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慎用DeepSeek!
企业大模型应用面临三大困境:公网大模型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本地部署门槛高且效果不佳,通用能力与垂直需求不匹配。海岸线科技提出"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通过模型蒸馏技术降低算力需求,结合企业业务数据打造轻量级专用工具。该方案已在汽车供应链领域实现成本优化,如FMEA文档生成效率提升80%以上。大模型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解决企业具体问题,未来应聚焦业务场景落地而非参数比拼。
上周五我在上海和一家制造业的老板喝茶。
他捧着茶杯叹气:
“曼姐,我们现在有点拧巴。员工偷偷用公网大模型干活,效率高得吓人;可老板又拍桌子骂“数据全裸奔”;
我们咬咬牙买了服务器部署开源大模型,结果半年了,连条像样的工艺优化建议都没捞着……
这大模型,到底咋用才不踩坑?”
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做企业调研时的发现。现在企业对大模型的态度,像极了对“网红餐厅”的评价。
要么觉得 “网上都说好吃,咱直接去就行”;
要么觉得 “别人学不会的‘秘方’,我们自己盘个店总行”。
可真到落地时,往往都比想象中更复杂。
过去大半年,我遇到N次这样的问题,今天索性公开聊一聊:
公网大模型的“爽”与“险”
本地部署的“重”与“痛”
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事——
让制造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安全的
“工业智能体”
01 公网大模型,个人的"效率外挂",企业的"数据裸奔"
先说说公网大模型。
上个月帮朋友的公司做咨询,他们市场部的小姑娘用某头部公网大模型写营销方案,三天搞定过去一周的工作量,直喊“这钱花得值”。
确实,对学习能力强的个体来说,公网大模型就像个“24小时在线的聪明同事”,能快速梳理文档、生成初稿、甚至模拟客户对话,个人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但换个视角,如果是企业用呢?
前几天和某工业设计公司的CTO喝茶,他拍着桌子跟我说:“我们工程师前阵子用公模优化图纸,结果上周竞品公司推出了类似方案!你说这算不算数据泄露?”
这就是公网大模型的“罗生门”。
对个人来说,它是“万能助手”,能快速解决信息整理、文案生成、基础分析等问题;
但对企业而言,它是个“透明保险柜”,你上传的每一份文档、每一段对话,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用户的“参考案例”。
尤其是制造业,图纸、BOM表、工艺参数、质检报告,哪一份泄露不是开闸放水?
更扎心的是,公网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和企业的“垂直需求”之间,隔着一道“理解鸿沟”。
个人用公模是“能用”,企业用公模是“够用”,但想“好用”?难。
02 开源大模型本地部署:以为“搭个炉子就能做饭”,结果发现“食材、刀工、火候全得重练”
另一拨客户的思路更“实在”:“既然公网不安全,那咱们自己搭服务器,装开源大模型!”
开篇提到的企业老板花近百万买了4张A100 GPU,在工厂机房搭了个本地大模型。
结果呢?
研发部的李工吐槽:“我们把过去10年的模具设计文档、20万条工艺参数全导进去,模型训练了三个月,现在我输入‘如何优化某精密齿轮的齿面粗糙度’,它回我‘建议参考ISO 1328标准’!”
这不是个例。
我接触过的制造企业里,至少80%踩过类似的坑。
部署了大模型≠拥有了AI能力
这三个关键门槛不容忽视。
第一是“数据整理”。
公网大模型能“吃”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是因为互联网的数据是“半结构化”的(比如新闻、评论),但企业的业务数据往往是“碎片化”的:生产系统的Excel表、ERP里的审批流、客服对话的语音转文字……
这些数据可能格式混乱、标准不一,甚至夹杂着大量“无效信息”(比如销售聊天里的“哈哈”“好的”)。
要把这些数据“洗”成模型能用的“精粮”,没个半年到一年的数据工程团队,根本搞不定。
第二是“模型适配”。
开源大模型就像“毛坯房”,能住人但需要装修。
比如制造业需要模型懂“工艺参数”,这些垂直知识得靠“微调”或“提示工程”灌输。
但怎么灌输?灌多少?会不会“冲淡”模型的通用能力?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靠企业自己“试错”。
第三是“算力成本”。
本地部署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烧钱的马拉松”。
算力扩容,电费,运维成本,不同场景对于并发及响应速度都有不同的要求。靠一味的堆算力,对于很多企业是难以持续的,而且是巨大的成本浪费。
03 海岸线科技:把大模型"压"进车间的消费级显卡里
这两年和客户聊多了,我们更加明白:
大模型的价值不在“模型本身”
而在“能不能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
公网大模型像“外卖”,方便但不够“定制”;
本地部署像“自建厨房”,自由度高但门槛也高。
有没有中间路线?
海岸线科技的尝试是:用“模型蒸馏”技术,把大模型的“知识精华”提炼出来,再结合对企业业务的深度理解,把数据“重新烹饪”——该去噪的去噪,该打标签的打标签,最后做成“轻量级的智能体”。
更关键的是,这个智能体能跑在消费级GPU上,成本直接降到企业能持续接受的区间。
某百亿级汽车Tier 1供应商的真实成本
DFMEA文档:年输出100份,需400名工程师,累计投入400人月(人均月薪2万+)
→ 单份成本≈8万元(总成本800万)PFMEA文档:年输出100份,需50名工程师,累计投入50人月(人均月薪1.5万+)
→ 单份成本≈7500元(总成本75万)而海岸线科技的DFMEA Agent、PFMEA Agent不仅在FMEA文档的输出效率上更高,软硬件的投入更是远低于800W。
写PFMEA太痛苦?AI前来救场!
这不是“颠覆式创新”,而是“务实型落地”。
大模型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放大”人的能力;企业不需要“万能模型”,需要的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
大模型应用的“深水区”,才是企业的“护城河”
现在的大模型圈,有点像早年的电商。
大家都在喊“全网最低价”、“全场景覆盖”,但真正能把“供应链”、“品控”、“用户需求”等摸透的,反而是那些愿意沉下心做“脏活累活”的人。
公网大模型的“好用”,是“个人的效率外挂”;
本地部署的“难用”,恰恰是“企业的护城河”。
当你的智能体能精准对接业务流程、保护核心数据、跑在可控的算力成本上时,那些“随便搭个公模就想降本增效”的对手,迟早会被甩在身后。
下次再和客户喝茶,我希望听到的是:“我们的工业智能体帮销售部把成单率提了15%”、“质检部的错误率降了30%”,而不是纠结“公网安全不安全”、“本地部署贵不贵”。
毕竟,大模型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模型有多强”,而是“企业用得有多顺”。
这大概就是制造业大模型该有的样子。
不是炫耀参数的"技术秀",而是弯下腰,把车间的油污、老师的经验、设备的脾气,都揉进智能体里,让它真正成为产线上的"老伙计"。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