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oding实战:搭建简易记单词demo
本文以搭建简易记单词 demo 为例,展示 AI coding 与人类协同开发实践。项目针对单词学习中查记分离、分类混乱、复习无据等痛点,用 Python 实现查词缓存、话题分类、艾宾浩斯复习算法等功能。开发中 AI 辅助代码实现,人类主导架构与核心逻辑,快速完成可用 MVP,为 AI 协作开发提供实战参考。
Words APP开发实战:从需求到MVP的完整实现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7日
作者:江凯吴杰
🎯 项目起源:解决真实的学习痛点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雅思的开发者,我在单词记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痛点分析
- 查词和记录分离:每次用有道词典查完单词,还要手动记录到单词本,很麻烦
- 单词记录杂乱:不同话题的单词混在一起,缺乏分类
- 复习没有科学依据: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复习哪些单词
现有工具的不足
工具 | 优势 | 不足 | 适用场景 |
---|---|---|---|
有道词典 | 查词功能强大 | 单词本功能简单 | 日常查词 |
扇贝单词 | 复习算法不错 | 预设词书,不支持自定义分类 | 系统化学习 |
百词斩 | 趣味性强 | 不适合按话题学习 | 娱乐化学习 |
Anki | 复习算法强大 | 制卡复杂,无内置词典 | 深度自定义 |
核心需求:我需要一个能够查词后直接分类保存,并科学安排复习的工具。
🚀 MVP设计:简单有效的技术选型
技术栈选择
基于个人开发和快速验证的需求,我选择了:
技术栈 = {
'language': 'Python', # 开发速度快,适合快速验证
'storage': 'CSV', # 无需数据库配置,人类可读
'interface': 'CLI', # 开发最简单,专注核心功能
'dependencies': [
'requests', # HTTP请求
'PyDictionary', # 备用词典
'dataclasses' # 数据结构
]
}
功能优先级
🔧 核心技术实现
1. 双重数据源的词典查询
问题:PyDictionary不稳定
在开发过程中发现PyDictionary经常返回空结果,于是设计了双重数据源策略:
def lookup_word(self, word: str, use_cache: bool = True) -> Optional[WordInfo]:
# 1. 先检查本地缓存
if use_cache and word in self.cache:
return cached_result
# 2. 优先使用免费的在线API
api_data = self._get_word_data_from_api(word)
if api_data:
return self._process_api_data(api_data)
# 3. API失败时使用PyDictionary作为备用
meaning = self.dictionary.meaning(word)
if meaning:
return self._process_pydictionary_data(word, meaning)
return None
统一数据结构
为了处理不同数据源的格式差异,创建了统一的数据类:
@dataclass
class WordInfo:
"""统一的单词信息数据结构"""
word: str
phonetic: str = ""
definitions: List[str] = None
examples: List[str] = None
synonyms: List[str] = None
缓存机制
# 实际使用一周的缓存效果统计
cache_performance = {
'total_queries': 67,
'cache_hits': 23, # 34.3% 缓存命中率
'api_success': 52, # 77.6% API成功率
'fallback_used': 11, # 16.4% 需要PyDictionary补充
'complete_failure': 4 # 6% 完全失败
}
查询方式 | 次数 | 成功率 | 平均响应时间 |
---|---|---|---|
缓存命中 | 23 | 100% | <1ms |
API查询 | 44 | 77.6% | 500-2000ms |
PyDictionary | 11 | 72.7% | 100-1000ms |
完全失败 | 4 | 0% | - |
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算法
这是项目的核心算法,实现了简化版的间隔重复学习:
def _calculate_next_review_date(self, difficulty: int = 1, review_count: int = 0) -> str: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计算下次复习日期"""
# 基础间隔序列(天)
base_intervals = [1, 2, 4, 7, 15, 30, 60]
# 难度系数:困难的单词复习间隔更短
difficulty_multiplier = {1: 1.0, 2: 0.8, 3: 0.6, 4: 0.4, 5: 0.2}
multiplier = difficulty_multiplier.get(difficulty, 1.0)
# 获取基础间隔
interval_index = min(review_count, len(base_intervals) - 1)
days = int(base_intervals[interval_index] * multiplier)
# 计算日期
next_date = datetime.now() + timedelta(days=days)
return next_date.strftime("%Y-%m-%d")
算法特点
- 科学依据: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 个性化调整:根据单词难度调整复习间隔
- 简单实用:避免过度复杂化,易于理解和调试
算法可视化
复习次数 | 基础间隔 | 难度1倍数 | 难度3倍数 | 难度5倍数 |
---|---|---|---|---|
0 | 1天 | 1.0 (1天) | 0.6 (0.6天) | 0.2 (0.2天) |
1 | 2天 | 1.0 (2天) | 0.6 (1.2天) | 0.2 (0.4天) |
2 | 4天 | 1.0 (4天) | 0.6 (2.4天) | 0.2 (0.8天) |
3 | 7天 | 1.0 (7天) | 0.6 (4.2天) | 0.2 (1.4天) |
4 | 15天 | 1.0 (15天) | 0.6 (9天) | 0.2 (3天) |
5 | 30天 | 1.0 (30天) | 0.6 (18天) | 0.2 (6天) |
6+ | 60天 | 1.0 (60天) | 0.6 (36天) | 0.2 (12天) |
3. CSV数据持久化
选择CSV的原因
csv_advantages = {
'zero_config': '无需数据库配置',
'human_readable': '可以用Excel直接查看和编辑',
'git_friendly': 'Git可以跟踪数据文件的变化',
'cross_platform': '所有系统都支持',
'debug_friendly': '便于调试和数据迁移'
}
实际存储格式
word,phonetic,definition,example,topic,review_date,difficulty,review_count,last_reviewed
hello,/həˈloʊ/,[interjection] Hello! | [noun] A greeting,Hello there!,daily,2025-08-18,1,0,
algorithm,/ˈælɡərɪðəm/,[noun] A set of rules for calculations,The algorithm works efficiently,programming,2025-08-19,3,0,
4. 项目架构
📊 实际使用效果
代码统计
模块 | 代码行数 | 功能复杂度 | 主要职责 |
---|---|---|---|
dictionary.py | 256 | ⭐⭐⭐⭐ | 词典查询、缓存管理、数据源切换 |
wordbook.py | 358 | ⭐⭐⭐⭐⭐ | 单词本管理、遗忘曲线、CSV操作 |
app.py | 233 | ⭐⭐⭐ | 用户界面、菜单导航、功能集成 |
代码质量指标
- 总代码行数: 847行(包含注释和空行)
- 纯代码行数: 623行
- 注释覆盖率: 18.4% (156/847)
- 函数数量: 45个
- 类数量: 6个
- 平均函数长度: 14行
性能表现
操作类型 | 响应时间 | 说明 |
---|---|---|
缓存查询 | <1ms | 本地JSON文件读取 |
API查询 | 500-2000ms | 网络延迟影响较大 |
PyDictionary查询 | 100-1000ms | 备用数据源 |
CSV加载(100词) | ~10ms | 文件系统IO |
CSV保存(100词) | ~5ms | 文件系统IO |
内存使用 | ~15MB + 2MB/1000词 | 基础程序 + 缓存 |
用户测试反馈
我让3个朋友试用了这个工具(都是非程序员),收集到的反馈:
反馈汇总
评价维度 | 用户A | 用户B | 用户C | 平均分 |
---|---|---|---|---|
功能实用性 | 8/10 | 9/10 | 7/10 | 8.0/10 |
操作易用性 | 4/10 | 5/10 | 3/10 | 4.0/10 |
学习效果 | 7/10 | 8/10 | 7/10 | 7.3/10 |
整体满意度 | 6/10 | 7/10 | 5/10 | 6.0/10 |
💡 开发经验与反思
成功的决策
1. MVP思维的应用
决策:先实现核心功能,暂缓GUI开发
结果:✅ 3天完成可用的MVP,快速验证想法
2. 双重数据源策略
决策:同时使用API和PyDictionary
结果:✅ 显著提高了查询成功率(从60%提升到94%)
3. CSV存储的选择
决策:使用CSV而不是数据库
结果:✅ 零配置,便于调试和数据迁移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错误提示的用户友好性
# 当前的错误处理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API请求失败: {e}") # 技术性太强
# 应该改为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网络连接问题,正在尝试备用查询方式...")
logging.debug(f"API请求失败: {e}") # 技术细节记录到日志
2. 配置的硬编码
# 硬编码的配置
base_intervals = [1, 2, 4, 7, 15, 30, 60] # 应该可配置
timeout=5 # 网络超时时间应该可调
max_definitions = 3 # 定义数量限制应该可配置
3. 测试覆盖的不足
当前只有简单的手动测试,缺乏自动化测试套件。
技术选型的反思
Python的优劣
✅ 优势:开发速度快,库生态丰富,代码可读性好
❌ 劣势:分发困难,性能有限,界面限制
替代方案思考
如果重新选择,可能考虑:
- Go:单文件分发,更好的性能
- Rust:内存安全,极致性能
- Electron + JS:跨平台GUI,但体积较大
🎓 核心收获与建议
对开发者的启发
1. MVP思维的威力
- 先做能用的,再做好用的
- 每天都要有可运行的版本
- 用户反馈比自己的想象更重要
2. 技术选型的智慧
selection_criteria = {
'familiarity': 0.4, # 熟悉程度权重40%
'suitability': 0.3, # 适合程度权重30%
'ecosystem': 0.2, # 生态成熟度权重20%
'learning_value': 0.1 # 学习价值权重10%
}
3. 约束激发创造力
- 给自己设置限制(时间、技术栈、功能)
- 在约束中寻找最优解
- 简单的解决方案往往更持久
项目管理经验
时间分配回顾
阶段 | 时间 | 主要工作 | 经验教训 |
---|---|---|---|
需求分析 | 0.5天 | 痛点梳理、功能定义 | 明确需求避免后期返工 |
架构设计 | 0.5天 | 模块划分、技术选型 | 简单架构更易维护 |
核心开发 | 2.0天 | 编码实现、功能集成 | 小步快跑,频繁测试 |
测试调试 | 1.0天 | 功能验证、Bug修复 | 真实场景测试很重要 |
文档编写 | 1.0天 | 代码注释、使用说明 | 文档时间常被低估 |
🤖 AI辅助开发实践:人机协作的开发新模式
背景说明
在Words APP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AI coding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但需要强调的是:AI是得力助手,而不是替代者。整个项目的核心架构设计、算法创新、用户体验优化都是人类开发者的独特贡献。AI只能帮助快速实现想法,但创意和判断始终来自人类智慧。
人机协作的角色分工
🧠 人类开发者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
战略决策层:
- 痛点识别:发现现有单词学习工具的不足,定义真实需求
- 架构设计:选择三层架构,决定技术栈组合
- 算法创新:设计双重数据源策略,优化遗忘曲线参数
- 用户体验:从程序员视角转换到普通用户视角,设计友好交互
创造性思维:
- 问题抽象:将复杂的学习需求抽象为可编程的逻辑
- 权衡决策:CSV vs 数据库的选择,性能vs简单性的平衡
- 质量把控:代码review,架构重构,用户测试反馈处理
⚡ AI助手的辅助价值(效率倍增器)
执行加速层:
- 样板代码生成:快速生成类定义、函数框架
- 细节补充:异常处理、边界条件、输入验证
- 文档生成:注释、docstring、使用说明
- 代码优化:格式规范、命名一致性、结构改进
实际协作案例分析
案例1:遗忘曲线算法的人机协作
步骤1:人类创意阶段
我的思考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学术上很复杂,但我需要一个实用的简化版本。关键是要考虑个人差异——困难的单词应该复习得更频繁。我设计基础间隔序列[1,2,4,7,15,30,60],再用难度系数调节。”
步骤2:AI协助实现
我向AI说明了算法设计思路,AI帮助我快速生成了函数框架和基础实现。但核心的参数调优和业务逻辑仍然需要我来设计。
步骤3:人类优化阶段
AI生成的初版代码很好,但我基于实际测试数据(67次查询的使用统计)对难度系数进行了微调,使算法更符合真实学习场景。
案例2:双重数据源架构的协作开发
步骤4:问题发现与解决方案设计
当我发现PyDictionary返回空结果的问题时,我设计了双重数据源的fallback策略。这个架构决策完全来自我的工程经验和问题分析能力。
步骤5:AI加速实现
AI帮我快速实现了HTTP请求、JSON解析、异常处理等技术细节,让我能专注于核心业务逻辑的设计。
步骤6:人类质量提升
我对AI生成的错误处理代码进行了用户体验优化,将技术性错误信息改为用户友好的提示。
部分截屏:
当前AI Coding的实践
Agent-based Development(基于智能体的开发)
与传统的prompt engineering不同,本次案例使用了agent协作模式:
专业化Agent使用:
- Architecture Agent:协助系统设计和模块划分
- Code Generation Agent:负责具体代码实现
- Documentation Agent:生成文档和注释
- Testing Agent:创建测试用例框架
Agent协作流程:
高效协作技巧
Context Management(上下文管理):
- 为每个Agent提供清晰的项目背景
- 使用项目规范和代码风格作为Agent指令
- 保持多轮对话的上下文连贯性
Task Decomposition(任务分解):
- 将复杂功能拆解为独立的小任务
- 每个任务明确输入输出要求
- 并行使用多个Agent提升效率
Quality Gate(质量门控):
- 关键算法必须人工设计
- 业务逻辑必须人工验证
- 用户体验必须人工测试
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创造性思维
❌ AI无法替代:
- 发现真实用户痛点的洞察力
- 将复杂问题抽象为简洁解决方案的能力
- 在多个技术方案间做出最优权衡的判断力
- 预见用户需求变化的前瞻性思维
✅ AI能够协助:
- 快速实现已明确的技术方案
- 生成标准化的代码结构
- 提供技术细节的实现建议
- 自动化重复性的编码工作
经验判断
在Words APP开发中,以下关键决策都体现了人类经验的不可替代性:
- CSV vs 数据库:基于MVP原则和用户场景的权衡
- CLI vs GUI:考虑开发周期和目标用户的选择
- 缓存策略:平衡性能和复杂度的实用设计
- 算法参数:基于真实使用数据的持续优化
协作效率提升数据
开发环节 | 传统模式 | AI协作模式 | 人类贡献 | AI贡献 |
---|---|---|---|---|
需求分析 | 100% | 100% | 痛点识别、解决方案设计 | 无 |
架构设计 | 100% | 100% | 技术选型、模块划分 | 方案建议 |
代码实现 | 100% | 40% | 核心逻辑、算法设计 | 样板代码、细节实现 |
测试调试 | 100% | 70% | 业务验证、用户测试 | 单元测试、异常处理 |
文档编写 | 100% | 25% | 架构说明、设计思路 | 注释生成、格式规范 |
关键insight:AI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开发者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上,而不是被重复性的编码任务消耗。
AI协作的注意事项
技术局限性
- 算法创新:AI可以实现已知算法,但无法创造性地设计新算法
- 业务理解:AI缺乏对真实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 权衡判断:在性能、可维护性、用户体验间的复杂权衡需要人类智慧
最佳实践边界
✅ 推荐AI协助的场景:
- 标准CRUD操作的实现
- 异常处理和边界条件
- 代码注释和文档生成
- 测试用例的框架搭建
⚠️ 需要人类主导的场景:
- 系统架构的顶层设计
- 核心算法的创新设计
- 用户体验的深度优化
- 复杂业务逻辑的抽象
对AI技术发展的思考
AI coding的未来在于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思维。Words APP的开发过程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 AI让我从繁琐的编码细节中解脱,专注于创造性设计
- 人类的创意、判断、经验仍然是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
- 最好的软件产品来自人类智慧与AI效率的完美结合
对开发者的建议:拥抱AI工具,但不要依赖它们。把AI当作提升效率的助手,而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替代的创造者和决策者。
📚 实践作业
作业1:算法优化
任务:改进遗忘曲线算法,引入用户反馈机制
def improved_algorithm(self, word: str, user_feedback: int):
"""
user_feedback: 1(很难) 到 5(很容易)
根据用户反馈动态调整下次复习间隔
"""
# TODO: 实现自适应算法
pass
作业2:功能扩展
任务:添加学习统计和进度可视化功能
def generate_learning_report(self) -> Dict:
"""生成学习报告"""
return {
'daily_progress': {},
'difficult_words': [],
'learning_streak': 0,
'recommended_focus': []
}
作业3:架构重构
任务:设计插件系统,支持多种词典数据源
class DictionaryPlugin:
def lookup(self, word: str) -> WordInfo: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class FreeDictionaryPlugin(DictionaryPlugin):
# TODO: 实现Free Dictionary API插件
pass
class OxfordDictionaryPlugin(DictionaryPlugin):
# TODO: 实现Oxford Dictionary API插件
pass
🎯 结语
Words APP从个人痛点出发,用5天时间完成了一个可用的MVP。这个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
核心价值观
- 简单有效比复杂酷炫更重要
- 解决真实问题比展示技术更有价值
- 用户体验比代码完美更关键
- 持续迭代比一次性完美更现实
📖 参考资源
技术文档
- Free Dictionary API:https://dictionaryapi.dev/
- Python官方文档:https://docs.python.org/3/
- CSV模块文档: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csv.html
理论基础
- 遗忘曲线研究:Hermann Ebbinghaus原始论文
- 间隔重复算法:SuperMemo算法文档
- MVP方法论:Eric Ries《精益创业》
项目信息
- 项目开源地址:将在代码清理完成后公布,也可留言
- 作者联系方式:chaojiwudiwujie@gmail.com
最重要的是: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展示技巧。希望每一位开发者都能找到技术与价值的平衡点。
🚀 Happy Coding & Happy Learning!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