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深夜,我刚结束一个复杂的项目复盘。窗外城市已渐渐安静,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一个类似的周五,我和我的团队却还在为逐帧调整的枯燥工作而通宵奋战。视频后期,这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曾几何"下班自由"成了一种奢望。究其原因,是我们把太多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那些本应由机器完成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上。

今天,我想从一个后期流程架构师的视角,分享一套正在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的、由AI驱动的现代化视频工作流。其核心,就是善用隐藏在 Adobe Premiere ProAfter Effects 等工具背后那颗强大的“大脑”——Adobe Sensei AI

这篇文章并非单纯的“功能盘点”,而是一套旨在将你从“剪辑工匠”提升为“创意导演”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方法。如果你也渴望摆脱无尽的重复劳动,建议立刻收藏。

一、 核心思想:将AI视为“首席技术助理”,而非“创意替代者”

在讨论具体功能前,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AI在当前阶段,并非要取代我们的创意判断,而是要将我们从那些低附加值的、有标准答案的、繁琐耗时的技术任务中解放出来。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向这位“AI助理”清晰地下达指令,并对它的产出进行最终的艺术把控。

这个工作流的精髓,就是识别出后期流程中可以被AI自动化的关键节点,并利用相应的Sensei功能,将它们串联成一条高效的生产线。

二、 核心技巧:解放生产力的四大Sensei关键功能

1. 场景编辑检测 (Scene Edit Detection) in Premiere Pro

  • 痛点: 收到一个已经压制成片的视频文件(如客户提供的成片广告),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剪辑,但没有工程文件,只能靠肉眼和感觉去一帧帧地找剪辑点。

  • AI解决方案: 在Premiere Pro中,只需右键点击这段视频,选择“场景编辑检测”。Sensei AI会分析整个视频的视觉变化,在几分钟内,自动在每一个原始的剪辑点上添加切口。一个完整的、可供重新编辑的时间线瞬间生成,这为二次创作节省了数小时的准备时间。

2. 颜色匹配 (Color Match) in Premiere Pro

  • 痛点: 在多机位拍摄或补充镜头时,不同摄像机、不同光照环境下拍摄的素材,色调往往存在差异。手动匹配颜色,极其考验调色师的经验和耐心。

  • AI解决方案: 在Premiere Pro的Lumetri颜色面板中,进入“颜色轮和匹配”选项卡。你可以将一个已经调好色的“参考帧”与需要调整的“当前帧”并排显示,然后点击“应用匹配”。Sensei会分析两者的色彩和光照信息,自动调整当前片段的色温、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使其在视觉上与参考帧高度匹配。你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

3. 自动重构 (Auto Reframe) in Premiere Pro

  • 痛点: 一个为电视制作的16:9横版视频,需要快速转换成适用于TikTok/Reels的9:16竖版,以及适用于Instagram的1:1方版。手动逐个镜头地调整画框,确保主体始终在画面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 AI解决方案: 对你的序列(Sequence)或单个剪辑应用“自动重构”效果。Sensei AI会分析画面中的运动和主体,自动创建一个新的、符合目标宽高比的序列,并为每一个镜头都K好关键帧,让画面中心始终跟随主体。对于一个2分钟的视频,AI完成这个过程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4. 内容感知填充 (Content-Aware Fill for Video) in After Effects

  • 痛点: 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穿帮的麦克风、一个乱入的路人或者一个需要被移除的Logo。传统的逐帧擦除(Rotoscoping + Painting)是后期领域最耗时的工作之一。

  • AI解决方案: 在After Effects中,用蒙版圈出你想要移除的对象,然后打开“内容感知填充”面板。Sensei AI会分析该对象周围以及前后帧的像素信息,智能地生成像素来填补被移除的区域,效果惊人。

三、 扩展应用技巧

  • 语音到文本 (Speech to Text) for Captions Premiere Pro内置了强大的AI语音识别引擎。它可以自动分析视频中的对话,生成带时间戳的文本转录。基于这份转录,你只需一键,即可在时间线上生成所有字幕(Captions),极大提升了为视频添加字幕的可访问性和效率。

  • AI驱动的转描(Rotoscoping 2.0) After Effects中的“动态蒙版画笔 2”(Roto Brush 2)同样由Sensei驱动。你只需在对象上大致涂抹几帧,AI就能自动追踪该对象在整个片段中的轮廓,生成精确的蒙版,其效率和精度远超传统的手动K帧方法。

  • 性能与避坑

    • 硬件依赖: Adobe Sensei的许多功能,特别是视频处理相关的,都经过了GPU加速优化。一张拥有较多显存(VRAM)和CUDA核心(NVIDIA)或支持Metal(Apple)的显卡,能极大地缩短AI的处理时间。

    • AI并非万能: AI的产出是“最优解”而非“完美解”。例如,“内容感知填充”在处理穿过复杂背景的对象时可能会产生瑕疵;“自动重构”有时也可能丢失次要的构图信息。AI完成的80%,仍然需要我们人工进行最后的20%的精修和确认。

    • 后台处理与缓存: 对于“内容感知填充”这类计算量巨大的任务,建议开启AE的多帧渲染,并确保有足够的磁盘空间用于缓存。理解其工作原理,能帮助你更有效地排查问题。

四、 职场故事:AI工作流如何助力一次“不可能”的社交媒体战役

我曾在一家名为“Starlight Digital Content”的数字内容机构,负责后期制作流程的优化。当时,我们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一个快消品巨头客户,希望在7天内,将他们过去五年积累的数十条经典16:9电视广告,重新剪辑成数百条适用于社交媒体的竖版短视频,并全部配上字幕,用于一场大型的怀旧营销战役。

按照传统的人力计算,这个工作量需要至少10名剪辑师工作一个月。在项目评估会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我基于对Adobe Sensei功能的深度理解,设计了一套全新的AI辅助工作流。

我们能够成功实施这套前沿的流程,与我们对正版软件生态的战略性投资是分不开的。我们使用的是 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 的正版企业全家桶订阅。这份受到超过3300名海内外专业人士信赖的解决方案,确保了我们团队能够第一时间使用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中所有最新的、由Sensei驱动的AI功能,这是我们敢于挑战“不可能”的技术底气。

我们首先用“场景编辑检测”批量分解了所有广告成片;然后,用“自动重构”功能,一键生成了所有素材的9:16版本;最后,利用“语音到文本”功能,为所有视频自动生成了字幕轨。原本需要数周的人工操作,被压缩在了短短两天内。剩下的时间,剪辑师们不再需要做重复的体力劳动,而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更具创意的精剪和混音中。

最终,我们不仅按时交付了项目,其产出的内容量和质量甚至超出了客户的预期。这次战役的成功,让整个公司都深刻认识到,AI不是未来的“屠龙少年”,而是当下赋能创作者最有力的“神兵利器”。

五、 设计与创新思维:从“执行者”到“AI指挥家”

Adobe Sensei AI驱动的工作流,正在深刻地重塑我们作为创意技术人员的角色。我们的核心价值,正在从“能否熟练地手动执行一项任务”,转变为“是否知道哪一项AI工具最适合解决当前问题,以及如何向它下达最精确的指令”。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演奏家”,一板一眼地弹奏每一个音符;我们正在成为“指挥家”,理解整个乐章的结构,并指挥AI这个庞大的“乐团”来高效地协同演奏。拥抱这种变化,学习如何与AI共舞,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保持不可替代性的关键。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