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码为笔,记录成长的每一步

机缘:始于“不持久”的内存,终于持久的分享

成为技术创作者的初心,源于一句自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内存虽快,但不持久”。

刚入行时,我总在开发中遇到重复踩坑的问题:比如用HashMap处理并发时反复出现线程安全问题,或是混淆了@DateTimeFormat@JsonFormat的适用场景。这些细节在当时费了很大力气解决,却容易随着时间模糊。于是我开始用博客记录解决方案,既是给自己的“技术备忘录”,也希望能帮到其他踩坑的开发者。

后来接触的技术场景越来越复杂:从ConcurrentHashMap的源码解析到Semaphore信号量的底层原理,从多租户SaaS架构设计到DDD代码生成器的实现。这些内容需要系统化的梳理,而写作的过程恰好能倒逼自己深入思考——比如讲解策略模式时,必须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说清“为什么要用”,而不只是“怎么用”。就这样,记录变成了习惯,分享成了自然。

收获:在代码的共鸣里遇见同行

创作至今,最珍贵的收获是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认可:

  • 733次阅读的《Ip2region离线库的使用》,被不少开发者评论“解决了异地登录判断的核心痛点”;
  • 25个点赞的《多租户系统架构设计》,成了一些团队搭建SaaS平台时的参考资料;
  • 17次收藏的《统一接口封装实现》,意外帮到了做OpenApi开发的同行。

更难得的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技术人:有人在评论区补充List.of()Array.asList()的细节差异,有人私信探讨SPI机制的扩展用法,还有人因为同款“源码阅读癖好”成了长期交流的朋友。这些互动让我明白,技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分享能让知识的价值成倍放大。

日常:让创作成为工作的“反光镜”

现在的创作早已融入工作与学习的节奏:

  • 白天在项目中遇到棘手问题,晚上就整理成“问题复盘文”,比如《Java序列化深入解析》就源于一次生产环境的反序列化异常排查;
  • 学习新框架时,会边实践边写“入门指南”,像《Sa-Token自定义插件》系列就是在项目集成过程中同步输出的;
  • 为了平衡精力,我习惯用“碎片化记录+周末整合”的模式:工作日随手记下灵感和代码片段,周末再系统化梳理成文章。

对我而言,创作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工作的“反光镜”——通过输出检验自己对技术的理解是否透彻,又能在分享中得到反馈,反哺实际开发。

成就:一段让复杂变简单的代码

如果说过去写得最满意的代码,是那个支持DDD与MVC架构的代码生成器核心逻辑。它解决了项目中重复性代码编写的痛点,通过模板引擎自动生成领域模型、仓储接口和控制器代码。其中这段核心代码实现了“根据架构类型动态切换生成逻辑”:

public class CodeGenerator {
    // 根据架构类型选择生成策略
    private final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deGenerator(ArchitectureType type) {
        switch (type) {
            case DDD:
                this.strategy = new DddStrategy();
                break;
            case MVC:
                this.strategy = new MvcStrategy();
                break;
            default: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不支持的架构类型");
        }
    }
    
    // 执行生成逻辑
    public void generate(TableInfo table) {
        // 1. 生成领域模型/实体类
        String modelCode = strategy.generateModel(table);
        // 2. 生成仓储/DAO层
        String repositoryCode = strategy.generateRepository(table);
        // 3. 生成服务层
        String serviceCode = strategy.generateService(table);
        // 4. 写入文件
        FileUtils.writeToFile(modelCode, table.getModelPath());
        FileUtils.writeToFile(repositoryCode, table.getRepositoryPath());
        FileUtils.writeToFile(serviceCode, table.getServicePath());
    }
}

这段代码的关键是用策略模式隔离了DDD与MVC的生成逻辑,既保证了扩展性,又让核心流程清晰易懂。上线后帮团队减少了70%的重复编码工作,这种“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正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憧憬:在深耕中探索技术的更多可能

未来的规划很简单:

  • 继续深耕Java核心技术与分布式架构,计划推出“源码解析系列”的进阶内容,深入讲解JDK并发工具类的设计思想;
  • 拓展云原生与AI应用场景,比如结合LangChain和大模型做更多实践分享,就像之前的“图片转视频工具”那样,把复杂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中;
  • 希望能把博客变成一个“技术交流社区”,不只是单向输出,而是和更多开发者一起探讨问题、打磨方案。

技术的海洋无穷无尽,能以博客为舟,载着经验与思考向前航行,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未来仍会保持初心——用文字沉淀技术,用分享连接同行。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