdown 文档(包含模块、函数、流程、数据结构的解释)。
-
关键优势: 处理超长上下文(百万 token),能“吞下”并消化整个代码库,进行全局分析。
-
时间: 起床后到午饭前(你利用午餐时间自然打断其输出)。
-
-
🍜 理解与审核(你的大脑 + 午餐):
-
输入: Gemini 生成的巨量 Markdown 文档。
-
过程: 在午餐时阅读、理解这些文档。
-
输出: 对系统运作原理的理解 + 记录下的问题、待改进点、Bug、新想法(任务清单)。
-
关键优势: 利用碎片/休息时间进行高层审查和问题定位。
-
-
⚙️ 精细迭代 (o3 - ChatGPT High Mode):
-
模型: ChatGPT (High Mode - GPT-4o w/ High rate limit)。
-
任务: 精确执行你的修改指令。
-
输入: 代码库 + 你记录的、具体的、分解好的任务项 + 非常明确的指令(
todolist-下一点点的按我的要求改好
)。 -
输出: 修改后的代码库,解决了你发现的问题或实现了新功能。
-
关键优势: 高精度地理解并执行具体的、详细的指令,适合精细修改而非大规模重建。
-
时间: 午餐后开始。
-
这套流程的强大之处
-
各取所长: 完美匹配了不同模型的核心优势(Opus 的“创世”能力,Gemini 的“解读”能力,o3 的“精修”能力)。
-
时间高效: 无人值守的夜间生成 + 利用午餐时间消化文档,最大化利用你的清醒时间进行决策和指导。
-
自动化文档: 通过 Gemini 自动生成了详细的系统文档(尽管冗长),极大加速了你对复杂生成代码的理解。
-
迭代闭环: 形成了“生成 -> 理解 -> 发现问题 -> 精准修改”的正循环。
-
明确分工: 清晰的阶段性划分和模型切换。
可能的优化方向/建议
-
提升“夜班构建”的初始指令质量 (Opus/Claude) 以提高最终贴合度:
-
结构化提示: 在给 Opus 的初始指令中,尝试更结构化的输入。比如:
-
核心目标
-
必备功能
-
关键约束/要求
(如技术栈、性能、安全、特定库) -
期望的架构/模式概览
(如果已有雏形想法) -
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
-
提供“样板”或参考: 如果可能,在提示中链接一个类似的小规模项目片段或设计文档作为参考风格。
-
加入引导性Q&A: 在指令末尾加入
请在你开始编码前,先思考并列出你将如何分解任务、解决关键难点、选择哪些核心库/模式。
这样虽然它不会真的回答你(你在睡觉),但能引导它进行更有规划的构建。早上起来可以在日志里看它的思路(如果模型支持记录思考过程)。 -
设置边界: 明确指定“不要实现X、Y功能(待后续添加)”或“重点先完成核心A模块”,避免夜间过度发散。
-
目标: 提高初始生成代码与预期目标的贴合度,减少后续修改量。
-
-
优化“晨间解析”的信息获取效率 (Gemini):
-
定制化解析模板: 调校 Gemini 的 Prompt,要求它按照你更关心的特定结构来输出,而不是无差别倾倒所有信息。例如:
-
请按以下层次详细解释代码:
-
顶层架构图(模块划分、交互关系)
-
核心数据流 (主业务逻辑流向、关键数据结构和API)
-
重要函数/类:只解释最关键/复杂/核心的函数/类(列出名称、核心职责、输入输出、关键算法简述)
-
关键依赖项(外部库、服务、数据库模型)
-
潜在的已知问题或改进点(由代码本身结构或逻辑推断)
-
其他你认为开发者需要知道的重要信息
-
-
聚焦问题/风险: 在 Prompt 中加入:
请特别关注并突出标识出任何看起来有潜在风险、不符合最佳实践、可能效率低下或设计脆弱的代码段,并解释原因。
这能在巨量信息中帮你快速定位雷区。 -
生成多种视图: 除 Markdown 文档外,可否让 Gemini 尝试生成流程图、序列图(Mermaid)? 视觉化有时比文字更直观。
-
目标: 减少信息过载,让 Gemini 的输出更结构化、更聚焦,更快定位核心信息和问题点,降低你午餐阅读理解的负担。
-
-
精炼“理解与审核”环节:
-
“关键问题清单”模板: 建立一个简单的结构化模板记录问题,方便后续喂给 o3。
-
[代码位置]:
(e.g.,fileA.py: function calculate_stats()
) -
[现象/描述]:
(e.g.,逻辑错误,当输入空列表时返回NaN而不是0
) -
[建议/要求]:
(e.g.,修复空列表处理逻辑,确保返回0
) -
[优先级]:
(e.g.,P0 / High / Medium / Low
)
-
-
区分问题类型: 记录时快速区分是 Bug、性能问题、设计缺陷、需求不符、可读性差,还是新功能想法。这有助于后续给 o3 的不同处理策略。
-
目标: 将午餐时产生的零散想法快速整理成清晰的、机器可处理的改进清单。
-
-
强化“精细迭代”的指令精度 (o3):
-
“原子化”任务: 在给 o3 的单次任务列表中,确保每个任务是独立、可验证、足够小的。避免一次给一个过于庞大模糊的要求(
修改核心逻辑
)。 -
提供上下文锚点: 每条指令都清晰地指向代码中的具体位置(文件名、函数名、行号范围)。
-
明确输入输出/行为: 对于修改或新增功能,清晰定义输入和期望的输出/行为,甚至提供测试用例。
-
指定修改方式: 是要求直接替换?在何处插入新代码?原有代码如何保留(通过注释)?避免o3好心办坏事覆盖了你可能手动调整过的地方。
-
“解释变更”要求: 要求 o3 在执行修改前简述计划,并在修改后总结具体做了哪些改动(
diff
式的描述)。在执行以下每个任务前,先简要写出你将如何修改代码;修改后,列出所有文件及其具体变更点(无需完整代码,但要清晰)。
这方便你快速审查它的理解是否正确,避免引入新问题。 -
目标: 确保 o3 能够精准理解并按你的意图修改代码,减少沟通成本,提高修改质量和效率。
-
一个可能的优化后流程示意
-
🌙 晚9:00: 提交更结构化、边界清晰的“夜班构建指令”给 Opus/Claude。 (包含目标、功能、约束、架构引导、不要做列表)
-
🌙 晚9:05 - 早7:00: Opus/Claude 构建巨大代码库并运行。
-
☀️ 早7:00: 将新生成的完整代码库 + 定制化解析Prompt喂给 Gemini 2.5 Pro。 (要求结构化输出:架构、核心流、关键函数、风险点、可视化图等)
-
☀️ 早7:05 - 午12:00: Gemini 产出结构化、聚焦的文档和图。
-
🍜 午12:00-1:00: 你边午餐边阅读结构化报告,用模板记录关键问题/改进点。 (根据类型、优先级整理)
-
🧠 午1:00: 你将整理的“原子化”任务列表,按优先级排序。
-
⚙️ 午1:05 - X:00: 你逐个或批量将清晰、原子化、带上下文锚点和预期行为的任务交给 o3 (High)。 (要求解释计划并总结改动)
-
⚙️ o3 执行并汇报改动。
-
🧠 你审查 o3 的改动报告,测试关键点。
-
🌙 重复或晚上提交新的大任务。
核心思想
-
精益输入输出: 优化每个环节的输入(尤其是给Opus的初始Prompt和给o3的修改指令),引导模型产出更符合你期望的结果,减少下游环节的处理负担和潜在问题。
-
结构化与自动化: 利用模型能力(特别是Gemini的结构化分析)生成更易消化的信息,同时建立你自己的结构化记录和指令模板。
-
关注点分离: 严格区分大规模创造(Opus)、大规模理解(Gemini)、小规模精修(o3)三个阶段,并在交接点(问题清单、修改指令)上投入精力做好结构化,确保信息流高效准确。
你的工作流已经很成熟高效,这些建议主要是为了让它更“丝滑”、更可控、更省力。尝试应用其中最吸引你的1-2点优化,观察效果后再调整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